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万物简史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2-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万物简史的读后感10篇

  《万物简史》是一本由[美] 比尔·布莱森著作,接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元,页数:43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物简史》读后感(一):2014/5/6 20:23:33

  - Your Highlight at location 1010-1014 | Added on Monday, 5 May 2014 09:31:50

  泥盆系(即德文系)当然源自英格兰的德文郡。寒武纪来自罗马人对威尔士的叫法,而奥陶纪和志留纪使人想起了古代的威尔士人部落:奥陶人和志留人。但是,随着地质学后来在其他地方的崛起,世界各地的名称渐渐出现。侏罗纪跟法国和瑞士交界处的侏罗山有关。二叠纪使人想起俄罗斯乌拉尔山脉里的彼尔姆,而白垩纪(源自拉丁文白垩)是由一位比利时地质学家命名的,他自己也有个漂亮的名字,叫做J.J.德奥马利马斯・德霍洛伊。

  ==========

  - Your Highlight at location 1575-1579 | Added on Monday, 5 May 2014 14:08:46

  玛丽・居里在余生干得很出色,1914年帮助建立了著名的巴黎大学铀研究所。尽管她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但她从来没有当选过科学院院士。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皮埃尔死了以后,她跟一位有妻室的物理学家发生了暧昧关系。她的行为如此不检点,连法国人都觉得很丢脸──至少掌管科学院的老头儿们觉得很丢脸。当然,这件事也许跟本书不相干了。

  ==========

  - Your Highlight at location 1600-1603 | Added on Monday, 5 May 2014 14:10:52

  具体来说,它是物质系统随意或无序状态的一种量度,达雷尔・埃宾在《普通化学》里用一副扑克牌的有用比喻来加以说明,一副刚从盒子里取出的新扑克牌是按照花色从A到K的顺序来排列的。它可以说是处于有序状态。把牌一洗,扑克牌就处于无序状态。熵就是量度无序程度和确定再次洗牌以后可能产生特定结果的一种方法。

  ==========

  - Your Highlight at location 1695-1699 | Added on Monday, 5 May 2014 14:20:52

  你或许觉得自己不大健壮,但是,如果你是个普通个子的成人,你那不起眼的躯体里包含着不少于7×10的18次方焦耳的潜能──爆炸的威力足足抵得上30颗氢弹,要是你知道怎么释放它,而且确实愿意这么做的话。每种物体内部都蕴藏着这样的能量。我们只是不大善于把它释放出来而已。连一颗铀弹──我们迄今为止制造出的能量最大的家伙──释放出的能量还不足它可以释放出的能量的1%,要是我们更聪明点的话。

  ==========

  - Your Highlight at location 1929-1933 | Added on Monday, 5 May 2014 14:38:02

  物理学家特别瞧不起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当伟大的奥地利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的妻子离他而去,嫁了个化学家的时候,他吃惊得简直不敢相信。“要是她嫁个斗牛士,我倒还能理解,”他惊讶地对一位朋友说,“可是,嫁个化学家……”   卢瑟福能理解这种感情。“科学要么是物理学,要么是集邮。”他有一回说。这句话后来反复被人引用。但是,具有某种讽刺意味的是,他1908年获得的是诺贝尔化学奖,不是物理学奖。

  ==========

  - Your Highlight at location 2048-2051 | Added on Monday, 5 May 2014 14:44:53

  量子理论有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沃尔夫冈・泡利在1925年的“不相容原理”中提出的看法:某些成双结对的亚原子粒子,即使被分开很远的距离,一方马上会“知道”另一方的情况。粒子有个特性,叫做自旋,根据量子理论,你一确定一个粒子的自旋,那个姐妹粒子马上以相反的方向、相等的速率开始自旋,无论它在多远的地方。

  ==========

  - Your Highlight at location 3888-3893 | Added on Monday, 5 May 2014 16:26:31

  在别处,海洋根本没有那么富庶。以澳大利亚为例。这个国家拥有36735公里长的海岸线和230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领海,有着比任何别的国家更多的拍击海岸的海浪,然而,正如提姆・弗兰纳星指出的,它在捕鱼国家中还排不到前50位。实际上,澳大利亚是个海鲜的净进口国。这是因为澳大利亚的很大一部分水域,就像澳大利亚本身的很大部分一样,都是荒漠。(一个令人注目的例外是昆士兰近诲的大堡礁,那可是个极其富键的地方。)由于土壤贫癖,它的径流里实际上不含任何营养。

