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郭初阳的语文课》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2-03 04:00: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郭初阳的语文课》的读后感大全

  《郭初阳的语文课》是一本由郭初阳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页数:9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郭初阳的语文课》读后感(一):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

  

郭初阳是谁?看这套书之前我的确不知道,也许看完后也依然不能知道,姑且把他当成一个语文老师罢?但是看完这套书我才知道,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

原来牧羊人说狼来了的故事也可以有很多种结局,每个结局背后的原因又不尽相同,从中侧面反应了表达意见也是一个人的自由。原来《项链》中的玛蒂尔德还可以拿来和灰姑娘一起讨论,她寻找丢失的项链就像寻找丢失的水晶鞋。原来《愚公移山》还可以拿来分析脑力与体力的博弈,甚至被拿来说明家长制度的权威与批判。

我们读书时期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在郭老师的诠释和课堂实录的师生对话诠释下,完全具备了不一样的意义,从而变得生动而有趣,这些课本中的经典人物在郭老师的语文课堂中也具有了新时代的人设和意义。可惜我不是语文老师,不然这样上语文课应该相当有趣。

  《郭初阳的语文课》读后感(二):令人钦佩的郭老师

  

读郭老师的这套丛书,与其说是丛书不如说是小册子,每一本都很薄,曲曲70/80页,不过3万字。我刚收到时,心中还想,“哇,这么薄的小册子,还要卖168,这也有点小贵吧!” 当读完第一本《牧人的故事》,我已经被深深的吸引了!这第一本讲的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狼来了”的故事。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讲了三种”狼来了”,一是一如我们所知的,牧人在撒谎;二是牧人没有撒谎,但运气不好村人赶来的时候都没见到狼,于是不再相信牧人;第三个牧人则是那“吹哨人”,结果被村人封住了嘴。在这曲曲65页里,不单单故事惊人,表现形式更是有趣!作者是位语文老师,他用公开课的形式,带着学生读这个故事,用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对不同“牧人境遇”的思考与评价。通过一堂公开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哲学辩证的思考我们习以为常或认为理所应当的故事和事情。作者的语言朴实无华,加之公开课师生对话的表现形式,使得晦涩的哲学问题非常通俗易懂,孩子也一定能看的懂看的上瘾。这套小册子,打折后128,带来心灵的震撼绝对物超所值!

  《郭初阳的语文课》读后感(三):让美好的微光透进来

  

这其实是十二册小书,其中十本是郭初阳老师上过的十堂语文课。出版社的设计独具匠心,小册子的封面组合在一起便是图一的样子。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郭老师的这十堂语文课,面向的是五六年级的孩子,可是从第一堂课“狼来了”的故事中,讲到了约翰.密尔的《论自由》,讲到了伏尔泰所说的“捍卫说话的权利”,讲到了日心说以及中国古代的女权……牧羊人的故事也分解了三个不同版本,便觉得耳目一新,想到了自己高中时候的语文老师“老高”,见识老高的耳目一新,已在所谓十六岁的花季,而郭老师为小学的孩子打开的大门,通往的是文学和哲学的殿堂。

在讲《苏格拉底的申辩》时,和同学们讨论乔布斯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有同学翻译出“我傻我知道,我穷我努力”,老师的睿智和学生的可爱跃然纸上。藏在背后的,是哲学关于“自知无知”的思想和激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

再说《如何给南方周末投稿》的那堂课,除了所谓社会写作的教育外,从课堂的调度和教案的设计看,也是一堂关于公民的练习课,无论年龄大小,在社会中所处的角色,所要遵守的规则,所需形成的合作,在郭老师的穿针引线中,润物细无声。

细节不必一一赘述,这是一套适合家长,孩子都欣赏的小丛书。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教育,升学考试,刷题鸡娃,意义何在?思辨,是方法,也是目标,在追求智慧和自我认知的路上,孩子和成年人没有什么不同。获取真善美的能力,你掌握了哪些信息,更有价值!

从老师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教育大纲可能无法给出如“郭初阳”老师如此的空间,要感激和期盼那些孩子的引路人们,“我完成我以完成你”,在功利和人文之间能够打开一条裂缝,让美好的微光透进来。

  《郭初阳的语文课》读后感(四):《郭初阳的语文课》:别具风格的语文课,培养孩子文学素养!

