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三百年》是一本由戴逸著作,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清史三百年》读后感(一):一部高屋建瓴的清朝断代史
戴逸先生的确是研究清朝一代的学术大家,而且对清史是烂熟于心。七八万字的一小册书就要清朝的历史交代得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真的是“大家小书”啊!
在本书的前言中,作者将清朝的三百年历史分为八个阶段:一支处于偏僻地方的弱小力量是怎么崛起的?清朝为什么能够很快打下南中国?康雍乾盛世是怎样开始的?盛世是怎样造就的?嘉道年间为什么内外交困?清政府怎样侥幸躲过了太平天国之厄?洋务运动为什么步履维艰?为什么革命是告别不了的?这八个阶段,作者都是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的,可见本书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提出这些问题后,作者结合史实,给予了简要的解析。在本书的接下来的五个章节中,作者对清朝的统一、清朝的盛世的高峰、嘉庆道光朝的转折、艰苦而曲折的近代化历程、辛亥革命: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进行了扼要而又不失细节的论述。总的来说,本书高屋建瓴,既有宏观上的勾勒,又有细节上描述论证。
关于袁世凯的告密真相,史学界一直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对此,戴先生进行比较细致地论证,他的看法,我觉得还是比较合理。通过政变之处慈禧为何不捉拿谭嗣同、荣禄不可能乘火车连夜赶回北京、疑点重重的袁世凯《戊戌日记》这三方面疑点的解析,戴先生认为袁世凯在变法期间一度倾向于维新派。八月初五他回天津后还未告密,八月初六晚,听到杨崇伊带来的政变消息,为保全自己,才和盘托出围园劫太后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大批维新派被捕,六君子被杀。
本书对清史的论述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清史三百年》读后感(二):清史三百年,一本小书讲透
若是问你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你最熟悉哪一个?怕是不少人会回答“清朝”二字,毕竟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的时间距离今天也不过一百多年,再加上电视屏幕上铺天盖地的各种以清朝历史人物为素材背景的历史剧、戏说剧、宫斗剧。晃得人怕是想不多了解一些都很难。
不过真正的历史并非是戏说故事,不是只看看影视剧就能够了解的。清朝三百年的历史看似很长,但也并非不是一本书就能够讲述通透的。一本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戴逸所著的《清史三百年》,是一本不过二百余页的小书。它虽然看上去并不厚重,里面所讲述的内容却可以用“精透”二字来形容。毕竟戴逸教授不但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史知识底子,还具有广博的学术见识,绝非是当下那些戏虐历史的浅薄之人所能够与之相比的。
熟悉清史的人都应该知道,满清共有十二位皇帝,十三个王朝。一般研究清史的人也会根据不同的帝王按照顺序来讲述。 不过在这本书中,戴逸教授是将三百年的清史分做了八个阶段,以此来阐述一支处于偏僻地方的弱小力量是如何一点点的崛起,成就为一个王朝,又是如何达到鼎峰盛世,再一步步的走向衰亡的。
读历史最大的乐趣之一,便是从中能够探寻到一些不为常人所知的秘密。毕竟,人人都有一颗八卦的心。在此书中,也根据清史中所存在的几个历史谜团进行了探寻研究。不过戴逸教授是做学问的严谨人,没有强大的历史理论依据是不会拿出来信口胡说的。虽然所推论出来的历史结论让人有些小小的吃惊,但是仔细想想的确应该就是这么一回事。真凭实据的历史研究证据摆在那里,由不得你不去相信。
纵观全书,总字数不过八万余字,却可谓是分析的全面,解释的精透。好的史学作品不需要长篇累牍的絮絮叨叨,只要将条理理顺,事情讲清,观点阐明就可以了。俗话讲,有理不在声高,而在这里则是精讲无需赘述。
看清史三百年,还真的是用这一本小书,就能够讲透的。
《清史三百年》读后感(三):大清帝国的兴亡
印象中,清王朝末期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官僚迂腐落后,贪污腐败,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农民运动应势而生,从十九世纪之初的白莲教起义,到世纪中的太平天国起义,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清政府一面要忙于镇压如火如荼的农民暴动,一面要抵御外来列强的侵略。在积弱积贫,内外交困,众叛亲离的大势下,清政府无力回天,一步步走向了灭亡。
