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走出内向》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1-31 00:48: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走出内向》读后感锦集

  《走出内向》是一本由[美] 杰茜卡·潘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出内向》读后感(一):从内向到外向的转变,一年时间能发生多少惊人的变化?

  

毋庸置疑,这个世界对外向者更友好。

如果用一年时间,让自己刻意往外向转变,会发生什么变化?能成功吗?

说实话我对此持怀疑态度,我觉得人的气质是天生的,骨子里很难改变。但作为一个内向者,我还是想知道答案。

我带着疑问和杰西卡·潘一起经历了她的一年,文章写的妙趣横生,好几次我都忍不住笑了出来。但是作者经历的过程并不好笑,甚至是一种“残酷”的训练,但她挺了过来。她从记者的岗位落荒而逃之后,经过一年居然可以做脱口秀。在观众看来,她是那么的从容自信侃侃而谈,只有她自己知道内心的自己是多么的紧张。

这让我也有所释然,原来台上的人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我们所认为的那样自信大方,多数的人可能是紧张的,只有少部分演讲天才是自带光芒的。

作者最后的结论,符合了我的预期,那就是,作为简单粗暴的一种性格划分方式,内向、外向的人,是很难改变自己性格的(如出现重大意外事件,或许少部分可能会变性格)。她依然是那个享受独处,享受居家阅读、做咖啡、养猫咪的人,但是,她说,经过一年的训练,当你需要变得外向的时候,你会在那个场合适当地外向,从而满足你的社会性需要。尽管,那种外向依然需要你耗费独处时的N倍能量,但是你可以做的到,在以前是做不到的。这就是区别。

这就是一年训练带来的结果。虽然实质并没有发生变化,但在某种程度上,能让你更适应社会,因为适应社会而少一些焦虑,会让自己的生活状态更好。

能让你和陌生人打交道时,你能自然地说出来,能让你需要做报告的时候,你能去做,能让你举办宴会增进友谊时你能做东道主……

就这样,其实,人生就会变得更美好,人生也更张弛有度,更丰富不是吗?

  《走出内向》读后感(二):选择你想过的那种人生

  

你可以用内向-外向来区分一个人的性格,它表明了一个人的能量主要来自外界(人群)还是自身(独处)。也可以用害羞-开朗来区分,它表明了一个人对与别人谈论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内在的难易程度。当然也可以用经验开放性来区分——它代表了一个人对风险的接纳度——比如人际交往的风险。

对于大部分内向者而言,我们太害怕向别人展露弱点,太害怕被瞄准攻击或被无意识伤害,所以我们要么在别人面前装出轻松愉快什么都可以的样子,要么闭紧嘴巴躲在角落暗暗观察,在自己与人群之间划出一道明显的界限。

我回想了一下从厌恶自己内向敏感的性格到欣然接纳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标志性的事件。生命是一条长河,一段旅程,所有的改变在其中悄无声息地发生,但一定会有一些里程碑式的难忘的人事物,影响甚至改变了这条河流或道路的走向。

现在想来,与其说是某件事,不如说是某种感觉。经常性的有准备或者没有准备的公开发言甚至演讲;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我自己舒适圈之外的人;搞定或者没搞定那些我以前从未想过的事;交到新的合得来的朋友……回过头来看这些经历的时候,发现它们对我最大的意义是带来了一种安心感,让我知道我可以像一个外向的人那样去做某些事情,也可以全然接纳我与生俱来的内向和敏感,它们不再是矛盾对立的两极,而成为两种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

就像这本书的作者一样,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她尝试了很多种曾经最让她恐慌的事:去跟无数陌生人搭讪、网络交友、独自无计划旅行、甚至脱口秀等等。在这些过程中她收获了很多:了解信息的渠道,一些真心的、能够长期交往、深入沟通的朋友,以及最重要的,敢于尝试新鲜事的勇气。

当然,“尝试”这个词很容易让人想到另外一个词,“风险”。没有人能保证自己每一次的尝试都是成功的。作者参加脱口秀比赛失败时,她的朋友对她说:“第一次尝试就想获得奖杯无疑是一种傲慢,也一定会败兴而归。”

