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简史》是一本由[英]德劳因·伯奇(Druin Burch)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药物简史》读后感(一):理性同时也具有人性
德劳因·伯奇的写作风格和他笔下所宣扬的医生应该基于可靠的实验和可靠的数据去得出结论,这种新药到底是否有效,副作用是否很小,整体用起来是否给病人带来最大的效益,这种基于事实的风格一样。因为根据事实来写整本书,有的时候资料的确多到让人觉得非常的琐碎,但是这大量事实又不会让你觉得非常的没有人性的距离。你读书的过程当中你会发现作者是一个很理性的人。用他的话说就是一个基于事实的人,但同时我也认为作者正是胸怀宽广的的人性精神,才能够去写作本书,传达给医生们要具有怀疑精神,并且去医生的神话形象。
读书最有趣的部分,我觉得是作者讲述过去的历史中医生们所作出的,自己沾沾自喜其实用错了方法的事情。其中关于医生的放血疗法、水蛭吸血疗法、柳树皮做替代药。我们因为从现在看过去具有优势,能够知道他们的有些想法是错误的,但依然会被医生盲目、带着高尚信仰的相信自己错误的想法的行为惊讶到。
通过简短的医学小史,你会发现医生的形象,在读者心中不再那么神话式了。德劳因·伯奇告诉读者们“怀疑精神”和“基于事实”是一名医生要具有的品质。
《药物简史》读后感(二):怀疑一切
这本书内容翻译的不错,但书名可以翻的更确切一点,因为这本书除了说了鸦片、奎宁、阿司匹林、盘尼西林等药物发现、应用的精彩故事,重点是药物临床实验的发展史和重要性。
作者本人是科班出身的医生,但对医学的有效性高度怀疑,他的观点是,医学打交道的对象医生和病人都是人,免不了主观,面对疾病不可避免要做点事情,但医学毕竟是一门科学,虽然各种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案仍有瑕疵而且在各种伦理、监管机构的束缚下经常很昂贵,但以统计数据为基础的临床验证仍是进步不可缺少的。进步不可否认,但怀疑的态度也不能丢,各种药和适应症,只有经过验证的,才是真正可靠的。
本书故事讲的好,不时闪现英式幽默,而且作者的思考和阐述入木三分,虽然作者在牛津大学教人类学、生理学、生态学,不是专业学统计的,但仍然能把医学统计的历史说的清楚且精彩,这是一本很好的书。
我学到的:
FDA现在负责监管着美国国内上1/4的交易(吃和药是多大的市场!当然,美国FDA的影响波及全世界)。循证医学的产生也不是很久之前的事。西方人在11月11日戴的纪念一战结束的花是罂粟,象征青年男子的红色伤口。德国的制药业好牛。拜耳、默克对世界制药业的影响巨大。万物皆有其用。有毒的东西也是。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药物简史》读后感(三):科学就是不断战胜经验的过程
写作逻辑不强,或者是因为翻译的不好?翻译痕迹太明显,错误不少。
中西方在医学起点与原始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全都是感性的,经验的,甚至是盲目的,然而一旦引入了基于数理学的统计就完全不一样了,这背后是什么?是对于经验的检验过程。
中国人不比别人笨,但是我们止步于经验,而没有验证。所以我们只能用青蒿治疟疾,他们用青蒿素治疟疾。
让我很意外,没想到青霉素的发现过程同样充斥了人性的黑暗,可见中西方在人性上也没什么本质的差别。
有意义的结论往往降落在那些幸运的人身上,真的是pure luck。
手性化合物从来都是医学有机化学不能避开的重中之重,“沙利度胺”也从来都是手性药物的经典蓝本,Kelsey的章节很精彩,值得一看。
最后聚焦了全书的“书眼”,强调人类自身总是经验占据上风,古今中外都如此,科学的意义就在于让人类更理智、更冷静地看待这个世界和对待别人。当然,如今的统计学有时沦为药商赚钱的工具,有些厂家刻意忽略掉阴性结论目的在于让p<0.05,这让人恶心,每个为了利益而修改数据的人都应该受到良心的审判。