回望这一段历史,不禁令人唏嘘感慨。一个国家,只有拥有英明的决策者,才能成为民心所向,使得人民以它为荣,发自内心地去热爱它,拥护它。清朝从最初的一个小数民族部落,在努尔哈赤、康熙、雍正、乾隆几代帝王的英明领导下,从小到大,从弱变强到鼎盛。最终又在后来继位者昏庸无能的带领下,走完了有清一朝从无到有,从强到弱到灭亡的历史进程。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任何一个时代都绕不过去的“坎”。读历史,可以知兴替长智慧,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为己用。
纵观浩瀚三百年清史,进述这段历史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而这本《清史三百年》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教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教授写就,它是“大家文丛”系列中的其中一本,以区区8万3千字的篇幅,对清朝三百年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他首先将三百年清史分为八个阶段,简明扼要、脉络分明地论述了,第一阶段一支处于偏僻地方的弱小力量是怎么崛起的?第二阶段清朝为什么能够很快打下南中国?第三阶段康雍乾盛世是怎样开始的?第四阶段盛世是怎样造就的?第五阶段嘉道年间为什么内外交困?第六阶段清政府怎样侥幸躲过了太平天国之厄?第七阶段洋务运动为什么步履维艰?第八阶段为什么革命是告别不了的?戴教授首先讲述了这八个阶段,让读者对清朝的发展概况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再具体到点,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娓娓解读了康熙、雍正的帝王魅力,重点讲解了清朝盛世的高峰乾隆一朝的文治武功和经济,深入剖析了甲午战争的影响力,戊戌变法的失败,还详加考证了袁世凯告密真相、光绪死亡之迷的真相,有理有据,图文结合,集知识性,条理性和趣味性于一身。
通过阅读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的、全面的清朝历史图景,也让我明白到,在国内新冠疫情转好但尚未完全康复之际,国家在保障民众健康的前提下全面助力复工复产。原因是我们这个有着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如果因受疫情影响而导致经济跟不上,将会发生比疫情更大的危机。
《清史三百年》读后感(四):读懂清朝
清朝,是离我们最近的也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虽然它的终结迄今已一百余年,但是或许是现代人无论从史书记载还是从老人们的口口相传,对清朝的故事多多少少知道得多一些、真实一些,而对它的历史也多几分兴趣。从无数流行的清宫戏里,我们能看到人们对清史的好奇与探究。无论其中有多少官修正史,多少稗官野史,后人之所以如此追捧,也足见清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以及后代世人的影响。
但无论如何,关于历史,我们还是需要知道真相。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戴逸教授长期从事清史研究,著作等身,《清史三百年》正是这位大家为广大读者撰写的一本通俗的清史读本。他本人是我们国家《清史》纂修的主要负责人,由此可见,我们现在所读的这本《清史三百年》是以国家编纂的清史为蓝本,能客观且较完整地考察清史的读本。
戴逸教授曾说:“清史是我的专业,我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它。可说是寝于斯、食于斯、学于斯、行于斯。清史是我的理念之归宿,精神之依托,生命之安宅。”从戴教授编纂清史的治学态度中,我们看到了历史学者们的严谨,因此我们能读到真实的历史,感知历史对社会对我们的影响。
戴教授在《清史三百年》一书的前言中将清史分为八个阶段,以设问的方式入手,八个阶段,八个问题引导读者思考,从而得知清朝何以崛起,又如何入关打下南中国,再到康雍乾盛世的开始、造就,再论嘉道时期的衰落,清政府内忧外患,洋务运动的失败,直至清朝的覆亡,这一步步,清晰的脉落,瞬间把我们拉回到清朝的那三百年历史中去。
读了前言的大线索以后,再细读正文章节里的每个时期的详细剖析、论证,故事性的讲述兼论文式的研究,既具理性客观,读着又不让人觉得乏味。虽然此前对清史多少有些了解,但是细讲到清朝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朝廷政权中的关键人物和对清朝发展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各界人士依然不够清晰,然而这些通过《清史三百年》得以一一理顺。《清史三百年》简明又扼要,抓住了清史发展的重点时期,突写每个在位者的业绩作为,功与过都留有伏笔,也留给后人评说。
