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门忠烈传》是一本由高阳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杨门忠烈传》读后感(一):杨门忠烈,千古流芳
从小就特别喜欢杨家将的故事,还记得童年时TVB剧集中杨家老令公杨业,为保节义一头撞死在李陵碑的情景。不过在历史小说中,他是最后绝食而亡的。这个当年名震十国的铁血汉子,最后的结局不得不说是令人唏嘘。
前段时间刚刚录制完《燕云台》,对辽国的承天太后萧燕燕有了更深地了解。当然,无论是在历史史实还是文学作品中,杨家将都与契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萧燕燕对杨业的欣赏也是公认的,不得不说,杨业的一生是铁骨铮铮的一生。只是可惜啊,老天让他保佑了那么个虽是汉姓却与契丹结为同盟的皇帝,最后还被几个胸中无沟壑,眼中无乾坤的奸臣给害的被契丹所掳绝世而亡,搞得宋朝的边境也因为杨业的离世被契丹洗劫了一通。
真是不作死就不会死,真心厌恶人与人之间那种莫名其妙的恶意和倾轧。
《杨门忠烈传》读后感(二):一部不一样的历史
说道杨门忠烈,我脑海中浮现出的,首屈一指就是电视剧版本的杨家将,还有穆桂英挂帅等等民间传奇故事。其实,历史上对于杨家枪,杨家人物的描写是很匮乏的。因为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粉墨登场的时机的确是不够戏剧上那么多。但是,五千年文明史,可以留名青史,就代表了他们的英勇忠烈。
高阳小说从来都是历史先行,本书写杨业先写北汉,写辽宋对峙,继而写宋借伐汉征辽,写汉借辽军御宋,而围绕宋辽两军彼此间几场遭遇、突围、救困、奇袭的战法细节和旁枝人物实在是精彩纷呈。至于太宗御驾亲征,北汉归宋,刘继业改名杨业,书都快读完了。最后的几段,无非是按照正史记载,交待了杨门忠烈的结局。
说起宋辽之战。大家对于杨家将中的萧太后,还有天门阵,降龙木,穆桂英等插曲多是耳熟能详了。我个人从小喜欢看杨家将的电影电视剧。虽被翻拍过多次,但是难以抵消其杨门故事在历史长河中,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正是因为他们的英勇,他们的忠烈,使得百姓多敬仰,甚至千百年后,仍然流芳百世。
这本书中,也描写到了辽国当年的历史,我们看到了插曲中的萧太后,一个小段落的描绘,就可以给读者呈现出萧太后的政治力量。不得不说,这部小说带给我们的是一个重新审视历史的机会和渠道。他深厚的文笔功底,以及对历史全面的了解,的确让我们更系统的了解了宋朝初年,宋辽之间的战乱史和外交史。也展示出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卓越智慧。
一本小说中,从正史出发,用大量篇幅去还原当年那段真实的历史,可以说作者高阳历史知识通达,思维老练,逻辑清晰明朗。值得我们去推敲和加以学习。也许许多读者会和我一样,感觉文不对题,似乎阅读了大量的篇幅之后,才通过聊聊数语了解到杨业即为刘业。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他曾经归属于北汉,通过长期的战乱和英勇的战斗精神,归降宋太祖之后,为千万汉人作战的英勇故事。
推荐阅读这本书,是因为作者的文笔,还有历史的真实性。我们在欣赏完影视剧产品之后,可以更加清晰的去理解历史,去尊重英雄。
《杨门忠烈传》读后感(三):《杨门忠烈传》:信任与团结,才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杨家将,各种版本的电视剧都有播放过,比如《少年杨家将》,讲的是年轻的杨家七个儿子的勇猛与聪慧,也有颂扬佘老太君的睿智、果敢的,有发扬杨家七个男儿的精忠报国、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还有一些儿女情长的剧情。每次看《杨家将》都会暗暗佩服杨业以及他那七个儿子,他们都是保家卫国的将士,可为什么会死得很惨烈呢?