中医如果从这个角度看确实不科学,因为没有验证。这个批评我现在接受。
我现在真的超级敬佩我的导师,她真的是一个科学的人。
《药物简史》读后感(四):我们没有一刻不在寻求、探索;不断地完善药品管理和医学实验程序;虽然不知终点,依旧不断向前。
这本的专业名词对于普通人来说读起来有点头大,不过不是很影响理解。其实是很致郁的一本,看完后对现代医学产生了极大的动摇,哪怕知道曾经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的荒唐与盲目,但当把一个个案例这么毫不掩饰的抛出来讲明白,还是会让人觉得难以置信。
我们的科学发展无异于盲人摸象,每个人都在不断的探索寻找,却没有人知道何为正确答案。曾经以为正确的理念,如今看来是那么的愚昧无知、荒诞可笑,我们确实在进步,可代价是无数关乎生命的实验与错误。
医生作为一个救死扶伤的职业,有着很强的责任心与同情心,面对病人,医生很难去承认自己做不到,没办法,不论措施的好坏,都想要为病人做点什么,以稳定病人的情绪,可也因此而当局者迷,可能会潜意识里拒绝承认自己的失误与无能,尤其在如今名利至上的社会,为了利益最大化,医生可能会做出很多违心的举动,而科研人员也可能会陷入偏执。
可哪怕现代医学的历史如此负面,也依旧有希望。我们没有一刻不在寻求、探索;不断地完善药品管理和医学实验程序;虽然不知终点,依旧不断向前。
(PS作为一个俗人,给我感想最深的其实是别找新手医生,新药不要乱吃…)
摘抄:
真理并非经专家慧眼一识就变得神圣不可侵犯,如果你提出一项理论,就要对其进行检验,而且只有某些检验方法才真正可靠。
人们最想要的是某种可供信仰的东西,并不惜为之付出一切。
要什么都不做,或者说承认无能为力,其难度是巨大的。
无知是激励人们提出问题、追求进步的重要动力。
《药物简史》读后感(五):9年前vs9年后,封面和翻译是外文书成败之两大关键所在
9年前
2010年出版,豆瓣评分6.69年后,华丽转身
先不说内容啦,10年版的封面无力吐槽,像极了路边贴的乱七八糟小广告!新版封面有着旧海报画质,简单又直入主题,让人赏心悦目。
标题的翻译,10年不论从大标题还是小标题,都有误导成分,夸大事实,容易让读者带有先入为主的成见,新版也并非对正副标题的直译,但是一目了然。
未看过老版内容不好做评价,但仅封面和标题两个方面,新版已经胜出,还是要支持一下,这也许从某种角度说明了出版商在与时俱进,为提升大众的审美眼光做了不小的贡献。
《药物简史》读后感(六):药物发展背后的故事
从古埃及和巴比伦人用鸦片治病,到中世纪的金鸡纳,以及随着化学发展而出现的抗生素和合成药物,人类为了与病魔抗争实在是经历了许多。不管是疯狂地运用泻药和放血让病人排出体液,还是开颅开膛,医学进步的每一步都留下了一个血脚印。在现代医学大爆发之前,但凡生病想要痊愈首先得在医生五花八门的治疗方式下活下来,然后再靠自己的运气和自愈力从死神手下把命抢回来。药物的发展离不开化学的发展,在化学的帮助下不管是提纯还是合成都进行得更加方便、精准。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化学与药物的关系,当然这很值得写,毕竟现在已经不是靠熬煮草药治病的年代了。同时提及的还有默默为药品发展而付出的化学家们,不管是战争还是种族迫害都没有阻止他们为药物发展而作出贡献。统计学的出现也为药物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有了统计学药物和各种用于治疗的成分就拥有了强而有力的数据支持。统计与临床试验双管齐下,能有效地对比实验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并进行分析,临床治疗也开始从医生的主观判断中走了出来,如何开具处方不再只凭感觉。药物作为治病救人最直接的手段,其中包含了巨大利益,受利益的驱使天价药和虚假广告也随着药物的发展出现。特别是在卫生和医疗水平都较为落后的时期,药物成了普通百姓自诊后的唯一手段,制药公司也为次大发横财。但不可否认的是,制药公司对药品发展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们为化学家提供实验室以供研究和开发新药物。当医生还操着柳叶刀为病人放血治疗时,飞机已经飞向了天空,医学和药学发展无疑比其他学科慢了太多。医药监管难和背后利益的驱使是分不开的,2018年的“长生疫苗事件”又把社会的目光再次聚焦到这个问题上。药物作为一个与生命的延续紧密相连的因素,它的发展历尽坎坷,未来想必仍旧是道路曲折,站在后世的角度看事物的发展总也是离不了后见之明,至少这本书告诉了我们那些药物背后的故事。
