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黑色睡莲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2-11 02:33: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黑色睡莲读后感1000字

  《黑色睡莲》是一本由[法]米歇尔·普西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20-3-1图书,本书定价:40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色睡莲》读后感(一):超级剧透

  第一个女人很恶毒,第二个女人爱说谎,第三个女人很自私。从第三个垂垂老矣老妇第一人称视角叙述,冗长拖沓记忆混乱,其实是同一个人一生的三个重要阶段。11岁的法奈特·莫雷勒;中年妇女斯特凡妮·迪潘。老公雅克是个强迫症、控制狂,与一般的压制型控制不同,他自视为她的守护天使,绝杀一切可能诱惑她,可能把她带离自己的男人。

  案件从洛朗斯·塞内纳克警官调查热罗姆·毛赫瓦勒,一位著名的眼科医生的凶杀案开始。 尸体胸口上被捅了一刀,被转移到河边,再砸烂头颅。(用于砸烂的)石头也是从别处带过来的。 凶手将被害人杀死了三次:第一次将他捅死;第二次砸烂他的脑袋;第三次把他拖到水里淹死。 这是著名的莫奈小镇,人口不多,很可能是熟人作案,关键是杀人动机。杀人者是个偏执狂,他对热罗姆·毛赫瓦勒恨之入骨。——警察们这样认为。 发现医生随身莫奈睡莲明信片上写着:“十一岁。生日快乐。”就在这些文字的下方,有一小块纸是从别处剪下来又粘贴到明信片上的,上面只有八个字:“我赞同将做梦立罪。”(意思大概是说‘做梦就是罪过,做梦就该和其他罪过一样受到惩罚’。所有试图接近斯特凡妮的人、想伤害她的人,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因为老妇人给丈夫雅克作了伪证,且雅克出于对守护妻子的“崇高信仰”丝毫不显出畏惧与胆怯,警察虽然怀疑他但没有证据最后不了了之。直到雅克去世前才向妻子坦白。 老妇一生共养了六只狗,都是德国牧羊犬,都叫尼普顿。所以读起来以为是老中青三代人,其实是一个人。

  不太喜欢这种设定。最后警察回来探望老妇,阻断了后者的自杀,我认为这也可能是老妇想象的,这么写是为了柔和些。

  《黑色睡莲》读后感(二):一出精美豪华的悬疑盛宴

  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就已听说了本书的精彩程度,许多人都说本书是他们今年读到的最佳欧美悬疑作品,我读完发现果然名副其实。

  本书是法国悬疑大师米歇尔·普西的处女作,但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一本成熟的作品。跟现今欧美比较流行的心理悬疑小说不同,本书走的是诡计流路线,从贯穿全书的某诡计来看,反而比较像日系新本格的作品。

  本书的主角为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女性,绘画天赋过人的少女法奈特、美丽性感的青年教师斯特凡妮、以及耄耋之年的寡妇“我”。这三人一个很自私,一个爱说谎,还有一个很恶毒,但她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她们都梦想着离开从小长大的村庄吉维尼。这个风景秀美的法国村庄是著名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故居,每年都会吸引很多游客来此参观。但就在这里,却发生了两桩凶杀案:十几年前曾有一位小男孩被人杀害在河边,凶手至今没被抓到;现在又有一位眼科医生被人杀害在河边,凶手同样成谜。这两桩凶案会不会有什么关联呢?警方就此展开了调查,并把嫌疑人锁定在斯特凡妮的丈夫雅克身上。与此同时,警官洛朗斯却在查案过程中爱上了斯特凡妮……

  在本书中,“家访”般的调查占据了大量情节,中间还夹杂着警官们不太重要的个人生活,没耐心或是不习惯看欧美文学的读者很可能会觉得絮叨(比如我)。不过,千万别就此放弃阅读,因为当真相大白之时,你会被惊天大反转惊得目瞪口呆,得到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所以,还没看过书的读者就不要翻看评论了,你对情节所知越少,最后的阅读快感也就越强烈。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故事不仅发生在莫奈的故居吉维尼,书名“黑色睡莲”也是来源于莫奈的名画《睡莲》。书中还有不少对话提到莫奈作品的价值以及他对后人的影响等等,可以说是艺术气息浓厚,非常浪漫,非常法国。

  不得不说,米歇尔·普西文笔娴熟、布局巧妙,这么一部篇幅不算短的作品看下来却并不累,反而一气呵成,看到最后还有余音绕梁之感。如果不是某诡计实在难以影视化,那么本书倒是非常适合拍成电影。

  期待米歇尔·普西能再次写出这么好的作品!

