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故宫六百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2-03-17 18:57: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故宫六百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故宫六百年》是一本由祝勇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页数:7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宫六百年》读后感(一):好多错别字……

  不是买的盗版,朋友三联书店买了说好看,然后说错别字多,换了个渠道买,还是错别字……出版未校对吗……128的书,各种错别字……可能不大合适吧……有几处错误还挺夸张,建议打回去校对2遍再重新出版……

  内容朋友非常喜欢,但我看的头晕,爹味略重,清新点会更好,同意其它书友说的,可以删掉80%的冗长装逼款式文字。

  《故宫六百年》读后感(二):世间最华丽的监狱

  《故宫六百年》读后感(三):六百年故宫

  

因为故宫最近在办故宫600年的展,所以想先看看这本书,提升一下兴趣的。

怎么说呢?枯燥的地方并不少,有的是比较专业化的一些建筑术语的描述,看起来无边枯燥;另外一些是很突兀的事情穿插其中,也可能是自己没有看透。

有些章节也的确是读完让人很想去故宫看看,这些章节特点多半是:在故宫的场景中书写的史实,让人觉得虽然历史已逝,但是留下的宫殿和器具都是当时事件最好的见证。很想通过参观故宫体会一下历史故事的场景。

但是这个名字吧,本人觉得跟书中内容是不匹配的,故宫六百年呐,书中说的又是啥?作者写书的逻辑是大体遵循空间逻辑,但是作为读者,我挺累的。时间逻辑跳跃还挺大的,可能更喜欢以时间逻辑来看吧,也可能是历史没学好!

其中还对慈禧做了一些比较详细的描述,有种为她洗白的意思,但是我就想问了,有历史依据吗?

最后,还是感叹中华大地有这样一座宫殿,的确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希望能有下一个600年。

  《故宫六百年》读后感(四):故宫六百年

  

故宫六百年,封面上:From The Forbidden City To The Palace Museum。一语可见岁月洪荒。徜徉祝勇字里行间,如同行走在故宫,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充满了典故。

作者语言之精妙,原本宏大冰冷的历史也带有人性的温度。仅挑选最短的一句吧-唯有溥仪守着他的皇帝梦不放,犹如一块拒绝融化的残雪。

除了语言,深邃故事线也让人存蓄感动尤其是最后一章故宫宝物南迁,填满十二张“九九消寒图”又刚好经过了十二年的地支轮回,他们就该回来了。

故宫从永乐十五年的开始,故宫从没有属于某一个人,他也没有在等待着谁,它就这样静静地坐落在这里,映照整个时代,由此中华文明实现了永恒接力,生生不息。

当然本书的章节设置也值得一提,由南到北按照故宫建筑次序,每一章对主要宫殿,依照时间顺序将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重点进行书写。

为什么喜欢故宫?引用最后一段话吧

历史是一面镜子,其实,故宫也是一面镜子,它照见了我们的美与善,也照见了我们的丑与恶。卑鄙的人从中看见了卑鄙,他们永远对官场技能、后宫争斗情有独钟;而高尚的人则从中找到了高尚,这高尚滋养了我们的过去,同样也将滋养我们的未来。

  《故宫六百年》读后感(五):我就想写个书评

  