《药物简史》读后感(七):有趣又实用的药物史
继《时间简史》《空间简史》《人类简史》之后,我又阅读了《药物简史》,在简史系的书目中又增加了知识储备。尤其是这本《药物简史》是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作为见识城邦系列书籍之一,其科学性、理论性、实用性都毋庸置疑。
《药物简史》记录的是从古巴比伦时期至今5000多年的药物史,讲述了鸦片、奎宁、退热冰、阿司匹林、盘尼西林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药物背后的有趣故事,在这些故事里面,我们可以很全面地了解到这些熟悉的药物是如何被发现,如何被论证,如何被量产的过程,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又可以看到技术与迷信的碰撞、先进与落后的对决、科学与哲学交融。虽然药物史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但是作者通过平实诙谐的笔触、通俗易懂的故事来呈现,即便是没有医学知识基础的读者也能轻松读懂。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那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更加主动地去了解一些药物或者医疗方面的知识。虽说现在医疗卫生行业越来越先进,我们身体稍有不适能够去医院找医生解决,或是自行到药店买药治疗。但是我们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时代在不断进步,技术在不断革新,我们的认知也要跟上步伐。关于在医疗领域缺乏科学认知而造成的惨剧非常多,我最为印象深刻的就是美国的塞勒姆女巫审判案。17世纪末,美国马萨诸塞州塞勒姆镇一个牧师的女儿突然得了一种怪病,随后与她接触的多个小孩也相继出现了同样的症状。从现代医学角度讲,这是“跳舞病”的一种表现,这类症状的病因是一种寄生于黑麦的真菌,当这种叫麦角菌的真菌侵入黑麦的子房后,黑麦便会形成麦角,误食这种麦角就会中毒。这说白了就是食物中毒事件,但是因为缺乏科学知识,使得整个事件上升为宗教和政治事件,这就是缺乏科学知识导致历史性大悲剧的一个典型事例。
总体来说,《药物简史》是一本很出色的科普读物,尤其适合医学专业师生以及卫生行业从业者,提供了很多关于药物的基本常识,让我们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和评判用药、就医等问题,对我们实际生活有很大帮助。同时,如果你是一位简史迷,那么《药物简史》肯定是你书架上不可缺少的一本。
《药物简史》读后感(八):该吃药了
其实关于简史类的书,很多仅限科普。近年来越来越多这样类别的书大量出版,其风格角度多样,有的似大标题概括总结,有的似刻板教书摘抄,很少精巧。这本《药物简史》却让我读的惊喜,虽然挂“简史”名,但语言轻松有料,以史讽诫,在医药领域洞见到人类史的失败观与阴暗面。好像在告诉眼下的读者:你们确实该吃药了。
