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名人传译》前言
动手编这本册子其实是五、六年前的事,为了阅读教改。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学生阅读量不够,但面对高考的压力,他们在进入高中以后,阅读就已经在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影响下越来越少,直至完全没有。
“都是高中生了,马上就要面临高考了,还有工夫看‘闲书’啊?”这是心焦的父母常有的训诫。
“高考强调‘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要抓效率。你那是‘本’,能出效率?”搞教育的老师都这么说了,能不听吗?
“多做做题能抓分。你见过看课外书能明显提高语文分的吗?”“有过经历”的人这么一说,说服力还真不小。
“人家都在啃课本,我少抓课本,可能就要被拉下了。”自己心里也在动摇。
……
阅读就在这些“压迫”下,让位给了课本。
早前就流行这样的说法:现在的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怕周树人(鲁迅)的作品且不讨论,怕作文、怕文言文实际上正是他们阅读太少造成的!拿文言来说,从小学到高中结束,他们总共学过的文言文才多少呀?短短的十几篇!还是节选过的!
我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开始了我的尝试。
家长们不是怕孩子看“闲书”对语文学习没明显效果、耽误时间吗?如果让他们看到对提高孩子们的语文成绩有效果的“闲书”,那么“闲书”就不会被他们视为“闲书”了。
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禁止学生阅读课外书,的确是担心学生因此影响了成绩。在这个比成绩比得“红了眼”的当下,他们也怕担待不起。如果有一个在可预见的期间内对语文提高有作用的阅读,我相信他们会支持的。
在特定的短时间内,抓数理化甚至包括政史地,做题或背知识点,拿分数肯定效果比语文明显,语文靠背只能解决默写题。如果能在背诵之外,也能有让同学们感到阅读使他们比不阅读的明显有好处,比如古文见识多了、作文材料丰富了等,他们还会丢下阅读吗?
于是,我联络了几位老师,搞了一个“语文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课题,准备分别从诗词、文言文、小说等几个方面做一试验。但这一实验因为高二分班和选择材料的匆忙,最后不了了之。重新开始后,高二的学习明显比高一紧张,也没有可见的效果,学生的兴趣远远比不得高一了,我把重点转移到对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完善上,不再强推。但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和正能量的越来越重视,我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了,我把眼光盯在与课本有关联的中国历代文化名人上。
历史文化名人传记是对课文要求掌握的内容的必要扩充和延伸,这应该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先秦和宋代文化名人传记较长、较难、较陌生,译文之外有的加注解,降低阅读难度;唐代诗人传记多数不长,充分利用《旧唐书》《新唐书》和《唐才子传》都能找到且角度不同,来个“一人三传”反复参照,加深印象;完整的翻译可以让学生当故事看,以增加他们阅读的兴趣。
我挑选了对我们中国人的性格和思想有影响30位的古代文化名人,精选了经过时间检验“被认可”的文本材料,组成“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系列,然后搜找经典译文,找不到就自己认真翻译,编写了这本《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传译》。这次我在高一学生入学时就开始,以“整本书阅读”的形式布局,以学生撰写读书笔记的方式作督促,寒假因疫情变长后再以“文言文练习”的手段检查阅读效果,力争带学生读进去、有收获。这个做法也得到了备课组长田维勤老师的大力支持,并在之后的周测练习中有意加以引导。
去年高考阅卷时,在某重点中学重点班班主任兼语文课的杨老师,一拿到试题就激动不已,告诉我,他们的最后一卷用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就是《史记》中的“贾谊传”。其实很早前,我们也选择过这个文段作试题材料,但时间久了,有没有作用,我不能确定,但更坚定了我把是个试验做完善的想法。今年高考试卷一出来,有心人发现又是文化名人,而且我们一两周前高一的“周测”试题就做过,甚至翻译的第二小题所选用句子竟然一模一样!我们翘着大拇指称赞出卷人,田维勤老师谦逊地说是受我的“整本书阅读”启发。教研室的张文生主任几次“撺掇”我把它印成书,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前两次我因心里没底,没有响应。这次在高考结束后再次提出,我决定连同学生的读书笔记一起印出来,一作后两年的阅读材料,二作他们这一年的“奖励”。期待这个读本能对他们的文言文阅读有些帮助,不再“怕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