实际上,可怕的并不是失败,而是因为从来不敢去尝试,在纠结和痛苦中度过一生。就像书的最后作者写的那样:“我害怕如果自己一成不变,呆在深渊,就永远无法进入更广阔的世界。但实际上我根本就不觉得自己一定要拥有更广阔的世界。我想见一见它,想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然后选择自己想过的那一种人生。”

  《走出内向》读后感(三):从内向到外向的个体“实践”

  

一个人的内向的,这并没有好坏分野。一个人是外向的,亦然。性格有天然成分,更有存在后天养成因素,复杂可变,未来可预期。

《走出内向》这本书即是诉说从内向不断走向外向的实践经验,将时间牢牢禁锢在一年的时间内,从多种途径不断尝试,试图改变自己内向的性格,向着更为辽阔的生活拥抱和伸手。对于内向者来说,这即是一本实际操作的指南,有着作者自己的价值在内。

在作者的实际操作里,她不仅尝试跟陌生人打招呼、表演一次单口喜剧等形式,其希望获得的就是那种从内向到外向的极乐体验。对不同性格的人来说,或许是因为自己的性格错失很多有意义的事情,这才是作者的本意所在。

对一个外向者来说,该书的价值或许也存在于这种尝试的细节上。当一个内向者变得外向时,一个本身外向的人到底会如何想呢?

向往自由,这是每个人都希望的。正如作者的尝试那样。其从内向向着外向的尝试和实践,就是希望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更好地生活,更好地感受辽阔的世界罢了,其并不是仅仅改变自己的性格本身,而是在改变之后告诉所有的人,性格其实是可以变化的。

只是,每个人都注定是孤独的。对孤独者的治愈来说,这更是一道难上加难的课题。在这道题内,孤独者无论是外向的,还是内向的,都可能存在。都可能是孤独的化身,也正是因为如此,治愈孤独才是核心的问题。

《走出内向》更像是作者的个体实践罢了,其并没有希望所有的内向者转变,也并不是说所有的内向性格就不好,作为个体来说,她实践一年的经验总结,对个体来说意义非凡,对希望转变的人来说,有着借鉴意义,足矣!

正如作者所的,经此一年,这世界上能够吓到我的事日减,能够控制我的物日衰。

这何尝不是最好的领悟呢?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就是希望能够按照“忠于内心”的方式欢欢喜喜地度过此生,而并不仅仅是拘泥于自己的性格,无论是外向的还是内向的,都希望能够“忠于内心”。

内向的人可以尝试变得外向,外向的人也 可以尝试走向内向。无论怎样的尝试,都终将赋予一个人忠实的颜色,也都为此生的经历增光添彩,有着创造的痕迹。

  《走出内向》读后感(四):孤独者的冒险之旅

  

“你会觉得孤单吗?”如果一个陌生人这样问你,你有什么感觉?你会觉得对方是个神经病?还是感觉被击中,忍不住倾诉自己内心的孤独感?

杰茜卡·潘从小就是个很害羞的人,她害怕与陌生人接触,故意错过生日派对,假装生病逃避做课堂展示,甚至在别人为她准备的惊喜派对上被吓哭了。她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犹太裔美国人,他们都非常喜欢和新朋友聊天,到任何地方都能和陌生人搭上话,这是杰茜卡不能理解的。她曾做过电视台记者,但在聚光灯和摄像机前,她身体僵直、无法呼吸,这份工作以辞职告终。

一直内向的她同时又渴望外面的世界,她希望了解更多新奇好玩的人和事物,她从美国到北京,再到澳大利亚,最后定居伦敦,她以为在新的地方,她可以脱掉内向的外壳,蜕变成一个新的人,但是事与愿违。然而在某一天,她决定走出内向者的山洞,尝试以外向者的身份去生活一年,并把这个实践过程记录下来,写成了这本《走出内向:给孤独者的治愈之书》。

