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史》是一本由胡厚宣,胡振宇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6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殷商史》精选点评:
●作者胡厚宣是国内前辈大家,但这本书并不系统,不过内容还是值得看
●作为当年发觉殷墟的第一批之人,就注定了胡厚照先生与殷商史的不解之缘,我认为这本算是同系列书籍里面质量比较高程之作,也可以算是殷商史里面不错的书籍,只是不够详细,但是很生动!个人非常喜欢
●好多甲骨文喲,不过倒是不难看。叙述中带有血泪控诉,写历史应该稍微冷静一些比较好吧。
●胡厚宣先生说,现存甲骨文有十万余片,基本上他都曾见过,人生有此机缘,实乃大幸运啊!所著《殷商史》,小子受益良多!
●果然有对比才有槽点,回头默默的复习了一遍王先生的那段殷商史料。
●据胡厚宣书拼凑而成,第八章专讲人祭
●难以置信,这本书也可以称为历史书,无关紧要的论点论述了几十页,资料堆砌一大堆不明所以,历史脉络全无,全程像是学生写千字作文凑字数,居然也能上断代史系列,要是这也算断代史,人人都可以写断代史了!!!
●很大篇幅是甲骨文研究,不是我能懂的。
●可能是因为商代的历史太过遥远吧,这本书并没有像通常的中国历史叙事法那样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线索来进行历史叙述,而是依照考古发掘的成果,将殷商史分成了若干个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小块来叙述的。而且叙述的一般过程是先摆出传统文献中的相关史料,然后拿出甲骨文中的相关史料,而作者本身对于这个过程的建构比较少,而且甲骨文和传统文献都列得比较多,不像是史书而是史料书。书中还有很多甲骨文拓片,但是几乎没有标注对应的现代汉语,让人不知所云,实在是一大败笔。总的来说,这本书以考古材料为基础,史料相当翔实,但是没有一条连贯的线索来沟通商代历史,看完之后依然不知道商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而且明显有些部分是以前的论文拼进来的。不过想到此书乃是胡厚宣先生过世之后其子代笔,也就可以理解了。
●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优点只有一个,每一个章节大都立足于甲骨文,此书改名叫《甲骨文中的殷商史》更恰当。缺点则多得吓人,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想讲,但是章节与章节之间屡有重复,还不是重复一次,有些考证可以来回重现三四次。至于国内外的甲骨收藏单位,真不知道和殷商史有半分钱的关系,这是甲骨学的内容好不好?甚至研究甲骨的学者也要不惜笔墨介绍,这也是甲骨学的内容,无关乎商史。最烂的一章就是宗教,写的来唠唠叨叨的,每一小节恍惚一看都还行,连惯着看就像犯了老年痴呆啊,这是写书不是说书,尤其是四方名和四方风一节,一个文献一节,列个表,名字异同,很难吗?差点看炸!总之,缺点虽多,还是值得一看,此若重新编辑,有极大的潜力可传世。
《殷商史》读后感(一):殷商史?——甲骨史!
本书有伪书之嫌, 胡厚宣去世多年,本书实际上是胡厚宣的论文剪切拼凑而成的。
书中大量的甲骨插图实际是不必要的,同时甲骨的著录实在是太混乱了,有些根本在不到的稀缺书也有,核对起来很困难。
《殷商史》相对于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来说差很远,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又出版了一套《殷商史》从书目来看不错。
《殷商史》读后感(二):殷商——青铜时代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断代史,还不如说是一部关于殷商研究的summary. 作为一个第一次接触殷商历史的普通读者,这本书读起来比较枯燥,但是如果能耐心读完,信息量还是相当丰富的。作者的证据基本从甲骨文和出土文物取材,文字证据也基本选取年代比较早的材料,比普通的普及读物更加严谨和令人信服。
虽然人人都会背“夏商周”这三个最早的朝代列表,但是夏朝飘渺无迹,关于商朝的文字资料也极少,让人对这前两个朝代印象淡薄。好在有殷墟的出土文物,让人对商朝有了一点直接的认识。对于我来说,商朝的最好代表应该就是青铜器吧。种种出土的青铜器森严,华丽,精致,古意盎然,让人对那个时代浮想联翩,所以商朝的最好注脚应该是“青铜时代”。
商朝立国600多年,如果不算东周后期的春秋战国的混乱,殷商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历时最长、最稳定的朝代。600多年绝对不是一段可有可无的短时间,其间可以发生很多事:人们的生活习惯,社会的变迁,文明的传播,生产力的进化等等。让人遗憾的是因为文字资料的缺乏,让人们对这个朝代失去了记忆。所谓文明史,其实往往是文字史。
好在甲骨文和各种文物的出土让人可以一窥那个时代,对这些远古人们的生活猜测一二,并看到中华文明在其源头上的形态。周朝对中华文明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朝代,几乎奠定的之后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基本形态。而周朝的种种,肯定不是完全独立发展出来,而是有很大一部分继承自殷商,例如祖先崇拜,例如凤。