《故宫六百年》看书名就知道,是赶在今年故宫600年纪念出的,20年5月首版。这本书是大众向的,不学术,流畅易懂,可读性强。学术著作看多了,看一些非学术向的文史书时,评判标准有时难免严苛。但近来,我总觉得,面向大众的书籍是重要的。如何将知识通俗易懂地传播,并不是一件比做严谨学术研究更容易的事。以学术的眼光看,《六百年》虽有不少瑕疵,但在文笔优美、流畅通俗上它做得很好,此外也没什么硬伤,由此便没必要过多苛求。作为600年纪念献礼,《六百年》是合格的。 《六百年》从午门开始写起,以文字带读者走遍各个宫殿庭院,串联起明清两朝几十位帝王的故事,勾勒出在此生活过的皇族们的剪影。书衣内页是故宫全景图,标注了各宫殿和门楼,方便看书时查找。每章前还附有此章叙述的放大版宫殿地图。 其中《内阁长夜》一章我最喜欢。从李东阳所题“丰亨豫大纷此徒,当时谁进《流民图》”一句切入,以清明上河图和李东阳为线描写了内阁中朝臣与宦官的角斗,朝臣们的起浮又牵连着王朝命运的沉浮。 结尾处,四朝老臣李东阳在六十九岁回顾自己一生,吟咏道:“乾坤俯仰余生在,隐几无言只泪流”。我眼前出现的却是他四岁成名被代宗召见时的场景,代宗见他跨不过门槛调侃道:“神童脚短”,四岁的孩童立刻奶声奶气地回道:“天子门高”。 如此天才,十八中进士,入阁为相,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却在晚年因帝王的昏庸而只能在被阉党笼罩的内阁黑夜中无言忍耐,伤感沉痛。旁人非议他贪恋权势也好,皇帝不愿批准他的辞官奏折也好,他终究是坚守在了乌烟瘴气的内阁中,没有把朝堂完全让给黑暗的一方。即使曾经的同僚不理解他,他也在阉党的权势下,在狭小的空间里,努力为文官们周璇保全。内阁长夜,是文官们的长夜,是王朝的长夜,是时代的长夜。 然而,黑夜总会结束,光明总会到来。年号的更迭,朝代的生灭,如日月流转,结束后是开始,开始后是结束。 紫禁城本身随着王朝和时代不停变化,“真正的紫禁城不是在朱棣主持的那三年,或者十几年中完工的,这是一项持续了六百年的工程。就像横亘在大地上的长城,不是哪一朝哪一代建成的,这一巨大的工程始于先秦时代,前仆后继地,持续了两千多年。敦煌莫高窟,自南北朝至元朝,也经历了一千年层层累聚。中国古代建筑,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也不会成为一个死的标本,而是一个不断生长、新陈代谢的生命体。 我们的文明,在永恒的接力中,层层递进,生生不息。正如一个生命的终结,恰恰是另一个崭新生命的开始。”

读完全书,我反复回味着卷首的序言。

  《故宫六百年》读后感(六):我眼里的故宫

  第一次爱上故宫是因为单霁翔院长。看到一个老头为故宫博物院去利用新鲜事物,通过更加新颖潮流的方式,向大众阐释故宫的历史文化,去揭示她的端庄美丽,让故宫里收藏的文物活了起来,带大家了解守护着这座城的故宫人的故事。单院长成功地引起了我对故宫的兴趣,通过不断的被宣传,这座最熟悉也是最陌生的建筑,她的神秘与威严和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令我着迷。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也是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在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我有幸再一次进入故宫博物院,来欣赏她沉淀了时间的美。

  红墙黄瓦——是我对故宫的第一看法,很直观,也很没有文化,哈哈哈,愧对所有老师。但当你慢慢了解她时,你会看到一个波澜壮阔的世界。

  读了《故宫600年》,感受到了一个更加饱满生动的紫禁城。在祝勇先生的笔下,紫禁城是一座有生命的城。那些美轮美奂、神秘沧桑的宫廷建筑和馆藏文物,无一不是历史的见证者。她低头俯看着那些鲜为人知的人物轶事,几百年的风云变幻,一代又一代的朝代更迭,面对辉煌与沧桑,她沉默着。曾试图去描述紫禁城的宏大与壮美,却又觉得任何表达在她面前都充满不足和无力。

  经过每一代故宫人的努力,故宫博物院今年开放出更多的区域供人们参观。既感慨这座博物馆的恢弘,又佩服每一位守护她的人。很感谢,没有这些人,我不会对眼前这座博物馆生出喜爱之情。