乾隆能一统中国,恰时准噶尔领袖策零死后,内部长期内讧。历史的进展中有它的偶然性,也有它的必然性。乾隆有此心,能审时度势,所以抓住了机会,平定准部统一了全国。中国哲学论中说“物极必反”,对一个朝代来说,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不可忽视,它曾是中国历史上版图面积仅次于元朝的朝代,但是清朝中后期的衰败,清政府的无能,清末中国所受的屈辱,也都无法抹灭。
正视每一段历史,对后世的修为都是借鉴。国家,正史正观;个人,读史明智。
《清史三百年》读后感(五):从“帝”到“势”的新视角
从“帝”到“势”的新视角
评《清史三百年》
我喜欢历史,但以前却不怎么看清史,看过一些专题或者是人物传记,但很少去了解整个清史。一方面是清末那段不堪的屈辱史,每每看到伤心处,有种心里在流血的感觉,另一方面则是文献众多,观点不一,索性干脆就不看了,图个清净。还记得17年看了《正说清朝十二帝》,那本书是清史专家阎崇年老师在百家讲坛的文字稿,读起来很通俗易懂,带有故事性的描述也很生动,但我看完也都没有写评,已经忘了当时的心境了,大概是上述两个原因。
这次看完这本《清史三百年》感觉有非常多的收获,不仅是客观、全面地了解了整个清朝的发展历程,更重要的是作者戴逸老师不用常规的时间顺序或者用清朝皇帝的功过为轴线,不去讲前期取得的功名和成就、后期遭受的创伤和屈辱,而是以大历史观的方式去写清朝三百年的历史,先是用问答的方式讲述清朝的八个阶段,按照王朝的发展递进,将几个大事件及其历史事件坐标定位清晰;然后按照王朝的统一、高峰、转折(下坡)、末期(近代化历程)的事件顺序讲述三百年清史,最后对清末的辛亥革命做了一个简单的评论,全书深入浅出地讲清朝“形势”发展,并将清王朝放在世界的角度去看,讲得不仅通俗易懂令人拍案,而且非常透彻促人深思。
这个“形势”讲得很彻底,比如说清王朝的崛起,作者就讲出了很多关于形势上的理由,首先是满族处于社会发生根本变化的上升势头,产生了一种蓬勃的朝气;其次是当时的领导人英勇善战,且善于抓住各种机会;第三是这个民族善于处理内部矛盾,没有因为内部矛盾而大动干戈,损伤对外的锐气;第四是他们善于学习,不断地向汉族学习,最后将很多汉文化融入到自己群体之中,甚至将很多汉族人才招致麾下使用,最终这支不起眼的小部落拿下了数百倍于他们的大明朝,成为中国封建历史的最后一个王朝。可以说,作者用独到的政治、社会、文化等视角,讲透了满族发展并最终称霸中原的理由,再拿他们的特点和当时的明朝相比,我们都能很清楚地看到最终的结果。形势大于人势,我想这也是作者想表达的一个观点。
甲午战争应该是晚清最终行将垮台的一个国际标志,围绕这场战争,戴逸先生不仅分析了晚清政府必败的原因(人员的无能、制度的腐朽等),他没有只是去痛陈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而是用“坏事中也往往蕴藏着好的契机”观点带我们看待甲午战争:晚清政府,特别是中国在甲午战争之后,真正地觉醒了!从此之后,中国追求西方先进文化、学习先进技术的脚不大大加快。虽然中国的国难还在继续,但是触底反弹之后的前进已经开始,这无疑是一种令人振奋的消息。
除了客观的视角之外,作者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客观、理性的观点。例如在清朝中期康乾盛世中,清朝给中国留下的巨大遗产(历史以来中国最大的版图);例如对于科举考试的弊端评价(一直将自然科学排除在外,科技发展没有最基本的生存土壤);还有他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这场农民运动开始是理性的、合理的、正义的,但是后来发展到最后成了一种非理性、盲目排外、封建思想重来的农民运动。列举以上,这些观点都令人收获匪浅。
2020-1-29
《清史三百年》读后感(六):了解清代历史,靠电视剧可不行
假如问到清代历史如何,很多人似乎都能够不假思索地说出个一二三四五来。这大概就是因为清代是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清帝逊位到现在也不过才100多年的历史,还新鲜着呢!更不用说,还有那么多的电视剧,比如《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宰相刘罗锅》《甄嬛传》《如懿传》《步步惊心》等历史剧在“推波助澜”……但是,那些电视剧中所讲到的乱七八糟,能等同于正史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作为中国古代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清军入关之后,历经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十帝,再加上入关前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一般称统称为“清朝十二帝”。如果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计算,到1911年止,总计296年;如果从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计算,总计276年;如果从清兵入关开始建立全国性政权计算,则为268年。
