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简史》是一本由有泉著作,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3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陶瓷简史》精选点评:
●写得真好
●很好的科普书
●通过公众号文章关注本书作者,文风幽默,有趣,可读性很好。比起阅读过的其他此类书籍,这本书会让你一直有读下去的欲望。
●书质量很好,配图精美,简单易懂。
●公众号文章合集??
●陶瓷的书很难写的简单易懂,深入浅出的,要么是一堆吓唬人的化学名词,要么是玄之又玄的古董大师口吻。作者文笔引人入胜,把陶瓷来龙去脉各种知识讲得清楚,讲得好看,讲得有趣。
●很好的科普书
●写得出色,专业门槛降得正好,作者果然是媒体出生,文笔拿捏非常到位。唯一缺憾,书的标题没有起好,其实并不是“史”,而是漫笔。
●很良心的一本入门书,系统有趣又不卖幽默。能出入能吐纳,则陶瓷即中国。 另,最后几篇里看到传教士艾约瑟,想起了我去滕公栅栏听沈先生的故事,印证回照,颇有几分前世今生的感觉。
●内容尚可,文笔太飘。作者可以考虑开播客。。。
《陶瓷简史》读后感(一):不错
关注了作者的公众号很久,所以对这本书非常期待,出版后第一时间就定了一本签名版。确实是很棒的一本书,语言如作者一贯的诙谐流畅,深入浅出的介绍陶瓷的创造、发展过程以及制造的技艺沿革。并没有印象里专业历史书籍那种专业性很重,难以理解,很多小故事非常有趣。印刷的质量也很棒,配图精美,对于陶瓷知识的门外汉来说也不难懂。
《陶瓷简史》读后感(二):三读《陶瓷简史》有感
陶瓷的书买了很多本,反复看的有三本。
启蒙
林美珠 《品味故宫·陶瓷之美》
在台北故宫看完瓷器展,被天青釉、郎红釉、胭脂釉、粉彩、珐琅彩激发了浓厚的兴趣。在文创区看到这本书的封面为汝窑莲花式温碗,于是买了书,也买了一个仿制温碗。书浅显易懂,重在欣赏。于是,有了兴趣。
了解
马未都 《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上下册)
买来《中国陶瓷史》等大部头书,较专业看不懂。幸好寻得马老师的陶瓷书,简洁的讲解,串起了整个陶瓷史脉络。陶瓷图片精美,选择的陶瓷也很有代表性。于是,着迷了,一发不可收拾。
学习
有泉 《陶瓷简史》
在南京一家网红书店打卡,无意中被推荐了这本书。翻第一遍觉得知识点很多,陶瓷的起源、发展历史、制作工艺、名窑、瓷器分类等都讲解的很详细,但看着看着就困了。读完马老师另外几本书(《瓷之纹》(《瓷之色》)之后再回过头来看本书,一下就豁然开朗了。本书把制瓷工艺中金属(着色剂、助熔剂、粘着剂)、草木灰(釉)、水(制坯及排水)、火候(高温、中温、低温)、泥土(黏土、瓷石、高岭土)等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将得很透彻,作为文科生也能看懂书中的一些化学反应,很好地弥补了工艺这一环节。
感悟
陶瓷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包含了艺术品欣赏、历史文化、工艺技术等诸多元素,身陷越深,越发有趣。
《陶瓷简史》读后感(三):可读性非常好
因为准备作博物馆的志愿者,找到这本书。
作者并未简单按照单一时间轴的顺序讲述陶瓷的故事,而是分作几个专题作分别的陈述,这样就把技术作为了主线。只有明白了技术中的困难,读者才会对中国古代工匠的创作力赞叹不已。
