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记(作家榜经典文库)》是一本由乔纳森·斯威夫特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格列佛游记(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一):奇妙的旅行
一次海上旅行中意外遭遇风浪,被海水冲到了岸上。 这个地方不是鲁滨逊的无人岛。 而是一座巨人的岛屿。 格列佛在这里比黄蜂还要小。
在人类的社会里格列佛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 在这座巨人到他却成了一个手无缚鸡之力,连自己都保护不了的小人。 他遇到的巨人们把他当做精灵, 但他同时也因为这个失去了自由。 格列佛想证明自己是个勇敢的人, 但无济于事, 因为他连一只黄蜂的大小都没有, 虽然手里握着宝剑, 却根本招架不住黄蜂的进攻, 先是被转卖到了马戏团, 又被转卖到了王子的宫殿里。
宫殿里虽然有王子的宠爱, 但王子的小丑却想要害死他。几经周折格列佛终于也逃离了巨人岛,在广袤的大海上,他被一艘路过的船只救了下来。
在《格列佛游记》中, 格列佛去到了小人国,大人国,飞鸟国,慧国, 每去一个地方都有非常奇特的遭遇。
这本《格列佛游记》的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英国文学大师、政论家。斯威夫特语言简洁犀利、辛辣幽默。1726年,长篇游记体小说《格列佛游记》问世,在近300年的流传中,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关于奇妙的旅行小说之前也读到过, 比如说《爱丽丝漫游奇境》、《鲁滨逊漂流记》在不同的作品中作者想通过人物的事迹传达给读者这本书所要表达的意义。
《格列佛游记》出版三百余年仍然被众多的读者喜欢, 它的故事传达给读者的是各种游记的经历暗讽作者当时的社会风气。 通过这些奇妙的旅行过程, 读者能从中读到这些暗讽的人和事。
这本来自作家榜的《格列佛游记》书页中配了彩色的插图。 对于喜欢阅读的小朋友来说, 书中的插图增加了趣味性。 读者也能通过图片直观的了解到故事写的内容。 仿佛将读者也带到了那个故事当中。
有的家长在想怎么给孩子选书, 其实选择经典的读物给孩子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本书的插图内容在给孩子读书的过程中也是很吸引人注意的一个亮点。
《格列佛游记(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二):《乌托邦的现实》
一直不太会写书评,但为了不像花瓶一样,外表不好看就罢了,内在也没什么内涵,因此就强迫自己看书写评。以往的书看完之后也不会留下很深的印象,趁着‘热乎劲儿’在记忆没有退去前,赶紧抓紧时间找资料,了解作者国籍和生活经历,参考一下别人的书评,之后开始挤牙膏式写作。基本意识表达的还算清楚,但内容都没勇气再读一遍。
《格列佛游记》是我今年看的为数不多的一本,一年的写作生涯让我清楚的认识到文学之路的艰苦和自我提升的困难,现在已经没有开始时的热血,本着‘顺其自然’的心态,今年的写作可算是‘凄凄惨惨戚戚’。这本书磨磨蹭蹭地读了一个月,想放弃是常有的事,表面看起来已经破罐子破摔了,但心里还是认为可以抢救一下,就这样拿起-放下-又拿起。终于在前不久读完了《格列佛游记》。
身为理科生永远弄不懂高数就让人很吃惊了,喜欢看看历史,弄点文学,只能感慨是天意让我成为理科中的泥石流。中学生必读科目之一的《格列佛游记》,在我的印象中充满了童趣和对真善美的赞扬。结果确实没让我失望,童趣善良简直是本黑暗童话。
《格列佛游记》创作于18世纪的英国,当时的社会处于新旧思想的交替阶段。有人说“潮流的发展不是前进就是后退”当人们不能给未来赋予一种新的概念时就会回望过去用古典来暂代未来,航海时代的到来冲击着人们的固有思想,这是的社会急需一种形式稳定人们内心。英国航海事业的成功诞生了一批富有经验的冒险小说家,他们将自己在不同国家的见闻加以夸张和想象书写下来,用幻想给予新希望。殖民扩张和海上贸易给当时的英国带来丰富的资源和令人咋舌的稀有物品。诗人赞美着,作者讴歌着时代的美好。那时一批优秀的冒险小说迅速席卷英国,成功的开辟了新的文学时代。