  说起语文课,我们总觉得就是应试考试,尤其根深蒂固的就是阅读理解和写作文,但实际上语文课指导的是一种思维能力。语文能力强的学生,他们更擅长于解决问题,所以无论是为了考试学习还是处理生活中事情,我们都需要重视语文课。《郭初阳的语文课》顾名思义就是一名叫郭初阳老师,在给孩子们上课过程中探索思维方式。对于家中有两个孩子的我,其实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第一本《牧人的故事》中,通过狼吃羊那个传统且经典的故事,让孩子们思索起故事背后的人生哲理,探索思维能力。狼吃羊,我们印象当中,最为深刻的就是有一个放羊的人,三番五次假装有狼,大喊着让村里人来帮助,屡次欺骗过后,村里人不再相信,当真正有狼来时,没有人帮助的羊群顺利被灭杀。在《郭初阳的语文课》中,我看到另外两个版本的狼和羊的故事。第二个是每次狼来了,牧人都寻求帮助,但是当人们来援助的时候,狼又跑了,所以人们不再相信牧羊人,第三个版本是村里根本就没有过狼,所以人们根本不相信有狼,只有这个牧羊人在危言耸听。 我看到郭初阳老师,通过让孩子们主动思考,督促他们思索后续,以及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结局,我就明白,为何孩子们都喜欢郭初阳老师的语文课了,并非只是表面的寻求答案,而是让孩子们主动的身临其境,自己探索其中的深奥内涵。在书中,更有郭初阳老师的上课视频,完全是高级老师的模板课堂,让语文老师们思索起自己上课方式,更给家长们提供了指导方式。《郭初阳的语文课》这套书有儿童哲学课,儿童文学课,小说阅读课,文言文阅读,以及散文阅读,各种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问题,都将在这套《郭初阳的语文课》中出现。 作为一名喜欢文学的外文老师而言,我深知,语文课不能让孩子们感兴趣,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太过死板了,让孩子们深觉无趣,但是如果带着探索的欲望前进,就跟历史英语等科目一样,能够从简单题目背后体会到更加深奥的内涵,又有谁应该说,语文课是特别简单的呢。很多学生,总觉得语文课不用刻意提升,或许有种思维理念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还专门补习语文课,稍微有些可耻。可是通过多年的学习经验,以及如今语文课的重要性,我们就知道专门的将语文课提升上来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毕竟人们总是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式。 《郭初阳的语文课》每一册书后面还有视频,是郭初阳老师再给小学生上课的实景录制,非常有感觉,所以家中有小学生的,这套书实在是及时雨一样,行之有效。无论是听课还是看书,归根到底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最后还有郭老师推荐书单,非常贴心的写上书籍信息。终究一句话,这套《郭初阳的语文课》非常有效,让家长和老师都可以明确的找到自己孩子短缺的板块。 小学生无论是在看小说,还是文言文,亦或是散文中都能够了解到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而不是浅显的做题目,在这套书中,完全不用担心没有方式方法。

  《郭初阳的语文课》读后感(五):趣味启蒙语文课——郭初阳

  

看到郭老师的语文课之后,给我感触很深刻。这个时代的孩子太幸福了,能遇到这样的好老师。曾经我也上过语文公开课,那个时候我们主要是配合老师讲课,老师讲什么我们听什么,还有几个提前安排好的同学回答老师预先设定的问题。总之,公开课与我而言就是走形式和过程。我特别喜欢郭老师的讲课风格,以启发为主,引导为辅,集知识趣味幽默互动为一体,整节课充实紧凑不拖拉,节奏的把控力很好。既不单调也不乏味,很激发学生的求学欲望。

郭老师的授课风格,循序渐进形式多样。根据不同阶段同学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这十堂课中,有针对小学部,初中部以及高中部的公开课。从内容上有儿童哲学课,儿童文学课,文言阅读课,散文阅读课,批判性思维课,小说阅读课。其中,我很喜欢郭老师的哲学课中《牧人的故事》 ,课前阅读准备的很充分,针对牧羊人有3个版本,1.0开玩笑的牧羊人。2.0版本说真话的牧羊人。3.0版本发出声音的牧羊人。通过3种不同的情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谎言,真实需要什么去判断。之后,继续延伸什么是言论自由,抛出《论自由》著名的那句:“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乃在它是对整个人类的掠夺”。继续延伸言论自由的概念引出伏尔泰的名言:“我并不同意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郭老师通过3个版本引导孩子去思考,从本质的真实和谎言,到捍卫话语权。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都是很哲学的内容,郭老师通过解读文学故事,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给同学们阐述一个基本的立场,“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讲真,我也是读了大学之后才知道这句名言,也就是说泡在大学的图书馆里,我才知道话语权的含义。通过应试教育的我,是学不到考试之外的内容和思考的宽度。

