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左传译文》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2-05 02:40: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左传译文》读后感锦集

  《左传译文》是一本由沈玉成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6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左传译文》精选点评:

  ●问题当然有不少,但《左传》翻译难度大,你跺你也麻。

  ●不知還能再養活多少人的書。還記得此刻,懷著怎樣的心情,在心裡一次又一次的喊著,快出錯呀~~快出錯呀~~~求求你,快出錯呀~~~~呀……

  ●并非意译,帮助很大.

  ●跟《春秋左传注》配套看

  ●幸亏有“你”

  ●高研院少有的福利之一

  ●小處問題不少,也不容易了

  ●与春秋左传注配套,可以当成工具书来用,读左传注如果有实在难以疏通的文句,就来翻翻译文。注释和译文对比之下偶尔还会有点儿小发现,凑合凑合糊弄成小文章也不赖。

  ●可与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配读。诸多左传译文中,算是上乘。只是后半部分,时有松懈,偶见google似的翻译体。

  ●还要配着连续剧一起看~~

  《左传译文》读后感(一):勘误及商榷(部分)

  修案

  147

  10。3【五天中】,应为【五月】

  236

  16。4【晋侯打算~】应换行,并前加【一六。五】

  285

  14.1【现在诸侯和你平分而吃它用它。】,此句应删去

  287

  14。3【士鞅回来。栾黶说~】,应为【士鞅回来。栾黶对士匄说~】

  422

  8。6 【舆嬖】应为【舆嬖袁克】,袁克是人名,译本直接丢了。

  575

  13。4 【肉食者】,直译为【吃肉的人】,不妥,译为【执政者】好些

  576

  13。4 【庚癸乎】,此为接头暗语,直接引用即可,无需意译为【下等货】

  《左传译文》读后感(二):“文圣“孔子编定影响重大的中国第一史书《春秋》

  《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史书,司马迁曾明确表示:“孔子厄而作《春秋》”。早在孔子出生前就有《春秋》流传,并已具备约定俗成的一套传统义例,即所谓“书法”。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编定了这部记载当时历史大事的史书《春秋》,成为我国第一部历史著作。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因而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指的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其纪年依据鲁国,记述范围却遍及当时整个中国,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社会生活、天道等诸方面,对凡是可以借鉴和劝诫的都进行记载。孔子《春秋》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子立足社会,不同流于社会。他所著的《春秋》,写到鲁哀公捕获麒麟就停写了,孔子精微地觉察到这是世道衰落的象征。 史书记载,鲁哀公时,西狩大野。叔孙氏捕获一受伤麒麟,认为不吉祥就弃之于野。孔子听后非常悲痛,慨叹祥兽乃为明主而出,却为人所害,传说作《获麟操》并绝笔《春秋》。后来,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   《论语》、《左传》中都记有孔子对春秋时代历史人物、事件的评述,可见这是孔子的弟子们研讨的重要内容之一。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春秋》而作《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春秋》经文极为简略,每年记事最多不过二十来条,最少的只有两条;最长的条文不过四十余字,最短的仅一二字。《春秋》虽然简短,却记载了准确的时间、地点、人物,从而赋与史官的口头讲述以信史价值,这已是史学发展上的巨大进步,《春秋》被尊为孔子编撰的圣经,在政治上、学术上处于至高无上的尊位,它在经学和史学上,以至在政治生活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春秋》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对后世史学、散文乃至小说、戏剧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春秋》对后世的《史记》等史书的写作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形成文史结合的传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春秋》作为史家之经典,以一字为褒贬,微言大义,存乎其中。全书文字简略,叙事注重结果,一般不铺叙过程,写法很象今天的标题新闻。这本书卓立千古,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首先是因为它具有高超的表现技巧,即“春秋笔法”。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成为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孔子在《春秋》中的“褒贬”有巨大威力:“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如斧钺。”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朱熹则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唐代《史通》一书中赞曰:“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韩愈曾说:“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左传译文》读后感(三):《春秋左传注》和《左传译文》的勘误

  

============

说明:

1. 本文是《春秋左传注》和《左传译文》的勘误,不是《春秋》的勘误,也不是《左传》的勘误。

2. 本人水平有限,勘误难免有错漏。特别是《左传译文》一书,仅作为参考书查阅,没有通读。

============

版本信息:

1. 《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杨伯峻编著,1990年5月第2版,2008年7月北京第9次印刷,ISBN 978-7-101-00262-1。

2. 《左传译文》,中华书局,沈玉成译,1981年2月第1版,2008年7月北京第8次印刷,ISBN 978-7-101-00094-8。

============

《春秋左傳注》勘誤

公 年 頁碼 行號 原文 勘誤

襄公 二十年 1053 10 缺 二〇·五,當年後續編號皆錯

襄公 二十一年 1061 3 君臣不想怨 君臣不相怨

昭公 三年 1232 8 今諸侯 令諸侯

昭公 四年 1253 1 缺 四·四

昭公 七年 1283 2 缺 七·二

昭公 十九年 1402 3 戌辰 戊辰

昭公 二十四年 1451 2 姑仍之 姑存之

昭公 二十四年 1452 11 陰不佞 “陰”字應有豎線

哀公 十二年 1670 8 十二年 二十七年

============

《左傳譯文》勘誤

公 年 頁碼 行號 原文 勘誤

僖公 四年 93 11 申姜 聲姜

襄公 二年 254 14 鄭國的伯睔 鄭伯睔

襄公 十三年 286 1 刪“和你平分而吃它用它。現在諸侯”