人们说笛福是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他笔下的鲁滨逊,在海难遇险流浪荒岛时没有抱怨命运,感谢上帝的同时努力生存下去。在岛上他种植水稻,圈养牲畜,拯救土著并使他们开化。他就像上帝一样出现在“星期五”面前,给了他生的钥匙,赋予他理智。这好比探索未知大陆的先驱者,将文化传输给原住民。鲁滨逊身上有资产阶级的身影,笛福也赞美了资本主义的出现对整个世界好的贡献。
斯威夫特笔下的格列佛却有着相当不同的经历,他没有像笛福那样,将一切理想化都加给英雄主义的格列佛。而是将其看做是普通的人类,没有作为上帝的能力。或许他也曾试图改变过一些东西,但在强大的反对势力面前无奈低头。现实的挫折被他从‘他’的口中说出,夹杂着戏谑和自嘲,让人捧腹又不经带着伤感。
小人国可笑的争辩,大人国无法挽救的迂腐,飞岛国突破天际的夸张理念和慧骃国美好的乌托邦生活。作者想将自己的灵魂融入到这些国家逃离现实,哪怕留在科学狂想的飞岛国上也在所不惜。但越是相处就越能发现格列佛的格格不入,想要装作很适合却总被现实打击的体无完肤。格列佛一次又一次的出海就想理想中的乌托邦,最后的慧骃国被格列佛当做理想的生活之地。慧骃的博爱和宽容似乎给了格列佛希望,充满理性的慧骃国没有关于战争和其他的负面词汇,他们从不担心战争和无端的冲突,平静的生活像格列佛心中的乌托邦。似乎不是所有的慧骃都宽容博爱,集体会议上关于格列佛去留问题的讨论,夹杂着不信任和可以固执的思想,慧骃国的思想完全固化,对新生事物的出现,没有理性应表现的宽容。格列佛驾船离开场景充满了失望和落寞。智慧的出现必将导致猜忌和反对,作者对‘乌托邦’的幻想被慢慢的消磨殆尽,失落和不甘的情绪让格列佛疯狂。
小说的结尾出现的是在嘈杂城市中与‘慧骃’相伴的格列佛,这有种说不出的讽刺。
《格列佛游记(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三):象征与譬喻:成人童话的另类书写
象征与譬喻:成人童话的另类书写
考诸文学史,以象征和譬喻的文学故事,讽喻现实,表现理想的篇什很多。但是一般地,这样的文字表现比较隐晦。因为,如果该部作品是直接讽喻的,往往很难为当权者容忍,会对文学作品进行封杀。如果作品表现得比较间接,那么讽喻的程度和发挥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留下的多是后世的文学阐释价值,在当时反而不会有多大影响。这方面,在中国古代和国外的对比上,表现得特别鲜明。
我国古代的寓言一类,和后期的小说如《聊斋》等,对现实都有讽喻,但是其讽喻部分不占主要部分,是间接的。所以,它的讽喻影响力都不是很大,《聊斋》的主要价值是其小说的艺术性。中国的寓言则相对弱势,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任何朝代都不占主流地位。而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在这方面却有着突出表现。
西方文学为什么产生那么多文学流派,如现代的荒诞主义,魔幻主义等等,还有很多花样个别的表现手法?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其讽喻文学的发达,这也和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有关系。民主和自由精神相对独立的环境之下,对文学思想的钳制也就比较宽松,人们也乐意接受这种表现方式。所以,讽喻作品的出现也就会有相当数量,而众多平庸的作品之中,也自然会出现精品力作。
《格列佛游记》应该算是讽喻文学作品中的一部精品。这部作品诞生的年代,并不是很早,在英国那个年代里,已经是政治上的自由时代了。人们可以自由组织政党,通过竞选获得权力。宽松的政治环境下,这种讽喻现实政治和当权人物的小说,才有产生的土壤和存在的空间。作家斯威夫特是经历过政治风云的人物,对政治的意义和操纵权力的过程极为熟稔,正因为有这样的条件,在他失势下野后,才能写出如此精彩的小说来。
小说主要由四卷构成,小人国游记,大人国游记,飞岛国等游记,和慧骃国游记。这里面,小人国游记的描写其实就是对当时英国国内政治生态的典型描写。通过描写,可以看出王权之下,人们权力斗争的丑态,以及政治导向和行为的荒诞。“大端派”和“小端派”的斗争你死我活,可是争端的缘由却是那么不可理喻,但是这又何尝不是现实政治的缩影呢?
