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相对论究竟是什么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2-06 03:31: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相对论究竟是什么的读后感大全

  《相对论究竟是什么》是一本由万维钢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相对论究竟是什么》读后感(一):看破红尘相对论

  我们在生活中能接触到的物理学多为光学、力学、电磁学,对于相对论这种高深莫测的东西是不敢去了解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作者用生活中的例子解释了相对论是如何存在在我们周围的,相对论没那么费脑子!

这本书带来的思考是什么呢?是如何看待生活。实际上,在不同的坐标系下,万物运动都不是绝对的,因此我们看待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发生了的事情不要再去懊悔,从或正或反两方面看,过去的失利甚至可能只是为了促进现在的得利。甚至可能没有现在,现在可能只是一个幻觉… 作者说,考虑到光锥,过去和未来都有实实在在的范围,但是现在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的现在可能是他人的未来,他人的现在可能是我的过去,也就是说,我与他人似乎不处在同一个当下,“并没有人跟你天涯共此时”

  《相对论究竟是什么》读后感(二):值得一看的物理读物

  其实,在拿到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这个题目是个噱头,我以为不会真的是在认认真真解释相对论的,但读完后,发现就是如此,而且深入浅出,竟然好像有点理解了?

  我中学的时候是一个比较刻苦用功的学生,但高中的时候理综还是比不上那些顶尖学霸们,换言之,我比那些头脑聪明的人学得更吃力。一般理综卷大题最后一道我都做不出来的,回想起来还是满满的心酸。

  当时,对于力学、电磁感应等等这些理论也的确是一知半解,没有吃熟吃透。没想到离开高中这么多年没接触这些知识了,竟然在这个时候重温了好多理论,更是将当时并没有在教学大纲里的相对论比较全面地回忆了一遍。

  我不能说啥都看懂了吧,但是对这个具有颠覆性的理论却有了一点整体上的把握。像“高速状态下时间变慢”、“空间可以扭曲”等,之前都只知道结论,但这回有接触到比较系统的解释。

  这本书很值得一看,包括对正在上初高中的学生来说,也适合看。如果是很喜欢物理的就更推荐了,我一直觉得要学好一个知识应该更广博地了解各种相关内容。

  所以,这是一个不错的物理读物,拓宽知识面,值得一看。

  《相对论究竟是什么》读后感(三):你理解相对论吗?

  如果你问我喜欢物理吗,我的答案是大大的否定。学生时代就是妥妥的物理学渣,恨不得跟物理从未相遇过。我和物理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从未想过要走近它。

  最近有幸收到万维钢老师的新书《相对论究竟是什么》,说实话,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内心紧张不已,怕读完这本书,连基本的概念都没办法理解,那就糗大了。万幸,看完全书,虽然还是一知半解,但总算了解了一点点皮毛。

  诚如书名所言,此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讲清楚,相对论究竟是什么,

  狭义相对论:一切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的坐标系下,物理定律都是一样的。

  广义相对论:在所有的坐标系下,物理定律都是一样的。

  书中万老师没有一味的说教,而是通过通俗的例子,简单的图表把相对论的主要的观点及发展历史娓娓道来,使一般的读者小白也能够相对轻松地理解相对论的观点。没有一味的故作高深,很好地照顾到普通的读者。不理解相对论,对我们的生活也产生不了显著的影响,但现代社会,多知道一点,触类旁通,显然更利于自身的发展。如果我们不想被时代抛弃,就应该尽可能多了解世界。

  如果你也是一位物理小白,这是一本很好的科学读物,多读不同领域的书箱,可以使我们眼界更加开阔。

  如果你对物理感兴趣,也可以看看此书,看看自己的理解和作者万老师的观点有何不同。不同观点的碰撞可以产生不同的火花。

  《相对论究竟是什么》读后感(四):相对论,是科学,不是玄学

  《博弈论究竟是什么》和《相对论究竟是什么》都是得到“精英日课”专栏的专题内容,经过淬炼整理后,形成了对应的书籍。 对于文科生而言,相对论比博弈论更难理解。因此,我对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何为相对论,持怀疑态度。 不过,自知真理无穷,但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又何必担心自己不识天下真理呢? 一提到相对论,很多人都知道它是物理知识;提到物理,就必然联想到爱因斯坦。 相对论,是爱因斯坦智慧的结晶,主要讲的是宇宙的问题。相对论分为广义相对论和侠义相对论。

