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味道》是一本由万景路著作,大有书局(北京)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味道》读后感(一):一壶清酒、一碟七色、一味四季
轻触晨曦叶尖琼露,点点滑落视线间,点点沾于指尖的微凉,点点浸润身心的甘甜,烧一壶清酒,依四季布置一碟色彩,一口季节的味道,不知已入佳境。
和风的文化一度受到各年龄段人们的青睐,想必定是有其独到之处,借着一本《日本味道》再次走进和风文化,领略不一样的人文与自然的历史渊源。这里没有和服的多彩,也没有异类的赘述,却少不了樱花的绚烂,云起叶落的释然,悠悠历史的沉香。通通融化在一道道日式美味中,藏于作者朴素而如生的文字里,咀嚼着字里行间的韵味,不觉醉于其勾勒的日风世界,只呼再来一壶寻常与清冽。
日本人自古有敬畏自然神明的信仰,创造出的饮食文化自然也更贴近本真的味道,清淡许多,但也因此更易尝出各中被忽略的滋味,心境随之一转,便是通透了许些。作为岛国,鱼类资源定是不可或缺的餐桌美味,也是日本人喜爱的食材,就连日本人信仰的七福神之一的惠比寿神,也要手持鱼竿和鲷鱼,可见鱼文化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
尝试过日料的朋友一定知道秋刀鱼,这鱼的历史可谓不一般,从对其各种别名的讲述,到其体型尺寸的讲究,可知历史富人嫌弃的秋刀鱼,如今这般名声大噪。秋刀鱼以炭烤沾柠檬汁或柚子汁为佳肴,烤的滋滋的鱼香,柠檬的清香,加上清酒香相互交织在舌尖,被冠以人生夫复何求的真味享受。日本人把对秋刀鱼的热爱扩大到对整个秋季的喜爱,乃至连问候中带着一种感叹,“又到了吃秋刀鱼的季节了呀!”
日本对美食的讲究不仅一条秋刀鱼,在《日本味道》中,还会看到日本和牛的演变历史,人们对鸡肉猪肉的限制历史,尤其是对鸡蛋迷信至极的恐惧,简直惊掉下巴,不禁慨叹竟有如此愚昧之事存在于日本历史。同时,也被其追求意境和完美的精神所触动,至此,对日料以及日本文化的界限跳出了寿司、乌冬面和味增汤的条条框框,延伸到了憨、笑、痴、守等多面,其文化也更加接上了地气。
《日本味道》读后感(二):味道背后的文化|吃日料之后如何发个不单薄的朋友圈
中餐菜系多,讲究复杂工艺,而日料则更看重食材的“新鲜”与“本味”。就好像最近兴起来的“侘寂风”,工序简单,少加工甚至不加工。但这种做法不代表简单粗暴,也是有“禅意”和“饮食文化”在里面的。
私以为日料最大的特色,除了食物本真的鲜味之外,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便是造型精美、犹如风景画一般的摆盘。这也着实考验厨师小哥哥的功夫和审美。为什么是小哥哥呢?书里也给了一个解释,是说女性的双手温度要高于男性,这可能会影响食物本身的风味,所以寿司师父都是男性。
为了保证食材的足够新鲜,运输、储存和损耗推高了日料的成本,而摆盘和数年的学习也使日料师傅的时间成本很高。与之相对应的,国内的日料店,往往选在繁华之所,搭配充满日式风情的装修和别有格调的日本乐曲,成为了很多小仙女休息日探店的不二之选。
那,如何在品尝美味的时候除了“我去这个太好吃了”“吃它,吃它“之外,如何把朋友圈发的略有文化一些呢……就需要读一下这本书了。兼有“老饕”和“作家”两种身份的作者万景路,结合了三十年旅日经历和对中日文化的深刻感受,写了这些看似云淡风轻的信笔杂文,实则巧妙又引经据典的《日本味道》
Q 撸串儿的绝配是小板凳和扎啤,那……烧鸟的搭档呢?
