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aper Menagerie and Other Stories》是一本由Ken Liu著作,Saga Press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4.99,页数:4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Paper Menagerie and Other Stories》精选点评:
●很久不看小说了,怕是没有现实精彩,还好刘宇昆是大师,没让我失望。除了一篇(好像是名字里有consciousness那篇),基本上篇篇惊艳。主题集中于美籍华(亚)裔的经历、近代中国史、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的冲突,以及太空探索(能源有限性)。尽管不是每篇都是新主题,却是每篇都有新设定,总能说到心坎上。另外,赞编辑把最具亮点的故事放在最显著的位置,真正体现小说集vs单个小说的价值。
●不爱
●20161113 The Paper Menagerie
●刘老师的故事,平铺直叙,却有暗流涌动,我看一个哭一个
●喜欢state change和the man who ended history
●用这么人性化的语言写scifi还可以
●单凭The Paper Menagerie 和The Man Who Ended History 这两个故事就可以给这本书十颗星!
●其实原文名叫《纸艺动物园》(Paper Managerie),中文翻译成了《折纸》,丧失了15%的文意。作者挑选了纸老虎作为关键角色有特殊寓意,老虎在几个场合有了气息和动作是本文的亮点。
●The Paper Menagerie — 犀利准确的猝不及防,爱是那么沉重而神奇,语言文化作为媒介可以表达它,或者伤害它。
●Regulator…
《The Paper Menagerie and Other Stories》读后感(一):神话和科幻
我喜欢KenLiu把古老的神话和科幻情节混在一起。在没有因特网的漫长历史中,在大多数人都不会读书写字的社会中,人们通过讲故事来告诉他们的后代,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价值观念、他们对于生死的期待。那些故事,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log。仔细解读这些log,也许我们能发现,在纷繁复杂的变化当中,是否有些从来没有变过的东西。
技术的发展会改变我们的情感、或者说是心理感受吗?通讯技术的发展让我们更容易地联系到任何人,这意味着我们从此就不会思念了吗?医疗技术使我们能够活得更长更健康,所以我们会更享受我们的人生吗?我们还会和我们的祖先有同样的爱、同样的恨吗?
他的故事里有一种若隐若现又无法忽视的sentimentality。即使是快乐的情节,也给人一种“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的无奈。我喜欢这种忧伤。这不是卡夫卡或者村上春树的忧伤,这是陶渊明和曹雪芹的忧伤。它和我一样,来自古老的中国。
《The Paper Menagerie and Other Stories》读后感(二):没有在两种文化中挣扎过的人理解不了Ken Liu
第一次读那篇获奖无数的 “Paper Menagerie” 是高中备考SAT时做到的一篇阅读理解,节选的内容和考试的试题主要探讨了美国二代移民的身份认知与矛盾。当时还在国内读书的我死活不能理解为什么作者不愿玩纸玩具,不愿跟母亲说英文,不愿吃中国菜非要吃美国菜。
来美国的第三年重读了完整的版本,才感到Ken Liu 写自己对母亲排斥的片段,每一个字都扎进了我心里,扎进每个留学生心里,扎进每一个试图融入美国社会而摒弃或怀疑过原生文化的人,Ken Liu的文字冷酷、残忍、像一根针扎进肉里,疼得让人喘不过气。
在读Ken Liu的文字时会疼,在每次跟美国人做自我介绍时故意用美式读音念错自己中文名,把张念成Zane时会疼,在说自己最喜欢的饮料不是绿茶而是咖啡时会疼,在跟老外一起玩时拒绝妈妈来电时会疼。
谢谢Ken Liu,让我明白了原生文化之于一个人的意义。它是基石、是后盾,它写在每个中国人的DNA序列里。它使我们与美国人有着骨子里的差异,但差异不代表差距,差异使我们独特,我们应该为之骄傲。
“If I say ‘love,’ I feel here.” She pointed to her lips. “ If I say ‘ai,’ I feel here.” She out her hand over her heart.