孩子思考深度决定了他未来的宽度,平时这种思考是很有意义和作用的。不同学年的孩子,郭老师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譬如第七堂课小说阅读《项链》 ,对象是高中部的学生。这堂课实在是太精彩,颠覆了传统意义的授课模式。提纲对比很新颖,从《项链》到《灰姑娘》找相同和差异,这个切入点太精彩而没有之一。改变了平铺直叙的方式,通过小说《项链》看到作者改编创新成为经典。从小说中可以解读更多曾经看不到的东西,这就是解读的多重性,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思考的空间,结合当代的生活去解读经典小说。试问这样的语文课有谁不想去听呢?话筒轮流传递,每个人都畅所欲言的表达,这是一场思想火花的碰撞。没有条条框框,激发大家的发散性思维,老师积极的引导不反驳,小组可以自由的讨论,学习氛围浓烈。我们太需要这样的老师和课堂了。

如果说,大学有郭老师的语文课我肯定选修他的课程。如果说,小学有郭老师的语文课我肯定让我的孩子上他的课。一个有思想的老师,才能教授出有思想的学生。我不喜欢填鸭式的教学,除了死记硬背考分数,没有一点意义。

  《郭初阳的语文课》读后感(六):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重要性

  

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重要性

在学习英语或者日语的过程中,才知道汉语是自由度多么高的一种语言。学习英语日语,首先要学会什么是主语谓语宾语诸如此类的词性,还要了解介词形容词用法等等,但是学习汉语却从来没有学过这些,反正直接说和写就是了。

我泱泱大国,是孕育文学的伟大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文人墨客层出不穷。对于文学这一块,有着丰厚的文化土壤。然而,我们的学习方式却仍然很原始。还记得电视剧里演的,在私塾里边学生们摇头晃脑背《三字经》《百家姓》的情景,管你理不理解,先背下来再说。这种填鸭式教学,硬是将语文教成了数学。遇到什么问题,老师只要一句话,“你只要记住这道题,选C就可以了。”很多犹如囫囵吞枣,强记硬背,将语文学得越来越封闭,以至让学生们丧失了思考能力。

再有,在国内一般都是学习成绩不好的人,才跑去考师范学校,这些人毕业出来教下一代。如果这批人不思进取,后果不堪想象,只会让我泱泱大国的语文走向末路。因此,教育工作者也一直在摸索,怎样才能教好一堂好的语文课。

前些天,我偶然间入手了这套《郭初阳的语文课》,全套一共12本,最后一本是郭初阳的推荐书单+空白笔记本,还有一本是评论集,剩下10本是郭初阳语文公开课的课堂实录。这10堂课,有文学课、思维课,也有哲学课、写作课等等。

通过郭初阳的语文课课堂实录可以看出,他并不只局限于研究课文本身,而是以一篇课文作为一个原点,向四周发散,扩展出很多的内容。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就不只要让学生单纯明白课文,而是要让人明白课文背后延伸出来的各种道理、知识等等。通过一点辐射出无数条线,形成一整个面,而这些延伸出来的东西往往比课文本身更重要,可能会成为学生一生的最宝贵的知识财富。

郭初阳的语文课,老师会调动课堂上学生的气氛,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打破填鸭式教学,以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深度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们全部参与互动。不只让那些学生,甚至是在阅读课堂实录的我,对于很多问题都有了与以往不一样的思考。

就比如关于“狼来了”的故事,我们只知道是关于撒谎遭报应的,可通过郭初阳1.0、2.0、3.0版本的升级,以不同的结尾,导出关于言论自由的话题。又如学习莫泊桑的《项链》,才知道这篇小说与“灰姑娘”的故事有着紧密的联系。原本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在郭初阳的课堂上竟然被赋予了完全不一样的意义。阅读此书的我不禁感叹:“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么上。”如果当初在我读书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也能这么讲该有多好,可能我就不是现在这个我了。

通过课堂实录可以看出,由于一堂课的时间有限,有时没有办法做到面面俱到,有时启发性做得也不是特别好,从评论集里也可以看出吐槽的人也大有人在,但毕竟给国内的语文教学带了一个好头,任何一个教语文的老师,甚至是学生的家长,读了一定也会深受启发。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可以读到这套书,渐渐地改变国内不良的教学风气,让祖国的少年们拥有自己的思考能力,以带动祖国的强大。