作者能够妙趣横生的讲述这段历史,当然是幽默写作和实操体会后完美结合。后记中这段文字体现了作者这种巧妙的结合:
“……我混在这些人之中,拜了几个当地的老师傅。别人学一门手艺要一两年,我没有工匠精神,几个月就学了画瓷、配釉和拉胚。最后一位师傅为了请我走,不惜退了一半学费,还送给我一句菩提祖师对孙悟空说过的话:出去以后不许说是我徒弟。他又安慰我,说我还算有点灵性。这点我信,起码我和凡高一样,卖掉了一件作品。”
作者以陶瓷制作技艺为主线,参差列举了和陶瓷相关的人类史、风俗、艺术、中外交流、经济生活以及历史人物的掌故。用细节体现历史的大貌。而且作者评价常能出于我们的常规认识,使我们能够回到历史现场,重新审视常规认识中不合理的地方(常常脱离历史现场)。比如乾隆皇帝的艺术审美为后人诟病,但作者不这样简单认为。以瓷器为例,作者指出,当四阿哥将典雅平和冲淡含蓄的艺术风格玩到极致后,乾隆爷只能作为技术控而突出自己的不同了。后人能够欣赏宋瓷的简约美,也因为乾隆皇帝。点评者能达到所谓“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只是山”中最有禅意的第三境界,也有乾隆帮助他们实现了第二境界的缘故。
作者也喜欢掉书袋子,但不是往生僻资料中引导,借用的是你熟悉资料场景中的轻易忽视的细节,让阅读的过程轻松有趣。作者讲“汝窑无大器”,讲《红楼梦》中探春闺房陈设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曹雪芹不是不知道汝窑特点,写上这么一段就可让读者进入太虚幻境了。
大体而言,这本书很值初入门者一读,它不仅仅让读者了解了这个领域的概貌,更诱引读者有深入探究的欲望。比如我,读完本册书,就盘算抽时间翻阅叶喆民的《中国陶瓷史》。
作者说,他正是在学习半个月的拉胚手艺后,觉得应该安心研究理论。此言也同样适用于我吧。去年,我一时兴起,买了几册创意写作专业书,想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介绍给旁人。但读了专业人士的写就的专业普及书,同时自己尝试动笔写上几段后,发现其中的艰难。既然目前写作水平不能达到,能把所读讲解给他人也好。希望我多了解文物知识,能作一个合格的文博志愿讲解员,在讲解之后,游客能够饶有兴致的参观博物馆,并最好以后能把博物馆列为他们旅游中的重要环节。这个,我也会很开心的。
《陶瓷简史》读后感(四):陶瓷感慨未来
人类还未发明文字之时,就有了陶器。当时人们用简陋的平地堆烧法,点燃大量柴火堆,可能只得到几件成品,当做盛饭、盛汤的器皿。那时候,我们没想到生活需要精致、优雅、细腻,之后会有带花纹的陶器、釉色玉润的瓷器,一个容器能大做文章,拥有无数种功用,烧成不同器型,花纹、颜色。 或许这就是人,我们存在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陶瓷简史》写出了人们探索世界,创造未来的一段过去。其中有偶然发现,更多的还是一大批工匠锲而不舍的钻研,成就如今的陶与瓷。 本书中讲述的陶瓷历史坐标在我大***,当然,那其中蕴含的也都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所好、习性、讲究。 如果用一个颜色形容中国,会是什么色?红吧。每年过年都贴着红色的春联、福字,红色的唐装,毛衣、衬衣、甚至本命年的红色内裤。