在大人国中,则是作家对社会制度的的抨击和否定。英国的议会制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议政制度,可是其中也充满了权力斗争和尔虞我诈。古今之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前行的道路需要借鉴,也需要创造。这也是守旧和创新的一种矛盾现状。作家在这方面显然有着守旧派的影子,因为他对新制度和新科学持批判态度。当然,这也是作家政治理念的一种表达方式。
作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政治场上度过的,只有下野后的小部分从事的别的工作,如神职人员。所以,他对政治生活最为熟悉,当然也就最有想法。所以在飞岛国等游记部分,寄寓的也是对现实政治的思考,这是当时作为宗主国的英国和殖民地爱尔兰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这部作品在现实上说,也阐明了作家自我的思想和认识。而且,这张思想认识对于后世,也是有启发教育意义的。
与前几部分不同,在第四部分的慧骃国中,对人性的描绘刻画突出了出来。理性和私欲永远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某个阶段可能存在偏颇,但是如何平衡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永远应该面对的问题,也是人类发展进程当中古老而又常说常新的话题。
《格列佛游记》能够成为世界经典文学作品,三百年以后还不断被人们阅读阐释,可见其文学魅力和思想深度。现实的人们通过阅读一部作品,不但了解了几个世纪之前英国的现状,还给与与现实生活对照参考的机会。一部作品长盛不衰,成为人们批判思想的泉源,那显然是作家的伟大之处和不朽之处。
《格列佛游记(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四):《格利佛游记》——隐藏在童书中的政治讽刺
有好多人觉得读书乏味,我觉得或许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读书也需要一种技巧和悟性。陈寿在《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中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我以前觉得把一本书读一百遍,这在古代是可能的,毕竟他们的竹简和纸张珍贵,所以字也言简意赅,浓缩成千余字已经算是长篇大论了,读上几百遍也不妨事,主要是悟,你要直接从那些字里读出精华来。
而今,书的篇幅每每超几万,十几万,甚至几百万,这让读书的人也急躁了,因为把它们读上百遍简直是不可能的。而有的书则带有一定的伪装性,很容易让人错过,即使听别人说过它的好处,也没觉得有什么可读性,甚至很多人把它放到了儿童读物里面。比如我今天要说的这本《格列佛游记》,这本书你不读上几遍,还真就读不出里面的好处来。
《格利佛游记》粗读第一遍,无非就是一个中世纪的人“格列佛”,遇到海难漂流到一个小人国,这些小人国的国王臣民对他化“敌”为“友”,然后再化“友”为“敌”的这么一个故事。书中的“高跟党”和“低跟党”的矛盾,比《射雕》里“污衣派”和“净衣派”的争斗还要无稽,因为吃鸡蛋先打大端还是打小端而引发的战争,更让人啼笑皆非。
随后,“格利佛”再次海难遇“大人国”,流落“漂浮岛”,又到了“慧骃国”(马人国),这些神奇的想象,夸张的描述,寓言的笔法,的确具有一般儿童读物普遍的特点,不由得人不放松心情,把它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遣读物,给小孩子们念一念,哄他们睡觉。