  《郭初阳的语文课》读后感(七):不同以往的语文课堂

第一次听说郭初阳老师,是在2009时,当时看到郭老师和杭州的一些语文老师,对当时的语文课本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最近看到郭初阳老师的采访,谈到语文课本问题的时候,他认为当时存在的问题依然存在。

回想一下,他们提出语文课本存在四大问题:一是儿童主体视角的缺失,二是课文原作者的缺失,三是原作者版权的缺失,四是语文素养培育的缺失,同样的郭老师认为语文教学中也存在着脱离文本、阅读能力培养的问题。

《郭初阳的语文课》这套丛书,是对郭初阳老师全面教育思想和方法的总结,他借鉴了教育学家布鲁纳在《教学过程》一书中提出的理念: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

在丛书中,有哲学课、文言阅读课、社会写作课、批判性思维课、文学课、散文阅读课、小说阅读课,还包括了郭初阳老师教学理念的述评集,丛书内容丰富、资料齐全,读来很受启发。

从文本细读出发的语文教学

郭初阳老师的语文教学是从文本细读出发的,文本细读是当今欧美最为完善的文本教学手段,提倡语文教学应该避免枯燥的分析,回归到阅读的本真状态,在细致的文本阅读过程中,找到思辨力。

在阅读文言文《愚公移山》的时候,郭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引出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愚公移山的时候,如果知道天帝会派山神来帮忙,他还会移山吗?孩子们,通过思辨得出了一个结论,外部条件再怎么样,只要不忘初心,也可以做成一件事情。

从培养未来公民的角度上语文课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所承载的使命巨大,一方面是文以载道,要教给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另一方面要教会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自我,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在此,郭初阳老师明确的提出了两个任务的结合点,应该是公民教育。公民要爱国主义思想,也要有理性和参与意识。郭老师开设了哲学课,将《苏格拉底之死》摆上了小学课堂,初想起来感觉有点匪夷所思,然而郭老师一步步将问题引向了深入,苏格拉底为了完成公民服从法律的义务,明知可能面对不公正审判还是不愿意逃走,在这里有一个什么是正义,什么是至善的争论,孩子们通过郭老师的课,提高了个人的思辨能力,意识到要个人生活的幸福,那么社会生活就应该是正义和公正的。