这几天看了一本《杨门忠烈传》,这本书看着挺让人着迷的,因为书中讲解的是很多排兵布阵、两军打斗的事情。看着看着很容易被代入,看到我军被陷入困境的时候,心中就不免有些担忧,想要继续看下去,一探究竟。
本书还大量描写了一些将军在带队打仗时,如何排兵布阵,如何转危为安,以及他们心里的所思所想,都有细致周密的描写,整个小说中的剧情都十分紧凑,没有拖沓,只要打开书籍,就想要看完。
本书《杨门忠烈传》中,不光说了杨家将杨业的一些英雄事迹还说了北宋的其他将员的战役事迹。文中特别说了一个将军在遇到埋伏后,如何一步步深谋远虑,与将士齐心协力,冲出围剿。而杨业率领大军出军时,却因为自己屡次立功而遭到同僚的嫉妒,最后被敌人俘虏。
被俘虏的杨业,辽军的将领十分崇敬他,希望杨业能为他所用。他们各种方法都使用了,但都无法打动到杨业。杨业绝食以明自己的忠义之志,最后,他在几天没有任何进食进水的情况下,走向了生命的终结。
看到这儿,心中不免为杨业而感到可惜。杨业一心为国,却遭到他人的猜忌与嫉妒,让他白白丧失了生命。
战场上,团结与信任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大家都能努力朝着一个方向使劲,再艰难的境况都有可能转变局面。
而如果战场上,一方军营中,有不同立场的人,搞分化,这样的队伍,即便再好的装备与训练有素的士兵,都将会迎来失败的局面。
在看这本书《杨门忠烈传》时,我一直在想书中很大篇幅写的是何将军如何突破重围,如何与将士们团结互助,互相打气,又是如何发挥每个将士各自的能力,这些内容,是需要我们去学习与深思的,相信这也是作者希望传达给我们的智慧。
生活中,我们需要细心留意到身边人的独特之处,选择与我们志同道合的人成为朋友。工作中,我们更加需要有团队精神,但是如何发扬团队精神,却是我们需要不断提升的方面。
《杨门忠烈传》读后感(四):高阳笔下的杨门
对于杨门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很多年前看过的《杨门女将》,似乎杨家最出名的是几位女将。但实际上从杨公爷开始,杨门的几位男儿也是擅长布局打仗的。
而高阳笔下的杨门故事又是与众不同的。他并不是平铺直叙的讲述杨门几位忠烈的故事,而是从杨门如何归顺宋朝,故事起因开始。很多人似乎很了解杨门女将以及他们抗击契丹的故事,但很少有人清楚他们在归顺宋朝之间发生的事情。高阳的这本书就是从宋朝想要征服后汉开始的。故事中真正描写杨公爷的文字并不多,都是从侧面或者是一些其他人的口中知道关于杨业的故事。 每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都不见得有一个好的结局。故事里的杨业也是,在抗击契丹的过程中,杨业和他的几个儿子都以身殉国。这不经就让我想到了金庸笔下的《射雕英雄传》,《射雕英雄传》里也讲述黄蓉和郭靖共同抗击辽国的故事,这就不得不让我把这两个故事联想了起来。 同样的朝代,同样的境遇,而两位作者本就是心心相惜的。就如这句话所说“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这两位作者的地位在文学上也可以说非常相似的。不过他们两位大师的故事,我是觉得也是有相近之处,虽然是历史故事,有历史在,但也有故事的一些色彩。在写这样的故事也必须基于在历史的基础上。高阳所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它深厚的历史功底,也有他对于叙述故事的一种魅力。在他的故事里,读者被紧紧地吸引在其中。