  《黑色睡莲》读后感(三):当恶魔披上天使的外衣

  众所周知,克劳德·莫奈是美术界的一代宗师,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被誉为“印象派领导者”。如果说最初的命运促成了莫奈的发展趋势,那么后来就是他自己创造了他的命运。之所以莫奈能成为“印象主义”风格奠基人,是因为莫奈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他在吉维尼建造了一座属于自己的小花园,然后把整个身心都投在这个池塘和他的睡莲上面将近三十年,这样的毅力与觉悟几乎是无人能与之匹敌的。将这样一个传奇人物的生活作为故事背景我实在是很佩服作者的勇气,不过很显然,这本书是配得上他的勇气的。

  米歇尔·普西是法国排名前三的畅销书作家,他以学者的深入观察对人性的善恶进行独特解读,再加上对景致的细腻铺陈和曲折悬疑的情节布局,让他在法国文坛独树一帜。这本《黑色睡莲》作为他的代表作也是将他的实力凸显得淋漓尽致。一开始的前言让我脑海中瞬间闪过了小时候看的《铁甲小宝》里面有一集出现的一个智力题:上午四只脚,中午两只脚,下午三只脚是什么生物,很可惜当时只是闪过并没有重视,不然肯定成就感十足,在这里就不解释了免得透题。

  故事讲述了三个女人在这莫奈故居围绕《睡莲》发生的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件,故事建立在真实背景之上,虚实交错,非常有诱惑力,读完让人忍不住产生出想去吉维尼按着书中的场景初步领路一番的想法,尽管现在已经离作者创作本书时又过了不少年头,但故事里的每一个场景依旧是那么魅力无穷,令人向往。整个故事跌宕起伏,精彩纷呈,作者抑或是翻译幽默的语调给故事增添了不少色彩,读的过程不时让人会心一笑。三个主角各不相同的鲜明特点通过各自的言行举止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时青春活泼、一时青涩懵懂、一时又老态龙钟。三个人的故事交叉在一起,融成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却又醍醐灌顶的绝妙故事。

  原本在众多书友的强烈安利下,我提前做好了自行解答的准备,因为看到有人说如果稍微改动线索可以挑战读者,结果还是自己能力过低自制力不足,不知不觉已经沉浸在故事中并没有去仔细分析解答了。读完之后慢慢回味便会感觉到,作者在故事中的许多小细节就像他所说的那样,所有的细节都是有用的,且都值得反复琢磨推敲,也正是拜作者的这些小细节所致,让我觉得与真相相比,阅读这个故事的过程更为重要。当读到文中的“我”抱着去死的心态再次走过这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故事的片段也一幕幕划过我的眼前,当恶魔揭开了天使的外衣,曾经走过的路,经历的事一瞬间仿佛都化为泡影,变成虚无,而曾经最珍贵的《睡莲》,终究也成了《黑色睡莲》。

  《黑色睡莲》读后感(四):【推迷会鉴书团】三位一体,追命的爱意!