  ==========

  - Your Highlight at location 4164-4168 | Added on Tuesday, 6 May 2014 08:48:47

  实际上,你也无须回避细菌,因为你的身上和周围总是有很多细菌,多得简直无法想象。即使你身体健康,而且总的来说很注意卫生,也大约有一万亿个细菌在你的皮肤上进食──每平方厘米上有10万个左右。它们在那里吃掉100亿片左右你每天脱落的皮屑,再加上从每个毛孔和组织里流出来的味道不错的油脂,以及强身壮体的矿物质。你是它们举行冷餐会的场所,还具有暖暖和和、不停地移动的便利条件。为了表示感激,它们给你体臭。

  ==========

  - Your Highlight at location 5224-5227 | Added on Tuesday, 6 May 2014 09:23:19

  大脑细胞和你的寿命一样长。从你出生起,你拥有大约1000亿个细胞,这也就是你所能拥有的细胞数的最高值。据估计,你每小时大约丢失500个细胞。因此,要是你认真想一想的话,你真的是一刻光阴也不该浪费。令人欣慰的是,你脑细胞的组成部分总是在不断更新,因此。与肝脏细胞相类似,你的大脑细胞实际上只存活1个月左右。

  ==========

  - Your Highlight at location 5300-5302 | Added on Tuesday, 6 May 2014 09:25:34

  你的心脏每小时必须输出约340升血液,每天则要输出8000多升,每年输出300万升──这足以装满4个标准的奥林匹克游泳池──以使所有细胞获得新鲜的氧气。

  《万物简史》读后感(二):愿世上多几个杞人

  《列子·天瑞》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这个故事大概是说,在杞国(今天的河南杞县)这个地方,有个哥们整天担心天崩地裂,自己无处存身,以至于担心到茶不思饭不想觉不睡的地步。他的一个好朋友(不是好兄弟,管他忧不忧呢!)看在眼里有些着急了,就去开导他。告诉他说:“天啊,只不过是气体积聚起来的,你每天的活动都在这气体里面啦,有啥好担心的呢?”杞人还是不放心,说“那……如果天上的日月星辰掉下来砸到我们咋办呢?”朋友再次告诉他:“日月星辰也是气体积聚而成的,砸到你就跟个气球砸到你一样一样的!”杞人还有疑虑:“那如果大地沦陷了呢?”朋友非常耐心:“这就更不用担心啦!这些土块从最底部就一层一层坚实地垒起来的,不可能陷落的。”

  这个“杞人忧天”的故事咱们几乎打小都听说过,这个过分担心的杞人千百年来也一直成为我们嘲笑的对象。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故事,据说除了《列子》,还有《淮南子》《山海经》《史记》等好多典籍都收录其中。

  这仅仅只是一个笑话吗?一知半解地读完《万物简史》后,我突然发现:这位忧天的哥们,不仅忧得有道理,还忧得很有水平啊!

  比尔·布莱恩这本书号称“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科普读物。正如“关于本书”里面介绍的一样,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命题作了极为精当的阐释。

  随着人类一次次走向太空的新闻不断充斥眼前,我常常以为,在我们人类伟大的科学家们的努力下,对咱们这个宇宙,即使不是全部也七七八八了解得差不多了,谁知道读了这本书才知道——这种想法才真的是不知天高地厚了!我们所知道的一切,居然都是如此有限!往外面说,别说宇宙,我们连太阳系的家底都还摸不清楚!甚至我们都无法确认在外层空间中是不是还有其他生命的存在。而往脚下看,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地球,它的最深处究竟是什么,如今依然只是科学家们的猜想而已,根本还没办法证实——至少,绝对不是杞人的好朋友所形容的那样,完全是土块。再往我们自己身上看看,作为这颗星球上目前的统治者,我们人类的出现和进化依然谜团重重,生命的出现,充满了很多神奇的秘密。作者不无悲哀地告诉我们——别以为我们就是生命发展的终点,别以为我们已经至高无上,我们也只是一个过程而已,说不准哪天,就突然被取代了。

  而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是如此危机重重。杞人曾经担忧“日月星辰”砸向我们,这样的担忧居然有很大的可能性,并且已经上演过!作者在书中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如果地球的轨道是一条马路的话,上面虽然只有我们这一辆车在行驶,我们根本无法预测的是——会有很多不知道从哪来的“行人”突然就横穿马路。而这样的撞击,如果威力足够大的话,足以导致物种的毁灭。并且,我们乘坐的这辆车本身,就充满了很多我们无法想象的危险——这些危险,远比高速路上突然爆胎可怕多了。