血一样的赤诚、热烈、积极向上,一眼望去让人心潮澎湃。在瓷器上,我们对红色的执念同样很深,调色师傅绞尽脑汁,做无数种尝试和配方,千万次失败不见几回成功。过去民窑也会为了这鲜艳的红砸锅卖铁拼家底儿地干。于是有了:要想穷,烧郎红。他们不计成本、得失为的是什么?那醇厚、艳丽的红吸引着他们。不只是金钱上的诱惑,更是内心深处对于极致的向往。也许我能造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红,载入史册。 如此追求红色的中国人内心到底藏着什么?不喜白,于是在干净的白瓷上画图、写字、篆刻留印。古代帝王崇尚的是礼,万事得求老祖宗保佑,祭祀的礼器成了匠师们绞尽脑汁发挥创造力的基地。历史总会把最精华美好的东西留下来,那广大市民的心声呐?被掩埋在时光的灰烬中吧,只留一丝半点儿线索。惊愕中带着些许伤感,事实就是如此,不过被用文字呈现总还是难以接受的罢。可能我们都是这世上的渣滓、灰尘,百年之后不留任何痕迹。却又有市民用瓷中普世的花纹、瓷器上为了销售接地气的广告语,流传至今的家里瓷瓶放鸡毛掸子撑场面的习惯,这些又给我们温暖和心安。 事物总是有两个方面,之前我仅从消极的侧面纵观全局,在那个小小的世界里,我连蝼蚁都比不上,进而每件我做的事也都觉得很low,低级、无意义、差劲,永远站在世界的边缘爬行,为了生活苟延残喘。没想过历史,那些为了一两银子灵光闪现的人们;设计出机巧、美轮美奂瓷器器型的人们;那些可以和毕加索媲美有三寸不烂之舌的瓷器师傅。他们在这浩瀚天地里放肆绽放的光彩让人惊艳,也治愈了我吧。 中国人讲究,总会变着法端架子、用潜台词、迂回蜿蜒的方式解决问题。以前官家赶人一般说端茶,因为接待客人有两个步骤,先要送汤喝,之后才端茶倒水,这省去一环的做法既没撕破脸皮,字面上也没什么烟火气,对双方都好看。这种讲究渗透进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喝茶的茶碗,它是下面有碗托儿,中间是碗,上面带盖儿,喝水幅度一大碗就会摔地上。当时人喝茶得慢条斯理,手臂端平碗,少有倾斜,每次嘬一口热茶。为客为主都有不同规矩,做客人要客气些,当主人则可悠闲自在,用茶盖儿抿茶叶。我们的治国理政,对外方面也是很有一套的,万事都能归于礼,想挑事儿,可能一件他国不供奉祭祀用白茅草就够了,这已经能变侵略者为正义的化身。这说明什么?只要你想干,没什么不可能。当然,瓷器接下来发展的大潮也是国家统治者所控制的,朱元璋改元朝白瓷为青花正是他个人意志,没什么道理。所以有一些事儿没什么规律。 有某些时刻,我也迷惑是否该到一个拍拍拍,走走走,打卡,传照片到空间,所有这一切真的有什么意义嘛!还是,去选择专注于一幅自己真正感动的作品,好好的观摩,用眼睛抚摸画框、玻璃里面的它,将其化为己用,成天自我的生命能量。很多事儿不是贪心就能抓住的,也许更得打心底里接纳与感受,放开触觉、知觉。那些放在博物馆的瓷瓶、瓷碗承载着什么,永远摸不到的历史,我们眼中的国宝,还是过去人们日常用的盘子、碗。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也成为了后人眼中的过去,宝贝,不断研究,咂嘛。 其实,我们不必计较或纠结,时间的确是追不上的,也无法逆转,受过时光打磨的东西总会给人一种根本无法赶上的错觉。那历经百年的瓷器在岁月的流里磨得玉润可人,后天用化学制剂或机器打磨很难蒙混过关。我们总追着过去辉煌的丰功伟绩的尾巴,抄袭、复制粘贴,忘却了我们本身那倒不如创造我们的现在和未来,无关金钱,为了自己!