“二十四史”或者“二十五史”中并没有清史,现在也依然没有《清史》,只有《清史稿》。《清史稿》是由民国初年设立的清史馆编写的讲述清代历史的未定稿,分为纪、志、表、传四部分,共五百三十六卷,编写年代为1914年至1927年。《清史稿》虽编成于辛亥革命以后,但编者却基本上还是站在清王朝的立场成稿,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即使是编者也深知这一点,因此在《发刊缀言》中强调,此书仅仅是“作为史稿披露”,“并非视为成书也”。虽然《清史稿》的历史价值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无疑,一部真正的《清史》还是值得期待的。
在官方编修《清史》面世之前,了解清代历史,如果仅仅靠那些历史剧,正剧也好“戏说”也罢,显然都还远远不够;或者说,不仅不能增长一些有用的知识,反而很容易误人子弟。所以还必须另找捷径——譬如长期从事清史研究的戴逸教授所编写的《清史三百年》一书。
名为《清史三百年》,但却不是一个大部头,而是一本“入门级”清代历史简编版,仅仅只有217页。戴逸教授认为,清代历史虽然几近三百年,却不难理清头绪,可以分为八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583年至1643年,即满族兴起到清朝建立;第二阶段为1644年至1683年,即清军入关和确立全国统治;第三阶段为1684年至1722年,即所谓“康熙之治”时期;第四阶段为1723年至1776年,包括雍正改革和乾隆全盛时期;第五阶段为1777年至1839年,即鸦片战争之前的清朝中衰期;第六阶段为1840年至1864年,包括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有太平天国起义;第七阶段为1865年至1895年,即所谓“洋务运动”至中日甲午战争失败、《马关签约》签订;第八阶段为1896年至1912年。
戴逸教授认为,清史资料浩如烟海,要全面掌握史料、学好历史,就要做到三个“必须”,即必须弄清史实、必须从史实中得出结论、必须运用正确的、科学的理论武器。他讲的是学习清史,其实这也正是学习中国历史乃至于世界历史的通用方法。当然,这确实很不容易做到。
《清史三百年》读后感(七):《清史三百年》告诉你关于历史需要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探索规律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久的前十位朝代之一,也是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个朝代,从1644年入关迁都北京以来,清朝共经历了12帝,历时268年,有关清朝的资料、电视、作品很多,有关清朝的秘史、野史更是浩如烟海,然而,要真正了解清朝的历史,我们不能道听途说,而是要真正的去读一些史书,尽管有时候史书也不见得告诉我们真相,不过在史书中透露的蛛丝马迹,却让我们可以离真相更近。
很多人或许会问:读史书到底有什么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戴逸教授说:“历史资料虽不会直接告诉你隐藏在背后的东西,但可以用我们的头脑,用科学的史观作为武器,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探索规律。”我想,特别是对于那些众说纷纭的历史事件,我们更需要用丰富的知识去了解事情的本质,不猜测,不断言,理性分析,学会辩证的方法。
《清史三百年》是戴逸教授撰写的一部极简清史,虽然内容并不算太多,但是却有效的概述了清朝历史,适合学生、刚刚接触清史的朋友阅读。本书以八个阶段,理清了清史300年的主线,娓娓道来王朝的建立、转盛,再转衰、结束的过程,以概述为主,分析为辅,同时提出了一些和正统观点不太一样的地方,告诉读者要学会思考,以辩证的方法来看待清史。
戴逸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长、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要职。作为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他曾编写了《清代人物传稿》《乾隆帝及其时代》《清通鉴》等清史研究作品,他说:“当我们没有仔细研究清代历史的时候,会觉得清王朝是一个非常不堪的王朝。清朝后期政治羸弱,对外战争一直失败,中国人当然会很失望。但是如果仔细去分析、仔细去研究,就会发现整个清代其实是有可以继承和学习的地方。我们用这样的思路去拓展研究,也许就会对清代有一个更全面客观的认识。”
正因为如此,在《清史三百年》中,戴逸教授就像袁世凯是否告密、光绪是怎么死的等疑惑,都作了考证,讲述了自己的观点,因为在他看来只有运用正确的、科学的理论武器,得出来的结论才能立住脚跟,不能迷信,不能猜测,对于史料证据不足的事情,更不要妄下结论。
