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补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是一本由[美]杰弗里·E. 杨(Jeffrey E. Young) / 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页数:4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补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精选点评:
●找到自己的性格陷阱
●抑郁其实是消极自我认知的结果。
●更清晰的自助指南,“图式”的概念与“心灵地图”近似。 (我的性格陷阱:屈从、依赖、遗弃是重点;社交孤立、权利错觉、失败较轻微)
●了解自己怎么成为这样是自我救助的第一步。
●满足了现在大多数人喜欢自我剖析,对号入座的心理。然而要解决问题并不容易……
●童年的痛苦可以解释改变为何如此艰难,要花如此的时间,但不能成为不努力改变,并且让固有的破坏性模式继续下去的理由。
●想起了朱德庸的《每个人都有病》,人或多或少有些性格陷阱,区别在于自己是否能解决脱离这些陷阱,这本书很好的帮自己识别这些,并提供针对性的认知疗法。推荐。
●读后可以全面认识了解自己的性格,书中介绍的一些方法也很有效!
●算命先生讲话 每个人都有的
●遗弃陷阱+情感剥夺+自我失败感+依赖/屈从。远离没有成长意愿的人,因为他们不会主动改变。要设定边界,不让他人的权利错觉伤害或侵犯自己。
《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补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读后感(一):撕开伪装的面具,更好的认识自己
还是斟酌再三,不能将所有的人格缺陷全甩锅给童年与父母,这于他们而言,也太过残忍,家庭的因素只是部分缺陷的主因和其他缺陷的诱因,但是本书还是能通过问卷和案例(结合使用)有效辨别很多缺陷。
—————————————分界线
第一本让我读到崩溃的书,人性的弱点几近完全的暴露在纸上,我还是不愿承认,不愿面对,以前只觉得经历了那么多事情后,还能苟活到现在,算属一种幸运,也多亏自己的坚强,纵使如此,自己还是完整的,正常的,只是稍微有些怪异,很难与别人产生交集,很多关系很快就无疾而终,我总是安慰自己,自己只是一个稍显怪异的正常人罢了,但是现在才知道,心灵或许已经千疮百孔,寂寞只是一切厄运的表象,经常偶发的抑郁,周而复始,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不知道是否会有奇迹发生,寂寞的火焰吞噬内心,现实的无助却将灵魂拉扯进无尽的深渊,但愿一切皆好,回归“正常”,隐于平淡。
《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补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读后感(二):沉重的自我分析
这是一本自助的书。但是用它来做自我反省,实在是太沉重了。我要读这本书,是因为我的人际关系实在是太差了。尽管我认为自己是善良的,却无法在人际关系里获得任何的收益。几乎没有朋友。
读到“不信任和虐待陷阱”章节,觉得非常的沉闷。我一直认为自己活的很幸福,备受家人的器重。但是通过该章节,我发现了自己太多被虐待的痕迹。我只是被蒙骗了。犹于书中所言,我遗忘了很多的事情,从而让自己活在一种虚无的幸福当中。
而在“情感剥夺陷阱”章节,我花了很多遍才读明白。母亲不仅没有给我爱,还阻隔了我跟父亲之间的爱,以及跟同父异母姐姐之间的爱。这样我跟人之间很难建立关系,更谈不上亲密关系了。
还有“屈从陷阱”章节。我曾经给自己写了一个评价,叫做“我只是不愿意屈服”。对照本章节来看,我觉得自己比较可笑。我是容易屈服,而又叛逆。对一些人的好话、赞美,貌美的女人,我很容易就屈服了,放弃原则。这对于一些人的善意,领导的工作安排,我却表现得比较抗拒。我活在一种混乱之中。
这是我摘抄文字最多的一本书,因为此时的我,它太有用了。
《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补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读后感(三):学会安慰儿时的自己
这本书看了很久,一方面想详细了解各个不同的性格陷阱产生的原因,外在的表现和弥补的办法,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学习,在和自己孩子相处避开一些坑。
许多时候,我们携带某种性格陷阱是不自知的,只是一直在某种不好的状态中绕圈圈,想解决又找不对方法。自己也无法准确对应出产生这种状况的儿时遭遇,甚至很多时候,我们儿时的记忆是缺失的,甚至是被自己美化过的(是儿童时期的我们为了自保而自然采用的方法),而随之产生的负面影响,以潜意识的方式,一直留存在我们身上。