A:立吞(站着吃)和生啤。
香鱼生于日本则为鲇。
据说香溪河小鱼泡了王昭君洗的澡水之后,便从后背长出了满是香芝的腔道,散发出阵阵诱人芳香。正所谓“ 碧溪喧美女,临水巧梳妆。欲共人儿较,翔鳞尾尾香”
江湖之前的“下鱼”,随着味增和制冰技术的增长,几乎变成了日料的代表作:加盐变成罐头;加冰变成刺身。
秋天有三件值得期盼的事情。
肥美的盐烤秋刀鱼;
品着清酒观赏满山红枫;
还有,见到你。
听说能长出纹理清晰的霜降花纹的牛,要在一岁半之后每天吃大量谷物,减少运动,就能长出这样的雪花肥牛肉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多吃淀粉果然会胖。
遥想竹林七贤当年,也是几盘小菜,一壶清酒;醉卧竹林,快意恩仇。
《日本味道》读后感(三):一枚高级吃货的自我修养,从弄懂“日本味道”开始
每当人们问我大连有什么好吃的,在介绍了鲍鱼海胆虾爬子一众海鲜之后,我都会补上:日本料理。
身边的日料馆子层出不穷,舶来新名词源源不断,烧鸟、刺身、寿喜锅、味噌汤、昆布、大福,不懂得一点日语都没法好好吃饭了。恰逢冬日,配上一杯暖暖的关东煮,好好探究一下也是十分有趣的。
吃过那么多日料,三十五十的定食也好,上不封顶的怀石也罢,是该懂得一点日料文化了。
一茶一饭,斑驳光影,吃喝从来不简单。
《日本味道》一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恰似一次逛日系美食博物馆的体验,史海遨游,饕餮大赏,从美味鱼虾蟹,牛马菜蔬,米面盐,到清酒咖啡。
本书作者万景路,是一位旅日作家。他用中国胃,尝遍了日本六大风味美食,鱼虾蟹鸡牛马米面盐日本酒,笔下娓娓道来的情愫,读来让人唇齿留香。
日本人爱吃鲸?吃马肉? 和牛到底牛在哪儿? 日本豆腐是不是日本的豆腐呢?既然铁了心做个吃货,那不妨一起来做个高级吃货吧!
先聊聊造型精美,艳压全场的刺身拼盘吧。古时候日本人把各种鱼去鳞、皮后因难以辨清鱼的种类,所以就用竹签串上鱼皮,然后插在鱼身上以便于识别鱼的品种,于是这刺在鱼身上的竹签和鱼皮就被称作“刺身”了。
后来刺身渐渐成为生鱼片的代名词了。其实不仅仅是鱼类,很多动植物,贝类、马肉、鸡肉、竹笋、豆皮,这些制成生鱼片吃法的都可以成为刺身。
那么,日本人究竟吃不吃鲸呢?
53%的日本人表示从没吃过鲸鱼肉,关东煮里的鲸鱼皮烂糊糊的,鲸鱼鱼排、鲸鱼香肠、烤鲸鱼肉串要比刺身和熏鲸鱼肉好吃,记住了没?日本捕鲸还有个理由是要保护大家深爱的金枪鱼,怕大鱼吃小鱼嘛。
金枪鱼,这条曾经被揶揄“猫都不吃的鱼”是怎么咸鱼翻身的呢?以前没冰箱嘛,易腐体制、体大、色红,不在鲜鱼之列,风干后又味同嚼蜡,早早就被大和民族列为“下鱼”了,仅供穷人腌制食用。酱油的出现和冷藏技术的进步让金枪鱼逆袭成了“刺身王者”。
对了,日本牛是真的有人给它按摩,还听音乐喝啤酒吗?是的。
日本大名鼎鼎的松阪牛、神户牛、近江牛,日本三大“名牛”牛气冲天。
话说明治天皇1871年派人去欧美诸国带着课题考察一圈,发现自己的五短身材就说没有吃牛肉造成的,于是在宫中带头吃起了牛肉寿喜锅,从此人们不再唯唯诺诺地只吃素了。
1900年以后,随着引进外国牛进行杂交改良,终于形成了“黑毛和种”、“褐毛和种”、“无角和种”、“日本短角种”四大品种。现在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和牛”,是指这四种牛之间杂交而成的品种。