同为内向者的我为了改变自己,也看过很多关于性格方面的书,很多书都会列出各种性格类型的特征,给出一些行为建议如何去改善,但是,看完这些书我只想说:“道理我都懂……”

《走出内向》这本书名开始让我误以为这也是一本“干货书”,幸运的是,我翻开它,并一口气读完了。看到作者杰茜卡·潘描写她在人群中的紧张和孤独感,我感觉她就是“世界上的另一个我”,然而,她又不是。因为她这一年,做了很多对内向者来说是“噩梦”的事。

和陌生人搭话?很难,但鼓起勇气也能做到。和陌生人谈论孤独感?我做不到。在舞台上对着观众公开演讲?想想都冒冷汗。参加即兴表演,和一群陌生人表演自己在魔宫如何死去?不可能!讲单口相声,把台下的人逗笑?我选择遁地。

在这一年里,杰茜卡勇敢地走到人群中,去挑战这些对内向者来说无比艰巨的任务。这些任务都顺利完成了吗?并没有,她有时得到陌生人的友好回应,有时得到台下的掌声,有时经历了无比孤独的个人旅行,有时体验了站在台上的“至暗时刻”。她本以为这个挑战有两种结果:万劫不复或浴火重生,经过一年的历练后她发现她还是原来的自己,只是有些细微之处发生了变化,那就是敢于尝试一切的勇气。

在她尝试外向的冒险过程中,她真诚袒露自己的敏感和孤独,勇敢去主动出击。正如心理学家尼克给她的建议“没有人会主动挥手,但所有人都会回应你的挥手。”她主动尝试过后才发现,外向没有那么难。

杰茜卡的文笔轻松有趣,阅读的过程让人随着她的经历时而紧张激动、时而孤独无措,文中还不时闪现一些小幽默让人莞尔,就好像一个好姐妹拉着你,讲她经历的有趣事情,你会忍不住为她高兴。

我尤其喜欢书中这句话:“经此一年,这世上能吓到我的事日减,能控制我的物日衰。”内向和外向没有什么对错之分,最好的方式也许是和杰茜卡那样,拥有尝试的勇气,可以停留在舒适圈,也可以走出去看看。希望这本书也给你带来些许勇气。

  《走出内向》读后感(五):作为翻译 欢迎批评指正

  

也是从事着文字相关的行业,但翻译却是第一次,神奇的体会和惊喜都在译序里了。翻译了一本温柔快乐又有力量的书,我好像也变得温柔快乐有力量了。

译序

“孤独”是一种玄学,它不以人数而定。怡然的独处不是孤独,群体的热闹也绝不代表个体的不孤独。我可以看着落日拿着书,时而发呆时而阅读,一整天都算不上孤独。反而在喧闹的聚会里,看着别人轻车熟路地寒暄,自在大方地玩笑,我尤感孤独。

因为,我是内向者。

社会需要也存在着各种性格的个体,我从未迫切地想成为一个外向者,但我不得不承认,内向这个特质,在很多不得不面对的学习或工作场合中,给我带来了许多困扰。

所以在拿到本书时,我幻想过无数种作者想表达的东西,也许是对于内向者心理无微不至的刻画,也许是表达自己对于内向的苦闷或者是如何与内向和谐共处。但万万没想到,作者居然“胆大包天”试图通过一些“手段”,将自己从一个内向者转化为外向者。闻所未闻,我不敢相信真的有内向者会去实施这一项地狱级任务,但她办到了。当然,这些手段合理合法,甚至有些有趣,而不得不使出这些手段的时光被作者杰西卡称为“噩梦国度”,很有些资深内向者的体悟。

本次翻译历经6个月,杰西卡用生动幽默的文字和真挚的感情陪伴我和另一位译者度过了漫长的六个月时光,也给予了我许多温暖和快乐的碎片。

每次进入杰西卡的“噩梦国度”,并尽量把这份“惊悚”原封不动地用中文呈现出来的时刻,我们将之定义为“和杰西卡·潘的约会”。

杰西卡在书中描写了她经历过的无数次约会,主动的、被动的、尴尬的、愉悦的……将我们之间隔着文字的,单方面的她输出,我们接受的过程称为“约会”,我个人很喜欢,希望她也会喜欢。