  好了,词穷了,上图吧。

  《故宫六百年》读后感(七):穿越六百年,近观故宫风云和往事

  穿越六百年,近观故宫风云和往事

  ——简评《故宫六百年》

  古老的中华大地,绵延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北京故宫无疑是多如繁星的古遗址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一座紫禁城,半部中国史”。从明永乐十八年(1420)永乐皇帝朱棣在北京皇宫奉天殿(今太和殿)宣告故宫建成,到当下2020年,故宫已经整整600岁了,这里不仅有门类齐全的藏品,还保存着最大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群,还有那穿越历史滚滚烟云的风云和往事。

  本书的作者祝勇有很多身份,纪录片导演、作家、学者、艺术家于一身,特别是在他《故宫的隐秘角落》《故宫的古物之美》《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这些关于叙述故宫的书里面把故宫描写的是那样的淋漓尽致、挥洒自如,今天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这本《故宫六百年》我们似乎可以当成揭开故宫神秘面纱的又一力作,全书分十九个章节,用三百多万字的“笔力”“脑力”给大家展示了不一样的一座“王者之城”。

  人性的光辉

  当读者跟随作者叙述的视线从午门进、神武门出来时,时间无声息地流过紫禁城的上空,从明朝永乐皇帝朱棣一直到清朝宣统浦仪皇帝一副历史的画卷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和传统的历史、建筑类别书籍相比较本书最大的特点书写的并不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大场面”“大事件”描写,而是既有对帝王将相、执政者的叙述,还有对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的娓娓道来,比如,明朝弘治皇帝朱祐樘的生母一位姓纪的宫女,其中又讲到了太监、宫女为保护朱祐樘的安全和万贵妃斗智斗勇,直到皇帝顺利登基,坐上宝座。这样的描写凸显了正能量,人性的光辉,更让今天的我们不再认为故宫的过去是“宫深似海”“危机四伏”,要么是“宫斗剧” ……

  一座书的城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一生博览群书,做过图书馆馆长的他也曾经梦想过拥有一座收尽人间所有书籍的图书馆,他一生似乎为这样一座图书馆奔波,这样的想象我们中国的皇帝也有过……

  明朝永乐元年(公元1430年)七月,登基不久的明成祖朱棣就组织三千文士用统一的官用楷书一笔一笔地抄写成总共两万两千两百一十一卷,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农艺等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知识财富的皇皇巨著《永乐大典》,对此英国历史学家加尔文说 “当明朝在编纂《永乐大典》时,处于文艺复兴前夜的欧州,对于印刷术还一无所知”。

  后来的清朝康熙、雍正、乾隆都组织文士编纂过《文献汇编》《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书籍,由此藏书的文渊阁、文宗阁、文澜阁、文源阁在历史长河中的朝代更替、烽火狼烟里激荡万千……

  也才会有一代代读书人、知识精英为书的事业呕心沥血,比如,《古今图书集成》的主编陈梦雷和参与编纂《四库全书》的戴震等等。

  国家的强盛

  虽然说每次只要去北京,总会腾出一点时间匆匆忙忙地去故宫一趟,但是至今也对故宫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因为今天展示给人们的故宫曾经的风云和往事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烟消云散,而留给人们的是保存下来的宫殿、红墙、广场、阁楼、红门、雕塑等等,这些眼前的建筑、遗物见证了帝国的强盛,也经历了明清皇朝的兴衰历程,站在历史的交汇点朱棣、康熙、雍正、乾隆这些建立了千古伟业的皇帝似乎向你一一走来,给你诉说他们的“故事”,让人肃然起敬、追古思今……

  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二十一世纪,在五千年的文明滋养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国家需要强盛,人民需要安居乐业,故宫就是中华文化的宝藏、精神的源泉,将会不断引领这个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2020年6月3日

  曹有山,八零后,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故宫六百年》读后感(八):故宫六百年的沧桑历史与灿烂文化°

