《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是一本由高尔基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4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精选点评:
●大学之前就非常喜欢
●读过的时间太长,已经忘了……
●小学读的书,那时候看哭了,觉得高尔基的祖母特别伟大,生活也特别坎坷,不平凡中透着伟大
●高中的入门小说
●俄国文学 实在是不敢评价
●我读的第二本世界名著.
●纵观高尔基一生,既有大红大紫,也有大苦大悲,尽管犯过糊涂,最后仍然清醒。与他命运相似的同时代文人,还有来自俄罗斯白桦林的抒情王子叶赛宁。高尔基之死,是极端政治环境中有良知的思想者的共同宿命;尽管宿命,依然可歌可泣。高尔基,一条伟大的俄罗斯汉子!
●高尔基的书比起凡尔纳可不是那么好玩加可爱的,小学的时候就买了这本“大书”,当真是读得索然无味,还因此留下了后遗症,对俄语文学都起了芥蒂。倒是期盼着三十岁之前,也能努力有幸看看这些大家的原著!
●童年时读的,现在印象已模糊,只记得当时觉得写得很赞。
●因为我爸爸对于《我的大学》中的四一句话就是“我的父亲死了”的极度批评(他说这种语句简直就是太直白了),也就打消了我看完这本书的信心。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读后感(一):我的启蒙书
印象很深的是小学升初中的时候爸爸给我买的第一本书就是这个,当时特别兴奋,也特别珍惜。大概反复看了两三遍。当时看到书中高尔基小时候悲惨的生活还有点不理解,后来对俄国的历史有所了解之后才渐渐懂了。这本书描述了高尔基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从中也可以了解当时俄国的社会状态和底层人物的悲惨生活。但是即使看到很压抑的地方,却依然可以看到高尔基对未来的希望和对苦难的坚强。也正是这本书让我从此喜欢上了读书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读后感(二):读书笔记
童年
一,父亲去世了,我和母亲去了尼日尼的外祖父家,在船上外祖母立刻成了我终身的好朋友。
二,我见到了其他的家人,我第一次挨了打。母亲离开了外祖父家。
三,我再挨打的时候,小茨冈总是护着我,我和他亲近起来,但在初冬的一天,他被一个很大的橡木十字架砸死了。
四,染房着火了。
五,两个舅舅分了家,我和外祖父,外祖母住在田野街上一座又大又漂亮的楼房里。外祖父教我认字,还讲了陈年旧事。
六,两个舅舅总是来搞事情。
七,外祖父总是念相同的祷词,外祖母则总能找到新的赞美词句。我到街上浪,总是被打得很惨。
八,外祖父卖了房子,又在缆索大街另买了一栋。我和房客“好事儿”先生很亲近,不过最后他被撵走了。
九,我和彼得大伯很亲近,后来又讨厌他,但最后他死了。之后我又和奥夫相尼科夫家的三个孩子玩到了一起。
十,母亲回来了,她教我背诗。外祖父想让母亲嫁给钟表匠,不过被她拒绝了。
十一,我得了天花,还跳窗摔断了腿,外祖母给我讲我爸妈的故事,但我的内心生出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焦虑。
十二,我有了继父。 祖父又双叒叕搬家了。我的学校生活。母亲的婚姻出现了危机。
十三,外祖父和外祖母也分了家。我开始挣钱了,并结识了一伙小兄弟。母亲患病去世了。我去了人间。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读后感(三):无题
先说写法。这本书对白很好,人物性格几乎全部用对白刻画,一颗颗或高贵或庸俗,或脆弱或坚强的心灵在倾诉中向你打开;风景写的也好,俄罗斯民族对森林有深厚的情感,文中写道小阿廖沙的外祖母带他去森林里采蘑菇挖榛子卖钱。在她眼中,森林是有生命的,森林里的一草一木,鸟兽虫鱼都是和人一样有思想,不比人低到哪里去。她甚至会和瘦狼聊天,劝它安静地走开。高尔基有着非同常人的观察力,他会在日出日落之间发现森林中光影明灭的细微变化。文章还写道小阿廖沙日后独自一人在日出前后在林中捕鸟,一样十分精彩。
再说内容。小说讲得就是一个真实的人的奋斗史。真实,一面是说作者的风格是写实主义的,一面是说主人公渴求真正的生活,活得痛快,活得认真。他不会放过任何接触生活,体验人生的机会,虽然生活的苦涩带给他很多失望,充满了男盗女娼,鸡零狗碎的肮脏,但读书又在他心中燃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书里教给他在地球的另外一些地方,还有一些可爱的人们,美丽的风景,高贵的思想。
最后说说思想,都说俄罗斯人是苦水里泡大的民族,这话真不假。在书里,我看到了太多高贵生的命如草芥般消散在人们的诽谤和欺凌中,纯洁美好的心灵为了不受伤害正能装上满是尖刺的铠甲。那是一个好人没好报的时代。但只有艰苦的生活才催生深刻而敏感如高尔基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的心灵。吃苦才能有深刻的人生体验!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读后感(四):会讲故事的高尔基
这本书挺厚,我读得也很认真。读小说的时候,风景描写一般可以忽略不看。高尔基的风景描写却是与故事情节丝丝入扣,与人物的思想感情完全融合,不读真的是一大损失。全书对于伏尔加河的描写篇幅较多,每次写都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笔触,实在是让人惊叹。
主人公彼什科夫是讲故事的能手,这得益于从小受外婆的叙事诗歌的影响。外婆的故事,都是用诗的语言,优美动听。乃至彼什科夫长大后,无法忍受粗俗的语言。外婆、外婆的上帝和外婆的故事,影响了彼什科夫的一生。
离开了外婆,好的故事全靠从书中获取。读书成了彼什科夫最大的乐趣。这种乐趣大到什么程度?“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这句话,大概只有读过《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人,才能深切地领会到其中的境界。
故事的转折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开篇讲船到了尼日尼的时候,就非常具有技巧性。作者并没有生硬的说“船终于到了尼日尼”(至于是怎么说的,您自己去看书?)。接下来,众多人物纷纷登场,有的人物甚至只有一两句台词,但是也有名、有姓、有长相,决不雷同。全书在讲童年趣事时没有噱头,讲在人间的艰辛时没有空发议论,讲在“大学”里读书的时候,也决不肯夸奖自己半句。不愧是“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创始人”之大手笔。
更多的细节就不再讨论了。值得一提的是,“外婆”这个形象让我想起了《百年孤独》中的“外婆”。一样的奋斗不息,一样的聪明能干,都是不可被时间所磨灭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