《陶瓷简史》读后感(五):从匠人笔下学会的陶瓷点滴
本书是一个有文化的陶瓷工匠的随笔集,他的经历让我对陶瓷有了更近距离的接触,虽不系统,但仍能带来不少启发。
将本书中的一些碎片点滴摘录如下:
彩陶与彩绘陶的区别
彩陶的颜料主要是赭石和氧化锰,烧制后呈现红黑两色。彩绘陶是陶器烧好后再画,多用植物性颜料,色彩要比彩妆丰富,但不耐用,多作为明器。
制陶粘土中含有铁元素,在降温阶段,窑内氧气含量高于1%,就会形成红色的氧化铁,低于1%,就会形成灰色的氧化亚铁。这是红陶和灰陶的区别。
黑陶的颜色不是来自于铁,而且碳。在烧窑的最后阶段,用浓烟熏,让碳元素渗进陶胎里,再打磨光亮就成了黑陶。陶器渗碳工艺止于汉代,清代的宜兴紫砂壶又重新启用,叫捂灰。
白陶的粘土中铁元素低于1.6%,还是还原焰,所以颜色比较白。
陶器、炻器和瓷器
瓷器的烧制温度在1100度以上,吸水率不到1%。陶器在900度以下,吸水率在10%~15%。炻器的特性在陶和瓷之间。比陶细腻,又不像瓷那样坚硬透明,吸水率在2%~5%。
快轮和慢轮
慢轮用来旋转坯体,只是一个辅助成型的工具。而快轮则是利用泥料旋转时产生的惯性和离心力成型,是关键手段。
粘土、瓷石和高岭土
这些原料都由火成岩演化而来。火成岩经过造山运动再次埋入地下,被挤压成白色石头形成瓷石。留在地表被风化后变成高岭土,混入其他杂质则变成粘土。黏土中的杂质能够提高可塑性,另一方面能起到助溶剂的作用,适合低温烧制。因此低温的陶器都用粘土烧制,高温的瓷器要瓷石和高岭土烧制。
高岭土和瓷石的主要成分都是三氧化二铝和二氧化硅,差异是比例不同。氧化铝在瓷石中的含量在20%左右,在高岭土中占35%左右。原料中的铝含量越高,烧成温度越高,坯体的颜色越白,同时可塑性更差。硅含量高时,坯体烧成温度低,颜色透明,可塑性好。高岭土的可塑性差,和可塑性好的瓷石混合起来才可以做坯,高岭土也可以让瓷器的颜色更白,质地更坚硬,因此有了瓷石和高岭土的二元配方。
釉料的成分
最早的釉是石灰釉,由草木灰构成。草木灰的成分与瓷土相同,是氧化硅和氧化铝?不同之处是硅的比例高一些,还多了一些氧化钙,起到助溶剂的作用。适合做釉的草木灰,比如松枝灰,硅的含量在60%左右,铝占20%,石灰占10%。
粘土中含有大量的金属元素,所以把粘土加入釉中,可以做出来色彩更丰富的颜色釉,但并不稳定。宋代各大窑口放弃粘土,采用成分简单的瓷土,另外加入矿物质,代替粘土中的金属着色剂,并用草木灰当助溶剂。
汉代制作琉璃时发明了铅釉,使用粘土加作为助剂的氧化铅粉末。
宋代龙泉窑采用石灰和长石做助熔剂,叫石灰碱釉,但没有普及。
现在釉料放弃了石灰石和草木灰,改用长石做助熔剂。长石釉的优点是黏度大,流动性低,而且烧成温度广,1100度到1400度都有不错的表现。缺点是透明度差,容易产生裂纹。
古代水力加工的釉料颗粒大小和形状都不一样,釉面形成漫反射,光线柔和。现代球磨机加工的釉料颗粒完全相同,形成镜面反射。
足的名称
青花的原料
青花的有效成分是5%~11%的二氧化钴,还有氧化铝和石灰,起粘着和助熔剂的作用。两种元素能影响青花的颜色,铁让蓝变深,不均匀的铁会在画面中出现黑点,锰让蓝变紫。纯钴烧成的颜色是浓蓝偏红。
青花加彩和斗彩
明代的五彩瓷没有蓝色的颜料,蓝色的用青花代替,所以叫青花加彩。黑色的原料在高温下会褪色,因此先将黑色的线条画好,再覆盖一层绿色颜料。不用罩绿色颜料的黑彩是雍正时才出现的,叫墨彩。用青花代替黑彩勾画轮廓,则成为斗彩。
五彩,斗彩,粉彩和珐琅彩都在釉上。至1906年,才出现了釉下五彩,即醴陵五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