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elfish Gene (40th Anniversary Edition)》是一本由Richard Dawkins著作,Oxford University Press出版的544图书,本书定价:Paperback,页数:2016-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Selfish Gene (40th Anniversary Edition)》精选点评:
●为我失败而迷惑而焦虑的一整个学期画上一个难过而愤怒而疲惫的句号
●见书评。
●外行了解进化论找不到比这本更好的书.
●和30周年版相比只是增加了后记,前面13章和endnotes都没变。
●一般来说,一本书能让我精神高潮一次就不错了,可是这本书,至少三次!
●大家都用game theory研究进化论,不过作者找对了player。
●进化论遇到博弈论后的一本著作。另,关于书中第十二章《Nice Guys Finish First》的内容,推荐一款名为《信任的进化》的小游戏帮助理解:https://www.sekai.co/trust/?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nsukey=wEzBF9ofSL2mnueDNsB9Dw9ik8GR81is9oaSA1z01u%2BaF7jSjn0DGDR%2BmrkYO%2FK9QMBI7h4ywGiYCWUumpaCEmUZcNxXBp2%2BVJsUapoWcnUDkxcnicSZRqv%2BexcziD4pBmRY0R4FC5Vs1%2BEDZiHH2O6XG%2FGQdZvQo7pR4c6pSjE%3D
●得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各种取向了…
●至今为止对我影响力最大的一本书(因为我近年读书真的少)
●听过 amazon audible挺好用的 就是旁边不能有人跟你说话 不然又要倒回去听
《The Selfish Gene (40th Anniversary Edition)》读后感(一):有些啰嗦,但渐入佳境
行文的确文采斐然,尤其是在诙谐和讽刺的功夫上。但是有时有点啰嗦,加上之前读过他伊甸园之河那本书,有很多基础观点是重复的,再听他掰开揉碎来讲,有点不免走神。特别是前几章例子也很少,而出人意料又情理之中的例子是进化论最有意思的部分。
前面读起来有些辛苦还有一部分原因,几乎和正文一样长的注释我是和正文一起读的,难免要不停找回思路,作者还特别喜欢岔出去一段。这本书里面还有很多论战的内容,这导致很多内容是打在靶子上的箭,你还得动脑子想象那个靶子的轮廓。而论战也加剧了思路的破碎和详略的失当。总之好读的畅销书要思路清晰,细节丰富,就和讲故事一样,而这本书因为论战的性质导致有点于此阙如。
最后两章因为是最近补入,连注释都没有,可读性就大大增加了。不用追踪作者的思路,有一点自己散漫的想法了。特别是读最后一章,说生物界就是无数基因-延申表现型这因果关系构成的大网,而其中一些可以总结在一起构成"incidental" yet not "inevitable" "bundle",这简直是在讲佛教缘起性空和圣俗二谛了。
其实,有时有这样的疑惑,读的越多,忘的也就越多,那阅读的意义何在呢?固然可以做笔记,但其实做的笔记也难有重新翻阅的可能。读这本书回答了我的疑问:很多具体的例子可能不能主动回忆起来了,但之前读的内容已经内化成了你的直觉。所以前面作者在反复重复基础的观点来说服读者的时候,我的反应是为什么要这么啰嗦。之前读罗素西方哲学史原文的时候,就常有这种感慨,罗素已经成为了我世界观乃至taste的一部分,比如这种对幽默讽刺的热爱。
《The Selfish Gene (40th Anniversary Edition)》读后感(二):永生中的短暂一环
#One Book A Day#
The Selfish Gene / 自私的基因
我们是共生式基因的巨大殖民地,我们是远古寄生体合并的现代遗迹,我们的情绪、大脑甚至理性思维都是在自然选择下为了互相欺骗和识破骗局而演化出的机制。
基因并非生来自私,也从不存在主观目的性,但自然选择如此偏爱即使操纵世界也要确保自我繁衍的基因,才让我们出现,成为由自私基因编程的生存机器,成为他们永生中的短暂一环。
在我看来,Richard Dawkins这本书的灵魂内核,是一种理性又残酷的思考方式。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生物个体所体现出的利他主义行为本质上仍然是为了自我基因的顺利繁衍,是否以自己的利益为代价来拯救他人,取决于他人基因对个体基因而言的生存价值。他从基因衍生出模因(meme),指出上帝在人类文化中作为一种模因存在,是因为他为深刻而令人困扰的存在主义问题提供了一个浅显合理的答案,从而拥有了巨大的生存价值。他用零和游戏来解释婚姻,用囚徒困境来解读战争,似乎人类个体永远逃不脱自然演化的必然和显然。
但是自然选择让我们演化出了大脑,而大脑让我们有了预见性和通过想象演算未来的能力。这让我们不再被自私的基因盲目束缚。
我们生来就是基因造就的机器,又在后天被教化成文化的拥趸,但我们仍然拥有反抗造物主的力量。
就像千钧一发里的故事一样,也许自我意识的确胜过天生注定,而除了我,没有什么能够决定我的命运。
“We, alone on earth, can rebel against the tyranny of the selfish replicators.”