我也不得不承认,在读他《杨门忠烈传》的故事时,我几乎忘记了故事内容本身,而是像影视作品一样,眼前的画面感极其强烈。 而对于高阳来说,遗憾的就是,他并没有得到一些专业的文凭之类的认可,所以他一直觉得自己“野翰林“,虽然曾多次出任一些高校讲座,但他仍然对于自己的这一状况表现出惋惜和遗憾。 虽说如此,但是作为读者,以及高阳的粉丝们,我们也庆幸,我们读到了高阳笔下那么多的历史人物。他们是活生生的生活在历史中,印刻在文字里,不可磨灭。高阳把这些历史人物带到了我们的身边,把他们变得更加有血有肉,不像历史文字那样枯燥,他们真真实实的经历,让我们读者更加熟知。 我喜爱高阳的文字,也感谢他把这些人物描绘的活灵活现。
《杨门忠烈传》读后感(五):无数次的生与死,奏一曲血泪之歌
提起历史小说,就不得不提起高阳。“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不光说了金庸在武侠小说上的地位,也说了高阳在历史小说的地位。他善长历史小说,从《李娃》到《红楼梦断》,从《乾隆韵事》到《胡雪岩》。每一部历史小说都完美的将正史野史,民间传说,以及诗文等融为一体,形成较有其特点的作品。
《杨门忠烈传》是高阳经典历史小说中的一本,故事以大宋皇帝要伐北汉为前提,以夺回太祖皇帝当年割给契丹的燕云三十六州,本就是自己的国土,要完整,把属于自己的国土拿回来。基于这种立场,大宋开国名将曹彬特别赞同,故事由此展开,也确定的此书的基调是沉重的。
作者笔下的每一个出场人物,都有自己的使命,他们担负着故事情节的转折。
得知大宋将要攻打北汉,北汉派张正枢前往契丹天赞皇帝求援,却被冷落在驿馆之中。驿丞的女儿珠娘心动于他,几次攀谈之后,得知张正枢求援未得消息,便告求天赞皇后更容易得到求援。而珠娘引见商人给张正枢,让其得以赊款用巧物求见了天赞皇后,他和珠娘均达成心愿。本以为是不相搭的两人,却因为一个能言会道,一个喜俏儿郎,一个求援无方,一个巧言搭话,就这么成了,真是事事难料。
常言道不能以貌取人,老话也叫人不可貌相。当熊大行派白学登和孙炎星去西面入山之处建联络站头时,当地的乡约领来十个人,其中一个是枯干瘦小面有病容的老头。白学登一瞅就让人回去,哪知这人步代灵活有力,与展现出来的相貌恰恰相反。乡约介绍说这人生得不起眼,却大有用处。小人物也有大作用。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这句话在故事中也是得以充分的展现。北汉灭,杨业降。大宋皇帝本就想招他为自己用,这杨业有勇有谋,是员好将。谁知事与愿违,却有人嫌他功劳太大,该听的命令根本不听。
既然是行兵打仗的故事,就少不了计谋。从何庆奇追契丹兵,亲信所言的穷寇莫追;再到上岭后留下朱副军头等二十九人断后,因为二百人能脱困,这些人就不能不牺牲;正所谓用兵之道,斗智为上,斗力为下。作者将每一环与每一环紧紧相扣,读起来时,流畅连贯,大感过瘾。
高阳本名许晏骈,谱名儒鸿,杭州人士,是中国当代历史小说巨匠。他精于历史,又因工作在军部,他的作品中那种军人的血性,服从命令的天性,战场上的血与泪,人命与军功描写的淋漓尽致。
孙炎星与一行人穿九曲洞的情节,作者将洞中之险,将自然成形的石乳的美,将水中救人的冷静都描写的让人如身临其境般,仿佛自己正跟着一同穿越这个九曲洞,又仿佛自己从上帝视角正在观看这场别开生面的穿洞之旅。正是有一线机会也要去尝试。
喜欢《杨门忠烈传》的朋友,不妨再去看看高阳的其他作品,一样的精彩,都是被书名耽误的好书啊。
《杨门忠烈传》读后感(六):一笔多情
从小到大,杨家将的故事耳熟能详, 尤其是杨门女将。怀揣着想详细了解一下杨门忠烈的来龙去脉,我入了高阳的这本《杨门忠烈传》。