  简单了解下广义相对论: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认为:一切有质量的物体均相互吸引,这是一种静态的超距作用。 在广义相对论中物质产生引力场的规律由爱因斯坦场方程表示,它所反映的引力作用是动态的,以光速来传递的。 广义相对论是比牛顿引力论更一般的理论,牛顿引力论只是广义相对论的弱场近似。 所谓弱场是指物体在引力场中的引力能远小于固有能,力场中,才显示出两者的差别,这时必须应用广义相对论才能正确处理引力问题。 爱因斯坦一直把广义相对论看作是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他说过,“要是我没有发现狭义相对论,也会有别人发现的,问题已经成熟。但是我认为,广义相对论不一样。” 狭义相对论的观点是:一切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的坐标系下,物理定律都是一样的。 是不是已经感觉很复杂了呢? 未知的宇宙如同一个谜,等待着我们开启一扇又一扇的真理之门。

  作为一本普及何为相对论的书,这本书通过严谨但相对浅显的语言,打通了物理学和生活的壁垒,引人深思的同时,也帮助我们打开了科学的大门。 读一本书之前,只知眼前;读完之后,放眼远古与未来。 读一本书之前,只知人间;读完之后,放眼洪荒与宇宙。 那这本书,就是读活了吧。

  《相对论究竟是什么》读后感(五):相对的是坐标系

  在万老师劳苦功高地举例、画图之下,我这物理考试从未及格之人理解了相对论的一点皮毛。

  另外想赞一下这三本新书,尺寸可以一手掌握,页边距、行间距、字间距设置得不错,版面看着舒服,让常年只用kindle的我感受到了纸质书带来的美好与满足。

  内容摘录:

  狭义相对论:一切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的坐标系下,物理定律都是一样的。

  广义相对论:在所有的坐标系下,物理定律都是一样的。

  我们在生活中能接触到的物理现象其实只有几种。搬运东西、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力学;能看到周围的事物、欣赏各种颜色,是光学;平时用到的一切家用电器,几乎都来自电磁学。

  光,其实就是电磁波。我们平时所见的可见光无非就是特定频率的电磁波而已。

  物理学家做的事情,是对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儿提出一个假设,然后再去验证这个假设。做这件事,除了数学,还得有智力勇气,还需要有“物理直觉”。爱因斯坦的天赋就在这里。

  时间膨胀和长度收缩这两个效应告诉我们:空间的长短也好,时间的快慢也好,都跟坐标系有关。不同坐标系中的观测者看到的时间和空间是不一样的。时空并不是一个客观的、不变的、一视同仁的大舞台,每个坐标系都有自己的时空数字。不同的坐标系要想交流,得先做“坐标变换”,把对方的时空数字转换成自己的。