《The Selfish Gene (40th Anniversary Edition)》读后感(三):基因才是终极BOSS
这书大名鼎鼎,写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如今看来依然很有生命力。 我们习惯于讨论观察单个的生命体,其实单个的生命体只是中介,是基因/复制体得以生存和繁衍的工具,在书中我们这些动植物不过是surviving machines和vehicles。 基因一定是自私的。书中分多个章节,用文字的方式介绍了各种行为背后都是自私的基因在起作用。作者是个非常严谨的人,讨论的时候,要反复介绍定义范围,比如说基因自私,不是说基因有意识的在使坏,他们没有意识,自私基因选择试错进化的结果,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世界。比如早期大分子飘荡在海里挺自由的,为啥要形成细胞呢?因为飘着不安全,效率低,有了细胞就有了保护膜,而且可以防备互相之间的争斗残杀。是的,基因之间是竞争的关系,资源是有限的,为了自己的生存抢别人的是很合理的行为。比如父母为什么照顾后代?把后代照顾到什么程度对父母来说才是最合理的?因为照顾后代的时间越长会影响自己有更多后代的机会。小鸟用什么样的方式伪装自己很饿来获取更多的食物?父母又如何能判断出小鸟是伪装的?群居的鸟类每一年能够孵化的小鸟的个数是怎么决定的?为什么两性繁殖这种方式是一种主流?为什么精子和卵子的数量和大小相差那么多?生育和抚养都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的,生育上雌性的投入远远超过雄性,有什么方法筛选那些愿意为抚养后代付出更多劳动的雄性?群居的动物中帮助他人的行为是一种利他主义吗?理论上来说你的兄弟姐妹和你的后代跟你的基因相似程度是一样的,为什么动物更愿意照顾自己的后代?蜂群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现象,整个蜂群可以当做一个个体看待,他们都是来自同一个母亲。 没有任何公式,都是例子和文字说明,作者比较有耐心,解释的也很全面细致,非常值得一看,看完这个再去看自然动物类纪录片,会更加理解动物的行为。 比如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就是自然界当中,当猎物发现天敌的时候,有的猎物会主动发出叫声提醒自己的同伴,这看起来是一种利他行为,实际上完全是利己的。有人认为发出叫声的动物会加大自己被发现的风险,其实并不会,因为这些动物发出的叫声已经进化到并不能够让天敌发现自己的位置,原因也很好理解,很容易被发现叫声的那些动物的基因已经被世世代代筛选掉了。有些动物是地面觅食的,如果其中一只发现了空中的天敌,天敌还没有发现他们,同伴也没有意识到天敌,那么最好的做法就是通知所有人都不要动,不要引起天敌的注意。如果它不通知,天敌会发现同伴也很可能会发现它自己。有些动物发现天敌以后是要集体起飞,利用群体的数量优势打乱天敌的捕猎,这个时候更加需要警示同伴一起起飞,否则如果只有它自己起飞了,正好成为天敌打击的单独对象。还有一种看到猎豹类的捕食者,动物不但不跑,反而还原地起跳多次,在外人看来这完全是暴露自己位置的愚蠢行为应该赶紧跑,其实不是,这也是进化的结果,起跳的动物在告诉捕猎者,你看我年轻健康跳得高跑的快,你追我是没有用的白浪费力气,你应该去追别人。看看,所有的这些行为,出发点都是自私的基因要保存自己,即使要利用别人,牺牲别人。 全部看完确实有点黑暗,有点无能为力,我们终其一生,从一个受精卵开始,完成自己的繁衍人物,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或者愿意完成这个任务。作者也说了另外的一种memes, 可以理解成一种思想成就,理念,艺术,文学,宗教等,比如牛顿的理论,贝多芬的作曲。这些memes也具有跟基因类似的特征,他们诞生以后就会彼此竞争,想办法传播,竞争人类的注意力。相比于基因几代以后就会消亡,因为基因繁衍不是克隆,每一个下一代都只能传递部分基因,多代以后你和最初的祖先想同的基因就会大大降低,但是memes不一样,他们历经千年,也许直到人类消失,他们依然还会存在。另外memes的传播需要大量的人类注意力,这可能也是很多宗教团体为什么推崇独身的原因,因为婚姻生活和养育后代,对memes的传播没有好处。 我们虽然是基因的容器,但是基因并不能够直接控制我们,我们的大脑是具有独立自主性的,人类可能也是唯一的能够对抗这种基因天生自私性的生物,我们会为了某些人某些事主动的牺牲自己,因为我们有更高的信仰,而不仅仅是生存。我们是活着,但是我们寻求意义,这可能是基因大BOSS没有想到过的。