  今年欧美系推理、悬疑类书籍预定第一的位置,必然非法国作家米歇尔·普西的《黑色睡莲》莫属,毫无疑问,对于我这么挑剔的人(尤其是对欧美系读物)来说,我看的很爽很痛快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部小说采用了非常独特的叙述方式,开篇讲述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少年时代A1、青年时代A2、老年时代A3,并分别描述了不同的脾气秉性和特点,然后故事开始。并列式的叙述非常惊艳,通过一条狗“尼普顿”的穿插让我们认为这三个女人的故事在一个时间线上,只不过是,我们太天真了,我们都错了…

  A3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她的丈夫也已经病入膏肓住院了,她每天拄着拐棍慢慢悠悠的在小镇上游荡,这里看看,那里瞅瞅,就算走在热闹的街市上也毫无存在感,每次都被尼普顿抛在身后很远…A2是镇上小学里的教师,温文尔雅,美丽大方,有个爱她的丈夫,她是那么的迷人,是学生们、镇上的居民们的焦点,但只有尼普顿可以大大方方的在她面前傲娇,错身而过,留下淡淡清香…A1才11岁,拥有着天然无可比拟的画画天赋,每天放学后都会跑到庄稼地中跟随神秘的老人学习画画,而知道这个秘密的只有保罗和文森,还有尼普顿不时在身边闪过…

  一位非常富有的牙医被发现死在了小溪旁,整个镇上都轰动了,新来的警探和他的助手孜孜不倦的进行着细致的调查,从死者身上发现的明信片“祝十一岁生日快乐”让他们把目光投入到了小学中的学生们身上,被认为是死者情妇的A2进入了警察的视线,并将A2的老公看作是最大的嫌疑人,这时,A1发现教她画画的老人被杀害了,然而等她带着妈妈再回去现场的时候,老人的尸体消失了…A3还是不紧不慢的在她的大麻磨坊的高楼上,细细的观察着这一切…

  事件进展的扑朔迷离,作者运用了相当高超的叙述手法,行文流畅、条理清晰,手法细腻,阅读感觉非常好,平时在看欧美系的那种繁荣拖沓感,在这本小说中完全看不到,篇幅与段落安排的错落有致,看的过程中完全没有负担感,关键是小说的情节本身就非常的吸引人,全书的节奏都在线上,非常棒的阅读体验。

  就跟我们上学时期学习的物理课关于电路的知识一样,本以为是并联,没想到是串联,本书人物众多,敞开式的叙述令人眼花缭乱,但最体现作者把控力度的方面就在于此,所有的因都有果,所有的果都可以追查到因,最终形成闭环,滴水不漏。悲伤的惨剧无法避免,究其原因,竟然是常人无法理解的扭曲的爱意,因爱而杀,令人唏嘘,而全书最大的亮点竟然是那条名叫“尼普顿”的狗…

  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黑色睡莲》乃是国内简体中文版的一版一印,400页的体量略多,但这丝毫不影响什么,本书胜在整体和情节,相信大家可以读的非常愉快!

  《黑色睡莲》读后感(五):【推迷会鉴书团】五星吹爆不接受反驳

  看开头的时候就感觉到了惊艳,看完结局忍不住发出“卧槽”的声音。

有三个女人生活在同一座村庄。第一个女人很恶毒,第二个女人爱说谎,第三个女人很自私。她们都要逃离同一个村庄。然而有一次,花园的铁栅栏敞开了。但是,游戏规则却很残酷,她们当中只有一个人能逃脱,其他两个都得死。事实也是如此。

  开头写得像大逃杀——只有一个人才能掏出牢笼。联想到欧美小说一贯的刺激,我便有了先入为主的看法。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作者是女性,整篇小说都用女性独有的细腻笔触写成。

  小说三线并进,也就是开头提到的三个人——11岁的女孩,36岁的少妇,以及即将成为寡妇的老人。三线从一起命案引出,交错并进,在最后的部分时又合并成了一条线。究竟谁才能逃出牢笼呢?

  故事发展的过程中没有预想里的那么血腥,其实讲的是感情纠葛。

  11岁的女孩与班上的男孩们。

  36岁的少妇与自己的丈夫、调查案件的警察的三角恋。

  以及垂垂老矣的妇人与自己即将死去的丈夫。

  重头戏在于36岁的女教师那条线,因为那是离案件最近的线。负责案件的警察爱上了最大嫌疑人的妻子,所有人都觉得他是为了撬走别人的老婆才会想到将那个男人定罪。

  私家侦探拍到死者与五个女人的牵扯,其中之一便是那个36岁女教师。

  是情杀?