  ——读《故宫六百年》

  文/蓦烟如雪

  初见故宫,不禁被其庞大的身姿所震慑,方能真正明白萧何说的“非壮丽无以重威”的意思。历朝历代都有皇宫,得以完整保存的屈指可数。故宫保留至今,其意义已不再是单纯的建筑,而是一部浓缩版历史,书写着过去,迎接着未来。

  作为故宫博物院的一名研究员,祝勇近年来推出了不少故宫系列的书籍,如《故宫的风花雪月》《故宫的古物之美》《故宫的隐秘角落》《在故宫寻找苏东坡》等,让读者读到了不一样的故宫。历时近五年,在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今天,他再次推出《故宫六百年》,用一本书让读者领略不同视角的故宫风景线,以故宫为背景读懂明清皇权背后的悲欢离合。

  《故宫六百年》以紫禁城建筑为背景,空间与时间相互穿插,全景式地展开前世今生。该书不仅讲述了故宫的肇建过程和整体结构,还将故宫分割成多个空间,以独特的人性视角,解读宫殿内的建筑、人物、绘画、读书藏书等方方面面。“一座紫禁城,半部中国史。”全书内容丰富,虽然作者称“故宫绝大部分建筑空间都容纳了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风云,弱水三千,我只能取一瓢饮,面对每一个建筑空间,我也只能选取一个时间的片段。”但即便只是片段,也包含了权力斗争、人情冷暖、宦官掌权、帝王柔情……这些零碎的片段,不仅仅是历史的一页,也是令人感叹的一页。

  从明朝燕王朱棣夺取帝位建造紫禁城,到清末皇帝溥仪离开紫禁城,二十四位皇帝曾先后在此居住。这个占地面积七十二万平方米的大工程,历经数百年、数十万人的修建,令人震撼。在《故宫六百年》中,作者没有困于叙述故事,也没有只谈建筑,而是以故宫为背景,带读者还原历史、解读历史。与作者之前的《故宫的隐秘角落》相比,《故宫六百年》的框架更为庞大,语言也更为严谨,更多地体现了故宫的文化内蕴和荣辱兴衰。他的笔触,让那些帝王妃嫔、王侯将相甚至宦官宫女都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有爱。例如,两次登基的朱祁镇,被宫女太监灌输爱的朱佑樘,在溺爱中长大的叛逆少年朱厚照,倾城之恋中痛失三位皇后的康熙等。

  书中,作者更多的是让那些历史人物走下神坛,变得接地气。例如,对乾隆功过得失的刻画,没有着重夸大他的勤政,而是讲述了贪官污吏为了投其所好,而大肆收受贿赂、搜刮民脂民膏,即便腐败愈演愈烈,他依旧不改自己“恋物癖”的毛病。再如,光有一腔热情而没有从政经验的康有为,胸无韬略还莽撞激进,不仅没有变法成功还激化了慈禧和光绪的矛盾。这个傻憨憨的康有为与我们在历史书籍上看到的相去甚远。还有,在“永别神武”中多次想逃离紫禁城的溥仪,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有如此狼狈的一天。这些往事烟云读起来令人叹息,却也正是因为历史人物的存在,故宫不再是冰冷的建筑,也不再仅仅是皇家之地,而成了从明代到清代的历史缩影,是作者口中世界的缩影。

  在《故宫六百年》中,还记叙了相濡以沫的真情。朱佑樘作为一代帝王,安于一夫一妻,疼爱张皇后,“在中国历代皇帝中,绝无仅有”。这表现了一个帝王难能可贵的深情。康熙有着坎坷的感情生活,第一任皇后赫舍里氏产后失血过多离世,他在灵柩前独坐到深夜。乾隆的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去世后,他打造了“记忆宫殿”,所有的摆设原状陈列,每逢忌日,都会前来瞻望皇后的遗物。之后,那个宽厚仁慈的男人不见了,他变得喜怒无常。正如作者说的,“一个女人或许不能影响历史,但一个皇后无疑会影响一个皇帝。”

