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动的相对论》是一本由[加] 斯蒂芬·杜兰德著作,未读·探索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会动的相对论》读后感(一):这本书我要留给我的儿子
拿到书的第一眼还是比较惊艳的,硬壳封面封底,全书铜版纸印刷,一半以上的彩页,不是很厚,毕竟只有14万字。作者用了不到一百页纸来科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一非常深奥的物理理论。本书最具特色的地方就是运用大量的图示,并配合一张卡片来进行解释说明。
这算是一种特别的互动方式吧,配合精心设计的图片,配合这张带有缝隙的卡片,使读者用最直观的方式来理解这一物理学中最复杂的理论。我高中物理知识已经全部还给体育老师了,记不得公式和理论,全凭一股勇气读完了这本书,看不懂的地方居多,但也有一些小小的共鸣和收获。
所谓相对论其实也就是在解释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每个人的基础不一样,对于本书的理解能力也不太一致。所以还是各花入各眼,自己买来瞧瞧吧。对于书中那些我看不懂的内容我基本已经放弃了,下一步着手培养我儿子,教育他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他看懂了以后再来告诉我吧。。。
《会动的相对论》读后感(二):本书可供亲自动手做的实验多多~
得到这本书的初心是想等闺女大一些时经历和我相似的童年的一段历程,看到什么有意思不理解想探究到底的东西时能够有资料供她阅读,让她自己思考或者手把手地教她如何理解,虽然现在在课堂上大多是照本宣科,实验的内容很少(我经历的也就初中经常做实验,但那时还不明白实验原理经常瞎做)。
拿到书翻开后,惊讶于书中的图与线条的精美,初时看觉得很简单,但仔细一分析觉得很烧脑,因为“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虽说可以用一张卡片让相对论动起来,对理解有帮助,但真正懂相对论的戏说只有三个半人。
我只能说我看懂的,看不懂的绝对不讲。全书六章,前三章能看懂,后三章看不懂。后三章讲的是相对论、两个悖论故事与光速。前三章讲的是时间与空间。其实时间讲的依然类似于课堂上所讲的那样,能让人知道是什么道理就好(时间的实验也不好自己动手做)。空间的实验就让人显而易见地看懂了。包括点线面实验,谷仓与杆子长度实验,爆炸趣味实验,球在墙面间弹跳实验等。仅凭一张卡片,让人对空间便有了更深的了解。
后三章的实验看起来也很精彩,但碍于智商原因我看不懂。相信能看懂的小伙伴会对光速与相对论有更深的了解,毕竟亲自动手做过实验了嘛~
本书最后有延伸阅读,就像教科书一样,我认为是供学有余力的小伙伴学习的,可惜了我的智商,哎。
虽很多看不懂,不妨碍这是本认真学就会懂得相对论的书。
《会动的相对论》读后感(三):我们可以穿越吗?
在读本书之前,我对维度理论就很感兴趣,二维、三维乃至很高维度空间的视角到底看到了什么样的世界?蚂蚁眼中的世界和人类眼中的世界有什么区别?四维空间真的存在吗?《会动的相对论》恰恰给了我一些答案和思考,最初打动我的还是里面的趣味实验,通过一张带缝隙的滑动卡片和诸多配合图组成,做实验时我很震撼,震撼于生命的“不公”和宇宙的博大。更高层次的生命体可以看到的与人类不同的宇宙面,如果说三维空间视角的每一个时刻都是在不同空间发生的一个点(暂且称之为当下),那么这个面便是由三维空间的一个个当下绘制成的一个面,怎么简单形容呢?三维空间就像我们跑步的时候每一个脚步,而更高的维度则是运动软件为我们最终绘制出那副路线图。更高维度的视角完整的看到了我们的每一个当下,可以预测我们的未来,回顾我们的过去,这个视角看待我们,就像上帝的视角,我们无法看到这一个视角看到的东西,就如同,毛毛虫无法理解人类的世界,书中的这些实验让我们更可以敬畏之心面对一切。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恰好需要学习一些与穿越有关的知识。第一章,便有与此相关的有趣理论:比如一个人的未来可以是另一个人的过去,当你在一个速度接近光速的载体中,那么你可以穿越到未来。人类已经通过一些实验确定穿越并非胡扯:通过观察GPS定位器,发现卫星上时间的流逝和地球上不一样。当速度越快,时间会变得越慢。第二章更说明了速度不仅仅影响时间,还影响空间,当速度越快时,物体的收缩幅度越大。紧接着的两张,则讲述了不同的视角和运动状态,会产生的对物体观察的偏差。第五章是有意思的一章,但我觉得讲的也是和视角相关的问题,比如,你静止的坐在房间里,你是否在运动?以你身旁静止物体的角度看,你没有运动,但以宇宙的视角,你则正随着地球以10万千米每小时的速度绕太阳运动。除了不同视角看到不同的现象外,更着重讲述了,两个运动着的视角互相观察,会发生什么样有趣的误解,以及真相到底是什么。整本书用前面五章一直探讨了关于时空穿越的可能性与合理性,倘若时空穿越成真,那么因果颠倒,宇宙的正常秩序是否被破坏?而在第六章也给出了答案。只要无法超越速度的极限,那么也就不会出现时空的混乱,而这个极限则是光速。然而超越光速是可能的,目前的科学研究证实是不可能的……这是看到最后,看出的结论,好吧,这本书真的好幽默……当然也可能是我没读懂,这类的科学书实在太深奥了,尽管用很久才啃完这本书,然后还一个个实验认真的做,仍然有好多不太懂,但是感觉对物理白痴又对神秘事物感兴趣的人,真是良心书籍了,尤其是里面的小实验,应该小朋友也很喜欢玩的。也能懂的。推荐!