  然而这个小镇又是莫奈的故乡,其中也许藏着他未流于世的画作,传说在某一个小屋里留有莫奈的真迹。

  是财杀?

  死者被砸烂了脸,心口又被捅了一刀,而后被扔进河里,什么样的仇恨才能让凶手做出如此举动?

  是仇杀?

  或者类似于《东方快车谋杀案》?

  警察抛出了一连串的可能,这一切却因为嫌疑犯的不在场证明而停滞不前。

  紧接着警察们又查到了一桩陈年旧案,多年前一个十一岁的小男孩在河里溺亡,恰好也是这条河。

  难道是一桩复仇案?

  作者抛出种种可能之后,在结尾处再一一推翻,真相揭开之时,读者仿佛进行了一场不可思议的时光旅程。的确如开头所说的一样,这是被偷走的十三天。

  也许这十三天对别人来说微不足道,但对小说里的三个女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历程。

  她们想要逃离藩篱,却有东西将她们拼命束缚。

  作者在处理细节方面十分独到,撑起了正本小说的核心超级诡计,我敢说说未来的读者在读完之后也会和我有相同的反应。

  《黑色睡莲》读后感(六):以爱为名的罪行

  米歇尔普西,这是我第二次读到他的作品,每一次他都没有让我失望。

  《黑色睡莲》借用了画家莫奈所在的城镇,吉维尼村,莫奈大街,甚至是美术馆和博物馆都是真实存在的。作者在这些真实的地点和建筑基础上创造了一个充满悬疑色彩,以及丰富想象力的作品。或许莫奈的画作“睡莲“串联起了整个故事,但实际上,我们不能忽略的是,构成整个故事的主线,其实是爱!

  在读这部作品之前,收到了很多朋友的推荐,有些人说,这部小说可以排到他今年读过的欧美系列榜首。这本书真的那么优秀吗?带着这样的疑惑,我读起了这部小说。而当我一直在读的过程中,仍然带着浓浓的困惑,因为从前半部分看来,这和一般的欧美悬疑系列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也没有任何突出的地方。故事讲述的是莫奈故乡吉维尼村,出现的一级命案,由这起命案关联到的几个人,一位80多岁的老寡妇,一位36岁的已婚女性,以及一位11岁的有绘画天赋的少女,这三个人成了故事的主要人物。每一天所发生的事情都围绕在这三个女性之间。然而看似毫无关联的三位女性,其实就是这部故事的悬疑之处。而造成悲剧发生的往往就是爱,以爱的名义所犯的罪行,也最终会得到应有的结局!而抛开伦理道德,真正相爱的人,也能排除重重阻碍,获得幸福!

  其实在当我读到故事1/3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这个故事将会带有叙轨的手法,因为看似平淡的前半部分,要引出结局的精彩和反转,必须有强烈的铺垫,前半部分的叙诡其实就是给了后半部分的结局,做了一个合理的铺垫。在读到最后结尾之处时,我会豁然开朗,原来结局如此。所有在之前文中所设置的一切,都变得合情合理。一位女性悲惨又无趣的一面,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真相往往是令人无奈与难过的。但是作者通过这样的时光交错的手法,把三个时间段所发生的故事都详细的描写了出来。而作者所设置的悬疑也在结尾处达到了高峰。读完之后结合全文所有的内容,读者会发现,作者的这些设置就是在欺骗读者。

  当然作者成功地骗到了读者,作为受骗的读者,读到结局,我竟然还有一种感动,经过几十年,两位主角竟然也迎来了最终的结局,不免让我觉得这是作者为了满足读者所设定的happy ending。当然我个人也是喜欢这样的结局的。

  说到底这还是一部悬疑色彩非常浓郁的小说。作者所设定的悬疑以及叙述诡计,无疑给这部小说增添了非常大的可读性。虽然我在读前半部分的时候,略微觉得有些冗长了,但读到结局之后才会明白,前文铺垫的意义!最后再次推荐这部小说。