郭老师有一堂写作课叫做,《给南方周末写信》。孩子们通过看、评、议,将生活中所看到的,需要完善的建议发给南方周末,参与到了社会建设之中。

郭初阳老师的课,有创新,也有侧重,给语文教学、文本阅读带来了一些新的启发。

  《郭初阳的语文课》读后感(八):这才是语文课应有的样子

  之所以读郭初阳老师的《郭初阳的语文课》,其实是有两个契机的。一个是今年高考结束以后,声名大噪的某高考满分作文,我无从揣测阅卷老师的想法,但在我看来,这篇作文单拿出来任何一个字我都认识,但是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却全然看不出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就像是文字之间无意义的堆砌,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其二源于办公室的一次闲谈,有同事抱怨孩子的语文成绩不好,将原因归结于老师的无能,认为孩子的语文老师应该为此埋单,甚至想怂恿更多的家长施压学校更换老师,这我同样认为是不对的。那么由此还引申出另外一个问题,语文课究竟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的,语文老师又该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我们在语文课中究竟应该学习到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阅读《郭初阳的语文课》。 在读这套书之前,我想有必要先去了解一下郭初阳究竟为何方神圣。在我看来,郭初阳老师在语文教学领域是一个黄老邪似的人物,有点离经叛道的味道。在郭初阳的一次公开课上,他曾经公开宣称,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他在课堂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摧毁。摧毁什么,打破孩子们在小学时已经习惯的思维模式,让他们知道课本以外的世界,学会自由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这无疑于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是对传统的一次大胆革新,也是一种挑战。当我们习惯几十年如一日的学习模式之后,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诉我们说这是不对的,我们心头的震惊可想可知的。可以想见的是,郭老师的这番言论出来究竟会让多少人不舒服。但是,我们心底或者也是明白的,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学不会自由思考和表达,究竟又是什么在限制着我们的孩子的成长呢?郭老师石破天惊的言论可能说到了点子上。 如何在语文课上教会孩子学会自由思考,在《郭初阳的语文课》的第一册,第一堂课《儿童哲学课 牧人的故事》中,郭老师为我们上了一堂极为生动的语文课。所谓牧人的故事,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狼来了的故事。但是在这堂课中,除了我们已知的版本以外,郭老师又发展出了2.0,3.0的版本。我们应当承认,当我们看完这三个版本的故事之后,在去看一下郭老师实时课堂的反馈,我们必须要承认,在老师适当的引导之下,孩子们的思维发散很厉害,很出乎我们的意料。在2.0版本中,牧羊人放的是全村的羊,狼也是真实出现过的,但是很巧合的全村人除了牧羊人之外谁也没有看到狼,所以最后狼吃掉了全村的羊;在3.0版本中,因为全村人除了牧羊人之外谁也没有看到过羊,为了避免牧羊人引起的恐慌,所幸直接给了牧羊人一个特制的口罩,直接让牧羊人闭嘴,最终全村的羊还是被吃掉了。在这三个版本的狼来了的故事之后,郭老师层层引导启发,最后掀起了一个关于自由思考与表达的讨论。虽然在成年人看来,这个问题对于孩子而言可能略显严肃,但是假如常年以往的孩子们可以受到这样的教育,那么自由思考终究也会印刻到孩子们的骨子里,从此伴随他们一生。或者这样的语文课,这样的不惟成绩论,不惟教材论的语文课才是真正对孩子们有用的。 最后回到《郭初阳的语文课》,全书共十二本,按照授课的内容不同,大体上分为儿童哲学课、文学课、写作课、小说、文言、散文阅读课等。书中内容基本上是郭老师上课内容的实录,里面详细记录了郭老师与同学们互动的内容,虽然我们不能亲身去聆听郭老师的授课,但是通过文字版的内容,我们也可以大体窥见郭老师在课堂中想要传递与表达的内容。所以全书非常适合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虽然我们不是语文老师,也暂时不可能要求每一个老师都想郭老师一样,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郭初阳的语文课》,来帮助我们的孩子们开始尝试着去培养自己自由思考与表达的能力。 郭初阳老师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先行者。他的理念在很多方面都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时间或者可以证明郭老师的坚持是有意义的。此次《郭老师的语文课》的出版当可作为一个推广郭老师教学模式的一个契机。当越来越多的人有这种习惯与要求之后,我想,郭老师们也会越来越多吧!

  《郭初阳的语文课》读后感(九):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仅仅是教材的执行者。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意外的回答,节外生枝的念头,都会想方设法的将他们的思路拽回来。教师的教,更多的是照本宣科,不敢超越教材一步。这样的教法,禁锢了学生的大胆创新,禁锢了学生思想的自由。关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是有切身体会的。记得上学时的一堂语文课,我们通常都是这样度过的:先是字、词的学习,接着是找自然段、分大段,总结段落大意,然后是归纳中心思想。有时会有作者介绍,会有作品创作背景的展示。偶尔会揪住文章中的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分析作者采用它试图在表达什么。到此,一篇课文的学习结束。在这样的教学下,我们倒是也打下了坚实的文字功底,学习到了一些文学常识,受到一些文学的熏陶。但是,在这样的学习中,总感觉缺少了灵魂,缺少了些什么。 其实对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改革,一直就没有停止过。郭初阳就是投身到教学改革中的一员。 郭初阳,被业界称为中学语文界新生代领军教师,当今语文教育界的新锐。杭州越读馆语文教学负责人。曾就职于杭州外国语学校。而《郭初阳的语文课》这套丛书中一到十册就是郭初阳老师的课堂实录。翻读这册丛书,进入到郭初阳老师激情四射的课堂,感受他的最新教学理念。 《牧人的故事》一课,郭初阳老师为同学展示的是三种不同版本的牧人故事。从开玩笑的牧羊人,到说真话的牧羊人,到发出声音的牧羊人。从三种版本中羊、狼、牧人的不同遭遇之处,反复的对比,总结出了每个版本蕴含的意义所在。甚至将大哲学家密尔在《论自由》中的一句话抛给了学生:“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乃在它是对整个人类的掠夺”。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这样深奥的哲学问题,是否能为他们所理解?郭初阳老师联系孩子们生活实际,比如:你有过意见不能发表的时候吗?你是怎样的感觉呢?不能发表自己意见的严重后果是什么?在一环扣一环的引导下,孩子们最终得到“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样的结论 。相信,经历过郭初阳老师这堂课的孩子们,对“尊重每个人的话语权”必然是刻骨铭心。 《文言阅读课 愚公移山》一课,郭初阳老师为同学们补充链接了多达六篇的课外资料。包括鲁迅先生《最先与最后》中失败的英雄片段;《孟子》中“诚”篇和“子孙绵延”篇以及曾雄生的“体力还是脑力”等。课堂中,从对愚公志向的肯定,到借智叟的口对愚公行为提出质疑。比如:愚公的子子孙孙是否愿意继承前辈人的意愿呢?再到最后对愚公的再次肯定——某种精神,在内心的一种依托。郭初阳老师用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专业素养,带领孩子们对这则文言短文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思考。孩子的思维在一次次认识的冲突中,在一次次大胆的自由的探索中得以提升。