读故事书,要看作者。以前读历史小说,尤其是清宫小说,我喜欢看二月河,看凌力。在网上乱转,看到一个读书大V常年累月地推荐高阳。他说:台湾高阳先生的历史小说,是我最迷恋最钦仰的。而封面贴上的这几个字:“在高阳笔下,河山大好,人心难测,万事古难全。”就来自他的手笔。
言归正传,说到《杨门忠烈传》。 仔细读过才发现,《杨门忠烈传》并没有如我所想,那样浓墨重彩地写杨家众人的故事,严格来说,倒更像是杨门故事的前传。 从一开始,高阳用了很多笔墨来写北宋初年,宋太宗即将御驾亲征。从京城的闹市区,写到了宫墙内的朝堂,写了皇帝和诸位手握重拳的朝臣。接着就是写北汉,写宋灭北汉和宋辽战争。 五代十国时期,长期的分裂带来必须统一的目标,从宋太祖到宋太宗,宋朝江山坐稳的同时,结束分裂成为头等大事。如何灭北汉,如何统一,怎样征战,高阳娓娓道来。自上而下,写出了在历史大时代风云变化下个体人物的选择与被选择。
《杨门忠烈传》并不是高阳最好的小说。然而这本书里气象万千。行军布阵、短兵相接、运筹帷幄的战术战策,几乎占了全书的大半还多,然而并不让人厌烦。而是在文字中引领着读者回到千年前的战场,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去参与。 高阳的文字并不晦涩,相反非常通俗,让人见之亲切。即使没有大名鼎鼎的杨家将,也没有那些如雷贯耳的事迹,仍然让人津津有味。 “有华人处有金庸,有井水处有高阳”,这话说得确实有理。
作为历史盲,除了话本小说和戏剧以外,我并不知道原来大名鼎鼎的杨继业原本是北汉名将杨业,当时也叫刘继业。北汉对辽国俯首称“儿”。宋朝经过激战,打败了辽国,灭掉了北汉。在书中,看得出过去人的“忠义”。“忠义”简直是过去最被人称道的品德。但同时,他们又推崇“良将择明主”。宋太宗在亲征前,就对归降刘继业做了安排。一番苦战之后,北汉被灭。刘继业的归降却没有理所应当,从战前的筹谋,到后来的劝降,加上北汉汉主刘继元已经归降了,他还在苦苦抵抗。
我喜欢小说里那些战争大场面的描写,并不是我热爱战争,而是想窥见重要历史事件的点滴。高阳没有辜负我的期望,他熟知历史掌故,又对民间传说和戏文等烂熟于心,他还用自己的想象合理地进行扩写,让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这种熟悉又陌生的情感在读书时时不时地扑面而来,裹挟着人穿越到过去,和这些人物一起悲喜。 历史由人书写。一件件大事件背后,始终是细微的个体。高阳厉害之处在于他能刻画群像。打开《杨家忠烈传》,那个朝堂,那个民间,那个燃起烽火的战场,那些战场背后国力的较量,那些人的所思所想,都在高阳文字里一一流淌。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历史兴亡、政治成败、宦海浮沉、社会万象被高阳抽丝剥茧,故事里有人有斗争更有世情,一笔文字尽显多情,写出众生百态。
《杨门忠烈传》读后感(七):一部配角撑起半部书的作品
说起杨家将,大家肯定都耳熟能详,而我对杨家将的记忆源于小时候每天中午12点半的评书,当时就被评书人口中杨家名将杨业、杨延昭等人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所感动,书说中,杨家名将可谓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对宋朝可谓居功至伟,可叹奸臣当道潘美这小人将杨家人迫害,杨老令公战死金沙滩……可说小时候杨家将的故事在我记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当我无意间在书店看见了这本高阳所写的《杨门忠烈传》就毫不犹豫的买下。