  《黑色睡莲》读后感(七):【推迷会鉴书团】法国当代mystery的巅峰之作

  上世纪40年代前的法国一直都是世界侦探小说的重镇,然而之后就仿佛被后起的日本、北欧诸国所超过。从侦探小说演变成mystery小说的现在,并不是说法国作品不行了,只是似乎世界都遗忘了他们。从难得引进的几本作品中,还依稀可以从70年代的 雅普瑞索 ,80年代的霍尔特,到如今的瓦尔加、普西、勒梅特,其作品不仅充满了法国浪漫风格,同时也有着不亚于日本新本格味道的元素。可以说当今的欧美mystery里,最接近日本新本格的就是法国。也因此,本作在日本2017年的四大推理杂志年底评选四大榜单中分别取得了4、5、7、11位,和勒梅特两人扛起了当代法国mystery小说最高水准的大旗。

  米歇尔•普西一九六五年生于法国,是鲁昂大学地理教授和国家科学研究院实验室主任。二○○六年以《罗苹密码》崭露头角,之后作品多以他的故乡诺曼底地区为背景。二○一一年出版第五部小说《黑色睡莲》(本作)首次以犯罪小说形式发表,成为当年得奖最多的法国推理小说。从这一年开始,2012年的《直到那一天》、2013年的《别放开我的手》(有台版)、2014的《永远不要忘记》、2015年的《她不是我妈妈》、2016年《时间杀手》连续杀入法国年度畅销榜前十位,成为了法国当代最出色的Mystery作家。之后《我们发现她相当漂亮》(2017)、《血亲新版》(2018)和《我不得不梦想太多》(2019)等多部作品尚没有英译。仅仅是近3、4年时间里就有35个国家引进了他125部译本(其中英译和日译都在2015年后才出版)。可见在全世界,普西的作品都一直到这几年才慢慢进入人们的视角,而初一入门就是石破天惊。

  作品莫奈的故居吉维尼小镇为背景,以三个女人的故事分三条线叙述。虽然开头和大量篇幅都以热衷于收藏莫奈名画睡莲的医生之死为主线进行调查,而随后发现的1937年时11岁小男孩在相同地点相同方式死亡将本作悬念进一步加深。整个案件错综复杂,几个嫌犯看似都有动机却又完全不合理,让人摸不着头脑。然而剧情在案发后第15天时一切都戛然而止,这时的真相仍然没出来。不过如果喜欢看日系新本格的读者来说,可能此时已经心里有了某些预感。这时大可以坚定自己的猜测,作者确实不仅玩了这个诡计,而且还耍的很漂亮、很宏大,让人不禁怀疑普西真的是第一次写犯罪小说么?如此纯熟的手法、滴水不漏的设计、完美的误导、加上之前处处的欺骗和伏笔,构成了这个宏大至极的诡计。要不是可以肯定法国很少引进日本推理作品,我真的在想本作绝对是日本新本格中某类写法的集大成之作。更何况本作确实还是作者的mystery小说处女作。

  去年曾有幸拜读作者的《永远不要忘记》,经历了前2/3的普通描写,接着就开启了最后一章波涛汹涌般的连环逆转。一年过去了迄今仍对那个超强的阅读体验记忆犹新。本作同样如此,最后一章的“真相”让人很难不去记住这本书。不出意外本作将铁定成为本人今年阅读mystery作品的年度前三。

  《黑色睡莲》读后感(八):法国当代mystery的巅峰之作

  上世纪40年代前的法国一直都是世界侦探小说的重镇,然而之后就仿佛被后起的日本、北欧诸国所超过。从侦探小说演变成mystery小说的现在,并不是说法国作品不行了,只是似乎世界都遗忘了他们。从难得引进的几本作品中,还依稀可以从70年代的 雅普瑞索 ,80年代的霍尔特,到如今的瓦尔加、普西、勒梅特,其作品不仅充满了法国浪漫风格,同时也有着不亚于日本新本格味道的元素。可以说当今的欧美mystery里,最接近日本新本格的就是法国。也因此,本作在日本2017年的四大推理杂志年底评选四大榜单中分别取得了4、5、7、11位,和勒梅特两人扛起了当代法国mystery小说最高水准的大旗。