- “Paper Menagerie”
《The Paper Menagerie and Other Stories》读后感(三):一个不看科幻的人看过来
断断续续终于把Ken Liu刘宇昆的短篇小说集看完,几乎不看科幻的我读这本书有几个原因:
1.想看看为啥他的作品很被认可,尤其是他的英文;
2.希望看一个在西方长大的华人如何理解表现使用亚洲的历史文化元素,而非传统类型讲中国的英文小说(大多讲某苦难时期);
3. 有些好奇amazon goodreader评论他的书几乎都不是华人。
看完首先这书几乎都写科幻的(“纸老虎”那篇的确很另类)所以我看起来有些费劲有的开始不懂;另一个略费劲的是关键词很多中文拼音,读起来有时不顺畅。你想一段中出现hulijing GuanYu penshengjen(还有地方发音)不得不先念念才知道说什么,其中Nu Wa开始念了几遍也没有想到是啥 女娃,牛娃?突然恍然大悟是女娲。 就不明白是不是会中文才有这困难,外国人难道就只把它们当个名词?
抛开这些,非常佩服Ken Liu能把短篇设计在很多历史背景下,大陆台湾日本以及美国淘金年代等等,从远古到三国到战后到未来星系;题材也天马行空有hulijing变钢铁人,有侦探,有战争及战后影响,也有未来人类永生... 对中文文字东亚文化历史事件有很好地发挥,个人觉得有时历史讲得太长。我非常喜欢一段关于国际象棋和围棋的对话。
'What game do you like?' I ask.
...'Chess, I guess. I like the queen. She's powerful and different from everyone else. She's a hero.'
'Chess is a game of skirmishes,' I say. 'The perspective of Go is bigger. It encompasses entire battles.'
'There are no heroes in Go,' Bobby says stubbornly. I don't know how to answer him.
尽管并不喜欢看科幻题材,但这的确是一本挺有趣的书。
《The Paper Menagerie and Other Stories》读后感(四):物哀
刘宇昆这本小说我看了大半年,来来墨村儿办了借书证后就借的,直到今天。还好大部分都是短篇,而且写的挺好的,印象深刻。
刘宇昆的科幻小说以情感人,以历史为素材的不少。甚至有些篇章不算科幻而幻想在这些小说里更多是种修辞表现手法,比如《拆字先生》里那面镜子,真的是照妖镜吗?未必,更像是小孩子的幻想。《折纸》更加,折纸的老虎真的能打败Lego欧比旺吗?真的会自己走来走去吗?可能更多是孩子对自己苦涩童年的幻想。
看到评论区很多外国人被这篇感动哭了,看完立刻给自己的父母打电话。我看的时候也非常感动,例如他写一个小男孩儿长大:后来我大了,不再介意妈妈不会说英文,因为我根本不管她说什么了。这名经历过大饥荒,文革,作为邮购新娘被买到美国的母亲,母语是她唯一熟悉的东西。当儿子拒绝和她说中文逼她说英文时她心已经死了。
还有写日本人国民精神的那篇《物哀》(《Mono no aware》),也非常打动人。写了地球毁灭时登上飞船的各国人,其中一个日本孩子,负责飞船的轨道,还有就是像别国人一样,教飞船上出生的孩子人类的知识,他教围棋,大意就是围棋告诉我们,每个子儿都很重要,我们日本是没有英雄的(就你们美国喜欢超级英雄),在日本,每个人都很重要。每个人都要从大局出发。后来他出去维修加速器时没有再回来,他知道自己回不来。那一刻,他想到自己牺牲了的父亲。想到父亲带他看日出日落的情景,用一首唐诗解释了一下日本精神的核心--“物哀”。
刘宇昆打动人的不是科幻,是人和人之间的亲情,一个人的情操。科幻只是为人的感情与联系提供了别样的场景罢了。像《The waves》里的生死抉择,放在可以长生不老的未来世界与放在饥馑时代的过去应该都差不多。《The waves》讲人在探索外星适合地球居住的飞船上发明了长生不老药,但是为了维持人口平衡,一个家庭有一个人选择长生就得有一个选择自然老去死亡,一对儿男女和一对儿儿女的家庭,刘宇昆写到一家人坐下来做选择时:那感觉,就像离婚。
