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明治维新(岩波日本史 第七卷)》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2-13 03:03: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明治维新(岩波日本史 第七卷)》读后感精选

  《明治维新(岩波日本史 第七卷)》是一本由[日]田中彰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治维新(岩波日本史 第七卷)》读后感(一):写不下了

  翻译校对问题不少,把津和野弄成人名、把奥地利弄成澳大利亚的低级错误也能存在。书本身关于幕末斗争线索的梳理很顺,不过水户作为亲藩中的外人其与岛津山内松平等外样家门的关系实在值得商榷,经济上的纠葛则是很少有提的,维新之初的朝藩体制也常常被遗忘。个人感觉这部分应该是中文图书里最清晰的了(虽然也最精瘦)。关于明治国家道路中两条线索的探讨则显出一些关怀,不过关于琉球的部分实在不敢苟同。自由民权是暗流吗?它与国权决然对立吗?从它到战后的连续中为何没有简单提及大正德谟克拉西呢?伊藤是英式还是普式?很多问题在之后有更多的讨论。书末所说的「粘着」较为客观。顺便提几句感慨,幕末大概既是近世的一部分,也是明治的一部分,它既在幕藩的架子中展开变形,它的实践又被死敌继承发展。因此无论是近代视角还是近世自立,明治维新与幕末都可以很丰富。就此来说,抛开他来的近代修饰,历史出自自己的同时也有沉湎过去的危险,近世再怎么近它终究也还不是近代。另一方面,粘着即一种两重纠结的复杂状态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是构成批判的一个有利位置,但他本身也并不是擦边的粗暴辩证法。关于前者,它还可能关涉到「自信」甚至是「自尊」,关于后者,武寅老师在一百五十年学术会议上也提到过「双重震撼」。其实客观与否常常并不出于实证,一个中立且冷静的态度,加上自己及时代的关怀,有价值的作品不仅容得下更向有价值的讨论开放。

  《明治维新(岩波日本史 第七卷)》读后感(二):作为入门/普及读物恐怕不大友好

  前面已经有几篇评论,看起来似乎都是多少有些懂行的。我,作为一个对日本史基本一无所知的读者,读起来有点困难。作者预期的读者肯定是有日本史常识的(无凭据瞎猜,比如说至少有日本中学生的日本史水平?),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这个问题并没有好的过渡。比如“大政奉还”“王政复古”“戊辰战争”是指什么,全书一字未提。佩里为什么有两次来航?大隈重信背后的福泽谕吉(以及“交询社”)是谁?“公议政体派”有何主张?都仿佛是读者早就知道的事情。而比起第八卷的译者和编者,本卷的加注可以说是相当吝惜笔墨了。

  另外,抓了几个虫:

  48页 第三段:“永庆就任政事总裁职”,“永庆”似应为“庆永”。 57页 注一“蕃书调所”的注文内容是“兰学”,而“兰学”58页才出现。 最末一行“蕃书调所教授助手,出石藩出身”之外恐怕缺个括号。

  58页 第二段“与庆永、左内主导”,不知道这个左内是哪一位(上网搜了搜,也许是桥本左内)?全书中再未出现过这个人,此处既无全名也不出注,读起来恐怕难免有些困难。

  139页 注一“大藏省”,其实在119页已出现。 182页 “伊藤对井上起草的《教育议》发起抨击”,“对”恐怕是“以”。

  后面三四章大约能看到作者很明显的关怀,然而开头的幕末部分人名众多又来去匆匆,作者有时似乎只想点明几处关键,有时又仿佛主旨在与某种成说对话,读罢只觉得不在语境之中。

  《明治维新(岩波日本史 第七卷)》读后感(三):明治维新

  岩仓使节团,学习西方近代先进制度技术和文化,

  1 全面学习,视野和洞见兼具,大国小国,优势劣势;英国和日本是一样的岛国,但是同时也是工业贸易大国,法国是世界工业产品的市场,但是阶级斗争激烈;

  2 ‘大不足畏,小不应悔’,小国不应畏惧大国,也不能因为小国而轻视之;

  3日本以自身切身利益出发,身在大国之间的小国保持独立,就要自强自主,人民协作共同奋斗,提高国民生产力;

  4 亚洲观 东南亚国家虽然物产资源丰富,但是民众不思进取,国家难以诞生文明,应该学习欧美实现文明化,其实这样为日本的民族自大埋下伏笔,越南后来学习明治维新,日本非但不伸出援手,反而勾结法国打压;本质上内心里他以西方列强自居,侵略中国也是为了不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盘中餐,而是成为他们餐桌变得客人”;

  5 和洋务运动的比较;日本是政治行为,大使和副使都是政府的实力派人士大多,再40岁左右,人生阅历和资本都有,使团平均年纪30多岁学习效率高,书记官多,详实的记录,回国后传播更广泛和持久,学完以后也可以直接应用到施政上去;中国是派遣留学生,年纪小10岁以下,而且都是关系户,有6-7个是负责人的亲戚;中国知识学习先进技术和教育,日本是全方位,政治经济教育都学,好的坏的都看了了解。