书我已经读完,感觉呢和我过去所听的评书有很大区别,而高阳这位作者的写作方式也我过去所看历史小说的写作方式有很大区别,所有那今天我就要在这里说说我看完高阳版的“杨家将”有啥感想。
在读本部书中我最大感受就是高阳“顾左右而言他”或者说有点跑题的写作方式,还是头一回见,比如我听的评书杨家将是从杨业归宋,其妻佘赛花,孙媳穆桂英才是全书主角,虽说演义成分多,但主体上是围着杨家为主线来讲述故事。而在高阳的这部《杨门忠烈传》是从北宋初年宋太宗赵光义亲征灭北汉开始讲起,此件只短短提及杨业还在北汉为官,此后故事情节都围绕着北汉结盟辽国对抗北宋,和宋、辽、北汉三方军队之间的遭遇、对决和旁枝末节的人物故事可说是“跑”的精彩纷呈。直到整本书过了三分之二北汉归宋,才开始贴合书名以杨业为主角讲述故事。但很快的就迎来了他悲怆的结局。(这可能是我看过所有小说里主人公出场时间比龙套还短的故事。)在导读部分张大春也写到,很多第一次读他书的读者也非常不喜欢他这种杂乱的写法。可不得不说这种辐射性的写法这算是高阳写作的一个特点,作品的整个层次显得很深厚丰满,但问题也很明显头绪太多,在有些人看来就是乱。(对于我,我还是能接受。)
《杨门忠烈传》高阳的另一个特点是对历史的真实考证给出自己独特看法与判断,不同于其它演义、戏说类小说如《三国演义》《三国志》多演义成分多的作品,高阳的小说更像历史的衍生品,他努力从多角度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把典章制度,民情事态,巧妙融入自己的小说之中,在加上对人物内心细腻的刻画,才有了这部好作品。
《杨门忠烈传》读后感(八):一笔多情
从小到大,杨家将的故事耳熟能详, 尤其是杨门女将。怀揣着想详细了解一下杨门忠烈的来龙去脉,我入了高阳的这本《杨门忠烈传》。
读故事书,要看作者。以前读历史小说,尤其是清宫小说,我喜欢看二月河,看凌力。在网上乱转,看到一个读书大V常年累月地推荐高阳。他说:台湾高阳先生的历史小说,是我最迷恋最钦仰的。而封面贴上的这几个字:“在高阳笔下,河山大好,人心难测,万事古难全。”就来自他的手笔。
言归正传,说到《杨门忠烈传》。 仔细读过才发现,《杨门忠烈传》并没有如我所想,那样浓墨重彩地写杨家众人的故事,严格来说,倒更像是杨门故事的前传。 从一开始,高阳用了很多笔墨来写北宋初年,宋太宗即将御驾亲征。从京城的闹市区,写到了宫墙内的朝堂,写了皇帝和诸位手握重拳的朝臣。接着就是写北汉,写宋灭北汉和宋辽战争。 五代十国时期,长期的分裂带来必须统一的目标,从宋太祖到宋太宗,宋朝江山坐稳的同时,结束分裂成为头等大事。如何灭北汉,如何统一,怎样征战,高阳娓娓道来。自上而下,写出了在历史大时代风云变化下个体人物的选择与被选择。
《杨门忠烈传》并不是高阳最好的小说。然而这本书里气象万千。行军布阵、短兵相接、运筹帷幄的战术战策,几乎占了全书的大半还多,然而并不让人厌烦。而是在文字中引领着读者回到千年前的战场,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去参与。 高阳的文字并不晦涩,相反非常通俗,让人见之亲切。即使没有大名鼎鼎的杨家将,也没有那些如雷贯耳的事迹,仍然让人津津有味。 “有华人处有金庸,有井水处有高阳”,这话说得确实有理。
作为历史盲,除了话本小说和戏剧以外,我并不知道原来大名鼎鼎的杨继业原本是北汉名将杨业,当时也叫刘继业。北汉对辽国俯首称“儿”。宋朝经过激战,打败了辽国,灭掉了北汉。在书中,看得出过去人的“忠义”。“忠义”简直是过去最被人称道的品德。但同时,他们又推崇“良将择明主”。宋太宗在亲征前,就对归降刘继业做了安排。一番苦战之后,北汉被灭。刘继业的归降却没有理所应当,从战前的筹谋,到后来的劝降,加上北汉汉主刘继元已经归降了,他还在苦苦抵抗。
