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风筝》: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也给了我黑色的幽默
日期:2018-01-10 作者:丁小村 阅读:

《风筝》: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也给了我黑色的幽默

  这是一个有趣有味儿的公号,很多读者都置顶了(点上边蓝字关注)

  《风筝》的黑色幽默

  文 | 丁小村

  

  据说被关了五年黑屋子,柳云龙导演的谍战大剧《风筝》才得以面世:五年来,电视机、电脑手机都经过了无数次升级,它们所需要内容,比如电视剧,却总是跟不上它的食欲和食量的需求,这正好应了我们中学政治课本上的一句经典答案——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们,永远满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文艺工作者们:你们真的很对不起人民。

  当然文艺工作者们也很冤:一部电视剧的计划生育政策,非常严格,讲究优生优育——婆婆非常多,媳妇很难做。据说某些电影电视剧的审查过程曾经有盖一百多个章子的传奇——审查程序如此复杂,才会有《风筝》在黑夜中漂浮五年之久。

  《风筝》成了银屏上的领潮者,确实体现了一个事实:我们的人民,需要精神美食,脑残的抗战神剧,虚浮的穿越剧和蠢头蠢脑的宫斗戏,实在是哄不住他们的胃口了。

  文艺工作者们捉襟见肘:靠挑逗人民的感情,每一条带鱼都可以拉动一批脑残的热情,但高潮太多,最终必然产生疲劳感;违背常识很可笑,侮辱人民的智商,最终必然被人民唾弃;一次次把历史打扮成一个花哨的小姑娘,她最终不会变得可爱而是滑稽……银屏和银幕上的荒芜,导致了人民的饥渴。

  

  《风筝》引发了观赏热潮,是预料之中的事儿:这就好比《芳华》,赢来了十几亿的票房不足为奇,因为人民饥渴太久,哪怕你给颗小小的糖,也能安抚他们空虚的胃。

  《芳华》喷洒的是掩饰一代人丑陋青春的百花香水,让我想起了广场舞——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

  《风筝》则好似黑暗中的翅膀,它带着一双黑色的眼睛,眨闪之间透露出黑色的幽默,让我想起了一曲摇滚——那天是你给我一块红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

  《风筝》里充满了黑色幽默,就冲这一点必须的智商,它显然完胜大红大火的《芳华》:观众情商和情商都需要照顾,人民的味口和头脑也需要哺育。

  

  关于革命的黑色幽默。

  《风筝》中有很多好玩的情节。比如曾经的学生运动领袖,那个红色资本家的后代冷眉姗,她在父亲去世后,精神出了问题——她高声朗诵着高尔基的《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丈夫马小五为了让她安静下来,只好给她吃安眠药,她睁着一双亮晶晶的眼睛说:同志,这是你给我的任务吗?丈夫含泪说:是的,同志。她于是乖乖地上床躺下:同志,接头暗号是什么?

  我死不足惜,可谁来完成我未竟的事业?这悲壮的豪言,从一个精神出了问题的女人嘴里吐出来,顿时变成了一个冷幽默。

  老地下党袁农书记历经劫难,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时刻准备着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终于迎来了新时代阳光,他觉得自己的心复活了——他对美丽的革命同志韩冰一见钟情,心里时常揣着一个小鹿,堕入情网之后,他的革命热情和复活的荷尔蒙冲突不已,一方面让他激情澎湃热情似火,一方面由于她背上了“反革命”的嫌疑,他毫不犹豫地给她拿来一纸离婚协议,以表达自己坚定的革命立场。

  一对革命同志貌合神离,在新婚之夜高声朗诵高尔基的《海燕》,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在暴风雨中,海燕分飞:革命激情终于战胜了荷尔蒙。

  《风筝》中关于革命的黑色幽默太多了,幽默智商,幽默需要会心一笑:这是不严肃的,跟革命不相称。它只是要提醒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天下受难的人民——当你把革命当成了终极目标,一切就都成了荒诞。就好比得了精神病的革命青年小冷,她本身变成了冷幽默。

  

  关于人性的黑色幽默。

  《风筝》里的男女主角,是两个敌对阵营里边的终极特工,他们最终变成了一对患难之交——这在观众意料之中又出乎观众意料之外,这极不符合观众理念结局,暗示了电视剧创作者的一点良心:人性至上,人间自有真性情,它超越任何政党和任何形式的革命,只有在人性扭曲的年代,才有违背常态的感情。

  郑耀先的女儿为了和自己的特务父亲划清界限,不惜抽他的耳光,充满了仇恨——这长在红旗下的红色卫兵,在人性层面上,甚至比一个反动特务的儿子君宝还低级,他脑子有问题,但保持着正直天性和正常情感。据说《风筝》就因为这些内容超出了尺度,被关了禁闭。

  无论什么样的艺术作品,它都需要娱人,但绝不是愚人的——电影电视剧都是艺术作品,必须基于人性,才不至于沦落为脑残的神剧。

  

  提起间谍剧,我们就难免想起经典的“007”系列。这样的影视作品,往往照顾到观众的头脑,既不能太轻松,又不能太沉重;既不能离谱到违背常识,又不能让故事变成刻板枯燥的写实;既要拥有正剧的正义价值,又不能让观众太沉闷……于是007总是遇到欺骗与陷阱,有时候狼狈不堪,但他终究要化解危机,赢来胜利——观众在这样的游戏中,百看不厌

  影视剧的调子如果全是阴暗的,它会让观众喘不过气来;如果违背人性和事实,瞎编乱造,那必然催生无数的虚假作品;如果无往不胜,把对手变成蠢货,让情节脱离常识,那是愚弄观众的智商。

  《风筝》里的黑色幽默往往让观众会心一笑,既尊重了观众的智商,也不违背观众的正善期待——这是它赢得观众的一个重要因素

  荒芜的银屏和银幕,背后可能有许多文艺工作者的无奈,但不管怎么说:娱人是必须的,但愚人却是令人憎恶的。《风筝》里多了这点黑色幽默,就让人对文艺工作者多了一点敬重——你们计算着票房和收视率的时候,不要违背了自己的良心。 

  -The End- 

  (阅后请点赞!最好的支持就是将我的文章分享给其他朋友,谢谢!)

  点下边的题目链接,阅读公号最新热文:◆2018新年献词:每一颗种子都在冬天做好了发芽的准备

  ◆渣男背后:他妈的宠溺!

  ◆在孤独无望的恐惧中:或许有爱……

  图文注明外全部为丁小村原创,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均不得转载

  丁小村言微信号—dxcn916)

  这世界太嘈杂,因此我读书和写作

  有趣、有质、有味儿:文艺的、思想的、感性的

  长按上边二维码关注我,点下边“阅读原文”看前一天

  ▼苹果用户想赞赏就按这里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风筝》: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也给了我黑色的幽默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