  米歇尔•普西一九六五年生于法国,是鲁昂大学地理教授和国家科学研究院实验室主任。二○○六年以《罗苹密码》崭露头角,之后作品多以他的故乡诺曼底地区为背景。二○一一年出版第五部小说《黑色睡莲》(本作)首次以犯罪小说形式发表,成为当年得奖最多的法国推理小说。从这一年开始,2012年的《直到那一天》、2013年的《别放开我的手》(有台版)、2014的《永远不要忘记》、2015年的《她不是我妈妈》、2016年《时间杀手》连续杀入法国年度畅销榜前十位,成为了法国当代最出色的Mystery作家。之后《我们发现她相当漂亮》(2017)、《血亲新版》(2018)和《我不得不梦想太多》(2019)等多部作品尚没有英译。仅仅是近3、4年时间里就有35个国家引进了他125部译本(其中英译和日译都在2015年后才出版)。可见在全世界,普西的作品都一直到这几年才慢慢进入人们的视角,而初一入门就是石破天惊。

  作品莫奈的故居吉维尼小镇为背景,以三个女人的故事分三条线叙述。虽然开头和大量篇幅都以热衷于收藏莫奈名画睡莲的医生之死为主线进行调查,而随后发现的1937年时11岁小男孩在相同地点相同方式死亡将本作悬念进一步加深。整个案件错综复杂,几个嫌犯看似都有动机却又完全不合理,让人摸不着头脑。然而剧情在案发后第15天时一切都戛然而止,这时的真相仍然没出来。不过如果喜欢看日系新本格的读者来说,可能此时已经心里有了某些预感。这时大可以坚定自己的猜测,作者确实不仅玩了这个诡计,而且还耍的很漂亮、很宏大,让人不禁怀疑普西真的是第一次写犯罪小说么?如此纯熟的手法、滴水不漏的设计、完美的误导、加上之前处处的欺骗和伏笔,构成了这个宏大至极的诡计。要不是可以肯定法国很少引进日本推理作品,我真的在想本作绝对是日本新本格中某类写法的集大成之作。更何况本作确实还是作者的mystery小说处女作。

  去年曾有幸拜读作者的《永远不要忘记》,经历了前2/3的普通描写,接着就开启了最后一章波涛汹涌般的连环逆转。一年过去了迄今仍对那个超强的阅读体验记忆犹新。本作同样如此,最后一章的“真相”让人很难不去记住这本书。不出意外本作将铁定成为本人今年阅读mystery作品的年度前三。

  《黑色睡莲》读后感(九):【推迷会鉴书团】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一场负重前行

  实在是太过惊艳的一本书,封面水墨的黑色睡莲中隐藏着女人的侧脸,看不清的神情淹没在一片黑色之中,左下角一滴流下的血或是泪水,更给整个画面平添了残酷与悲伤的气息。封面如此值得称道,内容也丝毫不逊色,读罢久久不能让人释怀。

  故事开篇就用一段自白概括了故事走向:三个不同年龄段女性的故事,同样生活在吉维尼小镇的她们各自困在彼此的牢笼之中,当中只有一个人可以逃离,剩下两人会以死亡结束。整篇故事最让人震撼的在于其惊天的诡计,同时又用丰富的画家莫奈故乡背景填充,诡计、背景均服务于整个故事,而非简单的炫技或者炫学,完成度与观感均使得读者大呼过瘾。但鉴于故事诡计的透露严重影响其他读者的阅读,在此不再进一步叙述。