  在绝对的意义上,你只能活在自己的当下,并没有人跟你天涯共此时。

  相对论的这几个效应,你可以用类比和联想的方法加深记忆:运动会让你更年轻(时间膨胀)、变瘦(长度收缩)和变结实(质量变重)。

  《相对论究竟是什么》读后感(六):上帝的恶意

  这是一本今年6月新出版的书。关于相对论,其实我已经接试图理解过很多次了,从《上帝掷骰子吗》到《时间简史》到汪洁老师的《时间的形状》以及他几乎全部的“科学好声音”,但基本上来说,我对相对论任务理解很少。我只知道:光速不变且不可超越、高速运动下时间会变慢、质量大的物体会扭曲时空。但到底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我完全一无所知。但这一次我终于感觉我离理解相对论又近了一步。 其实一切的起点都是来源于爱因斯坦提出的光速不变,对于这一点,我们很难理解 ,但我们只要记住,就像书中严锋教授所说的:我们这个宇宙就像一台计算机,因为系统计算能力有限,所以必须给光速一个上限。如果光速可以在运动中叠加那么光速就会被突破,而这是系统不允许的。 我现在发现这是后面一切BUG的起点,因为光速的这个特性导致了所有后面的不可思议。而这里是我看本书最大的收获。 首先我们看,如果我们在一台行驶的高铁上,我用箭从车厢头射往车厢尾,用的时间会和我在静止的车站上用的时间相同,为什么?因为箭头叠加了车厢的速度。而如果换成手电筒,诡异的事情就发生了。当我在车厢上打开手电筒时,我所感受的时间是和我在车站里是相同的,但如果另一个人在车站看着这一切的时候,他所看到的情况却是不同的。因为他看到,在打开手电筒到光射到车厢尾的时候,光走的距离是更长了,而光的速度是不叠加车速的,所以我在车站看到光到达车厢尾的时间是比在车上的人看到的要长……换句话说就是,在静止的人看来,运动中的人好像陷入了慢动作,而在车厢里面完成这一动作的人根本感觉不到。这是用最简单的中学物理就能推导得出来的现象。所以,空间的长短、时间的快慢,都是与坐标系相关的,现在是什么时间、距离有多长、速度是多少,全都是相对于你所在的坐标系决定的。 事实上速度从来都不是直接叠加的,而是一个公式计算,如果两个速度都相对光速小很多,可以近似认为相加,而如果是两个光速计算出来它仍然等于光速,这就又导致了一个现象,就是在你不断加速的情况下,速度会无限接近光速却永远不可能达到光速,从这一现象看起来就是你的动力是一样的,但你的质量越来越重了。这就是相对论导致的另一个现象:高速运动的物体质量会变大,然后它就会又延伸出一个爆炸性的公式,就是质能公式,E=MC2,它打开了核时代的序幕。 一切就是这么顺理成章。 这些其实都还是狭义相对论的内容,广义相对论呢则主要是针对的引力场,爱因斯坦把引力场解释为时空弯曲,而我们寻见的引力其实都是物体沿时空测地线的运动而已。这样物理学家把静止与匀速运动统一之后,又把引力运动也成功的视为了一种自然运动,引力运动并不是由引力所引起的。 这本书真的做到了深入浅出而流畅、优美的讲述了这个确实是非常优美的理论。爱因斯坦就像是上帝特意送给人类的一份礼物。文章最后也说了,广义相对论用于大尺度的世界,而量子理论适用于微观,现实中似乎并不冲突,只有一个特例,就是黑洞的奇点,那里有大引力,却尺度小,所以可能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会同时失效。 最后用一句爱因斯坦的话作结尾:“上帝是不可捉摸的,但并无恶意。”也许吧

  《相对论究竟是什么》读后感(七):纯阳书评第390期《相对论究竟是什么》

  

众所周知,相对论是一道大菜,更是一道出了名的硬菜,尽管营养丰富,但是它压根就不是老百姓的菜,普通人即使硬着头皮吃进去,也消化不了多少。那么有没有一位大师傅,能稍稍调整一下烹饪手法,做出一份普通读者能更好消化的相对论?答案是有,本书作者可能就是那么一位贴心的大师傅。作为一道更易于消化的菜,本书具有以下两个看点:

第一、精心设计了烹调手法,难得好消化。

抽象理论之所以难讲、难学、难懂,是因为其距离生活直觉太远,严重考验人的大脑算力,很容易让读者产生阅读上的不良反应。相对论作为抽象理论中的王者之一,自然更是如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干了三件事。

一是考虑到目标读者是普通老百姓,太硬的东西根本消化不了,所以直接干掉各种高深的数学计算和抽象的理论推导,仅仅保留了思想上的干货,从而大幅降低了理解门槛。但是这些干货思想也不是省油的灯,绝对算不上浅显易懂,那么怎么办?

作者第二个办法就是故事化,突出理论诞生背景中的困境,强调相对论诞生历程中的戏剧性,穿插具有故事味道的思想实验和形象化的比喻,从而让这本书读起来充满浓浓的故事味道,而这种故事味道足以激起读者足够的兴奋和愉悦之感,正是这种兴奋、这种愉悦让读者坚持下来,愿意跟着作者理解不时出现的理论分析和肯定逃不开的抽象描述。

尽管如此,但是相对论毕竟是相对论,想当年狭义相对论横空出世以后,竟留给科学共同体几年时间消化吸收,本书要是这么轻松就能带着大家打完收工,相对论就不是相对论了。

为了帮助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同时能在记忆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作者第三个办法就是出小偏方。为了记忆运动中物体会出现时间膨胀、长度收缩和质量变重等效应,作者建议将其联想为运动的好处。运动会让你更年轻(时间膨胀)、变瘦(长度收缩)和变结实(质量变重),一个联想,问题都解决了。

第二、能学到相对论引发的洞见。

作者是一个读书破万卷的人,所以既善于完成知识的联结,也善于挖掘知识之外的新思想、新启发。

作者在带着大家走完相对论之旅后,开始了自己的有感而发。他认为学习相对论,不只是要重新构建一个新的时空观,重新看待这个自然世界,还应该学到其他的洞见。比如作者强调,相对论提醒我们注意思想的局限性,思想是思想,也是工具,再好的牛刀也不适于杀鸡。相对论让我们更乐观,我们的很多恐惧与不安来自于偏见与无知,当我们克服了这种偏见与无知,世界将会大不同。