  故宫除了恢弘的宫殿建筑外,还是文物的“珍宝馆”。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百五十多万件(套)文物藏品,涉及绘画、书法、碑帖、青铜、玉石、陶瓷、珐琅、雕塑、铭刻、家具、古籍善本等。这些不仅仅是珍贵文物,也是中国人的精神气脉。《故宫六百年》里,涉及宣德炉,以及胎体细润晶莹、彩料精选纯正的成化窑,还有用笔潇洒随意的朱瞻基《武侯高卧图》等。在最后一章“故宫诸言”中,作者还提到了故宫护宝人的故事。“三希贴”遭遇分家的命运、“人在,文物在”的铮铮誓言等,令人感慨万千。珍贵文物,需要代代守护。在这里,作者表达了对故宫守护者最大的敬意。

  故宫,是中华民族也是世界的宝藏。故宫的往事虽已远去,但故宫的美依旧散发着独有的魅力,吸引着更多人前来参观。六百年的历史,七百多页,作者将皇城的壮丽、人性的光辉以及中华璀璨的文化都展露了出来。

  《故宫六百年》读后感(九):职掌·指掌·掌故

  故都掌故,总令人向往。唐都长安,有程大昌《雍录》;北宋汴京,有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南宋杭州,有周密《武林旧事》和吴自牧《梦梁录》。自金代起,除了在明初和民国做过短暂的故都外,北京一直是都城。但都城中有座六百年的故宫,一位职掌故宫学术研究和传播的作者,为故宫立传,他了如指掌的讲述能否满足读者对掌故的向往?

  一、职掌图籍

  作为故宫人,祝勇说起故宫博物院历史上的那些老先生们,如李宗侗、马衡、沈兼士、庄严、张庭济、单士元,满溢仰慕与自豪,“家有数老,如有数宝”,读来如入芝兰之室,向慕羡慕;谈起故宫的藏品,又是名副其实的如数家珍,配合书中精美的照片,观之如临天禄琳琅,眼界大开。《论语·子张》篇,子贡称颂孔子云,“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故宫之墙亦高数仞,《故宫六百年》是一道门、一扇窗,读者藉之领略“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第九章“一座书城”,讲述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的编纂、收藏和流散,第十二章“天府永藏”,聚焦以三希堂藏品为代表的石渠宝笈书画的命运。随着紫禁城变成故宫,帝国的盛衰兴亡在这些文化艺术神品之上打下一道道令人感慨的印记,如李清照《金石路后序》所言,“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与李清照一样,作为一个爱书人,我也常常想到萧绎在江陵围城之中,迁怒怨艾于自己“读书太多”,一把火烧掉十四万卷书后出城投降;而杨广死后,犹托梦故臣索取自己的藏书,再联想易安夫妇积二十年之力蒐集的图籍也在靖康之难中风流云散,存亡之际,盛衰之隙,得之艰而失之易。藏书是盛世事业,书运如国运,“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二、了如指掌

  祝勇以故宫建筑如午门、太和殿、文华殿、乾清宫、养心殿等作为讲述线索,带领读者返回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现场,如指掌中之物一般当场温故。第六章“内阁长夜”,作者着力塑造了李东阳持重谋国的形象。正德年间,刘瑾等宦官势力急遽上升,朝政窳败,内阁反制宦官失败后,阁员求去,只有李东阳未被允准。从此,他一边承受着清流的道德谴责,一边委曲求全,尽可能降低宦官对朝廷的不良影响,尽可能挽救宦官的打击对象,尽可能让朝廷正常运转。一片苦心孤措,李东阳其人,正如其诗所咏的居庸关,“万里朔风须却避,千年王气镇长存”(《居庸叠翠》),实为国之干城。