就拿光绪之死来说,很多人都说是慈禧在死前毒死了光绪,那依据在哪里呢?戴逸教授在书中讲到,其实这个问题曾经组成过“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由央视清史纪录片摄制组、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院反应堆工作研究设计所和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四个单位共同合作,采用最先进的技术、仪器,对光绪帝遗体的头发、遗骨、衣服以及墓内外环境进行检验和研究,这场长达5年的研究,最终研究出光绪帝体内有大量的砷化物,且就是砒霜。但是至于究竟是谁下的毒,已经无法考证,唯一能证明的就是光绪帝确实是死于非命。
在《清史三百年》这本书中,不仅能看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还能纵向把握清史三百年来的来龙去脉,我们很容易被电视剧、小说中的架空情节所带偏,而产生了很多错误的历史认知,然而历史有时候需要吹毛求疵,需要多思考,多研究,从中获得知识,收获经验,最重要的是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方向。
《清史三百年》读后感(八):百年回望话清朝
武汉封城了,据说这个中部大城、九省通衢的上次封城还是在一百多年前武昌起义那会儿——一次是因为革命首义,一次是由于新毒首疫。有意思的是,近几天在单位窝在值班时读完了戴逸先生的《清史三百年》,竟和当下十分应景——正是在武汉这座城市引爆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帝国近三百年的国祚。
清朝一直不大受人待见。原因在于自近代以来因为清王朝的堕落与无能,对外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对内横征暴敛、压榨百姓,割让的数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让国人至今仍痛心疾首,让人记住的全是屈辱与不堪。再往上追溯,清军入关之后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血腥屠杀、“留发不留头”的暴虐、持续不断兴起的“文字狱”,都是对中国人的精神无法估量的沉重打击,都对中华文化道统的严重破坏,留给我们的全部都是屈辱、血泪样的记忆。即便后来清王朝采用汉家文化,但始终奉行满汉分治政策,视汉人低人一等,且一直都在提防汉人,这些都让人无法喜欢清朝,甚至在百多年后仍然不愿意客观、公正地去评价它。
实质上,抛开情绪化的反应或者刻板化的印象,清王朝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不堪。就皇帝来看,清朝的皇帝虽然并不是每一个都是康熙、雍正、乾隆那样的一代明君,但也就是平庸而已,没有昏庸糊涂的笨蛋。就文治来看,清朝编纂了《四库全书》《康熙字典》《全唐诗》等文化典籍,虽然禁毁和篡改了很多图书,但无论怎么说都可以算得上是浩大的文化工程。《红楼梦》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小说。就武功来看,清朝是带着丰厚的嫁妆来的,且不说他们所带来的东北大片土地,后来又开疆拓土,四面扩张,先后将蒙古、新疆、西藏等纳入版图,领土面积一度达到一千多万平方公里。就经济来看,清朝虽然仍以小农经济为主,但其承载的人口能够从明末不足六千万增加到清末的四亿多,而且普遍能够解决温暖问题,足以可见其农业技术进步带来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以至于有人认为,清朝达到了中国农业文明所能达到的巅峰,经济文化达到极盛。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来评价清朝呢?戴逸老先生这位大学者将自己毕生研究清史的心得归结为这么一本薄薄的小书,对清朝三百年的历史进行了系统地梳理,通过点、线、面的勾画,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清晰的历史画面。先说“线”。他通过对八个问题的回答,将三百年清朝历史分为八个阶段,勾勒了清朝从兴起、初建、入关、盛世、衰落到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清末改革与覆亡的一条完整的主线。再说“点”。他在书中解读了康熙、评论了雍正,详细剖析了袁世凯告密、光绪之死等几个清史中人们非常关注的重点事件,有理有据,让人信服。最后说“面”。通过点与线的相互勾连,概要介绍了清朝的文治、武功、经济、社会的不同切面,最终为读者们呈现出一个立体的、全面的清朝历史图景,并且通过同时代中国与西方的对比深入剖析了清朝走向没落、灭亡的深层次原因,使我们对其有一个整体的、客观的、公正的认识与印象。