颠覆旧有的观点是巨大的有趣,特别有吸引力,我一直有这样的认同感。这也似一个永恒的哲学问题,事物的本质与两面性。从古至今,医学在来来往往的众生身边扮演着救世主或是死神,只有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给出中肯的应答。我们在这本书中得到的不仅仅是关于医药的正视,更教会我们人类共同体在推动演化之中遭遇的问题,在事实当下实践与解决的不可预测的好与坏。当然我们在未来的视角注视历史,就好像回顾自己的青涩年代,少有认同,但却无限感激。我们祈求瞬时的好,更在乎依赖延续的保障。在医药这个领域里,后者更关乎人类命运。
有的时候,事情就会很奇妙。就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看了关于屠呦呦的视频,还有一个华法林的故事。或以身试药或机缘巧合,青蒿素和香豆素都在人类的史册里变得伟大起来。我只是想说在颂扬伟大的同时,我们能得到警示。成功的背后尽是失败,有的失败会有惨痛的代价,并非是像屠呦呦一个人用生命去承担的。掩藏的致命的危害,是不被人所知的,在万众欢呼人类又战胜了一个强大的生命敌人时,《药物简史》的意识冲破了这层辉煌的光雾,看到了真实,真实总是意想不到的可怕。
我们依然像以前一样依赖药物,我妈总是说自己能预知天气,要是变天她的腿会第一时间发起警报的难受起来,然后止痛药就成为了她的“良伴”,很难说服她通过别的方式来缓解疼痛,这是一种习惯。
这种对药物的认知与习惯也曾在书中的那些医者中蔓延,是看到了药物的副作用,但并不被指出其的伤害性。当伤害至于人来说无法再忍受,代价太惨重,才会恍然,创造的价值也许会带来灾难。药物的诞生就像是博弈,走在未知的路上谁都不可能预测到终究会怎样,我们把握的是方向,是向前的方向,即使路边的风景再苍茫,也能瞭望前方的光亮。
《药物简史》读后感(九):活着从来不是必然
人类在抵抗生命的必然规律上付出了很多很多努力,走过数不胜数的弯路,才有了今天的长寿。大自然是神奇而美丽的,无数的生命体在大自然的掌控下和平共处。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一个生命体只要对物种的繁殖做出了贡献,它存在的使命也就完成了,所以人类会有生老病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个生命的结束反而能给其他生命力更强的个体省出更多的资源以供繁殖。生命从小到老,生生不息,绵延不断。机器随着使用次数和年限的增加,会有磨损和损坏,人体器官也是如此。人会生病,器官会衰老,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更健康更长寿,于是,我们会寻找发掘各种药物来抵抗疾病。《药物简史:鸦片、奎宁、阿司匹林与我们的抗病故事》正是一本讲述发掘药物历程的书。这本书文字流畅,用词风格严谨,参考了众多文献,通过大量真实的历史事件和数据讲述了药物的发展故事,是一本不错的科普读物。
虽然这本《药物简史》是一本并不厚重的小书,但药物研究和实践的历史却是漫长而曲折的,甚至可以说是长期走在弯路上的。在这段长期处于阴暗的历史中,人类对世界的无知和对自身能力的过高估计让很多人失去了生命,各种在今天看来让人匪夷所思,甚至毛骨悚然的治疗方法一度大行其道,犹如圣经一般被奉为真理。放血、催吐、泻药等治疗方法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当做万能药,或许这些方法确实拯救了一些人的生命,但是死于这些治疗方法的人恐怕比被救活的人要多得多。
药物研究的方法也经历了巨大的革新。从古代神农尝百草这种最原始、片面、误差巨大的实验方式,发展到当今社会的药物研发-动物实验-人体实验-投入市场的相对科学且风险较小的研发过程,这其中经历了很多波折。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每一次或偶然、或必然的医学发现都使得医学向前推进了一步。每一种药物几乎都经历了这样的试错研发过程:药效的发现-被滥用-发现其副作用并不断尝试药效与剂量-合理使用,鸦片、奎宁、抗生素等都是如此。科学的发展总是伴随着革命的,传统误区的根深蒂固往往是科学发展阻力最大的敌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但是,这些少数人却推动了时代的发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印记。医学研究中的小插曲也让这段历史变得丰富多彩,比如染料是医学发现的意外惊喜。