  《社会写作课》中,郭初阳老师让孩子不断切换自己的身份:作为读者,你的感觉。作为编辑,你又会有怎样的建议。最后,作为作者你会关注些什么?对于写作的技能,郭老师不是简单的教给孩子作文的套路,而是让孩子用不同的角色经历与感受,自我发现,自我成长。这堂课用“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结尾启发孩子明白文章存在的意义。用“老师渴望看到同学的名字出现在《南方周末》的评论版上”激发孩子对于创作的欲望。 《郭初阳的语文课》这套丛书中的十册,十节课堂实录,每堂课都体现了郭初阳老师语文课堂的目标:培养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敢于表达的公民。 有幸阅读到这套书籍,如身临郭初阳老师的课堂,也终于知道自己当年的课堂究竟缺少了什么。 你不用怀疑不是语文教师的自己有没有必要去读这样的一套书。你可以静下来,研读每一堂课,学习郭初阳老师的教学方法。教法即学法,你可以试着用郭初阳老师的理念和方法与自己的孩子来一场亲子阅读,一起在文学海洋中自由徜徉。

  《郭初阳的语文课》读后感(十):什么是好的语文课

  

对于郭初阳这个名字,如果你家里有一个在上学孩子,应该、差不多都听说过此人在教育界的大名,如果你说“没听过,这位是做啥的了?”我只能感叹“还没孩儿了吧……”对于这个被誉为现代语文界最最“潮”的老师,试问有多少孩子家长希望他能是自己孩儿的代课老师,那孩子的写作阅读能力肯定会上一个台阶,可惜幸运的孩儿是总少数的,郭老师也不可能教变全国仰慕他课的学生。遗憾啊,遗憾。

但是!现在一套集合了郭老师课堂实录的书籍《郭初阳的语文课》终于在个位家长的长久期待中隆重上市。(此处因有掌声!)而这套书我也在期待许久后终于从快递手中拿到,先说说我到手的第一印象,整套书设计尺寸小巧,质量轻(每本不过百十来页),能轻轻松松装进口袋或背包中,带在身边,随时拿出来温习学习。全书共分十二册,有十册为郭老师课堂教学还原实录,一册是他人对他所讲课程的深度解析,最后是一本郭老师的私藏书单+读书笔记本。那接下来,我就简单说下我阅读此套书后对什么才是一堂好语文的思考。

什么是一堂好的语文课?

回想在我儿时求学的经历的语文课,老师上课内容:无非是读课文、分段落、学字、组词、然后围绕着整篇课文内容去讲解,而这些内容也老师主要参考教参,其中的观点和思想也是老师解课的主要依据,这看似非常方便,但问题也非常突出,老师所教授学生的知识被束缚在教参的框架之中。老师也不去思考,自然也无法教导学生课文思想以外的知识点。这样的教学老师的思维不仅会受到限制,对于一篇中心思想在教参上已经给出定论的课文,也只是照本宣科的讲出,而不去提问为什么是这个定论,这种只给学生答案忽略思考过程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也逐渐磨掉学生身上难能可贵的思考与探索精神。

而我阅读这套《郭初阳的语文课》感受到郭老师教学中并不是按照教参的解释去给学生讲课,只让学生去听、去记。而是在教学中让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他会在课堂上传话筒,让每一个孩子都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或者两人一组,一人阅读喜欢的段落,一人介绍喜欢的原因。让同学之间高度交流,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我读完整套书,你会发现书中说话最多不是郭老师,而是学生,郭老师做的最多的是倾听与关键点的点拨,书中很多观点都是学生讲出来到, 这样的教学方式,远比由老师口中讲出,更让学生印象深刻。从郭初阳老师的课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学生思考的尊重,和带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这些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郭初阳的语文课》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