《The Selfish Gene (40th Anniversary Edition)》读后感(四):Thou Shalt Not Envy
驱动这个世界的不是贪婪,而是嫉妒。 --沃伦 巴菲特
这句话从资本主义的绝对代表嘴中说出,尤其令人回味。在穷查理宝典中有一段为何不应嫉妒他人的经典描述:“在乎别人赚钱速度比你快可以说是最要不得的原罪之一。嫉妒是愚蠢的,这几乎是唯一一种你得不到任何快乐的原罪。嫉妒让你身心饱受折磨却无济于事,又何苦要上这班车呢?”然而我们几乎很少讨论嫉妒这个话题,就好像谈论这个话题是某种社会禁忌,而被指斥嫉妒心重的人几乎是幼稚的代名词。大概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逃离不了这种感情,而又不愿意揭穿彼此虚伪的面纱,因此为了让大家都活在“成熟”或”彬彬有礼“的假象中,便对这个话题置若罔闻。既然大家都不谈,那么我就来谈一谈。
这本书覆盖范围很广,而嫉妒本身是一个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我想先简单总结一下书中其他三个很重要的相关概念。我想首先讨论“自私”和“利他”两种行为,然后简单概述作者通过此书首次提出的概念--文化基因(Meme)。介绍完这三个相关概念后,我们来讨论嫉妒这种情感本身。
---- 基因自私吗?
这本书的中译本叫做“自私的基因”,但作者很后悔取了这个名字,因为他觉得这个标题很误导。如果可能,他会为该书取名为“永恒的基因”(Immortal Genes)或“利他的载体"(Altruistic Vehicles)。因此,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基因不自私!基因不自私!基因不自私!
理解此理论需要一些铺垫。我们都知道达尔文提出了“适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的概念,但其实这个概念存在于一个更宽泛的框架下,叫做“稳定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Stablest)。这个宇宙充斥着可以长期保持稳定形态的事物,诸如珠穆拉玛峰,阿尔卑斯山。在混沌初开后的几十亿年,各种化学反应和机缘巧合创造出了一种具有复制能力的东西(Replicator),我们称之为DNA。这看似是极小的概率事件,但当我们把时间拉长到几十亿年,再小概率的事件也有可能发生--而且,可能只需要发生一次。一旦复制者出现,便一发不可收拾。复制者的复制行为通常很稳定,但本身也会偶尔经历基因突变。这世界上存在着许多复制者,但并不是每一种复制者都能适应环境,但他们存在的本质是希望能够永远稳定地复制并存在下去,“千秋万代,永不凋零”。就像岩石一样,他们中的某一些能够”稳定“存在,或者说,我们看到的存活下来的基因是因为他本身能够适应环境。我们看起来好像是他们不断在适应环境,而其实他们的存在只是环境对他们的各种形式的筛选后的结果而已。
这些基因发现能够形成细胞,利用细胞壁传导营养物质并保护自己;他们发现能够和其他基因分工合作,让细胞变成更大的集合体,有的负责感应,有的负责神经传导,有的负责猎捕,有的负责咀嚼。他们的合作大概大多都是失败的,而之所以我们看到生物体千万年来的进化,只是因为环境对他们进行了选择,”稳定者生存,不稳定者淘汰”。作者提出的“基因中心”的观点其实很容易解释:我们都是基因选择的载体,我们的存在是因为能够最好地帮助基因繁衍后代,如果我们作为载体无法实现这一功能,我们也会被淘汰(比如因某些原因容易夭折的年轻人将永远丧失散布其基因的机会)。繁衍的目的是该种基因数量的最大化,因此看起来基因似乎是“自私”的,然而无论载体是否存在,基因作为复制者只是不断地复制,环境进行选择,稳定者生存,基因本身并没有“目的”或“意识”。【让我想到Life中,当异形Kevin杀死了多位飞船船员后,剩下的船员对Kevin深恶痛绝,而一位垂死的科学家却说:"他和我们一样,只是为了生存罢了"。用Dawkins的话说,只是Kevin的基因想要生存下来,而Kevin不过是基因存活的载体和手段。】
---- 存在利他吗?