  令人惊叹的是,就在这样危险的境地中,生命,依然时刻诞生着、延续着,这又实在是一件神奇而美妙的事。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居然准确地找到了地球上这么微小的一点点空间,这本身已经是个奇迹。更有趣的是,“所有的生命都是一家”,构成我们伟大的人类的物质和其他生命相比没什么特殊的,“几万亿个游离的原子不得不以某种方式聚集在一起,以复杂又奇特的方式创造了你”——这些数不清的“零件”中,你很难说其中某一个曾经是不是在一只猫一条狗一棵白菜或者张飞岳飞身上用过。

  但我们很少去思索过自己存在的美妙。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成为了其他生命的噩梦。

“没有人十分清楚人类的破坏性究竟有多大,但是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是,在过去的5万年左右时间里,不论我们走到哪里,那里的动物就容易灭绝,而且往往数量大得惊人”。

  如果我们是以这样一种姿态去生存的话,那还真不如那位忧天的杞人——至少,他有畏惧。而有畏惧的人,多半更懂得生存的不易,推己及人,也应该会善待其他的生命。

  书上说,这名杞人恍然大悟,疑虑顿消。

  我突然想,当时的他,是不是突然发现——夏虫不足语冰?!这种超前数千年的忧患,不足与外人道也!

  若真如此,愿这世上,多几个杞人!

  《万物简史》读后感(三):我们为什么如此,我们理当如此!—评《万物简史》

  简史是近期作者特别喜欢的书名,霍金《时间简史》, 尤瓦尔·赫拉利 《人类简史》还有近乎神话的《未来简史》。凡此文章都想用一种快进的方式告诉你历史,在碎片化知识年代以前特别流行。我要说41.5万字的简史可不是很多,没有速进阅读的快感,好在作者用幽默的语言告诉你他的文章简单,理工科看见数字的严谨,文科生看到如何写好一本科普文章,好事者更不会失望—你可以看到科学家也不过是人,有时还不如常人,更自私自利。看到此,你我众loser更会引一点快感,这些科学家知识、能力、见识高于我们,但道德也不过如此。窃喜,反正我是如此,比境界我更高一筹。

  1、宇宙是诞生是从一个奇点(qi,奇异之点)开始。奇点是个有限无界的地方,空间开始的地方,时间开始的地方。往前看是你的影子,往后看是你的容颜。那在奇点之外会看到什么?你我会同问,也就是奇点之外是什么?武断的告诉你—Nothing!反正物理学家是这么说的,不予考虑!

  宇宙大爆炸有多快?有多猛烈?作者告诉你这一切不能用言语来表达!不到1分钟,宇宙的直径已经有了1600万亿公里,而且还在迅速扩大(这个速度是超光速吗?)。3分钟后,98%我们目前所拥有的物质都在宇宙中产生。

  宇宙的年龄是137亿年。这种理论是40年代苏联科学家伽莫夫提出的假设:要是你看到空间深处,你就会发现大爆炸残留下来的某种宇宙背景辐射。以目前人类科学家计算的时间到10负43秒。

  人和理论:我们之所以存在于这个特定的宇宙,是因为这个宇宙适合于我们的存在。什么都说了,什么也没有说。

  宇宙将走向何方?封闭宇宙、开放宇宙、扁平式宇宙(轻佻的讲法叫金发女郎效应,好喜欢这个叫法),这一切都取决于引力和密度谁拳头大。宇宙之外是什么?很遗憾你不说你到不了,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是弯曲的。你也不可能在宇宙的中心,我们大家都在中央。

  这倒与目前互联网去中心化有点关系,不迷信权威,以自我为中心,有趣。

  2、空间是巨大的。恒星之间的平均距离越过30万亿公里。即使以光速旅行也要花很多年,当然,为了逗乐,外星人有可能许旅行几十亿公里来到威尔特郡种植庄稼,或者来到亚利桑那州哪一条人迹稀少的路上,把行驶中的小卡车上的哪个可怜虫吓得魂飞胆丧,但这种事似乎永远不会发生。

  3、胡克以好大喜功闻名,尽管有的见解不一定是他自己的。他声称他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但现在不愿意告诉大家,他的理由有趣而巧奔妙说,说是这么做会使别人失去自己找答案的乐趣。因此,他要 “把答案保密一段时间,别人因此会知道怎么珍视它“。

  胡克与牛顿是死对头,牛顿是个牛人。他一生的时间大多来炼金和反复无常的宗教活动方面。他不是涉猎而是全身心投入阿里乌斯教,教义就是根本没有三位一体。1936年凯恩斯拍得了他的笔记,发现他的笔记都是记录如何将贱金属转化成贵金属方法和心得,后人还在他的头发中发现大量的汞。

  莱布尼兹:“没有任何凡人比牛顿本人更接近神。”

  当牛顿与胡克对谁发现了平方反比定律而吵了不停,牛顿一气之下停止出版他的第三本《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哈雷没办法只好自己出版。象往常一样,牛顿分文不出。尽管他是英国皇家造币厂的厂长,他在南海股票泡沫中损失了2万英镑,这在当时可是个天文数字。

  4、达尔文喜欢确切的数字,他宣布英国农村的每英亩土地里有53 767条蚯蚓。有点意思,精确的错误吗?