《会动的相对论》读后感(四):相对论居然还可以用来“玩”?!
地球上的人类在进入文明社会二十万年之后,内心中忽然莫名其妙地有一些焦虑了。因为他们仿佛才刚刚想到了,虽然每个人的寿命有限,自己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更远一些的未来,但自己的子子孙孙可以啊。不知那些外国人作如何想,但中国人从来都是坚强而乐观的,北山愚公就曾经言辞凿凿地对河曲智叟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所以,焦虑也是必然的:地球这个家园再好,毕竟也是有寿命的,假如不出任何意外的话,46亿年之后,我们的子子孙孙又该何去何从呢?总不该坐以待毙,看着太阳发展为一颗红巨星进而“吞没”了水星、金星以至于地球、火星吧?!必须是在“最后时刻”到来之前,赶紧找到一个至少要和地球差不多的星球,到达另外一个“家园”,这才能真正安定下来。
这绝不是一个杞人忧天式的想法。毕竟,科技发展的步伐的确是超乎想象力之外的。就在一百多年前的1900年,当欧洲著名的科学家欢聚一堂,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威廉·汤姆生,也就是开尔文男爵在其新年祝词中回顾物理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时就曾经乐观地认为,物理大厦已经落成,所剩只是一些修饰工作。应该说,经过了整个19世纪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于物理学而言,似乎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都解决好了,接下来的物理学只需要做一些让这些理论和实践更趋于完美的工作就足够了——现实中的情况似乎也的确在印证着这样的说法。只不过,开尔文男爵在乐观中也有隐忧,因为他接下来说:“动力理论肯定了热和光是运动的两种方式,现在,它的美丽而晴朗的天空却被两朵乌云笼罩了……第一朵乌云出现在光的波动理论上……第二朵乌云出现在关于能量均分的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理论上……”
接下来在科技领域内发生的故事,如今的人都已经非常清楚了:19世纪物理学所取得的成就固然斐然,但接下来物理学家们显然做了更多的工作,但绝对不是做了一些“修饰工作”,甚至还有颠覆性的工作——比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以及后来的广义相对论,比如斯蒂芬·霍金的“黑洞”学说……所以说,在21世纪的当下以及未来,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究竟可以发展到哪个程度,是的确会超出了想象力之外的。说不定不需要等到46亿年就已经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包括星际旅行在内的所有问题!假如真的能够这样,那么,今天的“杞人忧天”即使再次被证明是多余的,那也值得了。
但在最乐观最圆满的情形出现之前,还是必须努力、努力、再努力——比如,解决一下相对论的普及问题,不只物理学家们应该弄懂这些问题,进而指导研究更高层次的科学难题;而且普通人也不能觉得可以置身事外,也可以从现在开始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提升整个人类的整体科学素养。
应该说,经过了这么多年的“熏陶”,很多物理学的名词已经广为人知,相对论、黑洞,甚至是白洞、虫洞普通人都已经不再陌生,甚至可以举出一些很有趣的例子来——比如乘坐宇宙飞船出发前往外太空的哥哥变得比留在地球上的弟弟更年轻之类的问题。但两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已经不止一次告诫说不仅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所以,仅仅“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也不行,还要加强科学知识普及。
比如,从相对论开始,这个主意如何呢?
首先来了解一下相对论的相关知识。相对论分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前者是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的题为 《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中提出的区别于牛顿时空观的一种平直时空理论,“狭义”表示它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当然,狭义相对论并不否认牛顿的时空理论,而是对牛顿时空理论的拓展,要理解狭义相对论就必须理解四维时空,其数学形式为闵可夫斯基几何空间。广义相对论由爱因斯坦在1915年完成、1916年正式发表。两者的区别在于:狭义相对论只适用于惯性系,它的时空背景是平直的四维时空;广义相对论则适用于包括非惯性系在内的一切参考系,它的时空背景是弯曲的黎曼时空。广义相对论学说在天体物理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它直接推导出某些大质量恒星会终结为一个黑洞,也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
回顾了相对论的知识之后,估计很多人还是有点儿迷惘。这些知识已经足够深奥了,似乎只是物理学家们应该了解、能够理解的事情,距离普通人的距离还是未免有点儿远了……但,真的是这样的吗?
