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变量2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2-12 02:43: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变量2读后感摘抄

  《变量2》是一本由何帆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2020-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变量2》读后感(一):一年提炼五个变量,从小趋势中观察中国经济基本盘,可能片面,但提供了新观点和未知的地方正在上演的案例。对于商业图书来说,全书略显鸡汤,满满的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有点夸张了。

  2020年第二本看完,追的何帆的#变量# 。去年第一本的五个变量是大国博弈、技术赋能、自下而上、重建社群、新旧融合。今年的五个变量是教育、代沟、市场、全球供应链、技术创新。个人体会,冲击力不如第一本,主要是对第二本的期待过高,想看看何老师19年的新的见解,但书中看到了很多商业巨著的事例、观点和影子,如#隐形冠军# 、福特流水线等等。但对于调研事例的剖析以及观点的提炼,还是优秀的。 可以把它当成是19年的故事书来看,有可看性,推荐。

  《变量2》读后感(二):一本没什么干货和新意的书

  简单的来说,这本书基本没啥新意。都是写一大堆没什么用的故事,将一些简简单单的事实包装成一个个精美的概念,比如南墙效应、演化算法什么的,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

  据说每年都要写一本,写够三十本。要是每年都这么多读者来看的话,我只能佩服何帆教授是个好的商人,很会抓住人的眼球。

  换一种说法来看,挣那些“知识付费者”的钱也太容易了,每年随便写点就能卖几十块一本。

  与其看这些没啥干货的书,不如多看看经典吧,多看两篇券商、投行的研报都比这本书有用。

  就这样,气死我了,还好这本书不是我花钱买的。

  《变量2》读后感(三):何博士的经济学散文套书之二

  从封面来看,我本以为这本书是计量经济学的范畴。装帧设计显得似乎很重量级,书页的边缘印着20)。打开一看,不是计量经济学。也不能算是专业著述。太美的文笔让人忽略了其中的经济学观察,应该归入经济学散文。比较合适。作者深入实地调查,细腻如小说般的描写,让人误以为是在读三联生活周刊或者是南方周末。这本书,作者是要用演化法叙述(论证?判断?)中国经济基本盘。作者准备写一套长达30年的书,从2019到2049.每年初出版一本,推算下来,他第30本书会在2049年年初写关于2048的调研和思考.好比《激荡三十年》,这套书会更细,更私人,更散文吧。不计量的经济学散文挺好看的,因为经济学最可贵的是思想。

  《变量2》读后感(四):变量2

  《变量2》,何帆著,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1月第1版。这是这个系列的第二本了。看完这本,大概能得出结论,其实书中提的那些概念,比如小趋势、慢变量、苟且红利、南墙效应、混搭时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真正走到一线做出的观察,比如中国的县际竞争、不同镇子把某种产品做到极致、对一个个人的采访,让我们感到这书与其它坐而论道的书不同。不管它对中国经济的观察是否正确,对未来30年的预测是否准确,作者及团队至少是在做事、在扎实地搞调研,而不是从书本和报告来,到报告和书本去。而后者在我们日常已经见得太多了。正因为有这些具体的实例支撑,那些概念固然有点玄虚,但变得比较有趣,否则只玩概念可撑不到30本。

  (公号:行云楼)

  《变量2》读后感(五):关于教育

  

看了讲教育的内容。讲的是很多学生在不适应教育体制的情况下,走上了另辟蹊径的教育路线。

我认为第一、这种个案代表极少一部分人。

第二、这种另辟蹊径的选择,其成功的概率非常低,是没有办法才走上这条路的。

第三、中国最好的教学资源仍然是重点名校,绝不是是那种书上写的的草台班子学校!

第四、国家和企业判断人才的标准仍然是看学历。因为这是一种最省成本的判断方法。另辟蹊径的“小趋势”,成不了主流。

  《变量2》读后感(六):《变量2》感悟

  

上个月看的,突然间想到自己看过这本书,应做一个记录。我其实还没有很能理解什么叫基本盘,(是说当下的经济现状吗)。但作者确实写了很多我不知道的事情,(难道是我平时读新闻太少),同在一个时代,还不知道自己身边有这样一群人,比如杨超越的编程大赛。 自己对这一代人也有了更明确的定义(之前一直不知道怎么描述),感受很深的是 贫穷动力和嗨动力。 莆田鞋,华为狼,乌镇模式,我知道了一个产业建设、成长起来的过程,一个旅游产业的分布,格局的奥妙,也就是站在“风口”的重要性吧。 还想说的是,不知道为什么豆友对何帆老师的反对呼声这么大,我的一个感悟是,作者写这本书,确实还是很用心的,一个不算很年轻的学者,确实很跟得上时代,(感觉比我这个年轻人都更跟得上潮流

