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粒》是一部由赛米·卡普拉诺格鲁执导,让-马克·巴尔 / 吉里格力·多布金 / 卢巴纳·阿兹巴尔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6·17上海电影节打卡留念吧,,
●不好意思,反正我是看不懂“呼吸还是小麦”这种高深隐喻,睡过去两次。概念屌,构图屌,但凑一起就是装逼了。披着伪科幻外衣的真宗教片。
●自蛋奶蜂蜜三部曲之后的新作,野心更大了,视听层面都做到了一流,舍弃诸多特效,用原生的取景做出简陋科幻风格,反而更突出,自然音效也真的十分漂亮,喜欢它的纸盒装科幻形式,尤其是在这种形式之下搭配的是(末世)寻找种子/基因链的故事,而非外太空探索(我们立足的大自然本来就足够科幻,无解,科幻片的角度能放在探索基于日常可见且为养育我们之物,如谷粒,水源,火焰等等,我都会觉得挺特别。常见的往往被忽视,忽视它的神秘,忽视它的构造有多精妙,忽视它有多难能可贵以及伟大---文明选择了我们,我们扩大文明,又抛弃了文明)只是剧本上真正说出口的东西很少,后面又转为令人无感的宗教神秘说,可惜了。
●1.黑白影像的末日图景别有特色;2.人生如梦,死后方醒;3.对称构图怎么都看不腻;4.缓慢的移动镜头,配合大远景,荒凉感顿生;5.科幻、宗教、哲学集一身,而不冲突;6.镜头太会吊人胃口,大量的自然声也显得影片更加纯粹又清冽;7.我一定要写篇长评出来!
●虎子导演的这部作品似乎还有在讲城市和“乡野”的意思。用未受污染的泥土洗净身体那幕挺有力度。最后教授画的圈和图案据说是安纳托利亚农民找蚁巢的传统。那个室内养植大楼外观看起来是在波恩的Bundeskunsthalle?
●故意插入影射性的梦境且不界定梦醒的界限,单镜头内做混沌时空的转场,叙事断裂但自然不是导演想要,重点都放置在了旅途上符号的拾掇上。河流、隧洞、泥土、大树、宗教,不一而足。可在河流里发现婴儿,转手又送给妇女,还要做一场大梦。简直就是拿刀架着你的脖子说:快!分析这段隐喻!
●这个世界的原初是形而上的,极端贫瘠是科学治世的答案。明知荒途无归,对末世深感绝望,科学家以寻访真理为由自我放逐,实则为逃避身心正深陷恐慌。大量外景选择、设计很超现实,不断想起潜行者、银翼杀手2049、安乐乡,摄影稍显平庸。结局的含义很丰富,在我看来是荒诞,人愚弄自身,永生永世。
●这部电影可能只有导演自己看得懂。
●画面 节奏 审美没的挑 但属于不能接受的宗教与反科学观念电影
《谷粒》观后感(一):费脑猜想
最后那个圈,是土耳其的国旗?结局太仓促了,留给无限遐想,但也可能带来的是乱想。很喜欢拍摄风格,黑白更能凸显生态的荒凉,与生命的凋零。宗教主义色彩浓重,仪式感太强,一直在寻找的生命,却是依靠渺小的不能再渺小的蚂蚁。呼吸还是小麦?Ray?爱是链接点?whea?好多东西都没看明白,好多人物的结局都没交代,似梦非梦是真实还是虚幻需要扪心自问。活着的人都在做梦,只有死了才会醒,仔细体会。
《谷粒》观后感(二):呼吸还是麦子
这不是一篇评论,该说的话都写在短评里了。《谷粒》的核心是令人厌倦的“世俗”和“神圣”、“物质”和“精神”的对抗,科学创造的世界里缺少的"M分子"不知是否与穆罕穆德有关,里面诸多意象(例如凿船、杀童、修墙)都可以在古兰经里找到。
只是在这里解释一下影片中核心问题“呼吸还是麦子”的源头。关于土耳其的13世纪伟大诗人尤努斯·埃姆雷曾有一段记载,出现在苏菲派神圣人物Hacı Bektaş-ı Veli的书里。
尤努斯是一位种麦子的农民,一年遇到了旱灾,颗粒无收。听说了Haci Bektas的圣名,于是他载着一车的山楂去找他。后者吃了他的山楂,问他是要麦子还是要吹气作为报偿。他说,我要吹气有什么用,还是要麦子吧。后者慢慢地把加码加到一颗山楂十次吹气,但他依然不肯接受。于是最后他载着满车的麦子往家走。下到坡底的时候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刚才碰到了圣人,麦子很快就会吃完,但神圣的呼吸却到死也用不尽。于是他返回山顶表示改主意了,但圣人说他来的太迟了,“开锁的钥匙”已被交给了Tapduk Emre。
Vgl. John Renard: Tales of God’s Friends. Islamic Hagiography in Translation, Berkeley 2009. S. 150-152.