但《格列佛游记》在世界名著中,是以其杰出的讽刺而著名的,而斯威夫特这个名字,至少在英国讽刺作家中,至今仍罕有其匹。也许是斯威夫特太厉害了,把这些故事讲得像真事儿似的,连很多被人忽视的细节也描写得以假乱真。以至于,近三百年来多少读者只贪婪地享受书中那异想天开的情节和横生的妙趣,而不去管那些故事背后的意义以及作者写这部游记的真正动机。
所以,我们要想读到这本书的妙处,就要收起轻视之心,细细品味。我相信再一次的阅读,再读出来的就不是第一遍的那本书了,这本写于三百年前的书,就明显深奥了很多。
细细品味,书中人物开始逐渐丰满,他们的思维、个性、行事、态度从荒诞中游离出一种对皇室内部争斗的讥讽。高跟党和低跟党,大端派和小端派,乃至后期对格利佛的利用和排斥,都是毫不留情地对当时的社会进行全面的批判,尤其对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荒淫贪婪痛快淋漓的鞭挞。
这在第一卷里还是借助故事的发展来表达作者对皇室厌恶的目的,随后在“大人国”又借助形象上的反差,将自己立为靶子,从开明的大人国国王口中开始反驳。在“漂浮岛”中又借助貌似思想深刻,却在骨子里表现出对平民的残忍再次鞭挞统治阶级的荒唐无能,剥削本质。
如果说,前几个故事还半遮半掩的话,那么在第四卷“马人族”,作者已经把所有的讽刺谩骂都摆在了桌面上,变成对人类劣行的公开嘲讽。这种批判令当时的评论家们几乎全都暴怒了,他们义愤填膺,认为作者斯威夫特太过粗野,简直变成一个反人类的暴徒,肆意地丑化、仇视人类。
书要读到这里,按理说也差不多了。但如果还要再从深里挖掘书中的内涵,那就需要更广泛的阅读,比如从英国和爱尔兰的争端,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政治观点,人类历史进程中许许多多人性之恶的掠夺杀戮,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
总之,在经历了几次阅读后,我们在无形中把一本童话幻想的睡前故事,读成了一个和社会历史息息相关的荒唐讽刺的政治小说,读成了一本带有深邃思考的批判小说。累吗?很多人会用比斯威夫特更蔑视人类的眼光嗤之以鼻。但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脑袋里激荡的却是几百年来,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所带来的思考。
我喜欢读王朔,喜欢读冯唐,在那些颓唐中读出愤怒;我喜欢读余华,喜欢读严歌苓,在他们的苦难中读民众活着的善良;我喜欢读兰晓龙、喜欢读秦明,在生活和逆境中读出奋进。仔细地读一本好书,不为别人,只为它能让自己更好地认清这个世界。
《格列佛游记(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五):现实与想象之《格列佛游记》
小玲子编辑
对于每一个少年儿童而言,周围的世界其实都是充满新奇的。相信每一个孩子在童年时期都或多或少唤醒过能够独自一人走上探索这个世界的道路。尤其是对男孩子而言,能够通过探险彰显其小男子汉,能够突出英雄主义色彩的最好途径无疑就是一路探险,一路与邪恶和大反派作斗争,保护弱小,彰显和平与正义。
不过可惜的是,上面讲述的这些场景基本上只能在动画片里才能看到,在现实中孩子们也就只能想想而已。对于家长们而言,自己的孩子在年幼的时候有这样的想法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大人们看来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幼稚想法由于孩子们无法实现的缘故,而这些想法往往会在孩子们旺盛的精力和大开的脑洞综合之下发酵出意想不到的威力——在成年人的眼里来看就是无穷无尽的折腾!