我喜欢小说里那些战争大场面的描写,并不是我热爱战争,而是想窥见重要历史事件的点滴。高阳没有辜负我的期望,他熟知历史掌故,又对民间传说和戏文等烂熟于心,他还用自己的想象合理地进行扩写,让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这种熟悉又陌生的情感在读书时时不时地扑面而来,裹挟着人穿越到过去,和这些人物一起悲喜。 历史由人书写。一件件大事件背后,始终是细微的个体。高阳厉害之处在于他能刻画群像。打开《杨家忠烈传》,那个朝堂,那个民间,那个燃起烽火的战场,那些战场背后国力的较量,那些人的所思所想,都在高阳文字里一一流淌。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历史兴亡、政治成败、宦海浮沉、社会万象被高阳抽丝剥茧,故事里有人有斗争更有世情,一笔文字尽显多情,写出众生百态。
《杨门忠烈传》读后感(九):令辽军闻风丧胆的“杨无敌”
五代十国,从梁、唐、晋、汗、周归于大宋之后,宋太宗欲平北汉,收复燕云十六州,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而要讨伐契丹,夺回燕云十六州,攘外就必须先安内,所以平北汉成为当时十万火急之事。
《杨门忠烈传》描述的是北宋初年,宋太宗御驾亲征,雄心壮志去灭北汉伐契丹,结束五代十国,实行统一大业。在当时,北汉与契丹却约为“父子”,相互勾结。本来大宋对于收复北汉这个弹丸之地来说,就是易如反掌之事,更何况是大宋皇帝亲征,更加士气大增之下。无奈,北汉外派人去契丹请援兵,内有名将杨业誓死保卫北汉。在对峙了两个多月下,北汉刘继元降于宋,而杨业感恩于刘崇的知遇之恩,誓死不降。最终,大宋皇帝以太原百姓相要挟,杨业归顺大宋。之后宋太宗派杨业征收边关,打破辽军,成为了令辽军闻风丧胆的“杨无敌”……
高阳,熟知历史掌故、野史、诗文及民间传说等,在他所著的小说中,都能自然融合,读起来现场感十分浓郁。素有“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之说,张大春说他为:“一生读书、一生著书、一生谈书论书的高阳。”高阳一生著书立说,有《李娃》、《荆轲》、《小白菜》、《乾隆韵事》、《紫玉钗》等,受到全球华人的喜爱。但,高阳的书有一个特点,喜欢做“大铺垫”,将涉及历史人物的一些相关的情节或背景等,详尽表述。看似“顾左右而言他”,其实对于你阅读后文也是十分有帮助的。
如这本《杨门忠烈传》,书中对于宋太宗欲平北汉,亲征北汉。详细介绍了宋军与前来支援北汉的辽军之间的大战,欲断北汉。从郭进到熊大行到何庆奇,从白马关到葫芦关再到九曲洞,详细表写了宋军与辽兵之间的斗智斗勇、在人力、物力不足之下,宋兵仍因地制宜、事实与辽军厮杀。何庆奇带的宋兵就算被困于葫芦关,也是绞尽脑汁,欲反败为胜,渲染了宋代士兵的舍身为国的情怀等。文末之后,辽兵退兵,北宋归降,杨业终于出场。文中对于“杨家忠烈”的各个人物有介绍,可相对于本书来说,在杨业就主,镇守边关、与辽兵雁门关大战之上仅仅几笔带过。杨无敌一生为国,最后却因奸臣潘美退兵没有支援而落入辽兵手中,尽管辽兵以上礼待之,杨业宁死不降。
杨家忠烈,忠义千古的事迹流传千古……