日本和牛从高到低共分为五个等级A5,A4,A3,A2,A1,只有达到A4、A5以上的才有资格使用“和牛”的标示。A5牛肉的价格昂贵了,一般售价会在1500元/斤,甚至更高。
顶级的和牛,外观纹路犹如霜降。味道香而不腻,入口即化,让全世界的食客欲罢不能。
说完了菜品,再来谈一谈主食。
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自己做的米饭不好吃,主要是因为我没有强迫症,摊手。
作为东北人,总以东北大米好吃而自豪。但是日本大米与之相比,丝毫不逊色。
除了米好,日本人做米饭也很有“仪式感”。
水和米的比例要有精确比例;不能双手搓米,会破坏营养成分;大米吸水快,所以一定要用五指快速搅拌30回,大概用时15秒。
如此种种,只有用虔诚之心烹饪大米,才能得到“米饭之神”的眷顾。
日本的幸村大师说:
中华料理是火,日本料理是水;中华料理讲儒,日本料理讲道。
万景路在《日本味道》中,在一签一箸间,对日本美食进行寻根溯源,揭秘了日本料理让人欲罢不能的魅力。希望我们都能从中得到启发,感受到烟火气中满满的幸福力。
《日本味道》读后感(四):日料冷知识:金枪鱼曾是“猪都不吃”的下等鱼,鸡睾丸也能做刺身
如果说在日料界有什么人人皆知的美食,那金枪鱼刺身一定能跻身Top 3之列。这种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中部与大西洋中部的鲈形目鲭科鱼类,一向以天价著称。
据《朝日新闻》报道,2020年1月5日,在日本东京都丰州市场举行的海鲜拍卖会上,一条重275公斤的青森·大间产金枪鱼,以1亿9320万日元的价格成交,每公斤约合人民币4.5万元,一片金枪鱼刺身下肚,几百块钱就没了。
这个价格还不是最高的,1999年,一条278公斤的大间产金枪鱼,曾以3亿3360万日元的天价成交,相当于人民币两千万元。也就是说,光这么一条金枪鱼,就能换北京二环的一套豪宅!
不过,别看现在金枪鱼被炒到天价,就像旅日美食作家万景路在《日本味道》一书中告诉我们的那样,早年间,金枪鱼曾是日本人眼中最下等的鱼类,甚至连猪都不吃。
原来,在过去没有冰箱的时代,体重身长的金枪鱼,无法置于水槽中流通,而且它的肉色殷红如血,极易变质腐烂,对于吃惯了鲜鱼的日本人来说,金枪鱼自然不受待见了。
再者,虽然日本人也吃干鱼和咸鱼,但金枪鱼风干之后,其硬如石,难以下咽,至于咸金枪鱼更是味同嚼蜡,因此,金枪鱼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被日本渔民视为“下鱼”,也就是最下等的鱼,仅供穷人腌制食用。
到了江户时期,酱油从中国传入日本,日本人发明了把金枪鱼涂上酱油的吃法,金枪鱼刺身也开始面世。不过,由于金枪鱼所含油脂较多,不受崇尚清淡饮食的日本人喜爱,金枪鱼刺身一直被视作低端食材。
直到上世纪60年代,随着冷藏技术的发展,日本渔民发现,金枪鱼从零下30摄氏度的冷藏环境解冻后,口感竟然出人意料的鲜美,随后,日本人又尝试用腻滑的金枪鱼刺身搭配着清淡的山葵、白萝卜丝一同食用,结果味道奇佳。
从此,金枪鱼才咸鱼翻身,从猪嫌狗憎的低端食材,一跃成为日本刺身中的王者,从某种意义上说,金枪鱼刺身就是日本料理的代表。
有趣的是,万景路在《日本味道》中告诉我们,日本刺身绝不仅仅是指鱼类,而是包括了很多动植物,凡是能被制成生鱼片吃法的东西,都可以称为刺身——照此看来,简直是万物皆可刺身!