按照作者的定义,利他的含义是,以减小自身基因存活数量和概率为成本,增加其他竞争基因存活的数量和概率的行为。按照这种定义,利他不存在,逻辑很简单:假设这种利他存在,那么这种利他基因会很快被”自私“的基因"干掉",自然选择不会留下这种利他基因。
举几个例子:
为什么蚂蚁愿意帮蚜虫做贴身保镖?因为蚜虫能够为蚂蚁提供食物,帮助蚂蚁繁衍,因此增加蚂蚁的基因数量。
为什么父母会为了孩子付出?因为孩子能够生更多的孩子,并会更加年轻力壮,有更大的可能增加父母的基因。
为什么农村里出来打工的都是老大?因为老大是最年富力强的,父母鼓励老大外出打工,老大能够存活下来的概率最大,且能够以此保证弟妹们良好地生活下来,达到繁衍家族基因的目的。看似是习俗,其实背后满是”自私“基因的影子。
因此,不存在按照作者定义的利他行为。任何”稳定“的,能够繁衍的行为都离不开利己,或者说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增加母体基因繁衍数量和概率。
---- 文化基因是什么?
人类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按照作者的意思,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叫做Culture(文化)。文化基因和生理基因一样,寻求”繁衍“。无法”繁衍“的文化基因会迅速消亡,剩下的是能够大规模地,病毒式传播的文化基因,诸如上帝,地狱,和宗教。繁衍方式与生理基因相同。之所以人类文明演进的非常快,是因为文化基因变异的速度非常快。乔叟和其十三代子孙所交流用的同一种语言(英语)都可能很不相同。V字仇杀队中V说过"Ideas are bullet proof",或者说在他看来,想法本身是一种存在,而他只是这种想法的载体,他可能死了,但是这种想法/意识形态不会。同样的,大卫王在旧约中感慨”文字长着翅膀“大概也是同样的思忖。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只不过是”文化“的载体罢了,卡夫卡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曹雪芹也是。文化,时尚,可以在几十年内变得翻天覆地,而生理基因不可以。这种文化基因也可以是”企业文化“,在资本主义市场的丛林中历来是适者生存。为什么资本主义市场能够创造过去数百年的奇迹,或许就是因为他非常类似一个繁衍了几十亿年的自然生态系统,而这个自然生态系统在一定范围内显然是高效的。
无论是文化基因还是生理基因,都要经得起自然选择的检验。能够被利用的,单纯”利他“的体系,是不可以稳定存在的。举个例子,任何生物个体都会在生育和抚养之间做一个权衡,他们会预判自己的抚养能力,然后进行相应的生育。生育和抚养都需要精力,时间,和资源,生物体会对此做出权衡。那么福利国家(Welfare System)这个单纯鼓励生育,让个体不需要考虑抚养的资源节制的系统一定是不稳定的,因为出于”自私“的基因的诱导,穷人为了繁衍自己的基因,会大量生育,而不需要顾及是否能够承担抚养的义务和责任。同理,我们可以类推一个福利太好的老牌公司的员工会利用这个公司的福利系统,攫取资源,并抽出工作时间来繁衍自身的基因,这也是为什么像IBM最近要求所有员工结束Work-from-home而去公司工作。系统的激励机制必须与员工的基因繁衍机制相重合,否则自然选择会从个体角度颠覆这个系统(对个体来说,偷懒并获得同等甚至更多的资源和时间对于辛勤工作而言必定是占优策略)。
文化基因也是”自私“的,他寻求在尽可能多的人脑中得到”复制“。因此僧人们和修女们都不可以繁衍后代,因为繁衍后代和养育后代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尽可能快地传播文化基因不利。
---- 为什么不要嫉妒呢?