如何将孩子们对于探险的欲望与家长的实际教育相结合,使得二者能够达成和谐统一的局面。阅读名著,尤其是名著中的小说貌似是很多家长最爱做的事情。
究竟阅读名著有没有用,相信从这本已经成为经典的作品——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发行,英国文学大师乔纳森·斯威夫特编著的《格列佛游记》就能够看到上述两者结合的可能。
乔纳森·斯威夫特编著的《格列佛游记》算得上是一部相当典型的儿童文学作品,书中讲述的主线就是主角格列佛的一系列的神奇冒险之旅——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以及慧骃国这四段经历,相信吸引了无数小读者的注意力和想象力。
中信出版集团于今年出版发行的《格列佛游记》是在原著的基础上经过重新编排而成的。本次版本值得注意的是附上了不少的彩色手绘插图。当小读者翻开本书正文之前就会首先看到这些彩绘,里面透露出的关于主人公格列佛的一些经历是足以启发小读者的想象力的。
书中的四个故事可以说已经都成为了经典。很多动画片的构思都可以说参考借鉴了里面的情节。例如书中讲述的第一个关于小人国的故事就是如此,《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就有小人国的影子。不过格列佛经历的小人国在全书中处于主人公格列佛踏上神奇冒险之旅的第一站位置,在全书中起到的作用其实也是相当重要的。
对于孩子们而言,可能阅读本书的初衷也仅仅就是为了好玩。不过对于家长而言,能够让小读者看得进去仅仅只是第一步,如何能够让孩子既保持高昂的想象力,又不至于忽略现实。其实通过本书的这些故事是可以达到这一目的的。
作者在本书中所构造的这几个神奇的故事对于孩子而言就是一个个奇妙的世界,例如小人国里面的那些拇指大小的小人,他们日常用到的针线在格列佛眼中基本上是不可能看见的,这样的场景如何在小读者的脑海中再现其实是不小的挑战。家长在陪同孩子的阅读过程里其实可以适时进行引导,例如格列佛到小人国之后所遇到的各种人的表现就是值得思考的。
相信通过本书的阅读,小读者们能够对作者笔下展现的神奇世界有一个大致的想象。家长们相信如果能够陪同孩子一起阅读的话,那么对于孩子的教育相信也能无形中加以实现。
《格列佛游记(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六):来自童年的奇思妙想
小时候很喜欢玩芭比娃娃,喜欢芭比娃娃的衣服、鞋子以及家具,觉得非常的精美漂亮。总幻想着会不会有一个芭比世界,隐藏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长大后很喜欢看《圆梦巨人》这部电影。也会再次幻想会不会也有一个巨人的世界呢。
格列佛游记这本书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小人国游记、大人国游记、飞岛国游记、慧骃国游记。
(一)主角光环
作为书中的主角格列佛,海上航行的外科医生。每次总会发生出海都会发生各种意外,然后平安去到了五个不同的国家。这个过程让人忍俊不禁。
(二)书中有趣的部分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小人国和大人国。
其一,小人国。格列佛在小人国虽然受到了小人国国王的优待,但是也被各种条款所限制。甚至还要帮小人国灭火(用小便灭掉)、帮小人国拉走敌国的舰队(最后又重新拉了回去)。格列佛始终是个外人,并且被大臣所嫉妒,最后因为大臣的阴谋而离去。
小人国让我想起了宫崎骏的电影《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小人阿莉埃蒂在借东西的过程中认识了一位外面世界的少年,小人阿莉埃蒂的家人始终对外面世界的人充满防备,由于被发现,不得不选择搬走。这就像小人国的人,永远无法信任格列佛一样。
其二,大人国。格列佛再一次航行出意外,来到了大人国。此时此刻身份的互换,让他产生了落差感。因为格列佛眼中的巨人,放大了无数倍,变成毛孔粗大皮肤很差的人。被一位农民捡到,几经转折来到了王后手中,成为了受宠的玩物。尽管大人国的国王宽容、爱子民,但与格列佛的政治观念不和。 格列佛还好几次遭到了大型动物的攻击。
大人国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幻想的巨人世界,以及小时候在动画电影里主人公拿到一颗魔法豌豆种下,来到了巨人世界。
但是小人和巨人相比,更多人会倾向于小人,毕竟在现实电影中,巨人几乎都被贴上了粗鲁凶狠的标签。