襄公 二十三年 319 12 缺“齊侯弔諸其室”

襄公 二十五年 323 14 缺“東郭偃臣崔武子”

襄公 二十五年 324 11 十六 十七

襄公 二十八年 350 15 析歸父 慶封

昭公 元年 386 13 晉 鄭

昭公 二年 387 15 襄 昭

昭公 四年 395 14 缺“二君待之”

昭公 六年 410 16 同 用

昭公 七年 413 1 芋 “芋”字不應有豎線

昭公 九年 422 4 輿嬖 輿嬖袁克

昭公 十二年 433 3 缺“也投中了”

昭公 二十五年 488 15 缺“而逃於季氏”

定公 八年 532 11 太行 大行

定公 十二年 541 13 費氏 季氏

哀公 二年 552 13 子罕 子般

哀公 二年 553 3 十萬畝 十萬步

哀公 三年 555 1 從外到內 從內到外

哀公 十六年 583 12 缺“重酬之”

============

  《左传译文》读后感(四):“文圣“孔子编定影响重大的中国第一史书《春秋左传》

  “五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五本经典书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的合称,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有人统计,周易24207字,尚书25800字,毛诗39224字,周礼45806字,仪礼56115字,礼记99020字,孔子春秋文本18000字。

  《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史书,司马迁曾明确表示:“孔子厄而作《春秋》”。早在孔子出生前就有《春秋》流传,并已具备约定俗成的一套传统义例,即所谓“书法”。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编定了这部记载当时历史大事的史书《春秋》,成为我国第一部历史著作。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因而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指的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其纪年依据鲁国,记述范围却遍及当时整个中国,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社会生活、天道等诸方面,对凡是可以借鉴和劝诫的都进行记载。孔子《春秋》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子立足社会,不同流于社会。他所著的《春秋》,写到鲁哀公捕获麒麟就停写了,孔子精微地觉察到这是世道衰落的象征。 史书记载,鲁哀公时,西狩大野。叔孙氏捕获一受伤麒麟,认为不吉祥就弃之于野。孔子听后非常悲痛,慨叹祥兽乃为明主而出,却为人所害,传说作《获麟操》并绝笔《春秋》。后来,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

  《论语》、《左传》中都记有孔子对春秋时代历史人物、事件的评述,可见这是孔子的弟子们研讨的重要内容之一。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春秋》而作《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春秋》经文极为简略,每年记事最多不过二十来条,最少的只有两条;最长的条文不过四十余字,最短的仅一二字。《春秋》虽然简短,却记载了准确的时间、地点、人物,从而赋与史官的口头讲述以信史价值,这已是史学发展上的巨大进步,《春秋》被尊为孔子编撰的圣经,在政治上、学术上处于至高无上的尊位,它在经学和史学上,以至在政治生活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春秋》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对后世史学、散文乃至小说、戏剧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春秋》对后世的《史记》等史书的写作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形成文史结合的传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春秋》因有“情韵开美,文彩照耀”、“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的美誉,故此世称孔子为“文圣” 。 后人刘知几评论《春秋》是:“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述远古则委曲如存,征近代则循环可覆。必料其功用厚薄,指意深浅。谅非经营草创,出自一时;琢磨润色,独成一手” 。刘熙载认为《春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译意: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若有可以和别人相同处,就不独自决断。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改动一字一句。弟子们听受《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的凭这部《春秋》,而怪罪我的也凭这部《春秋》”。 )《史记》 太史公自序中记载有:“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古代有”孔子春秋为汉制法“之说。著有《新五代史》的 欧阳修说:“孔子作《春秋》,以乱世而立治法”。《汉书》中说:“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春秋》作为史家之经典,以一字为褒贬,微言大义,存乎其中。全书文字简略,叙事注重结果,一般不铺叙过程,写法很象今天的标题新闻。这本书卓立千古,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首先是因为它具有高超的表现技巧,即“春秋笔法”。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成为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孔子在《春秋》中的“褒贬”有巨大威力:“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如斧钺。”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朱熹则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唐代《史通》一书中赞曰:“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韩愈曾说:“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孟子》描述道:“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 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朱熹记述:“胡氏曰:‘仲尼作《春秋》以寓王法。厚典、庸礼、命德、讨罪,其大要皆天子之事也。知孔子者,谓此书之作,遏人欲于横流,存天理于既灭,为后世虑,至深远也。罪孔子者,以谓无其位而托二百四十二年南面之权,使乱臣贼子禁其欲而不得肆,则戚矣。’愚谓孔子作《春秋》以讨乱贼,则致治之法垂于万世,是亦一治也。”“盖邪说害正,人人得而攻之,不必圣贤;如《春秋》之法,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讨之,不必士师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左传译文》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