  5、P70.史密斯对岩层内情的披露,更增加了绝种论的在道德上的难堪程度。首先,它证实了上帝消灭生灵不是偶然的,而是经常的。这么看来,上帝是粗心大意,不如说是极不友好。

  6、1900年,普朗克42岁,已是柏林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他揭示了一种新的“量子理论”,该理论认为,能量不是一种流水般连续性的,而是一包包地传送的东西,他称其为量子。

  7、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5篇论文,据说他3岁才会说话,当时大学读的是师范生,化学家门捷列夫也是师范生,还有中国一个师范生后从政。可见不能小瞧师范生。

  E=MC^2,质量和能量是等价的。它们是同一东西的两种形式:能量是获释的质量;质量是等待获释的能量。后人对广义相对论的评价是,如果爱因斯坦没有发现它,我们至今还在等待,讲这话的人是在1979年。

  实质上,相对论的内容是:空间和时间不是绝对的,而是既相对于观察者,又相对于被观察者;一个人移动得赶快,这种效果越明显。我们永远也无法将自己加速到光速的速度;相对于观察者而言,我们越是努力(因此我们走得越快),我们的越会失真。

  在广义相对论中,时间是有形状的,汪洁的书《时间的形状》。一份时间与三份空间结合在一起,形成“时空”,就是你我无法理解的“四维时空”。在某种意义上,引力并不存在;使行星和恒星运动的是空间和时间的变形。

  8、理查德.费曼说你要将科学史压缩一句重要的话:“一切的东西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不可思议的长寿。我们每个人都有大量原子,这些原子生命力很强,在我们死后可以重新利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10亿个原子—他很有可能是历史上的名人的—我们可能都是别人转世而来的,能怪每个人都会短暂的闪光点。

  9、物理学家特别瞧不起其他学科的。当伟大的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的妻子离他而去,嫁了个化学家时,他别吃惊得简直不敢相信。“要是他嫁个斗牛士,我也可以理解,可惜他嫁了个化学家。卢瑟福能理解这种感情。”科学要么是物理学,要到是集邮。“但他1908年获得诺贝尔奖时,是个化学奖,讽刺。

  10、每个原子都有三种基本粒子组成:带正电荷的质子,带负电荷的电子,以及不带电荷的中子。质子和中子装在原子核里,而电子在外面绕着旋转。质子的数量决定一个原子的化学特性。

  中子不影响原子的身份,但却增加了它的质量。

  玻尔写出他著名论文,《论原子和分子的构造》,电子只能留在某些明确界定的轨道上,不会坠入原子核。在两个轨道之间运行的电子会在一个轨道消失,立即在别一轨道出现,而又不通过中间的空间。这就是“量子跃迁”,玻尔获得了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6年海森堡提出测不准定律:对量子的位置和速度必有一个测不准。这不是需要更精密的仪器的简单问题,这是宇宙的一种不可改变的特性。这有点像佛家所说的一样—如如不动,电子只有等到被观察到了,你才能说它确实存在。

  1925年泡利提出“不相容原理”,某些成双结对的亚原子粒子,即使被分开很远的距离,一方马上会“知道”别一方的情况。粒子有个特性叫做自旋,一个粒子左旋,另一个马上以相反的方向、相等的速率开始自旋,无论它在多远的地方。令人惊讶的是,这个理论在1997年被证实!

  薛定谔的提出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就是一个可怜的猫是死是活呢,结论是此猫不死不活、又死又活。迄今谁也不知粒子是如何做到这个的,用科学家的语言是对此解决办法是:不予考虑!

  11、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德克萨斯州计划投资80亿美元建立一个超级超导对撞机。这也许是将钱倒进地洞的最好例子,美国国会为此花掉了22亿美元,在建成22公里长隧道后取消了计划。现在,德克萨斯人可以为拥有一些人全宇宙代价最高的地洞而感到自豪。

  12、P148 超弦理论,M理论已使物理学走到了尽头,大多数乘客应该下车了。非物理学家几乎不可能区分你是合乎常情的怪人,还是彻头彻尾的疯子。

  13、P189 东京被描述成一个“等待死亡的城市”(你会发现,许多旅游传单上没有印上这句名言)。

  14、第五部开头。

  我是越是审视宇宙,越是研究其构造上的具体细节,就越是觉得在某种意义上宇宙肯定已经知道我们快要到来。--弗里曼.戴森

  15、地球为什么会有生命?