《杨门忠烈传》读后感(十):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足以证明高阳先生的书是深入人心,闻名遐迩,而且是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杨门忠烈传》与其说是写杨家将,不如说是写杨家将的前传。北宋太平兴国四年,也就是979年,建国的第19年,奉命领旨征讨北汉。当时十国已定,就只差一个北汉,辽那时是外来民族,蛮夷人,不归为中华民族。再加上之前“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北方边境不时遭受敌人袭扰,百姓痛苦不堪,也有发兵收回之意。 北汉与辽也仿照石敬瑭,约为父子,倚仗辽国势力,在河东称王称霸。北宋发兵时,北汉派人去辽国求援,辽国的天赞皇后很聪明,表面积极处理,又暗中派人去北宋打听虚实,足以见得国与国之间就像人与人之间一样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敌人。 北宋派三路进军,不曾想一路被困,找当地人摸索出一条险路,张老憨率人九曲洞探险,这段惊险刺激,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直接穿出来。洞里里结构复杂,道路曲折离奇,歧路极多。古人不像现在有专业的探险设备,但也体现无穷智慧。麻绳方便走错能再折返,铃铛作为信号,里面的水也不是都能喝。保持九曲洞的秘密是至关重要的,好比是重要军事目标,对一场战役的胜利起到决定作用 辽国前将敌烈背水列阵,此乃兵家大忌,万一兵败,后无退路,无可奈何,但也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无畏勇气,就像韩信攻打赵王时背水一战,项羽与秦兵打仗的破釜沉舟。兵者,诡道也。故用兵之道就在于千变万化、出其不意。 这本书能学习到许多用兵道理,对现代战争也有许多经验可遵循。兵之道,斗力为下,斗智为上。所谓疑兵,原有两种:一种是要显得人多,看起来隐藏着千军万马似的。一种是要显得出奇,不应有敌人的地方,居然出现了敌人,岂不吓一大跳,使敌人不明虚实,心存顾忌,不敢造次。但如果一发石炮明明告诉敌人并无弓弩,不得已采取这办法,反而弄巧成拙了。兵法是虚者实之,实者虚之,不能不防。兵法是多算胜,少算不胜,总要算无遗策才是。用兵无万全之策,争取时机,更往往是胜败关键。 现代战争的许多武器和理念在北宋已出现,甚至更早。靠北斗七星定位。辽国耶律沙派“将作”,也就是现在的工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给后面大部队提供战斗通道。还有伏地听声,五里外辨别马蹄声是小股敌人还是大部队。在火攻中用到火箭和油坛,好比现在恐怖分子投掷的燃烧瓶,杀伤力不小。也了解到忻口战役的忻口地名由来,是当年汉高祖刘邦在白登之围解困以后,在平城会合大军,向南撤退,进长城到此地方始脱险,六军忻然欢呼,因此名为忻口。书中还有许多地名,官职名,都值得研究。比如并州,金州,定州,德州,昌平州,易州,涿州,幽州,大同军节度使,枢密院副使,殿直,崇仪副使等等。 不足之处在于对杨家将和杨业的描写非常少,全书236页,从第一次出现杨业是193页,内容太少。我有个疑问求解答。北宋太祖赵匡胤,其弟原名是赵匡义,因避其兄宋太祖赵匡胤名讳而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杨业在北汉时名叫杨继业,皇帝是刘继业,不避名讳的吗? 读到何庆奇对何小虎一番话深有体会,分享给大家“年纪轻做事,一定要养成踏实的好习惯,不然就再能干人家不信任你,也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