其实真正重要的不一定是作者的这种感悟,而是作者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有人居然可以在读了相对论这么枯燥的东西后也能有感而发,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认真反思一下“事事留心皆学问”,我们留心了吗?我们思考了吗?我们想到了什么?如果说作者的感悟是相对论引发的洞见,那么这一点恐怕是相对论引发的洞见之洞见。

  《相对论究竟是什么》读后感(八):《相对论究竟是什么》

  《相对论究竟是什么》是物理学家,现科学作家万维钢的作品,听到“相对论”就有一种好高深的感觉。其实只需粗略的了解下,就会发现,其实他有许多作品,其中也不乏获奖佳作。他对科学是有钻研的,并且很擅长。

  书中有十多个章节,在我看来,这些就是答案的组成部分。相对论很难,并且很难懂,哪怕是物理学家也会有这样的疑惑。书中列举了许多例子,也用上了一些数据加以分析。而书中说到,物理学观察世界有点像传说中的得道高人。古时候说和尚需要看破红尘,后来我觉得看破红尘的是医务工作者,现在看来还有物理学家。或许在他们眼里这个世界也就那么回事,只是角度还是会有所不同。 关于相对论,书中除了作者自身的观点也将以往我们熟悉的物理名人观点做了新的解读延伸。比如爱因斯坦、牛顿、伽利略等人所总结的物理论点。在作者看来他们每人面前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相对论,甚至通过费曼还发现,原来哲学家也是喜欢谈论相对论的。

  物理学这个学科就像作者说的,出了许多英雄,但世人因为对物理学的不了解,在他们心理也就只是不明觉厉、敬而远之的态度。 电磁、光速、波动、科幻穿越、弯曲几何……通过这些常见现象和热词等,作者向读者介绍了相对论也科普了不少物理知识。这是一本会引发读者思考的书籍。

  《相对论究竟是什么》这本书只有成人的一巴掌大,而里面的一些观点作者也是在以比较接地气的方式在向读者介绍,也有一些有趣的常见知识问答。就像书里说的他“擅长让高端的道理落地,喜欢激发读者思考”。都说书里有白味人生,阅读可以让你体验不同的生活,其实阅读也可以让人对新的领域感兴趣,挖掘人新的潜能,还可以让人了解,认识到更多优秀的作者。他们可能一开始并不是为写作而生,而是在某些领域,有了一定的成就或是经验,再来通过写作的方式向世人分享这些成果。 书的开篇作者谈论到了阅读这本书的意义,而最抓我的就是“工具人”这个词,书或许会因为精于某方面,被定性为工具书,但人完全是可以多面的。所以不论是于工作还是生活的一面若是被称“工具人”大可不必。而读书可以增加人的多面性。

  《相对论究竟是什么》读后感(九):原来我也是学过相对论的人

  

一本开本很小、重量很轻的书,却能让读者大呼过瘾,私以为这类书多半是小说,但走近一阅,却是一本如假包换的科学书,书名《相对论究竟是什么》。有人说,相对论是物理学中的玄学,这个世界上只有智商极高的人才能洞察其秘密,不过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看不懂的人自然会为自己看不懂找理由,真正看懂的人也不必止步于吹嘘,毕竟看完后更加意识到相对于这个宇宙、这个世界、这个人间,自我的渺小!

万维钢的理性思维在《相对论究竟是什么》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虽然与传统的物理学教科书相比,此书入门门槛并不高,但是还是需要有一定理科功底的,它首先从相对论产生的背景说起,引申的是关于电磁学的四个公式,一堆符号组成的公式,如果不知道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其实这种简洁无外乎是自呓。当然,万维钢不是通过否定经典物理学理论来突出爱因斯坦的伟大,无论是广义相对论,还是狭义相对论,我们仍然在学问产生后的百年内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验证,也许所谓的验证仍须五百年。