  1)、优越的位置。我们离太阳的距离不远不近,金星近太热,火星远太冷。

  2)、合适的行星。内部有大量的气体而出,帮助建立大气层,还为我们提供了磁场,保护我们不受宇宙辐射的影响。

  3)、双子行星。月亮的直径是地球直径的四分之一,由于月亮持久的引力影响,地球可以合适的速度、合适的角度自转。

  4)、合适的时间。

  16、P273 长寿的关键似乎是无所事事。

  17、P283 病毒比细菌还小,还简单,本身没有生命。在孤立状态中,病毒是中性的,没有害处。但是进入一个寄主,它就会忙个不停。

  18、我们也许是最有智慧的,我们也也许是万物之灵长,同时也是万物最可怕之噩梦,想到这一点真令人沮丧。

  一个星球,一个实验。

  《万物简史》读后感(四):以思维之有涯追世界之无涯,困已~~

  作者从宇宙大爆炸讲起,将各科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科学发现和相关科学工作者的工作联系在一起,讲述现代科学成果的由来。先是宇宙的成长历程(虽然谁也说不清它到底存在了多久,还会存在多久,是否真的是我们想象中的存在);慢慢地,视线从宇宙收回到地球,讲述科学在地球上的发展,穿插着想着科学家们的工作——那些让探索真理的过程。科研是一段寻找之旅,最重要的,是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像书中说的:在“那个特别能吃苦的年代”,大家都“感染上了一种了解地球的强烈欲望”。

  很多科学家一把年纪了还在工作着,并不断出成果,所以年龄不是问题;“聪不聪明”也不是问题,人的能力各不相同,比如一个连名字都不太记得住的“老头儿”埃文斯却“恰有记住星场的能力”;兴趣与爱好才是最好的生活向导,引你去到适合自己的地方;天赋能指引你做自己该做且能做好的事情;埃文斯用几百几千个夜晚耐心地、耐着寂寞地守望着自己的天空,守着自己的梦,看啊看啊,静静地享受探索的快乐。有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埃文斯一无所获。但他依然等待着,探索着,享受“那种神奇的味道”。

  执着或许是获得一种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有时,也未必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如果方向错了,就更悲剧了。在辅满荆棘的科学史上,不乏这样的悲剧:爱因斯坦被认为“浪费了他的后半生”;布格和孔达米纳花了将近10年时间,得出了一个他们不希望得出的结果,而且发现这个结果还不是他们第一个得出的。他们艰辛的测量工作,只是证明了别人的观点是正确的。不管怎样,那时的科学家们大多是默默无闻的工作者。

  文章接着渐渐引出了关于地球的历史.跟着书中描述,可以想象各种地球生命灭绝的可能情境:或来自宇宙外的小行星,或来自地球内部的岩浆,各种可能...让人不禁感到生命的脆弱无力。它用了几十亿年才进化到现在的高度,而灭绝却只是一瞬间。星系也一样:“一颗恒星可以燃烧几十亿年,而死亡却是一下子的事。”中观和宇观的事物竟如此异曲同工。

  虽然该书只是在很浅的层面对相关科研成果的做了通俗易懂的介绍,不涉及精深难懂的专业知识,但涵盖面广,全书看完,不禁有一种无知感——已知的越多,则未知更多。从微观到中观、到宏观、再到宇观,世界无穷无尽,它按照自己的运行规律,自顾自地存在着。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无穷无尽、无限未知的世界,但只能凭借着生命给予的、并不强大、甚至极其有限的感官和思维能力去感知和认识它,犹如叫夏虫想象冬天,犹如让三维世界的蜥蜴去理解无限维度的空间。书中一位学者也说:“物理学很可能没有一种终极理论--每一种解释都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形成‘永无穷尽的一连串越来越基本的原理’。与之相对的可能性是,这种知识也许是我们完全无法理解的。”以思维之有涯追世界之无涯,困已~~

  《万物简史》读后感(五):我们的世界

  从孩时到长大后,没有改变的是,我一直很好奇世界的真实模样。时常想,宇宙到底有多大?我们是怎么来到世界的?对我们是整个世界的地球,在外星人眼里是什么样?