对于历史的研究,应该有一个最佳时机的问题,现在百多年后来回望清朝就是一个挺好的时间点。作为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曾经有过自己的辉煌,文治武功盛极一时,也经历了衰败与灭亡,给人留下了无尽的屈辱和血泪,它既不是完美无缺,也绝非一无是处。我们拉长视界来看,把清王朝看作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一部分,只不过是最后一个而已,它的成功和失败、长处和弱点、繁华和落寞,最终都可以追根溯源到我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绵延两千多年的文化。我们放宽视野来看,它后来的沉沦与没落,并非因为少数民族的保守,而是因为中华文化的日益僵化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数千年积淀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巨大惯性使得我们在与其他民族的竞争中落了下风——仍处于农业文明中的清朝已经开启商业文明的欧美列强同台竞技怎么可能取胜呢?我们面向未来看,清朝只不过是我们两千多年封建时代繁华的落幕,但却是新一轮竞争的起点,孕育了我们民族触底反弹的开端,所以自从鸦片战争以来,所有的历史就成了向西方学习、看齐,救亡图存自强的历史,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一个缺乏反思的社会是可悲的,而一个知道反思和懂得总结的民族是可敬的。回望历史恰恰是为了看清未来的路。认真审视清朝三百年历史,使我越发坚定的以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坚韧的民族,是一个能够历经磨难而不断前行的民族!即便再一次面临这种疫情,我们仍将一往直前,无往不胜!
《清史三百年》读后感(九):三百年清史,穿透历史迷雾
三百年清史,穿透历史迷雾
生在龙江,长在龙江。脚下是茫茫林海,身边是滔滔江水。白山黑水,冰海雪原。大自然的力量塑造了满人的性情。从1644年清兵入关,到1912年末帝溥仪退位,清朝历史持续了268年。若把历史的车轮前推到158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清朝的历史则就延续了300多年。在《清史三百年》中,著名历史学家、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原名戴秉衡)沿着清朝的发展脉络把清史划分为八个历史阶段:从崛起到建立全国统治,从康雍乾盛世到清中期的衰落,进而到晚清大变局,概要而不失细节的讨论。既精准地勾勒了清代三百年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历史发展,又客观地对清史及中国近代史中的关节点和重大课题逐一进行细致的研究、论证,提出了清通而合理的解读,并彻底摆脱了“满清”学术定性的束缚,给予清朝较为客观的历史性评价。
“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由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统治最长的一个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个时期,各种规章制度完备化,中国的版图在乾隆年间也基本定了下来。同时,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它还是中国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正如清史研究专家、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朱诚如所言,“史,记事者也。”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纵观清史三百年,从“偏隅崛起”到“铁骑入关”,从“康雍乾盛世”到“嘉道中衰”,再从“内外交困”到“步履维艰”,及至“土崩瓦解”,每一个阶段都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清朝全史,三个“百年”,犹如一个人,从生到死。切割成块,或揉碎成沫,都割断了清史的完整性,孤立地研究,很难揭示本质。这意味着,不论是研究哪一阶段的历史,还是研究某一阶段中的某一个问题,都应置于清朝“全史”中来考察。
往事复往事,后见推前见。《清史三百年》,是对清史的新认识。在这部内容清晰、逻辑严谨、极富启发性的极简清朝断代史中,戴逸教授无意去探究一些历史谜题,而是书写已知的历史往事。每一历史阶段,戴逸教授都不仅仅拈出一个核心问题,还为这段历史提供了民族、阶级、意识、国际环境以外的更多视角分析。原因在于,“社会史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是综合的、整体的、长时段的,它既不是把政治当作一切,也不是依据政治来理解社会,而是从社会去看政治,看其他”(赵世瑜《明清史与近代史:一个社会史视角的反思》)。戴逸教授认为,“满族人内部的凝聚力”及“善于学习”的积极进取精神是其崛起的核心因素。