(三)行文特点与主角刻画
文章脉络分明,采取第三人称视角,语言简明扼要,带领读者来到一个又一个奇妙的世界探索。主角格列佛每一次的化险为夷都让人看的心惊动魄。
格列佛作为一个主角,拥有小朋友艳羡的冒险精神以及勇气。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小人国的大臣对格列佛起了坏心思,劝小人国国王将格列佛眼睛弄瞎这个阴谋被格列佛知道后,格列佛也没有选择报复这位大臣,而是选择离开。
(四)我的幻想
如果说《格列佛游记》是我幻想的飞跃,那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就是我幻想的基石。看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后,我总会幻想着有一只来自魔法世界的猫头鹰来寻找我,将我带入魔法世界里,并且跟随哈利·波特一起和反派伏地魔斗智斗勇。而《格列佛游记》这本书让我对冒险故事更加的喜欢和惊喜,让我忍不住想跟随格列佛开启一段冒险之旅。
(五)总结
据说这本书带有对当时政治的讽刺,让我想起了鲁迅这位作者。鲁迅写下了不少暗含讽刺的文章,我每次看的时候,总是需要好一番理解才能明白。作者对书中人物的讽刺带有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表现。
《格列佛游记(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七):我是一个大旅行家,看遍了全世界
一直听说《格列佛游记》,一直都没看过。最近看到大星文化新出的一版《格列佛游记》,书的装帧特别精美,看上去尤为赏心悦目。翻开书,里面有12幅俄罗斯画师的原创彩插,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格列佛游记》看上去很厚,读起来却特别快。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奇特的想象力 《格列佛游记》和《鲁滨逊漂流记》是同时代的作品,都是在300年写成,但斯威夫特的脑洞大开,他惊人的想象力给读者带来非一般的阅读感受。 格列佛学医,他向往外面的世界。于是他随船当了外科医生,除了谋生之外,还能带着他游历世界。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在这四个地图上永远找不到的国家,格列佛经历了一番奇幻的冒险,让读者跟着大开眼界。 初看到小人国,我当时就想到了《镜花缘》。清代文人李汝珍创作的神话小说,主要写了百花仙子和众位花仙投胎成为才女,在武则天朝代大有作为的故事。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包括他们在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等国的经历。年少的我当年看到这些,如梦似幻,啧啧称奇。 《格列佛游记》和《镜花缘》在冒险游历的部分,都让人身临其境。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和出众的文笔,让读者共情,虽然明知道这些是想象,但愿意相信这就是真实。 这是文字的魅力,也是作者过人的创作能力。 二、好的作品能时看时新,永不过时 《格列佛游记》虽然是写给孩子们看的冒险故事,但书里的众多人物就是来自于现实世界里的众生百态。 英国人喜欢读这本书,是因为书中影射了当朝各色人物,以及各种乱象。而且该书还反映了当时欧洲的主要问题,尤其是政治与宗教难题的复杂纠缠。 就作为书里的人来说,这些人物以及他们的行为具备人类普遍性。比如人和人之间的政治斗争、宗教斗争和文明斗争,在这些斗争中表现出来人类斗争的丑态,还有人性的百变与复杂。 斯威夫特借格列佛奇幻的历险,写神奇的世界,但归根到底还是写人和他们所处的社会。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当然是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但斯威夫特用航海游记,按时间的前后顺序一一描写。 1.小人国游记 在小人国里,格列佛成了巨人。这一卷中讽刺了王权领导下的英国党派之争。这些涉及到权力的斗争,古往今来,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具备日常性和普遍性。