我用半年的时间,感受了杰西卡一年的蜕变,一场所有内向者应该都向往或者总有某个时刻向往过的蜕变——从内向者到外向者的转变。这是一个极有意思,也具现实意义的实践。尤其对我这样同样为内向者,并在很多时候深受其扰的“同是天涯沦落人”而言。

内向是天生的吗?内向可以改变吗?可以的话应该怎么做呢?需要多久能够完成这种转变呢?与其说我在翻译这本书,倒不如说我在逐一找到以上这些问题的答案更贴切。我找到了吗?我找到了属于杰西卡的答案,而属于我自己的,恐怕需要我走进杭州的地铁里,随便揪上一个陌生人,上去就是一个掷地有声的提问:“请问中国四大名著分别是哪四大?,然后属于我的外向密码就开始解锁。杰西卡外向之旅的初始密码是“英国女王是哪位”,换成国内,因地制宜,我想应该就是 “中国四大名著分别是哪四大?(《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或者“黄豆和毛豆是什么关系(黄豆就是老了的毛豆)?”之类老少咸宜、生活气息浓厚的问题。如果我再勤奋一点,准备多一点问题,那就可以开一档地铁版《开心辞典》,当然这是后话,毕竟我还是一个躲在自己舒适区的内向者。

杰西卡这一年,尝试了许多连出现在我幻想里都是“犯罪”的东西。没错,对我们内向者来说表达自己就已经是惊天大难题了,而她居然去讲了脱口秀。她通过这些一步一步找到了内向和外向之间的勾连通道,并一点一点向我们展现。

她勇敢善良、乖巧内敛,甚至带着很强的幽默感,她尝试新鲜事物的过程也许可怕,也许尴尬,但结局总是令人忍俊不禁。加上内向者一向敏感的心思,细腻生动又可爱搞怪的一年就在书本上,文字里跳起了舞,然后跳进读者的眼里,脑海里,还有我这样内向者的心里。

毋庸置疑,这是一本治愈人心的书,让被内向所困而渴望改变的人看到一丝希望;教会散落世界的内向者学会自洽;告诉也许正陷入孤独的内向者,看啊,还有千千万万个和你一样的人在共享这份孤独。

如果你是外向者呢?

如果你是外向者的话,那欢迎来我们内向者的世界做客,偶尔感受下内向者的力量吧。

  《走出内向》读后感(六):走出内向:内向者的突围一年全纪录

2020年脱口秀大会冠军王勉的几个段子听后心有戚戚焉,是不是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情景:走在路上或者在电梯里,遇见了不太熟的朋友,你为了不打招呼拿出手机假装在刷朋友圈或者看新闻,为了避免尴尬,甚至绕道走或者提前下电梯。这就是内向型人格的外在表现特征之一,于是看《走向内向》,你就能理解作者杰茜卡·潘22岁生日被一大群朋友的突然惊喜吓出了眼泪,一群人拥挤在她的床上,而床是她唯一躲避烦扰的自我空间。

如何定义内向外向,荣格早就提出了这两种不同的人格特质,内向者的能量指向内部,他们更喜欢安静和独处。他们不爱参加社交活动,内向者也不一定孤僻、不善言辞,相反他们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但在现今社交中,内向者会遭遇到更多的烦恼。有着相同烦恼的内向者,记者、杂志编辑、自由撰稿人杰茜卡·潘的著作《走出内向:给孤独者的治愈之书》就是从自身出发,给自己一年的期限,试图改变自己,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将其中的过程全部记录下来,这本书即是一场内向转变到外向的性格试验,也是一本给内向者、孤独者的社交指南,文风妙趣横生,真情流露,中间诸多情节似曾遭遇,也会为作者的努力而赞叹不已。这本书是送给内向者最好的礼物。