一方面,像中原王朝感觉很头疼、很棘手的人际关系、权力博弈等问题,满族人却能在“共同目标”、“民族大义”之下以“让步”的方式达成共识,避免“小矛盾”或者“个人利益”羁绊了整个民族的群体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参汉酌金”,改革“牛录”,建立“八旗”,并在汲取外族文化的基础上改革民族陋俗,为满族崛起及日后清兵入关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掀开历史的画卷,大清龙旗落地,距今已近百年。它的辉煌壮丽,它的黑暗腐朽,都已化作历史的云烟。清史的编纂,“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约翰•施洛巴赫);《清史三百年》兼有“提纲挈领”“盖棺定论”之功,可谓之“三百年清史总序言”。戴逸教授认为,经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清朝呈现出足傲汉唐的康雍乾盛世。一是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二是“清朝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越汉唐”。凡历史事物,有比较方能鉴别。大清帝国的历史,是有阶段性可寻的。大清帝国的每一次历史巨变都在于它的外部环境、外部世界发生了质的巨变。正如戴逸教授所言,一是“当时的世界潮流”,“中外的接触增加了”,“雍正改革也使得国内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制度有所改进”;二是“闭关自守”,“全国人民不了解世界是怎么回事……妄自尊大,觉得自己是天朝上国,别人都是蛮夷小邦”,“特别是思想上的高压政策,‘文字狱’搞得大家都不敢谈现实,不敢谈政治,不敢谈进步,不敢谈自由……”
“有机会选择前进的,清朝没有前进,就是历史的惰性。”正如戴逸教授所言,从1840~1912年,大清帝国的宿命已定。从太平天国之厄,清朝的国祚就已经屈指可数了。经过嘉道问题期的挣扎,大清帝国终于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急剧下滑,并走向衰亡。“盛极必衰……在旧的王朝灭亡之后,乱而后治,会崛起另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大清帝国的外部世界力量,打破了这个规律。这个动态发展着力量——近代西方殖民主义、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虽则无力阻止大清王朝的创立,并难以制约大清盛世的到来,却足以在这个王朝的后期从根本上扭转它的运行轨道,加速其衰亡。更有甚者,这个巨大的外部力量,还不以其自身意志为转移地决定了,在大清帝国覆灭后,不会再有一个新的封建王朝、新的帝国来接替它”(何芳川《世界历史上的大清帝国》)。太平天国失败了,民众反抗的火种还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一声枪响,大清帝国轰然倒塌。正如戴逸教授所言,“清朝灭亡是政治上的一件大事,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开创了共和国。”
《清史三百年》读后感(十):《清史三百年》:寥寥数语道尽帝国兴替
戴逸先生著《清史三百年》不得不让人赞叹,几百年的大清帝国历史,被戴先生用一本小书就概括完了。不单单是对历史的缩写,而且里面还有非常独到的分析与见解,边叙边议的方式,很多观点一针见血,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历史社科类普及及专业读物。
以下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本书的特点:
1
阶段划分脉络清楚,主线明确
从1583年满族兴起、1643年清朝建立,到1911年帝国最后一个黄昏,三百余年的历史,不可谓不短。怎么将这清史三百年概括讲来,显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且,这种讲述,要么就极繁,整几本大部门也说不完,要么就极简,那就只等说一下历史事件了,独到观点无法展开。
戴先生把三百余年的大清帝国历史划分了八个阶段,可谓是准确地把握住了大清龙脉走势,一条非常明确的主线,使人们能够很快地从上帝角度俯视三百年清史。
一是满族兴起、清朝建立,二是清朝入关和确立全国统治,三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康熙之治、四是雍正改革和乾隆统一全国、五是清朝中衰、六是外国武装侵略和国内农民战争、七是清朝自强运动及其失败、八是清末改革和清朝覆亡。
其实上面八条都只是副标准,而正标题全用的提问式,对过去历史的发问。比如一支处于偏僻地方的弱小力量是怎么崛起的?为什么能够很快打下南中国?等等,解答了关于一些重要历史节点的疑问。
细细想来,戴老关于清帝国八个阶段的划分是非常科学合理的,就象一场大剧一样,对开场、发展、高潮、结局等起承转合部分进行了划分,使读者能够清楚地对于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总体性的认识。
2