看完这本书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如何接纳和安慰自己。用大白话说,就是告诉自己,当一个孩子处于当时那样的状况,自己所能做的最优选择,或者为了保护自己做出的选择,都不是错的,不要责怪自己。只是现在成年了,当时的法则再继续使用的话,会对现在和今后的生活造成困扰,现在我们已经不需要这个陷阱了,所以我们才需要做出改变,填平它。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我们都是做的正确的事情。
而安慰自己的一个直接的方式,是在脑海中回忆起当时那个孤单、害怕、弱小的自己,再在画面中,让成年的自己走上前去,安慰那个可怜的孩子,告诉他/她,我会保护你,我会陪着你。这个方法在本书中多次出现,也让我内心深感触动,光是想象那个画面,就觉得眼泪要夺眶而出。
接纳自己不容易,改变也很难。本书存在的意义,是让深陷痛苦漩涡中的人看到一点光,也让想要了解这一切的人找到一点痕迹。
请一定要学会,安慰儿时的自己。这是作为大人的我们,能为从前的自己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
《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补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读后感(四):用一生来修补童年
曾听说过: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愈。对大多数人来说,都经受过原生家庭的某些“苦难”。有些父母性情粗暴,对孩子有言语的辱骂或躯体上的暴力;有些父母夫妻感情不合,没能给孩子稳定的感情维系;有些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使孩子失去独立能力。对父母来说,这些可能无足轻重,但对孩子来说,任何一个不适的举动都可能在他心里埋下“性格的陷阱”。
“包括情感剥夺在内的11种性格缺陷起源于童年,并会伴随人的一生。因童年时的遭遇(比如被过度保护、被抛弃排挤、被苛刻批评等)而形成的认知和行为模式,随着儿童的成长,会逐渐地被内化,直至成为这个人性格的一部分。哪怕我们已经脱离原生家庭很久,甚至已为人父母,这些性格缺陷仍然会持续地产生影响。置身其中的我们,往往难以察觉到自己的性格模式。童年时不公平、被忽略、被贬低、被控制的感受一再地重复,持续地影响我们的决定,让我们没法达成自己最渴望的生活目标。”
《性格的陷阱》是一本自助书籍,讲述了11种性格陷阱。首先,我们自身要辨认出自己是否有性格陷阱:性格陷阱的特点
1.它们是持续一生的模式或者主题。2.它们带有自我伤害性质。3.它们想方设法地要自我延续。
性格陷阱的种类:遗弃·不信任和虐待·脆弱·依赖·情感剥夺·社交孤立·自我缺陷·失败·屈从·苛刻标准·权力错觉。
性格陷阱属于一种心理病症,人们总会尽力避免生理上的病痛,心理病症却相反。性格陷阱的患者甚至不能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心理病症,或者说在内心深处,患者自身是承认性格陷阱存在的,他认为性格陷阱没有错。更奇怪的是,患者甚至会给自己找罪受,“性格陷阱想方设法地要自我延续”,这是因为,虽然它令人痛苦,但也让人感到舒服和熟悉,因此它非常难被改变。此外,性格陷阱通常源自童年期对原生家庭的适应。这些模式在童年时是可行的,问题是,当它不再有效时,我们还在继续重复。在熟悉的痛苦和未知的恐惧之间,大部分人会选择前者。这就是为什么错误的人格模式像一个圈套一样牢牢地卡在我们的脖子上,让人挣脱不开,但又不至于立刻死亡。
那么,性格陷阱如何攻破?文中清晰地写出了八个步骤:1.识别并标记自己的性格陷阱 2.了解性格陷阱的童年起源,感受你内心受伤的孩子 3.收集反对性格陷阱的证据,在理性层面证明它无效 4.给造成你性格陷阱的父母、兄弟姐妹或同伴写信 5.认真详细检查性格陷阱的运行模式 6.打破这些模式 7.不断尝试 8.原谅父母
成年后的我们往回看,童年的阴影已经不可避免。试着与你心中的孩子对话,与自己和解。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影响”,找到真正的自己。
:给这本书评分 五颗星,翻译的通俗易懂,逻辑框架清晰,毫不啰嗦。认为自己性格有缺陷的同学一定要读!有孩子的父母也值得一读,或许能对避免孩子的性格缺陷。
《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补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读后感(五):药该停了
写点什么的时候,第二人称有股自省的力量。它使我们站到自己的背面,能够观察自己。你那些间隙、松散的自我反省是不是徒劳?