我看了全部十六篇中的十篇,非常有意思的是,其中篇《All the flavors》《Good hunting》《Mono No aware》《拆字先生》《讼师与美猴王》全是关于亚洲的,《All the flavors》讲了早期中国移民在美国淘金,艰难求存的故事,《拆字先生》讲了台湾228事件,《Good Hunting》大家都看了电影了,讲了一段儿香港的简史,《物哀》则讲了日本的国民精神。《历史的终结之人》,最后一篇可谓把历史争议推向了极致,在回到过去,时空穿梭的背景下,写了731部队的历史。
刘宇昆笔触很细腻,因此可以将感情准确的传递出来,感动读者,好几篇小说时采用美国小女孩儿+中国老人的叙事模式。写的温情脉脉,中美人物的精神面貌很传神,中国饭菜也描摹的很香。
他自己说没有时间写作,这些篇章大部分都是火车上完成的,可能是个事实,因为我觉得他写的那篇各个物种保存书籍的方式 其实和Ted Jiang写的《降临》思路 挺像的,只是没有展开,草草写下了十几个物种书写和阅读的方式。
我印象最深的,除了折纸就是历史终结之人,我好多年前构思过这么一个故事,结论是,大家都会后悔的,并不想回去看过去的事。这篇讲了同样的意思,虽然选择的是日本731部队的事。我觉得这篇做了功课,关于历史的演绎,关于事实的争论都非常启发人。眼见未必为实,现实如此,历史更是如此。他写到731部队的生物工程结果,造福了全世界的人类,但犯下的罪行也令全人类胆寒。和他大部分小说一样,这也是一篇悲剧,一心想还原真相的历史学家后来不堪困扰跳轨自杀了。而他不知道的另一个真相时他最爱的人,日裔物理学家,发现量子纠缠,从而帮他研发时空穿梭机的太太,她的外公正是731部队里做生物实验的director之一。
和《讼师与美猴王》里写的嘉定三屠一样。讼师Tian haoli遇到一个求助,一个普通人拿到了记载“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历史的手稿,被血滴子追杀,他只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接手这个案子。然后他和美猴王之间有过一场讨论(其实是他的精神分裂),他觉得史可法不应该死守扬州,最后自己死了也激怒了清军大肆屠城。另一个我(美猴王)说,你也可以这么理解:正是因为他带领人民的奋力抵抗,让清军改变了策略,给予汉人更多的尊重。现在你看到了这段历史,你就有责任把它保存下来,传播出去。Ti an haoli说,这事儿过去一百年了,现在人人有饭吃人人有书念,活的挺好的,提它干啥?美猴王说,不管过去多少年,这些人都死了,他们存在的唯一方法就是活在后人的记忆里。
类不能忘记残酷的历史。因为死去的人唯一存在的形式就是人类的记忆。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
《The Paper Menagerie and Other Stories》读后感(五):纠结的两面性
原本我是打算只用英文写英文书的评论,但是我对本游走在两种文化之间的书和作者Ken Liu纠结看法还是母语更能够准确的表达。
单从这本书来看刘先生有着两种作家身份。第一种是广义上的科幻作者,第二种是专注于自己华人文化身份和二代移民经历的Chinese Story in the New World类型的作者。以下的部分就按着这两个写作的方式来叙述吧。
短篇集中科幻的部分水平虽参差不齐,但有许多让我印象深刻之处。科幻作品最能触动我的,基本就是行文中两个构建世界观的能力。第一种是细致刻画未来科技如何渗透在人们生活点点滴滴的微观能力。The Regular 这篇算在此道做得不错。故事大概讲的是未来女警察如何抓猎杀妓女的凶手。本篇与其说焦点在科技上,不如说是一个披着未来科技的外衣的警匪故事。情绪控制机械和眼部记录仪的各种设定很自然与侦探逻辑推理的主线结合在一起。 完全不突兀。反倒是人和机械,技术互动的细节创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视角和强列的带入感。当主角在信任情绪控制科技和信任自己的情绪的两难之境挣扎时,作者并不完全是在和我探讨一个科技问题,而是一个老问题:感情让我们更强大还是更脆弱?文章的结尾让我看到国内科幻作者少有的对人性的乐观态度。科技再强大也往往沦为人类社会古老自古有之的种种问题在新时代的辅助表达方式。读完有种看了一集spychopass(第一季)的满足感。