谈起牛顿与爱因斯坦,万维钢的确是一针见血,他们几乎是两类人,虽然在物理学史上都是顶呱呱的存在。牛顿是对自然无比敬畏,对于人世无比自大,而爱因斯坦却走到了反面,一切抛头露面的事情,爱因斯坦是没有兴趣的,但是对于宇宙、对于时间、对于空间,爱因斯坦恨不得穿越。尽管量子力学在某种程度上对相对论产生了质疑与挑战,但是爱因斯坦仍然很温和,没有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二者相安无事,也让后代物理学家对这位先驱有了更多的尊重与理解。 物理学在生活中不会以同一种面孔出现的,但它以宇宙为背景,以时空为线索时,生于其中的人是可悲的。正如万维钢叙述相对论,不能不回避以下的假设:在二维世界中,我们只能看见黑与白,在三维世界中,我们了解了五颜六色,那么在四维世界中,我们有了时空,反而觉得一切不可控,在虚无之间觉得外在的物质、能量是如何不可靠,进而追求内心的宁和,不过,物理学毕竟是物理学,不是经济学。前者是无人的科学,后者是有人的科学,如果界定无人与有人,却不仅仅是学科的分野,而是思维方式的差异。 成为专家学者,固然是可喜的,但是从一无所知到无所不知,要历经的苦难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的。万维钢未必是最懂相对论的,但是作为相对论科普者,他能将复杂的理论以浅显的语言讲给读者听,让读得觉得是这么回事,尽管相对论知与不知,与我们现实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并不能因为我了解相对论、证明相对论,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或者是脱颖而出,但是知与不知,某种程度上是显示自我潜能,原来我也是学过相对论的人。

  《相对论究竟是什么》读后感(十):光锥之内才是命运

  支撑我坚持看完这本书的两大原因分别是:1、相对论在清末就出现了,作为一个21世纪的新青年,我应该能看懂万老师这本关于相对论的科普书籍。(不能输的迷之自信)2、想知道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能否穿越时空,回到过去,告诉2008年的我,别脑子进水。(想要赢的迷之YY)

  看的时候,确实阻力比较大,不仅仅是因为有很多物理公式和事例推理,更多的是相对论的一些理念在经典力学看来很怪异。例如时间可以膨胀、长度可以收缩,时空可以弯曲,你的同时不一定是我的同时……

  细看之后,似乎就明白了,牛顿力学是在适用于低速宏观的条件下,它是相对论的特例。相对论研究的是高速效应,相对论的理论出发点是光速在任何坐标系下都是一样的,它通过某种情况下选择某种相对性的原理(所有的惯性系等价/非惯性系与引力作用等)来修正我们之前的时空结构的认识。

  接下来就是我最关心的话题了,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物体在空间中运动速度越快、它在时间中运动速度越慢,而这个在空间中运动速度的极限值就是光速,如果我们以超越光速的速度运动,是否就能穿越时空,改变历史,进而走上人生巅峰呢?

  答案:根据双生子佯谬和原子钟实验,理论上如果能把自己的速度提高超越光速,你就等于穿越到了未来。但实际上,物理定律禁止超光速,任何有质量物体的运动速度都不可能超过光速,所以这个提问的前提就是不存在的。

  如书中的图20所示,此时此刻的我,是一个事件A。

  A点以上是这个事件未来的时间,A点以下就是过去的时间,从A点的时间点看光最远能走多远,然后把它范围画出来就是上下两个圆锥形,这两个光锥代表了事件A的影响力边界。

  C在A的光锥范围内,A一定可以给C发出一个信号,所以C只能发生在事件A之后。A下方的事件都有可能影响到A,所以一定发生在A的过去。而D、E是在A的光锥之外的,无法与A之间通过光速建立联系。一个事件的光锥,界定了它的边界,光锥以内的时间跟它有关,光锥以外的时间跟它必定无关。所有过去与未来都有实实在在的范围,但是现在却是个相对的概念。例如事件A与E同时发生,是“现在”的事,但是E在A的光锥之外,也就是说在另一个坐标系中,A与E就不是同时发生的。E可能发生在A的过去或未来。

  上面的推论,可以得出两个小结:1、 时空是相对的。因果关系是稳定的,是个不变量。不变量是相对值的绝对。所以不必YY着要篡改历史。2、现在,只是个幻觉。你以为有的坎你过不去,实际上当你意识到的时候,你已经过去了。就好比,考虑到光和声音是有速度的,所以你现在看到的与听到的地已经过去了。

  从这2点看来,物理学和哲学有相通的地方在:因果循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看破繁华与红尘啊,有木有。

  既然穿越无望,过去的定会过去,那我们就得努力掌控向上的光锥,毕竟光锥之内才是命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相对论究竟是什么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