  作者还特意交待了李东阳与《清明上河图》的渊源。李氏曾在清卷上写有题跋,认为作为北宋画院专职画家的张择端,不甘束手于王朝日渐沦落的现实,故以隐喻社会危机的绘画方式向徽宗进谏。书中讲到,曾经的内阁首辅徐溥在弥留之际派自己的孙子把《清明上河图》交给了李东阳,并附信笺,“吾之志,交汝也”,可见,以谏言维护政治清明,是两位政治家的共同愿景,这番期以国事的传承,令人动容。

  三、掌故为鉴

  慈禧是《故宫六百年》着墨最多的人物。我以往几次参观故宫,在东西六宫中,对储秀宫印象最深刻,可能就是因为这儿是慈禧入宫后的首个居所。祝勇提醒读者,作为太后,慈禧在六十大寿那一年本应搬进慈宁宫,但她却执意要住宁寿宫。原来宁寿宫是乾隆当年为自己准备的太*上*皇寝宫,慈禧无太*上*皇之名,偏要借此宣告自己有太上皇之实。

  那一年是公元1894年,也是旧历甲午年,中日战事正酣,慈禧的万寿庆典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排除一切干扰,将庆典进行到底,已经成为她心中不可动摇的信念。书中说到,十月初三,慈禧接见大臣一个多时辰,只谈庆典,不接战事的话茬;十月初十,庆典圆满举行,大连要塞失守,慈禧赏赐皇帝和王公大臣听戏三日,军国大事一概停办,还说“今日令吾不欢者,吾将令其终生不欢”;17天后,旅顺失守,日军屠城,万人死难。

  这一段史事,令人想起秦二世。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后,丞相冯去疾、李斯等劝谏胡亥俭省赋税力役,二世言,“凡所为贵有天下,得肆意极欲,主重明法,下不敢为非,以制御海内矣。”把慈禧的万寿庆典和日本国民的胜利庆典并列,是无声的批判;把秦二世与慈禧并列,则是前车之覆未成后车之鉴,前车后车翻在了同一条沟里,正如杜牧《阿房宫赋》所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作者在学术与通俗之间摇摆,行文之际既引用单士元、许倬云、史景迁、茅海建、葛兆光、韩毓海、张宏杰等学者著作,又引米沃什、博尔赫斯、托马斯·曼、刘震云甚至安意如等作家作品,取材可谓赅备。但全书风格颇类历史文化散文,实是一部通俗普及的故宫传,似乎没有必要像严谨的学术作品那样在书后罗列40页之多的注释,而且安意如与茅海建、葛兆光等学者并列被引,令人觉得不伦不类。是书语言通俗朴素,明白如话,但偶有冗赘粘涩之处,220页最末一段一共六句话,竟连用了五个后来。在读的过程中,还常常遇到“这部分内容详见拙著《×××》”,既有自我带货的嫌疑,也容易使读者卡壳、跳戏。

  最后做几个小勘误,189页,“开始了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的步伐,……杀常遇春,杀沐英”,朱元璋杀常、沐二人于史无征;319页,谋杀解缙的锦衣卫指挥使实为“纪纲”,书中误为“纲纪”。

  《故宫六百年》读后感(十):《故宫六百年》|权力之巅600年,不止是故宫

  遇到《故宫六百年》这本书前,内心已经是充满期待。一是因为人,二是因为历史,三是因为故宫这座偌大的建筑群。

  这本书的封面上,英文是这样写的:From The Forbidden City To The Palace Museum。直译过来就是——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一句话,把这座世界顶级木结构建筑从庙堂上拉了下来,成为游客眼中的建筑艺术。

  因为人,是因为作者祝勇。他围绕着故宫写了一系列的图书作品,作为资深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要了解故宫,读他的文字,自然是首要考量的。但爱上他的文字及作品,还是来自一部纪录片,名字叫作《天山脚下》。一个文化工作者的思想是贯通的,能够把一部纪录片做的如此写实且如此漂亮,文字自然也会充实饱满,于是兴高采烈的找来他一系列作品来读,其中就有《故宫六百年》。