  抛开故事的结构设置,每一段事件的描写,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都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笔力,再把控几条故事线展开的同时,每段情节都伴随着吉维尼小镇各种风光与画家莫奈生前身后所留下的各种痕迹,小镇是故事重要的背景、莫奈是故事内在情节的推动。女主人公们的心路历程也令人唏嘘不已:法内特对于绘画的热爱对于外界的向往,斯特凡妮的细心善良和对爱情的执着,老妇人看透过往世事的绝望,多种情感、多条时间线交织在这个文艺安静的世外桃源小镇,全世界的游客都向往着这里,而文艺界的瑰宝也均指向这个玫瑰线经过的地方,但不断发生的残忍命案又如同优美旋律中不和谐的音符,刺耳又令人不适,尤其让我不忍卒读的是男孩保罗被杀害的时刻,凶手的出乎意料已经不足以抵消我的恐惧,这也是世间最大的悲剧:将美好的事物撕毁给你看,残忍地毁灭与破坏,原谅懦弱的我跳过了那段描写,抑或是太过真实让我入戏太深。

  这是一部30多万字的小说,并不是所谓快餐式的小品文,多个看过的朋友均表示阅读过程一气呵成,而最后的惊天揭晓诡计的时刻,更是韵味无穷,似乎有种观看日系新本格推理小说的即视感。最终作者也算是弥补给读者一点点慰藉,无论结局是否真实或仅仅是想象,似乎再悲苦的人生中总还是有希望存在,人们坚持走下去往往也是因为这一份眷恋。也希望你能打开这本书,享受一场精彩与难忘的阅读之旅,并在悲伤、幸福、恐惧、仇恨与爱情之中获得自己的感触。

  《黑色睡莲》读后感(十):【推迷会鉴书团】守护天使

  他以无比坚定的决心将情绪尽情宣泄在作品上,所有的规则都被抛开,色调变得非常厚重或者深沉,油彩切过整个画布,画上的物体紧紧相嵌,有时整个图上几乎看不到水,就象现实世界中的天翻地覆。——克洛德·莫奈《睡莲》 本书《黑色睡莲》作者——米歇尔·普西,1965年,生于法国诺曼底的卢维耶市。 法国畅销书作家,著名政治评论家,选举地理学专家,曾任法国鲁昂大学教授。 本书主要围绕三个女人来展开,如果您觉得是三个不同的女人的话。她们的实情还得你们去自己探寻,我在这里就不剧透了。这也是本书的精妙之处。 当我知道事实后也是非常震惊,整理一番思绪后才恍然大悟。 哦,对了,还有一只叫做尼普顿的可爱狗狗,如影随形,无处不在。 本书开篇,便是一起离奇的凶杀案:一位当地的眼科医生被刀直接刺穿心脏,又被石头砸烂了脑袋,还将头淹没在水中,直至死亡。 接下来便是警察走访破案,随着故事的深入,层层迷雾被人如抽丝剥茧般剥开,事情也水落石出。 等我读到最后,反而觉得真相没有那么重要了,更重要到是那个男人爱到深处的,极致的,偏执的爱。 本书景物描写非常之多,在恰当的的时候,恰当的地点。读来特别令人惊艳,精彩程度令我叹为观止。给我的感觉好像不仅仅在读一本悬疑推理小说,更像是一本关于文艺类型的。 正像对作者的评价那样,普西以学者的深入观察对人性善恶进行独特解读,加上对景致的细腻铺陈和曲折悬疑的情节布局,让他在法国文坛独树一帜。 “当女教师弯下腰向一旁微微转过身去的时候,一束阳光从窗子照射进来,照在洁白的纸张上,也照亮了她的脸颊。” 再说一个让我有点头疼的地方,就是外国小说中的人物名字对我来说太过于繁琐,读来也有点拗口。 以至于我不得不将他们的人物关系写在纸上,这也是我读书一直坚持下来的习惯,像读《百年孤独》那样。 在几年前就曾经拜读过作者的——《直到那一天》,在推理悬疑的外表下,内核是对人性的探讨与解读,带给我了我很大震撼。 这本《黑色睡莲》也同样如此,带给我的惊喜也不少。 令我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 《直到那一天》畅销35个国家,那么《黑色睡莲》也一定能够热销并受到更多人欢迎,而且还会比前者更优秀,因为它——当之无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黑色睡莲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