官员为了争权夺利拼命陷害格列佛,写出了政治斗争的残忍、无情和冰冷。 2.大人国游记 和小人国相反,格列佛在大人国遇到的都是巨人。他成为别人观赏的对象。 大人国政风清明淳朴,是对斯威夫特身处当时的英国议会制度的抨击。也是“古今之争”的投影。 3.飞岛国游记 飞岛国的人很奇特。他们的脑袋都是歪斜的,不是向左就是朝右。他们一只眼睛朝里奥,另一只则直瞪天穹。飞岛国中出现了类似“磁悬浮”的高科技。高科技带来了差距悬殊的对比,这反映了从以前一直到现在关于爱尔兰是否从宗主国英国独立的拉锯。 4.慧骃国游记 这个部分更加奇幻。马是高等动物,人是低等动物,马统治了人类。斯威夫特通过对慧骃国的描写,格列佛的经历和观察,得出了“人类是能使用理性的动物”。但由于人有私心和欲望,他们能使用理性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有意为之的恶意造成了更多的危害。 无论是在小人国中的大臣们的争权夺利,还是大人国中对所谓战争科学的所谓进步的批判,是对付飞岛压顶的高科技,还是慧骃国里野胡之间的争吵,抨击了统治者为了自己的贪欲,肆无忌惮地造成巨大灾难和危害。这些都是人性本身的黑暗,需要时时警醒和反对。 这些不仅仅是写当时的社会,也通古达今。斯威夫特借幻想中的国家,写成一个可以让大人甚至孩子可以接受的奇境,跳脱出现有的生活,呼应了人类的情感,又奇妙地在别人的世界找到身处世界的大同。而斯威夫特对社会问题的细致观察,对人性的深刻了解,对现实世界的担忧,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给了《格列佛游记》旺盛的生命力。伟大的作品总是这样,能超越时代。 三、出众的文笔、极佳的画面感和开阔的胸怀 斯威夫特是伟大的文学家,是真正的文学大师。 他的语言精炼简练,又非常好懂,还有着非常出色的画面感。那些奇妙的经历,在他笔下栩栩如生,看小说,宛如看了一场真正的3D电影。如,格列佛初到小人国,国民们在他头发中穿行,宛如穿过森林,还在他的身上爬来爬去。他可以用手掌托着人,也可以消耗掉巨量的食物。当打仗时,他一个人就可以拖走敌方整只舰队。 即使经过翻译,《格列佛游记》没有一般名著明显的“有壁”,又让人余味悠长。他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多重的意义,而这些语言之外的意义又能迅速被人get 得到。 格列佛遇到千奇百怪的危险。每次当他命悬一线,他总是能在绝境中转危为安。初读“小人国游记”,一边读一边想,让人忍俊不禁。就在这么近似魔幻的可乐中,却隐藏着夺命的危机。 “我作为一个外国人,不宜干涉党派之争,但是,为了保卫皇上本人及其国家,我却愿冒生命之险,准备抗击一切入侵者。”斯威夫特的眼界决定了他开阔的胸怀。“我永远不会成为一种工具,使一个自由、勇敢的民族沦为奴隶。”……他立足于爱尔兰,思考的是全人类共通的人性。他写出了人类的愚蠢和复杂,又写出了对生命天然的热爱。 《格列佛游记》是风靡世界的名著,除了是让人捧腹的奇幻历险记,更是一部对现实主义的描摹和书写。斯威夫特的笔下格言和警局层出不穷,如“盲目会增加你的勇气,因为你对危险一无所见。”“对于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我们就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等等,流传至今。 “我是一个大旅行家,看遍了全世界。”300年来,斯威夫特随着格列佛真正游遍了全世界。
《格列佛游记(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八):一部一生都适合看的作品,年少看世界,成年看人性
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曾这样评价一部作品:“如果要我开一份书单,列出哪怕其他书都被毁坏时也要保留的六本书,我一定把《格列佛游记》列入其中”。
《格列佛游记》可以说常读常新的一部作品。小时候我们看热闹,看奇特的大人国、小人国里的世界。长大后再看,我们会感叹:是啊,原来世界就是这样。人性就是这样。
《格列佛游记》作者乔纳斯.斯威夫特。英国文学大师,政论家。1726年长篇代表作《格列佛游记》问世,流传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全书书包括四部分:小人国游记,大人国游记,飞岛国游记,慧骃国游记。
一、《格列佛游记》的背景