  因为历史,因为所学专业故,对历史本能尊重并充满好奇。今年是2020年,故宫600年,往前自然推演,是1420年,处于明王朝时期。有机会行走在故宫博物院中,往往会被红墙琉璃瓦震慑,有一种历史穿越的错觉,但到底在哪一个历史场景中穿越,行走在其中的人,往往是迷茫的。因为故宫对每一个外人来讲,是熟悉的,熟悉到能够脱口而出其中的建筑名字;但有时是陌生的,陌生到甚至连最起码的历史知识,都潜伏在大脑底部,无法吐露。

  一则是真的知识储备不足,二则是面对浩瀚的故宫建筑群,在绵延的历史时间和空间交叠中,个体变得那么渺小,渺小到一粒微尘,去凝视历史的沉重。再就是故宫本身所代表的政治权重,让人不自觉望而生畏,不敢高声语。

  因为故宫这座美轮美奂的建筑。虽然长久以来被当作权力的象征,但真正从建筑美学探究,有我们一时难以学尽的知识和技术,甚至有的已经流失。2018年的夏天,我一个人买了张票,在还算热闹的人群中,观赏了故宫的角落。这是我第一次进故宫,一切是那么的陌生,本以为很了解故宫,但走在其中,才发觉自己的无所适从,我不懂它的历史,不懂它的艺术呈现,不懂它的意义。本来很志气高昂的去,回来却已是灰头土脸。在这座建筑群面前,我成了一个真实的膜拜者,我好奇于它的历史,它的故事,生活在其中的人,以及每天上演的怎样的故事?

  就像《清明上河图》一样,只有赋予了它烟火气,整个作品才会鲜活起来。故宫实在和人间烟火气搭不上边,因为它处的庙堂之高,让江湖之远的百姓望尘莫及。但这并不意味着故宫就是僵化的、呆板的、固化的,生活在其中的人,在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交割,让整个故宫变得鲜活起来,就像流动在金水河的水,静静的却充满灵动。

  可以讲,《故宫六百年》这本书满足我了对这段历史的期待。如果说,对于故宫而言,600年的史实脉络压缩,恐怕体量也要超过目前这本书,我们可以用浩瀚来描述故宫六百年的历史,因为生活在其中的人,因为发生在其中的故事。但历史如若单独被条目罗列,被史实镌刻,或许就不可爱了。

  祝勇老师这本书,就好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紧锁的故宫历史大门,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去遇见一个人,去经历一段故事,去品味一段历史,而不是单纯的以史实考据的方式,知道一些关于故宫的知识。

  当偌大的时间和空间放在个体的人身上时,个体承载了历史的沉重,也赋予了时间生命。历史因为有了人,而变得更有魅力。在祝勇老师的书写中,我们看到故宫建造者朱棣的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也看到了明朝200多年历史中每一位统治者的个性魅力;窥探到了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的细微之处,也生发出对生活在深宫大院中的皇家子嗣们的同情与怜悯——高处不胜寒,权力斗无边,甚至一着不慎,都有丧命的危险。

  好在全书的重点不是政治斗争,不是争权夺利,而是以人为点缀,梳理故宫600年的脉络,从明朝燕王朱棣住进这座宫殿,到末代皇帝溥仪离开紫禁城,到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再到近年来故宫方面为了再现这座宫殿的魅力而进行的探索、实践及保护等,让600岁的故宫再现青春活力,也让观光者看到了故宫的深厚文化底蕴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祝勇老师用自己深入的研究,带着情感的笔墨,带着读者在故宫的历史洪荒中穿梭,去遇见内涵更为丰富的故宫,把时间的数字一点点化为场景的再现,我的眼睛在字里行间游走,心却在故宫博物院的宫殿中穿梭。如有机会,带着这本书,再游故宫。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故宫六百年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