  小时的我以为选择理工科就能解开这些困扰我的问题,以为理工科就是研究什么粒子夸克时间机器。。。等上了大学才知道所学非我想要。但现在看来至少看科普书籍来更轻松些吧。

  万物简史——看名字就觉得够霸气,当初就是冲着这个名字和内心中对这个名字的憧憬买来拜读的。刚翻开书还没正式读时,心中更多的是怀着一股对科学的敬意和对自己义无反顾的狠劲,看着看着,欲罢不能,作者以狗仔的精神,把正经严肃的科学讲的津津有味,就像看八卦周刊的心情看科学家们怎样纠结又怎样为存于他们心中的某个信念费尽磨难,或多幸运或多倒霉或多耍心机的探索科学的真相。读前已经做了心理建设,有准备去读一本严肃的科学书,没想到作者给了我惊喜,除了有趣的讲述的方式,还有包罗万象的内容,作者没有辜负万物简史这个名字,从大的宇宙到小的原子,从遥远的过去到未知的未来。。。

  更多的是,作者向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看世界的门,从这扇门中看世间万物,看我们自己。。。

  作者在描述生长在除了岩石、风雨和寒冷以外几乎什么也没有的北极荒原的地衣时是这么说的:“生命对于地衣来说是什么?它们的生存冲动、活着的欲望和我们一样强烈——有可能更加强烈。要是我们被告知,我不得不当几十年林中岩石上的地衣,我认为我会失去继续活下去的愿望。地衣不会。实际上像所有生物一样,它们蒙受苦难,承受侮辱,只是为了多活一会儿。总之,生命想要存在。”

  地衣尚如此,作为万物灵长的我们却生活的漫不经心。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如此渺小,无数奇迹的累计成就生命,幸运如我们,无数次的被选择,无数次的几乎不可能的几率,我们死里逃生化险为夷,成就了今天的我们,纵使不可预知的灾难每时都在发生,但我们怎能辜负几乎无休止的天意眷顾。

  单凭好运远远不够。于是,因为懂得,所以珍惜。

  《万物简史》读后感(六):幸运

  茫茫宇宙,在偏居一隅的银河系中,由于一颗不起眼的恒星的巨大能量,有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位置,距离,热量,角度,伴星,水,等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的存在。

  阳光,水,空气,火山,地震,陨石,时间......无中生有,在毁灭中重生,在一次偶然的化学反应中产生了有机物,突然有了生命迹象,几十亿年前那唯一的一次生命的悸动,演化成今天这纷繁复杂灿烂夺目的世界。

  人,作为奇特的动物,是这偶然的高潮。放眼苍茫神奇依旧。作为有思想的动物,是个奇迹。在短短的时间里,上天入地,创造改变着世界更是个奇迹。

  我们改变着世界,世界又在改变着我们。我们躲过了宇宙射线,获得了太阳的能量,孕育了生命,萃取着岁月的精华,发展了自己的同时也在无情的破坏着养育我们的地球。

  最后依然无法了解这大自然的内在规律,依然无法躲过无法抗拒的灾难。我们依旧无知脆弱,和其他的生灵毫无二致。本质上,天下万物是一家,都源自那次遥远时空里的悸动。

  感触良多,却又无从说起。时间会告诉我们一切。真相或许只有一个,或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答案。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不假!

  《万物简史》读后感(七):你以为低水平就没有瓶颈了吗

  标题和书无关,书还是很推荐的~

  ------------------------------------------------

  之前看的mobi版本只到第十二章,去图书馆借到纸质书,补齐后面部分~

  提纲挈领的总结下这本书真实是没有这个水平,封面上写着“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也不知道是原版的翻译还是译本的添加,这雄浑的气魄,简直让我不自觉的想加上“为往圣继绝学”。哈哈,其实作者远没有封面看起来那么严肃,很是好玩,行文很幽默。

  书中的有意思又清晰的例子比比皆是,我随手翻翻找了一个记下,比如在讲一个观察超新星的牧师的特殊本领:“为了理解这是一种多么高超的本事,我们来想象一下,在一张标准的餐桌上铺一块黑桌布,然后撒上一把盐。我们把撒开的盐粒必做一个星系。现在,我们来想象一下,再增加1500张这样的餐桌——足以形成3公里长的一条直线——每张餐桌上都随意撒上一把盐。现在,在任意一张餐桌上再加一粒盐,让罗伯特.埃文斯在中间行走。他一眼就看到了那粒盐。那粒盐就是超新星。”

  内容涉及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等等,我一直没有弄明白每一章之间的过渡是怎么样的?虽然我没有拎出来这样一条线,但阅读体验可以用四个字形容:非常流畅!