《格列弗游记》创作的背景在1720年到1725年。在当时西方,流行于航海。一支支的船队,越过海洋,向更远的地方进行探索。船员为人们带来更多新鲜的信息,不同文明的情况。
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航海的游记,也非常的盛行。人们也对探索地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不同地域间民族的文化,感到非常的好奇。他们更倾向于向海外发现财富,拓展财富。因此各种海上航行的游记风靡一时。比如,丹皮尔的《环球航行记》,还有我们最著名的读者非常多的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也是这股潮流之下,产生的杰出作品。
二、《格列佛游记》丰富的想象
《格列佛游记》问世300年来,一直被认为是激发想象力、探索精神的必读作品。
作者想象力非常丰富,为我们创造出了4个不同的国家。
◎大人国:大人国里的人都非常大,主人公生在其中,犹如一个玩偶。主人公睡得是婴儿床,动植物都是大号的。这里的小草都有手杖那么大,一切都是放大版本的。
◎小人国:小人国的人非常小,但是房屋、城镇、皇宫、卫队、舰队、士兵、国王、王后、大臣…… 一应俱全,只是都是缩小般的。主人公的衣服需要好多布料拼凑起来,食物需要好多家庭的供给,他一个人抵抗了一支舰队。甚至他的一泡尿就把王后寝宫的火给灭了,当然这件事也引起了小人国王后的不满。
◎飞岛国:飞岛国的人非常奇特。他们的脑袋都是歪斜的,不是向左就是朝右。他们一只眼睛朝里奥,另一只则直瞪天穹。
◎慧骃国:在慧骃国,马和人的顺序是颠倒的。马成了高等的动物,人成了低等的动物,马成为了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作者用他丰富的想象构建出4个与众不同的国度,让读者也跟着一起闯荡,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和探索的精神。
三、《格列佛游记》的讽刺意味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我们创造出一个世外桃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想象出一个人间的理性状态,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相比较现实而言,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的生活状态。也对现实生活进行了非常好的讽刺和对比。
而《格列佛游记》作者斯威夫特,对于当时的生活亦不满意。他通过他笔下所创造的世界,来进行讽刺。
这4个国家,一些人物的形象就是当时欧洲的一些形象。作者通过这些想象的人物的形象来进对现实进行影射与讽刺。最后也探索了人性的善与恶,以及对生活的思考。
◎对现实的影射与讽刺
小人国里派系的斗争,国王的野心;大人国里贵族争权夺势,国王的绝对专职,人民对自由的渴望;飞岛国一些家族的残忍、欺诈、怯懦,以及对下方人民的残酷压。
◎人的贪婪
在大人国里,最早发现主人公的农民,让他不停地在集市上表演。靠着表演,农民赚了很多钱。然而频繁的表演让主人公身体吃不消,在奄奄一息之际,农民把他卖个了王后,又大捞了一笔钱。“主人靠我赚的越多,他的欲壑就越是难填。”农民身上的欲望折射出人性的贪婪,农民这个形象又仿佛是生活某一类人的缩影。
◎人性的狭隘
在小人国里有非常滑稽的一幕。王后的寝宫着火了。小人国的大臣们架上梯子,拿上水桶灭火,但是水源太远,对于熊熊的烈火,简直杯水车薪,无法扑灭。追后主人公一泡尿就浇灭了大火。
然而,此事让王后心生痛恨。对于帮忙灭火的主人公丝毫没有感谢,反而发誓要报仇。一则小小的故事,背后却暗含人性狭隘的一面,对于帮助过自己的人不感激反而怨恨。
四、《格列佛游记》对儿童文学的影响
如今失去了当时的政治环境,生活背景。《格列佛游记》依然有深厚的影响。尤其是对儿童文学的影响,更为深远。目前《格列佛游记作》为儿童文学的读物,受到广大小朋友的喜欢。其中的大人国,小人国,飞鸟国,丰富的想象力,让孩子们也伴随着作者的想象插上了理想的翅膀。
《格列佛游记》奇特的想象力和简洁犀利,辛辣幽默的语言风格,成为儿童文学和奇幻文学的经典。《格列佛游记》被改变成电影也受到小朋友的喜欢。让孩子们尽情想象、勇于探索。这就是一部好作品,永恒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