活着从来不是必然,敬畏生命,尊重科学,感恩医学工作者们的辛勤付出,是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
《药物简史》读后感(十):有药可医不容易
常言道:“久病成医。”当困扰我们的老毛病来犯时,很多人不慌不忙,常备药可以快速缓解症状。普通小病亦不劳医生,药名已经说清它是感冒药、退烧药还是止泻药。但我们吃对了吗?譬如,二十年前的人们还不分青红皂白地用抗生素来对付感冒,待知晓体内微生物伙伴的重要性才三思而行。在医学的发展之路上,我们总感“往者不可谏”的遗憾。
英国学者,也是牛津大学医院的主治医生德劳因·伯奇写了《药物简史:鸦片、奎宁、阿司匹林与我们的抗病故事》一书,就伴随着这种遗憾回顾往昔。跟传统印象里权威刻板的医生形象不同,伯奇在医学院里常常提出尖锐质疑:为什么这种药以前说有效,现在却不用了?经验之谈有实验依据吗?救死扶伤的医生一失手,可能害死患者!当其他的医学史著作赞美医学的进步,歌颂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甚至夸大行业巨头的表率作用,伯奇却为错误、为挫折、为阴暗而书。他吐槽医者的自以为是、痛惜患者的损失、指责企业的利字当头,更渴望科学的实验方法能成为药物研发的准绳。
虽说古埃及人就开始用鸵鸟蛋制成的膏药来治疗头骨开裂、用鳄鱼粪来避孕,还有高难度的颅骨穿孔术,但真正意义上的医学发展却极其缓慢。伯奇说,直到17世纪,“寻求医生的专业意见仍然不是明智的举动……他们对人类的整体影响仍然是负面的——使寿命缩短、疾病蔓延”。譬如,他们缺乏对感染的认知,以至于细小的创口都可能致命,他们迷恋放血与水蛭疗法,他们用形似的植物“对症下药”。非医者不仁,乃医术不昌。
如何得知某药对某病有效呢?尝试和观察是从无到有的方法,譬如曾几何时,鸦片包治百病,它确能安定镇静。可在没有摸清生效机制、没有建立起科学的实验方法之前,就算是个聪明人,在尝试和观察过程中也难免失之主观。他们会想当然,类似于“七步之内必有解药”的逻辑,18世纪的医生认为,在疟疾频发的沼泽地带生长的柳树,当对治疗疟疾有效;他们无法明确因果,如果一种疾病很致命,判定药物有效相对就容易,反之,若疾病本就能自愈,如何确定是药物之效呢?他们会低估副作用,书中写到,20世纪的沙度利胺致畸事件之所以会引起轩然大波,只是因为这种致残方式特别少见,或有代价更为惨重的案例尚不为人知,只因它的副作用是肺炎或其他常见的疾病,又抑或彼时的医学知识并未将死伤和药物副作用联系起来。再想想,将海洛因当止咳药水、将二甘醇(有致死毒性)当溶剂的事件,不过据我们百年,未免心惊。
今日之科学如此发达,我们可以确知药物的有效成分、阐明其作用机制,可以有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临床观察,甚至对过去的不治之症也有新的药物。然而求医问药亦不可高枕无忧,作者认为,许多医生的思维方式并不比古埃及前辈高明,他们仍然会沉迷于自己的洞察力,高估自己。可是疾病并非尽在掌控,当代医学知识也仍会由于自负和仓促出现偏差,或还有其他因素的牵扯,像是药企只愿意拿出于己有利的实验结果,医学期刊不愿发表证明某种治疗无效的研究,出现了所谓的“发表偏差”。
常有人斥中医为伪科学,但反观西方药物史上的种种,难道就更加科学吗?而屠呦呦的成功难道是偶然吗?出问题的并非药物本身,而是有无科学的思维、严谨的实验方法及平和的心态。发现之旅也许不会像青霉素的发现那么偶然,它通常是漫长而艰辛的。诱惑很多、麻烦很多、不自觉的疏失很多,能扶持医学健康发展的制度更属难能可贵。克服种种,普通病患能安全轻松地择药方有可能。
——己亥年读德劳因·伯奇《药物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