作者首先在自序里说到内向不是一个病症,一个工作得到的“午夜加班奖”奖杯与为了减肥跑进桑拿房的杰茜卡·潘陷入了迷茫,痛定思痛之后她给自己定下了一年的计划:和陌生人聊天、当众演讲、独自上路、参加聚会、表演单口喜剧、举办午宴全程参与。这样的计划表对内向者看来简直就是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杰茜卡·潘拿着“我喜欢和陌生人说话”的徽章开始了她的“外向的一年”改变计划,与性格淡漠的英国人谈论女王,参加人际关系培训班,听讲师马克谈论爱德华·霍珀的油画与言之有物谈话的重要性,与陌生人谈论艺术;注册交友软件寻找志同道合的好友,主动出击约会好友,独自旅行。最难得的是作者不断挑战自己,参加即兴表演与单口喜剧。

很多人都知道要讲好脱口秀多么苦难,看李诞的节目就知道了,很多选手是优秀的编剧,然而仍然在众人面前紧张说不好自己写的很完美的段子,更何况一个内向者。然后就如同作者杰茜卡·潘在参加朋友的婚礼看到别人的婚礼演讲,回忆起自己婚礼时候,“因为我知道这些机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有一个一个地告诉他们,我是爱他们的,对吧?也许我没有,他们并没有接收到我的爱。”为了不让自己后悔,她参加即兴表演班,她发现了自己原先的恐惧变成了兴奋。“我也许是一个秘密剧院的孩子,也可能只是个快乐的傻瓜。”

落子无悔,一年来,杰茜卡·潘拿掉了身上的敏感与内向,努力拿出勇气,在朋友的帮助下主动伸出友谊之手,结交了好朋友,登上了舞台,举办了午宴,听心内之声,做有畏之事。作者在这一年里收获了自信与朋友,而她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作者所说,我已经找到了一种体验世界的新方式。舒适圈内的生活我安之乐之,但短暂地去圈外未知地带冒险,我知道,我可以。

杰茜卡·潘按下了改变人生的按钮,而内向者如我们也应该有所改变,在很多人的场合里,把自己放到和同道中人的沟通语境里,为正常的社交做准备。找到共同话题,有计划社交,给自己充电提升的时间,自己定义晴天与雨天,拥抱未知,这就是《走出内向》要告诉我们的,鼓起勇气,走向自己的舞台。

  《走出内向》读后感(七):换个方式,人生可以多种选择

  

周五和好久没有见的大学同学小芝吃饭,现在她是一枚小中层,然而她最近却是觉得力不从心,说起来就是她认为自己过于内向,所以不适合做领导岗位,也不会和同事相处。

我和这个同学小芝认识已经有十几年了,工作上不知道,但是如果作为朋友来说,我觉得她确实被这种情绪困扰了很久,想起我自己也是一个内向孤独星人,只是我表现形式比较外向而已,最近我正好看了《走出内向》这本书,这本书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演讲撰稿人戴维·利特盛赞推荐的治愈之书。书中的作者杰茜卡也是一个内向星人,但是她觉得自己应该要给自己多点的选择,所以她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让自己接受了有更多朋友,而且是能上台讲话的自己,而且通过《走出内向》这本书,剖析自己的心路历程,从而给让给我们这些内向者带来更多的选择,获得更多姿多彩的工作和生活。

作者杰茜卡是一名华裔美国人,布朗大学心理学学士,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新闻学硕士。毕业后,她曾从事过杂志编辑工作,后来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其作品曾多次刊登于《卫报》等媒体。过去的她,连和陌生人说话都觉得头痛万分,经过一年的练习后,她还能上台演讲,重点是她交到了很多朋友,虽然还是内向者,但是她却看到了生活的另外一面。

下面,我也马上和同学小芝分享了《走出内向》教给我们内向星人的“变勇敢心法”:

一、 为啥要学点外向技能

其实原因很简单,《走出内向》的杰茜卡说到,明显就是因为外向者在目前的社会上能相对的多一点点优势。当然每个人做自己就好,只是说,让自己的外部环境稍微柔软一点,也能让我们的情绪更加稳定。