《谷粒》观后感(三):一出阿拉伯先锋戏剧
因为一开始假设了一个背景是末日和人类存亡,还有培育种子,我还以为是讲科幻中的生命科学,或者说同时讲生命科学和生命哲学 breath or wheat,这两个选择出现了三次,仿佛就是某种象征 可我看到最后还是不太了解导演想表达什么,只是看的过程中总想起「艾利之书」(圣经的保护和传播),后面有些地方想起「火星救援」 果然,有人说电影讲的是伊斯兰教视角的"天启",据说有些故事情节,就是「古兰经」里的故事,怪不得那么像「艾利之书」 全片黑白的色调也跟像,但本片多了些艺术美感,每一帧都是摄影教材,就连摇动档案柜那一段,都是选择了把手像船舵的柜子类型,这样的话,动起来就很好看,我接触过的档案柜摇动把手坐成小汽车方向盘居多 而且利用真实的声音做bgm,轨道交通,嘈杂人声,风声,没有任何音乐成分,倒是确实跟"天启"时的荒芜有点像 但情节是真的不知所云,就像一出阿拉伯先锋戏剧 它是东京电影节最佳影片,我对电影节获奖片子倒确实也没有特别多的期待,因为有指定标准有题材偏好,可正如波尔多法定产区只代表某种限制而不代表品质一样,电影节在大多情况下就是法定产区的概念 唯一触动我的是两个男主捧起泥土往身上抹,但我的感悟可能跟主题无关,我觉得土壤真是好东西,以后品葡萄酒试试了解土壤风味 而且脑子莫名也在想: I will be part of the recognition and appreciation, rather than judgment and analysis, of beauty and goodliness. I am working to be something of insights, wisdom, and a good heart.
《谷粒》观后感(四):《谷粒》--- 第一次看全程黑白的电影
我一直觉得,电影需要一个人静静地、默默地去观看,尤其是一些比较好看的电影。而这部电影虽然不怎么好看,但是我在静默的黑白电影中,似乎感受到了一些很深奥的东西,是静默,也是恬淡。
我是看到了电影中段,才发现其实这部电影一直是黑白的色泽,黑白,静默,神秘,没有一点点的色彩堆叠。
这部电影也是关于“末世”的电影,之前看过的一部关于末世的片子是《人类之子》,这两部也没有什么可比较的,感觉定位也不怎么一样。未来世界里面的人类,环境不断地遭到破坏,而且无法适应人的居住,到处都是酸雨,没有土地能够生长出来农作物,眼看着大家就要饿死了。然后科学家就回到了原来的城市边缘的乡村,乡村里面已然惨不忍睹,人们忍饥挨饿,人们经受着饥饿的折磨,到处都没有吃的。
但是我就是觉得,电影里面其实根本没有交代清楚,为什么当教授遇到另一个人的时候,那里的河水里面有很多的死人?而且即使有那么多死人的情况下,他们也不用带上口罩,带上防毒面具,为什么那些死人也没有臭臭的气味?不是有些人住在一起吗?为什么他们经过一个村子的时候,那里的人要朝着他们扔石头?饭都没得吃了,是什么样的仇恨让他们一直不断地扔石头?小男孩死了吗?去哪里了?为什么死了?他来骗教授,是要吃他的肉吗?还是要怎么样?这么神奇的电影也是少见了,最后居然是蚂蚁窝藏了一堆的谷粒拯救了濒临灭绝的人类。
看到有一条评论讲到“花了太多时间,讲了太少事情。”而且整部电影都有一种破坏的荒芜感,怎么讲呢?你看到这部电影看上去其实每一帧的画面都很美,美的破碎,美的让人求之不得,美的让人无话可说的那种美。
2017年了,这部电影还以黑白色调来哗众取宠实在是没什么意思,其实我觉得彩色的电影未必不好,黑白的也不一定好,刻意黑白的一定不好。
电影里面说:“我们一直生活在梦中,一旦我们从梦中醒过来,我们就死了。”其实我们一直生活在梦境之中?其实我们一直生活在梦境之中?其实我们一直生活在梦境之中?这句话讲的那样轻飘飘的,让我简直以为,我在人世之中经受到的痛苦折磨全部都是假的。如果我们一直生活在梦境之中,那么人为什么还要有道德,有需要遵守的清规戒律?所以我们活着为什么?还***得不到快乐!
而且这句话还能为李小璐正一下名,既然人都要死了,那么她背着老公出去找了又有什么道德可言呢?反正这全部都是一场梦,醒来之后也是一场空,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呢?为什么人要有家人?而且我已经有家人了!我还有个弟弟,我家里面会一直有和我有血缘关系的人,所以等待我死了之后,我也不需要有人埋葬我,反正火化完了之后的骨灰也不是完整地,我的骨灰早就不知道和谁的骨灰混在一起,飘飘渺渺的了,所以我为什么要逼迫自己过得这么不快乐呢?
我在那里能够得到什么呢?安稳?我不需要安稳啊!我需要幸福快乐,我需要一生都幸福快乐,我还需要钱,需要感受到自己活着。其他的我什么都不需要了,我这个人就是这样地没有道德,我这个人就是这样的可以一无所有,不要来指责我,因为我也不会指责你啊。
但是人言可畏,所有人都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应该有道德,应该做一些我们应该做到的事情,每次都是这样讲述着,可我们又能如何呢?除了听一下,真的没有一点点的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