  本来看到差不多结尾已经把这篇推荐的题目想好,就叫:“科学精神才是最强大的信仰”。在看得过程中就觉得:哎呀,人类对于科学的不断追求真是看得很过瘾啊,多少人为之付出了一生的时间乃至生命,基本就是很主旋律的“科学家为真理前赴后继,后来人为前辈热泪盈眶”这种路数,本来想写写科学精神如何不断促使一代代科学家前进前进再前进。比如下面的一个小例子,当时看到也是心头一凛:

  “在那个天地里,人们是以自己的速度来办事的,包括福泰和我乘坐的那部小小的电梯。电梯里有个学者模样的老头儿。电梯以大约沉积物下落的速度慢腾腾地往上移动,福泰和老头儿亲切地聊开了天。

  那个人走了以后,福泰对我说:‘他是个很可爱的家伙,名叫诺曼,42年来一直在研究一种名叫金丝桃的植物。他于1989年退休,但仍然每个星期都过来。’

  ‘怎么研究一种植物要花42年?’我问。

  ‘有点不可思议,对吗?’福泰表示赞同,他想了片刻,‘他显然研究得很透彻’。”

  可是当真读完这本书时,我觉得我还是想的太简单了,科学家们能全部都是仅仅以“科学精神”为动力嘛?科学家们很多还不是追求名利,特别是古典时期的科学家,大多都是贵族,闲着没事搞搞学会,研究下科学,沙龙里增添点谈资,打发下闲的无聊的时间,很多时候也不一定是多么强烈的“追求真理”的热情吧,再看看近代,赢得破译DNA结构之谜的几乎全部功劳的克里克和沃森实际上也不过是“未竟许可”的利用了另外一位重要发现者罗萨林.富兰克林的研究成果——DNA结构的X射线衍射照片,可富兰克林她本人在诺贝尔颁奖4年前由于工作中长期接触X光射线所致的卵巢癌去世。你追我赶的科学竞争中有着种种不堪且不提,几乎所有的科学进步其实背后都有着经济或者政治上的推动,科学精神绝对不会是唯一或者说主要的动力。

  就像下面这段话一样,我们作为生命体存在于地球之上本来就是一个很复杂很随机又很难说有什么善恶之分的过程。“当细胞不再被需要时,它们以堪称高贵的方式死去。它们拆下所有支撑它们的支柱和拱璧,不露声色地吞噬掉其组成部分。这一过程被成为凋亡或细胞死亡机制。每天都有数十亿个细胞为你而死,又有数十亿个别的细胞为你清扫它们的遗体。细胞也可能暴死——比如当你被感染时——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按照指令死去的。事实上,如果它们没有收到继续活着的指令——如果没有收到另一个细胞发出的活动指令,细胞会自己杀死自己。细胞真是太需要安慰了。”

  动不动就把问题上升到精神或许是因为总是容易在内心把人作为“万物之灵长”吧,总是会试图高尚化很多自己的行为。作者在书的最后一章试图纠正这种思想,他说到:

  “对于最后一只渡渡鸟消失时的情况,以及它灭绝的年份,我们并不是很清楚。因此,牛顿《原理》的问世和渡渡鸟的灭绝究竟谁先谁后,我们无从考证,但是我们可以肯定这两件事几乎发生在同一时间。我承认,你很难找到同样的两件事来说明人类本性中的善与恶——同一种生物,一方面能够解开宇宙最深奥的秘密,另一方面却在无缘无故地灭绝一种对我们不构成任何威胁,甚至对我们对它们所做的一切都浑然无知的生灵。”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那些对世界上的生物有着最强烈兴趣的人,往往就是最可能造成它们灭亡的人。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

  “我所以提这一切,为的是说明,如果你在打算委派哪种生物去照料我们这个寂寞宇宙中的生命,监测它们正在去往何方,记录它们去过何处,你不会选择人类来担当这一项工作。

  但是,无可改变的事实是:我们已经被选中了,不管是命中注定,还是天意眷顾,抑或你希望称做任何别的原因。就我们所知,我们是最优秀的,我们也许是最有智慧的,我们也许是万物之灵长,同时也是万物最可怕之噩梦,想到这一点真令人沮丧。”

  所以,要说这本书告诉了我什么具体的科学知识倒是其次,重要的是,或许让我明白事情的复杂性,哪怕是很多人口中心中都无比神圣的科学探索,也不是一句“科学精神”可以道尽,也不是一句“追求真理”可以道明,更不可能是有异于人类其他行为的绝对无私绝对奉献。说起来,唯有科学告诉我们的三件事值得长记于心:人类存在于世上机遇之珍贵、探索宇宙之无尽、除人类外其他物种存在之可敬。

  --------------------------自我批评--------------------------------------

  哎,你以为低水平就没有瓶颈了吗,自己写的东西问题在于:散,拢不起来,不擅长举例子打比方,喜欢说车轱辘话,觉得写东西之瓶颈还是归根到底为思维模式的问题,很是难突破,看来只有离开文艺才能更好的文艺啊,说不定是没有好好写学术论文的恶果啊~哈哈,真诚的自我批评。

  -------------------------呼唤批评----------------------------------------

  大家各种不吝赐教~

  《万物简史》读后感(八):谁翻的?????