瑞典导演伯格曼对此很悲观,认为人们终生可能都是感情的盲流。60多岁时,他在电影《婚姻生活》中呈现了一对高级知识分子夫妇令他们自己都困惑的情爱纠葛。
命运没有参考指南。占卜和心理自助书,这些安慰剂因此令人上瘾,抚平心中源源不断浮现的不确定感。可焦虑、恐惧和愤怒仍如水中浮漂,摁下去又会弹起来,不停地和好心情打太极。对快乐这件事悲观点,似乎才不至于失望。
看心理学畅销书,无非是为自己补充点前进的燃料,不是注射海洛因。所以,即便是安慰剂,我也试着看清它的成分,是鼓舞人心的故事集,还是“我患有阑尾炎并自行治愈”这样的伪科学,得熟悉他们的套路才行。
这类书很像好莱坞大片,用特效轰炸并挤占对现实的想象力,然后告诉观众一个简单的道理,凡事靠爱发电。启示很美好,方法很粗暴。“我是谁,从何处来,往何处去”,是人本能地发问,回答的形式可以是科学的或者艺术的。
而它们的办法相当于卖假酒,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但狂饮两、三瓶才微醺,也喝不死人,还难以戒除。形式上,书的构成通常是:心理医生病例(像是化名的非虚构小说),测试游戏(疑病患者的最爱),大脑或者行为学实验(新世代的迷信),神圣三位一体。
我带着自己的故事和疑问去读,读完剩下的却是一张字迹清晰的确诊单,以及比确诊单还长的解决方案。一个丰富的人被压缩成了两份密密麻麻的清单。末尾还温馨提示,可以找心理医生帮忙哦。
这思路像在百度上看病,先查自己可能得了什么病,一看有人得过但治愈了,自测又有典型症状,专家开始现身科普,然后介绍哪里可以治疗。至于疗效,不好说。在中国,情绪病人去精神卫生医院被医师二次伤害的事情也不少。
从内容上看,对情绪的困扰是如何被这些书变得复杂又枯燥的?人首先被归纳为顺从、逃避、反抗几个依恋类型。书里通常主要涉及12件事:自我意识,自我接受,自我表露,管理感受,应对压力,解决冲突,个人决策,个人责任,同理心,自信,沟通,合作。这些主题再以组合的形式交叉运用到爱情和工作两大场景里,被设计得像一条工厂流水线。
但你不是机器人。
也有人甘于当复读机。当契诃夫说,“如果幸福日复一日,每个早晨都相同,那我会受不了的。我保证成为一个出色的丈夫,但请给我一个月亮般的妻子,不会每天都出现在我的地平线上。”21世纪的情人会给他盖上“渣男”的印章,永不再来往,甚至不读他的小说,不看他的戏剧。
一切真的都是童年的错么?时常对那些说得特别确信的结论保持警惕,不是一件坏事。感知、描述公共和私人的情绪危机,提出有想象力的问题,然后尝试去解决,也许是更有意思的做法。
而在这些方面,艺术家、思想家和科学家们已经有很多充满洞察力和感染力的作品,多到了解不完。单讲慰藉的疗效,对我来说,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契诃夫的一生》抵得上十本《性格的陷阱》。
所以,在不危及性命的情况下,忧虑就忧虑罢。药该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