举例就是杰茜卡的爸爸妈妈也是非常外向活泼的人,所以在杰茜卡爸爸因为心脏手术要住院的时候,本来只能有一人上ICU陪护,就是因为爸爸和医生他们的沟通比较顺畅,杰茜卡和妈妈都能陪着爸爸,在这些关键时刻,确实是杰茜卡的爸爸外向方面的优势,让沉浸在悲伤中的杰茜卡获得了很多温暖。

二、接受自己

一开头,《走出内向》的杰茜卡就和我们先把基调说正了。确实,不管是杰茜卡还是我自己,都曾经觉得自己的内向仿佛是一种病态,总是觉得自己处处比不上活泼外向的朋友和同事。但是杰茜卡说:性格都是平等的,学会打交道是为了给自己多点选择。所以内向就内向咯,害怕和人相处就害怕咯。只是说慢慢学习。其实杰茜卡也说了,荣格曾经说过,世界上不存在纯粹的外向或者内向的性格,因为那样会是疯子。

所以杰茜卡说了,第一步首先是要接纳内向的自己,然后就像杰茜卡一样,她家人都是普遍外向的分子,就连她老公都是,只有她是有与外人相处的困难症,所以她就给了自己一年的时间去“锻炼”,我们不妨也给自己一个机会,去尝试与更多的外界沟通。

三、简单的相处方法

杰茜卡开始去参加一些聚会,希望通过和陌生人的聚会,让自己学会更加的外向和讨人喜欢。但是很多次参加聚会,她都会手心发汗,特别是迟到了以后,进到聚会现场,其他人都在说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她更加是心悸不安。其实我们在职场上也会这样,特别是职场新人,进入新公司,你总会觉得大家都互相好熟哦,只有我一个是局外人的感觉。

《走出内向》在这里教给我们几个好方法,轻松容易操作,就可以轻松无压力让自己顺利过渡。

1. 主动微笑和挥手

杰茜卡说了,很少有人会不回应你的问候或者挥手。再说,对方不回应你,你也不吃亏。反而是他回应你以后,你会收获不少幸福感,再说远距离的打招呼而已。

2. 要去的聚会准时出现

杰茜卡为了让自己能学会外向一点,报名参加很多聚会,结果呢,就是经常临时打退堂鼓。这是不是像极职场里面的我们参加团建的心情。

所以《走出内向》告诉我们,只要是想参加的聚会,不退缩,尤其要准时出现,甚至是早点也无妨,这样就能早点找到某几个可以说话的人,等到气氛热烈起来,你就能在闲聊中减少不适感。

3. 与人交谈多用开放式语句

《走出内向》里面,其实杰茜卡也接受了非常多的心理咨询。心理医生,不乏一些内向星人,也向杰茜卡介绍了和人聊天的技巧。比如说就是多点用开放式的语句:噢,你觉得这样怎么样?你有什么感觉?这样对方就会打开话匣子,而你只需要稍微真诚的回应就是了。当然如果你不喜欢的事情,就笑笑不表态,这样也是可以自行甄选对方是否值得更加深入的聊下去。

听我说完,特别是同学小芝知道了《走出内向》的杰茜卡也是超级的胆小,重点是很容易退缩,不管是日常的人际交往还是工作中沟通,尤其是在工作中,小芝觉得觉得自己触动特别大,因为她确实是工作了这么多年,还是对人际交往表示很纠结。按照杰茜卡的几个方法,她说以后多参加团建,管他呢,反正就是意思意思应酬,这样领导也不会再批评自己是一个害羞的小主管,减少了一层郁闷。

所以啊,其实杰茜卡已经算是内向星人里头,畏惧陌生人比较厉害的一种了,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那还有什么可害怕或者退缩的,她都敢用一年的时间来培训自己,我们也可以给自己一个机会,尝试一下新鲜事物。收获更加顺利的职场人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走出内向》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