  这是谷歌自动翻译的?还是百度呢啊真是够信的逐字翻译的啊啊临时的房间看了束带结发快乐大脚弗兰克打了这是谷歌自动翻译的?还是百度呢啊真是够信的逐字翻译的啊啊临时的房间看了束带结发快乐大脚弗兰克打了这是谷歌自动翻译的?还是百度呢啊真是够信的逐字翻译的啊啊临时的房间看了束带结发快乐大脚弗兰克打了这是谷歌自动翻译的?还是百度呢啊真是够信的逐字翻译的啊啊临时的房间看了束带结发快乐大脚弗兰克打了这是谷歌自动翻译的?还是百度呢啊真是够信的逐字翻译的啊啊临时的房间看了束带结发快乐大脚弗兰克打了这是谷歌自动翻译的?还是百度呢啊真是够信的逐字翻译的啊啊临时的房间看了束带结发快乐大脚弗兰克打了这是谷歌自动翻译的?还是百度呢啊真是够信的逐字翻译的啊啊临时的房间看了束带结发快乐大脚弗兰克打了

  《万物简史》读后感(九):在十八世纪左右的西方——

  有个极其羞于与人打交道、说话细声细气、一旦被别人长时间关注就可能尖叫着逃走的卡文迪许!

  这个内向腼腆的英国人在科学领域却是个专注高产的泰斗级人物,他在电学、化学、热、物理、天文等领域作出大量工作成果,多的让后人惊叹。

  卡泰斗略萌啊!

  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物理学实验室,出了至少2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值得惊叹的还有同在十八世纪左右西方的那群科学家,不同国籍,不同生活背景,远赴他们所能到达的地球上的某个区域,去测量地球质量,去测地球的球形曲率,去观测金星凌日,虽然路上状况不断——漂在海上的,得了疟疾的,一路上小心翼翼拖着仪器结果半路打开箱子发现仪器全废了的,被土著追的衣衫褴褛连仪器都丢了的。

  最悲催的有位先生好不容易从晃晃悠悠无法观测的船上到了岛上,好不容易仪器也没有损坏,好不容易当地也没有土著过来打架,好不容易自己也没有生病,好不容易那天观测的一开始环境条件就超级完美,结果——观测中飘来了一朵乌云,遮住了“金星凌日”将近三四个小时!

  这位先生从遥远的欧洲启程,在海上漂了好久终于到达靠近赤道的观测地,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有收获有失望,多数时候还是失望。上面那位等了8年的金星凌日到最后却因为被乌云遮住观测泡汤的先生,日后竟然继续着在天文学、在物理学方面的工作,他竟然没有郁闷的咆哮一声“哎呀我去!”扔掉所有仪器改行!

  不骄不躁,不焦不躁!

  眼下我们在做什么?眼下我们的中国,有没有这么一批人,他们安贫乐道、坚毅隐忍却又乐观豁达,同时,还拥有女娲都不补上的脑洞!

  在这里贴一段某在美读PHD的清华毕业生的话:

  选择了自然科学这条路,必须在心中,储备了足够的心力,一则用于面对前述的碾压和鄙视,二则用于面对生活方式和资金的贫乏时,自己内心的动摇和自我质疑。

  共勉!

  《万物简史》读后感(十):适合有一定基础的青少年的科普书

  《万物简史》。 [美]比尔·布莱森 著,严维明、陈邕 译;接力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打分:★★★★☆(四星半)

  评价:与前几本物理学科普书相比,知识范围更广,涉及生物、化学、人类学、地理等。具有趣味性。虽然极具阅读快感,但不知为什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值得学习的东西不多。

  将科学知识承载于讲述宇宙发展历史的过程中,同时将科学发现的历史穿插其中。非常适合有一定基础的青少年的科普书。语言通俗易懂,内容丰富而富有吸引力,能充分激发读者对自然和科学的热情,并被华丽而恰到好处的宇宙深深打动,开拓视野,重新审视生命与生活本身。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万物简史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