  《变量2》读后感(七):虽然信息传播方式进步了,但是我还是不了解世界

  去年,看了罗振宇的推荐,看了《变量1》。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趾高气昂的认为,我了解这个时间百分之七八十的事情。结果,狠狠的打了脸。所以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读这本书。它,也没有辜负我的期望。

  与一不同的是,这本书所调查的案例更加接近普通人的生活。

  2019年,很多人的生活都在变化,有人迎来新的生命,有人送走旧的回忆,似乎当下的世界的常量就是变化。

  没有人能凭一臂之力阻挡这一变化的浪潮,但好消息是,大海里有很多救生圈。也许,你没有抓住你面前的这个救生圈,但是,一回头,很有可能就会有一块木头。

  之前,有幸和一位老师一起出差,在聊天的过程中,他给我讲了一个道理。你要是想成为一个武林高手,无论是学铁砂掌,还是九阳神功,都要从基本功开始,比如,扎马步。现在的社会,面对变化的能力就是基本功的一种。

  《变量2》读后感(八):缺的是探索发现的心

  这《变量2》很精彩。说精彩既是说内容吸引人,更是说内容深度。每年都会发生很多事,但是我们大多都是蜻蜓点水的知道一点点,茶余饭后做做谈资而已。所以就感觉每一年就那么周而复始的过着,热点事件也在热度过后就不了了之,甚少去想深入探究。而何帆老师对热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深度实地调研,把2019的重点事件用一个个案例生动描写,深入剖析。于是随着读书的深入,不自觉的就感觉这些事情都那么熟悉,又不怎么知道所以然……把2019自我回顾了一下,感觉这一年的生活跟以往一样都那么平凡枯燥的重复,看来只是因为我们缺乏探索发现的心。

  今年书的内容很是丰富,对教育、饭圈、莆田、华为、中美摩擦等内容都做了深度调研与分析。希望更多的小伙伴能够去读这本书,也能够多一些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多一些理性与思辨的去看待我们生活中发生的那些热点事情,少一些人云亦云。

  《变量2》读后感(九):我们看见的是我们的中心,世界的新中心却在我们看不见的边缘地带

  2019年年初,何帆老师发布了中国洞察30年第一年的成果,《变量1》。 特喜欢一句话“老兵不死,他们只是穿上了新的军装,学会了新的打法,并会出人意料地绝地反击。” 2020年三天看完《变量2》,最大的收获是中国经济可能真的在边缘地带酝酿… 对于孩子,军备竞赛式的教育没有赢家,教育改革在边缘地带汹涌着… 对于90后,强硬的规则下没有赢家,嗨动力在边缘地带翻腾着… 对于创业者,简单粗暴的抄袭模仿没有赢家,苟且红利正在边缘地带酝酿着… 对于制造业,人口红利过后也没有赢家,更广泛的全球产业链在边缘地带凝聚着… 而对于科技,5G对于好多人貌似还没开始就已经错过了,而惊艳的技术变成社会基础资源的过程正在边缘地带扎根着… 我们看见的是我们的中心,世界的新中心却在我们看不见的边缘地带。 对于这个时代,我们什么都不会错过,老朋友是你能依赖的最后依靠,而结交的新朋友则是改变现状的第1步。 No.03

  《变量2》读后感(十):看看自己生活体验之外的中国

  一堆生造的概念有点儿晃眼,有些故事还可以看看。

  1、中国强大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之间的割裂:超级小镇是借助国外的物流体系(比如沃尔玛)发展起来的,只需要专注生产,不用管销售,国内的销售渠道都是压榨供应商的模式,对厂商来说渠道和品牌建设成本太高。拼多多链接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新品牌运动带来了希望。

  2、越南还不行,还得依赖中国供应链,不是中国产业链转移,是扩张。中国出口中高端产品占比很高了,低端产品占比一直下滑目前只有10%,但绝对额没有下滑,接下来是顶端产品和欧美的直接交锋。

  3、技术变革是缓慢的、剧烈的和可上车的。不用着急,不要掉以轻心,利用技术上车。

  4、讲了几种教育微创新,应试教育的终结要靠不信应试教育的新一代成长起来。

  5、社会价值观的钟摆规律:上一代可以通过努力积攒财富,相信的是勤劳致富的价值观,下一代看到了上升无望阶层固化,选择退出游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变量2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