  6 局限性,从废藩置县到全国统一,再到确立立宪制度,前后20多年,自上而下的仓促强行推行的改革,日本内部矛盾重重;日本不流血的革命,封建残留多,中国前后100年的屈辱和抗争,已经遗留下来的2000多年的参与彻底清除,保留了合适的良好的文化成分;流血的革命更加彻底;

  《明治维新(岩波日本史 第七卷)》读后感(四):书内容很好,商榷一个翻译上的老毛病

  不止是这本书,很多日本史的书,翻译的时候看到一揆两个字就胡子眉毛一把抓翻成起义。但去了解其字义就明白,这个词更注重的是“团结、一味同心、齐心协力”,至于其“结党对抗”的意思,放在此意后面。下面看小学馆国语辞典的解释就很清楚。

  いっ‐き【一揆】

  (「揆」は、はかりごとをする意)

  1 程度、種類、やり方などが同じであること。揆を一にすること。*太平記‐一六「前聖後聖一揆にして」

  2 (―する)心を一つにすること。一致団結。*吾妻鏡‐元暦二年正月六日「兵粮闕乏間、軍士等不_一揆_」

  3 中世の武士や農民の同志的な集団。鎌倉、南北朝時代の小領主たちの結合(白旗一揆・平一揆・上州一揆等)や室町時代の幕府や守護大名に対する地侍や農民、信徒たちの結合(土一揆・徳政一揆・法華一揆等)など。

  4 江戸時代に領主に対して農民が結合して行なった武装蜂起。また、その者たち。一般に百姓一揆と呼ばれた。

  5 明治初期、政府の政策に反対した政治運動の一形態。徴兵反対一揆、地租改正反対一揆など。

  江户时候的大多数一揆无非是示威游行,书里讲到的河内国诉就根本不是什么暴力举动,而是各村推选代表去请愿让原棉什么的自由流通。十九世纪幕末的一揆虽然暴力性强了点,但也就是打砸屯米的地主老财和米商之类。但是维新以后,因为激进的移风易俗,还有大隈重信搞激进洋化花钱流水,把负担转嫁给农民,导致剧烈反弹,“一揆”开始向武装暴动的方向发展,竹枪席旗的印象多半是这个时候开始的。(旧幕因为要讲儒家仁政观,诸藩害怕幕府怪罪除封,反而不敢放手镇压。倒是维新政府下手狠。)直到后面自由民权运动发生以后最大规模的暴动秩父事件,到了这个地步,“一揆”到有点像中文里起义的意思了。可见尽管是前后连续的一个时期里,一个词的变化就很大,一简单化处理就会导致理解歧义。中世的一揆就更加如此了,地方武士领主立约互相帮助,定地方公约都是一揆,如果都按照“起义”处理的话,就会贻笑大方了。

  所以我的一个意见是,以后大家接到此类活,看到这个词就不要动,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写注。

  《明治维新(岩波日本史 第七卷)》读后感(五):明治维新

  其实,自己之所以会那么关注日本的明治维新,主要是她的影响实在太大了,不管是对日本来说,还是对中国的革命来说 都是有着重大意义。 而日本之所以会有这次的维新,也是由于其的外忧内患,外忧:其他发达国家的利益诉求吧,比如说黑船事件;而内患:则提现到日本国内的阶级冲突,幕府与雄藩的较量等等,可以说,当时的日本,也是处于内忧外患的情况下。 看来,内忧外患,是革命的催化剂啊,不管那里,只要冲突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的时候,人们就会醒悟过来,才会去反抗,去革命。 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说是比较曲折,但还是顺利的进行下去。而且,其所经过的事情,可以说也是与中国革命的类似。在革命的时候,总是会有着旧势力想着保留自己的既得利益,想着将新的制度与旧的制度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顺应民心,又可以维护自身的原有利益,比如说是幕府的公武合体体制,就像是和稀泥那样,既想保留幕府的权力,又想着借政府的力量来均衡国内的各种力量等等,不过,最终还是进行了彻底的革命,成立了朝藩体制,消除了幕府的影响,将权力收回到朝廷手上。也是这个原因,在后来,就启发了梁启超的革命吧,让梁启超认识到洋务运动这种和稀泥的办法是无法真正的让中国变强大的。 之后的日本,也是发生了很多的事情,也出现了政变,但还是坚持了下来,并进行了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国家的活动这次的访问,也是为了日本的国体体制而进行的,也是因为这个,日本就逐步的走向了大国主义,军国主义以及民族主义。 在岩仓使节团来国之后,经过征韩以及自由民权活动等,逐步消除了政见不合的异党,也就慢慢的确立了日本的大国主义,倾向于普鲁士的那种君主立宪制,也就慢慢的走向了军国主义。而在这样的过程中,也是离不开天皇的影响。可以说,天皇与新政府,是处于一种相宜得彰的关系的。 一方面,新政府强化了天皇的权威,宣扬天皇的那种神权与绝对权威;另一个方面,天皇也是增强新政府的威望,去支持新政府的各种改革政策等等。 结果就是,日本就是成为了一个像普鲁士那个的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在明治维新的过程中,在大国主义与小国主义的斗争中,无疑是大国主义获胜了。但是,当自己战败之后,小国主义才重新获得关注,并在战败之后的日本上扎根成长,不得不说,这实在是有点讽刺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明治维新(岩波日本史 第七卷)》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