观点独到犀利、分析准确、金句迭出
这一个特点归纲来说就是看得比较准。这反映在很多的方面。
对于清朝的这些帝王,既不作那种文学作品《大秦帝国》似的吹捧,也不进行过分的贬低,只是客观的评价。“进步的事业也是要用残酷的代价换来的,绝没有什么仁慈之师。”
比如对于康雍乾盛世,固然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戴老也一针见血的指出,“所谓盛繁荣,不能光看到盛世,不能光看到繁荣,要看到繁荣下面掩盖的阴暗。”
戴老总结这一时期,仍然有四个重大的障碍阻碍了国家的前进:
一是仍然是封建国家专制主义,仍然是小农经济,传统阻力非常大。二是闭关自守,人民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三是重农轻商。四是思想上的高压,文字狱搞得大家都不敢谈现实。
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积重难返,“传统既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沉重的负担。背着一个很长远的传统,往往改革和前进是比较困难的。”
经历了外国武装侵略和国内农民战争后,清帝国竟然还持续了很长时间,然而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自救运动也没能救得了清朝,因为最佳的时机已经过去了,“历史就是这样,时机过去就不会再来的”,最终,清帝国还是走向了灭亡,而且,还是清帝国自己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
3
对一些历史疑案进行了着重考究
全书既能够总揽全局,对三百年历史作一鸟瞰式解读,又对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事件,又做了依据翔实史料的分析,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清帝国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距离现代的时间较近,史料相对来说也比较丰富,民间传说也非常的多。
但这些史料中,很多人都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进行了记载,还有的人是故意写了谎话,坊间传说更是众说纷纭,因此,从历史迷雾中探寻历史的真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比如雍正即位的问题,康熙传诏的继承人到底是谁?戊戌变法失败,袁世凯有没有告密?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不到二十四小时先后死去,光绪帝是被人谋害的吗?
这些原本都是争论已久的问题。比如雍正即位的问题,由于近年来影视剧的演绎,使得大家对于这个问题觉得扑朔迷离。到底是传位于四子,还是传位十四子呢?
戴老通过对浩如烟海的清史料的分析,结合今人们通过科技进行的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如雍正系篡位,并不是康熙相中的接班人;袁世凯并非主动告密,而是在情势败露下为求自保而被动告密,戊戌变法并非因袁告密而失败;通过对光绪帝遗骨、头发的砷元素鉴定,结合史料,得出了光绪帝死于砒霜中毒系被人谋害的结论。
当然,这些结论,也是戴老自己的推断,但这些推断依据充分,推理过程合乎逻辑,令人信服,具有较强的可信度,也算是解开了历史的一些谜团。
总之,戴老这本《清史三百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治学严谨,学识广博,既能够弄清史实,而且从史实中得出结论,还要把“思想的光芒照射到史实上,形成对历史的看法,这样才能有突破、飞跃。”
本书是大家写的一本小书,篇幅虽短,却有大智慧。
《清史三百年》
作者: 戴逸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9-12-30
作者简介
戴逸,男,1926年生,江苏常熟人。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革命史研究生毕业。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教授、清史研究所所长、历史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历史学会第四、五届会长,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三届副主任。1986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和人民教师奖章。专于清史、中国近现代史。2011年4月,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3年12月17日获得第二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