万景路在书中举了几个奇葩刺身的例子。比如,在日本被称为“樱肉”的马肉,也是日本人酷爱的刺身品种。
为什么日本人管马肉叫做“樱肉”呢?原来,当马肉切开后,在空气的氧化作用下,会变成近似于樱花的颜色,由此得名“樱肉”。
别看一匹马身上有很多肉,但能用作刺身的部位并不多,最好吃的当属像霜降牛肉一样的雪纹马肉。夹一筷霜降马肉,蘸上佐食的姜末、葱末和酱油后,放入口中细细咀嚼,那种既有嚼头又散发着淡淡香气的口感马上就出来了,难怪日本人这么爱吃“樱肉”。
除了马肉刺身,日本还有一种小众刺身,那就是“白子”刺身。
日本人所说的“白子”,其实就是睾丸,常见的白子刺身多来自鱼类,例如河豚、鳕鱼、琵琶鱼等的生殖腺。虽然部位略显尴尬,但这些鱼类的“白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因此被日本人视为“补身极品”。
不过,在《日本味道》这本书里,万景路告诉我们,在日本人常吃的鸡肉刺身当中,也有“白子”刺身,也就是鸡睾丸刺身。虽然中国人不大能接受,但入口即化、色泽鲜亮的鸡白子,却是日本老饕们口耳相传的必点部位!
光滑细腻的鸡白子一放进嘴巴里,就会瞬间融化开来,如黄油般的香气在口腔中迅速蔓延——难怪那些爱吃这一口的日本大叔们如此趋之若鹜呢!
当然啦,身为资深旅日美食作家,万景路这本《日本味道》里的有趣内容还有很多,可谓是包罗万象,从鱼虾蟹鸡牛马,到米面盐日本酒,这本书简直是一部别开生面的日料史。
万景路在《日本味道》中告诉我们,除了人们熟知的刺身,日本还有一种“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本土美食,那就是纳豆。
纳豆的外观实在不咋样,看上去就是黄乎乎的发霉物,闻起来也是臭烘烘的,吃到嘴里那种滑腻腻、黏稠稠的口感,更是和我们想象中的美食搭不上边,用万景路的话说,就是“色香味俱不全”。
但和臭豆腐、螺蛳粉、榴莲等臭味食品一样,恨它的人会恨到入骨,爱它的人也会爱到发狂。同时,纳豆在日本人心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樱桃小丸子的爸爸就说过:“不吃纳豆是没有志气的象征。”
纳豆的做法类似中国的豆豉,在奈良时期由中国传入日本,最初的食用者多为寺庙里的僧人,而寺庙的厨房在日语里叫做“纳所”,所以这种食物被称为“纳豆”。纳豆的做法并不复杂,传统做法是用稻草包裹蒸熟的黄豆,利用稻草上自然的纳豆芽孢杆菌,将黄豆进行发酵,就成了味道独特的纳豆。
日本人认为,把纳豆搅拌好倒在米饭上,与米饭同食,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而各种纳豆制成的食物,例如纳豆味增汤、纳豆饼、纳豆乌冬面、纳豆炒饭等等,更是深受日本家庭喜爱的传统美食。如果你有机会到日本最著名的纳豆产地水户市旅游,还有机会吃到当地特色——纳豆冰激凌。
日本人为何如此钟爱纳豆呢?
万景路在《日本味道》这本书里告诉我们,纳豆是一种营养非常丰富的食物,经常食用对人体有很多好处。
根据日本医学界的研究,纳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K2,不仅能改善老年人的骨质疏松,也非常有利于婴幼儿的成长,因此,纳豆被日本政府定为特定保健食品,鼓励家长多给婴幼儿食用纳豆。
再者,纳豆在肠道里会分解出“吡啶二羧酸”,可以有效杀灭肠道细菌,经常食用纳豆,对便秘、肠炎、腹泻等亦有良好功效。
最近,日本科学家又在纳豆中发现一种叫做“激酶”的物质,它可以分解毛细血管里的血栓脂肪,从而增加面部光泽,改善皮肤弹性,让人由内而外地容光焕发。因此,纳豆现在已经成了日本女士钟爱的美容佳品,在国内也有很多爱美的女孩争相逐“臭”,追捧纳豆。据说纳豆菌还可以促进酒精分解,保护肝脏,所以男士食用纳豆也是大有裨益的。
从刺身、樱肉、纳豆,到烧鸟、山葵、清酒,在一道道造型精美的犹如风景画般的日料中,在杯光斛影的日本酒文化里,以及在中日饮食文化的对比中,万景路为我们展现出日本饮食真正的与众不同之处,揭秘日本料理广受世人追捧的奥秘。这也正是这本《日本味道》想传达给我们的核心:
一茶一饭,斑驳光影,吃喝从来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