言归正传,回到我的标题,为什么我们不应该嫉妒呢?答案很简答,因为他无利于基因的繁殖。嫉妒与见贤思齐截然不同,前者对对方带有敌意,而后者则更倾向于合作,或者学习。有人会不认同我把嫉妒归为文化基因,但如果按照作者的逻辑推演,必然如此。经验地(Empirically),嫉妒对生理基因繁衍没有好处(因为这种情况通常导致双输),那么既然如此,假如嫉妒是单纯生理的,就应该被自然选择所淘汰。之所以没有被淘汰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嫉妒“本身是一种文化基因,而他所到之处,大多数人对其反应都是以”嫉妒“作为回应,因此作为文化基因,嫉妒可以通过其个体表达实现传播的目的。【为什么会以嫉妒作为回应呢?很简单,如果一个人的某方面能力远远超过你或远远不如你,你不会去嫉妒TA,而通常嫉妒的对象能力以及处境都应和你差不多,因此你会去嫉妒他人,而他也会以牙还牙。】
政治科学家Axelrod通过重复两人静态博弈,从60多种竞争策略中选出最优策略。这个经典的”囚徒困境“博弈框架我就略过不说了。博弈论本身作为一个研究分支并不复杂,主要分1)两人还是多人;2)静态还是动态;3)重复还是一次性;4)无空间的还是有空间地域性的。书中所说的博弈格局显然是相对简单的。在这个相对简单的博弈格局下,最优策略更是简单得吓人--这种策略叫做以牙还牙(Tit for Tat)。简单地说,这种策略就是选择合作,直到对方背叛。在对方背叛你一次后选择背叛,如果对方重新选择合作,那么就继续和对方合作。如此简单的策略,有三个特点。
第一,友好性(Niceness)。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只要对方合作,我就一直和对方合作。
第二,原谅性(Forgiveness)。这种策略不记仇,只要对方重新合作,即使曾经背叛,这种记忆也会很快消弭(记得三国演义中曹操破乌巢之后把所有遗留的将领与袁绍通信的信笺全部付之一炬吗?)
第三,就是非嫉妒原则(Non Envious)。嫉妒在这个博弈框架中意味着想要比对手赚到更多的钱,而不是坚守原则以对手竞争策略为基准最大化自身利益。仔细思考以牙还牙策略,其实他从来没有想过要”赢得“一场比赛。再进一步,其实以牙还牙策略从来不可能赢得一场比赛!因为只要对方合作,你就会合作;对方背叛你一次,你会再下一次背叛对方。无论如何,以牙还牙策略永远不会让你”赢“!好胜心在这种博弈框架下,是最要不得的!
更令人震惊的是,当心理学家用真人进行实验时,几乎所有的真人玩家都被嫉妒征服,他们的表现远远差于用以牙还牙策略获得的回报。很多玩家在根本不加思考的情况下把让对手赚不到钱放在了与对手合作最大化收益之上!
有人曾经问过巴菲特,为什么你能比别人在资本市场上成功得多。他的回答是:因为我更理性,我的情感更稳定。他的投资体系,也就是价值投资体系,原则非常简单,然而就是如此简单的投资体系,大多数人却无法驾驭。他们宁可被情感趋势,或者千方百计去算计交易对手的可能行为,就像那67个策略中的许多策略一样,可以归到"Nasty Strategy"的范畴之下。
类似地,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介绍的原则谈判理论之所以自从问世以后就在许多不同谈判场合大获成功,其中非常重要的两点分别是:1).把人和事分开,对事不对人,不要把对人的情感牵扯到对事情本身的判断中去;2).寻求立场背后的利益,力求寻找把蛋糕做大(就像囚徒困境,其实是一个非零和游戏),并永远坚持以原则作为谈判的依据。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应该嫉妒,不是因为道德的说教,与教化和伦理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 只是因为嫉妒在很多场合下会让你丧失理智,不再寻求问题的最优解,会让你和对方互相伤害,并导致双输的局面!【因此,为什么“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以安天下”没有下一句--因为如果卧龙和凤雏到了一个帐下,一山难容二虎,还不如一个人对集团的收益更大。事实证明了这个观点。庞统尚且如此,你呢?】
结语
绕了一大圈,我总结一下为什么嫉妒是一种愚蠢的情感:
1).嫉妒是一种文化基因,他为了自己的播散而伤害寄主,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他的目的是自我传播,和我们的生活好坏毫无关系
2).嫉妒带给个体痛苦,却又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3).嫉妒让你变得非理性,丧失理性思考最优解决方案的能力,甚至导致恶性循环,最后造成双输的局面
那么怎么治愈嫉妒这种情感呢?
1).把人和事分开,保持情绪稳定,寻找对方的诉求和根本动机
2).寻求解决方案,力图把蛋糕做大,让双方都能获利
3).永远要依照既定原则行事,而非莽撞。这个原则通常是一个事先深思熟虑过后制定的最优策略
如果人类某一天能够摆脱嫉妒心对行为的种种不利影响,或许这个世界会变得美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