而第二种构建世界观的能力是在很宏观的角度畅想遥远未来的人类和世界的命运。三体就是这个类型里面的代表作。The Waves这一短篇显示出Ken Liu 有着不逊色于刘慈欣的宏观世界构造能力。在这个时间跨度很大的宇宙旅行故事里,主人公不断更新着"人"的定义和"活着"的定义,最后连"神"的定义也稍稍撩了一下。科技发展的一大特点是让人想之前不敢想的问题,让人看见从未遇到的可能性。在这个故事里面作者清奇的脑洞的确有让我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感觉。
而最后一篇 The man who ended history: a documentary 是作者宏观和微观世界观构造能力结合的不错体现。作者用对一种虚构物种作时间旅行的细致描写来合理化和人们对重温历史的渴求,并且很巧妙地构造了一个沙盒世界观去很认真地讨论"什么是历史? " "人类真的能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吗?"这些个我们世界里很大的问题。在几十页的篇幅里,作者能如此全面地提及各种历史的定义,能如此认真地作背景材料的收集,我是相当的佩服。当我读完最后一页,正当冠状病毒于催残东亚后又在欧美肆虐之际。可惜作者还在考虑人类是否有能力反省大半个世纪前的历史,如今的美国政府却对两个月前的人类历史教训都睁眼不见。现实真是最大的讽刺。
说完了对作者在科幻创作这个层面的溢美之词,接下来就是我对作者在行文间对华人背景文化的强烈自卑感的吐槽。
整本书中凡是沾Chinese的叙述全部都是肮脏低贱阴暗痛苦的腔调。在他行文里,中华文化的唯一优点是能提供巫蛊占卜怪力乱神乱神之类的新奇英文表达,能吸引英文读者对肤浅的异域感的追求。作者一方面在无声地宣称我来自这个文化所以我有"真实描写"这个文化的权利,一方面又如最后一篇故事里的Dr Wei一般不断保持距离并以一种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口吻批判这个文化里面的一切。这让我作为一个生在这个文化里的人有深深的生理反感。
泛泛而谈不如举些例子。文中的对华人母亲的描写完全掩埋不住作者自本性的厌恶与鄙视。The paper menagerie 和the waves中均有出现。她们都是身份低贱,张口难言并且对子女有令人窒息的执着。文中对所有历史中的中国人的描写都是浑身沾满泥土,哪怕是关公,总是弱小而且被不断地被屠戮凌虐被误解扭曲,哪怕是狐狸精哪怕是有文化识字的先生。反而故事里的东亚文化的高贵和美被日本所占有。Mono no aware里的日本父亲能自豪地对儿子说"remember you are Japanese" 而 the literomancer有着痛苦而短暂生命的台湾男孩却迫不及待地要去美国。 让我不禁想问作者:"你一直对自己身上的这一部分文化看得这么低,厌弃得这么深么?"
我并非谴责作者故意抹黑Chinese culture。因为也许这就是生长在美国的华人就是这样看待自己的家人,文化和"故地"的。中国的政府永远是坏的,中国的人民永远是肮脏低贱的,中国来的母亲永远是无法融入社会的,中国永远是个需要逃离的痛苦地方。 我只是觉得可怜,若一个人总是厌恶憎恨自己无法抛弃无法改变的文化身份,那真是永远痛苦的地狱。
讽刺的是,美国华人反抗的美国社会所强加于他们关于"China"和"Chinese"的刻板印象恰恰就是这些Ken Liu不断在其作品中强化着重复着的关于China和chinese的描写。你永远无法让他人去善意地看待连你自己都否定的国家,人们和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