至少《会动的相对论》的作者,加拿大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杜兰德不同意这个问题。他仅仅用了一张卡片,就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来真真切切地感知和理解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然主要是指狭义相对论——的奥妙所在。
一张卡片就能把深奥的“相对论”清晰地讲明白,可能吗?!确实,人类能够理解的世界的维度,最多是三维世界;而加上了时空这个维度之后,三维世界变成了四维世界,人类的理解就已经难免感觉困难了。毕竟,人类感知维度的能力有限,所以只能看到时空的某个截面,却无法看不到它的全貌。理解这个问题,可以参考一下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除了获得“雨果奖”《三体》之外,刘慈欣还有一系列的短篇科幻作品,不止一次探讨到了有关时空的问题。
斯蒂芬·杜兰德确实有办法,他只是用到了一张中间有一道比较窄的缝隙的硬纸卡片,再加上几根线,轻轻滑动卡片,在玩的过程中就把狭义相对论的知识给讲明白了,真真切切地让相对论“动”了起来。最后,玩得尽兴之时,相对论的奥秘也就不言而喻!
至于他到底是怎么操作的,不妨来看一看、玩一玩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引进、推出的这本《会动的相对论》,一定会大有收获的……
文 / 董小琳
经常听人说:眼见为实。
或换一种新的说法:有图有真相。
但,如果你看过今天的这本书,至少不会这么笃(dan)定(ding)了。
你以为你看到的,就是真实的存在吗?
《会动的相对论》,作者是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杜兰德。曾获得蒙特利尔大学最佳物理教师奖,以及欧洲数学学会和法国-加拿大科学促进协会的表彰。
不管“会不会动”,“相对论”三个字就等于“看不懂”。 再加上这一堆专业头衔,简直就是让我们别看这本书嘛。因为,它的确真的很好玩!
这本据说能把广义和狭义相对论讲清楚的小书,全书只有14万字。
精装的硬面装帧,加上全书铜版彩印,将近一半的页面是这样的画风:
这不就是几根线吗?有什么稀奇的么?
那如果把带缝的纸片放在上面,滑动起来,会怎样?
你会从缝中看到3个黑点,以不同的速度,向3个方向运动。
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这张卡片,把我们看到的二维世界,变成了一维。
从一维(点)的角度看,情景是活动的。每个点都在按照一种我们看不到的规律,运动着。 从二维(线)的角度看,情景就是精致的了。没有运动的点,只有固定的线条。如果我们用二维的视角看三维呢?只能看到一个截面,是不是?
再引申一下:如果我们用三维的视角看四维时空,会怎样? 没错,这就是我们现在能观察到的世界。而这一切,只是四维时空的一个截面。
真实世界究竟是怎样的?
就像这张图中,右下角用文字代替的图片:“无法描绘”。
人类感知维度的能力有限,所以只能看到时空的某个截面,看不到它的全貌,这就是狭义相对论中一个重要的观点。
同样长的两根铅笔,从三维世界投影到二维。由于位置的不同,长度就出现了差距。
此时,你是否想到了些什么?
一群大学生毕业,入职到新公司。
新员工培训时,每个人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
但一年后,两年后,甚至五年、十年后,每个人的职位、发展都会各不相同。有人早已遥遥领先,而有的人还在原地踏步。
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们发展的差距。
如果将眼界扩展,思考到高维时空,也就是投射影像的原画面,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小A下班后没有沉迷于开黑、刷剧,而是用积蓄投资自己,慢慢积累起核心竞争力,在第三年的时候,实现了跃迁。 小B背景雄厚,入职后没多久,就被调到集团总部实习。回来后直线上升,一跃成为中层。 小C看着身边的伙伴们一个个发展神速,心里的焦虑更加深了自己的拖延症。年年计划,却始终没能真正迈出实施步伐。留在原地也算是最好的结果了。如此,你还能说自己看到的,就是真实存在的事实吗?
《会动的相对论》这本书,通过“玩”的过程,把“相对论”的深奥,清晰地讲解给了我们。而且个人觉得,这本书尤其适合和孩子一起阅读。
一张小纸片的滑动,不仅能打开孩子的眼界,更是将一个崭新的世界呈现给他们。
千万年来,我们歌颂着世界之大,无所不包,感叹着白驹过隙,时光匆匆。
殊不知宇宙就静静地站在那里旁观。
人类眼中的神奇伟大,不过是永恒时空的一个把戏而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