商朝绝不是一个原始的部落,而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历时600多年,占地之广,声望之隆,影响之大,使它当之无愧地在王朝世系中占据一席之地。商人崇拜祖先,崇拜唯一的神——上帝,崇拜凤。殷商的周边有不少方国邻居,看来每朝每代都不缺外敌这种东西。商人爱祭祀,爱占卜,无论大小屁事都要占卜一番,还要从正反占卜好几次,每次都要献点牛啊奴隶啊什么的,看得我都觉得肉痛,这可不便宜啊!可怜的奴隶们也经常被拿来陪葬,而且一杀就是一大批。你把他们拿来干活不是更好?这样人家也不会常常逃跑了。商朝的法律严峻,一点小事就要砍头砍脚割鼻宫刑,后世的“暴秦”大概也比不上。大约年代越早,人们对于生命是越不在乎吧。
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当时人们的生活和社会风貌。当时的宫殿也应该是华丽的木建筑,有后来中国木建筑的形状了,当然其具体样式还是很难得知。人们用玉和贝壳做钱,他们已经开始养蚕织丝,可以织出美丽复杂的丝绸。青铜器、玉器、陶器和骨器的工艺更是不必说,相当的精致美丽。总之,这是一个繁盛不输后世的时代。
当时已经有了毛笔,也有丝绸,所以可以想象当时的文字虽然还是只被少数人掌握,但是其成本不一定比后世更高。只是甲骨文可能还是太过复杂,人们一般不习惯使用文字。可叹时代太早,当时的典籍都没有保存下来,反而是用来占卜的文字被不辞劳苦地刻下来,让我们能从那领域极狭窄的只言片语中一窥当时的风貌。如果能够发现当时的法律典籍,甚至是《诗经》那样的诗歌,该多么好啊!这样我们这些几千年之后的好奇心旺盛的人也能与当时的人们一起同悲欢了!
而关于殷商的覆亡,简单的说商纣的荒淫实在可笑。似乎商纣也并不是如我们印象中那样的昏君,反而可能是一个不太坏的锐意改革的新派君主,但是随着年代的堆积,他的“罪状”也一条条地增加,加上文学的渲染,使他成了昏君的代表人物。我相信一个朝代的覆亡绝不仅仅是因为出了一两个昏君,尤其像商朝这样稳定又善于改革的朝代,其灭亡往往是因为社会矛盾的堆积。似乎商朝内部新旧两派的冲突严重,而外部与四周方国尤其是东边的国家年年征战,使得西边的周有机可乘。然而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是不是又是一个“社会形态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例子呢?那么后继的周朝(显然做得还算成功)又做了什么来改善这些矛盾呢?但这些事情就更加难以考证了吧。
《殷商史》读后感(三):千秋风云——简明中国史(之二)
夏
(前2070——前1600)
大禹治水时生的那个儿子,叫做启。
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启于是就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国王。
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最新的研究确定为前2070年)。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就是这么大约算出来的。
随着夏的建立,历史进入王朝时代。
但也有人说,这依然是传说。因为,到目前为止,考古界没有发掘出任何直接证据,证明历史上有一个夏朝的存在。
不过,直接证据虽然没有,间接证据却非常之多。
《尚书》说过,“殷革夏命”;《诗经》写到,“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特别有说服力的是,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写了一篇《夏本纪》,把夏朝自大禹至桀的十七个王一一列了出来。在史学界,太史公说的话还是很有分量的,大家认为,他说什么,必有所本。
因此,大多数人还是相信,夏确实存在。
所以,我们不妨撇开考古证据,换一种方式来叙述这段历史。
启当上国王并不是因为圣明,而是因为他是圣君的儿子。不知为什么,曾接受舜禅让的大禹死前却没有继续禅让,而是由他的儿子启继立。
在那个时候,这并不理所当然。
这种违反传统的做法立即引起了大家的不满。东方的伯益,西边的有扈氏先后起兵,与启争夺王位。但夏启应用铁血政策,武力镇压了这些不服气的造反者,稳稳地坐在了王位上。
事后,夏启在都城阳翟召集诸侯,举行盛大的“钧台之享”,弘扬王威。
这件事确实值得隆重庆祝。因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捩点。
按照孔子的说法,夏之前是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夏之后是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而现代的看法是,从夏以后,禅让这种传统被彻底废弃,王位通过血缘在家庭内部进行世袭,我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家天下”局面由此开始了。
启死后,天下传给了儿子太康。
据零星得来的信息,有夏一代发生了如下一些大事件——
先是“太康失国”。东方夷族的后羿(不知和那个射掉九个太阳的是不是一个人?),他攻入夏都,赶走太康,太康失掉国家,后羿当上王之后,沉溺于射猎,不理朝政,后来被大臣寒浞杀死。失掉的国家又回来了。
后来又有了少康中兴。怎么个中兴?史书语焉不详,我们也只能含糊带过。
夏的最后一个国王是桀,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这一点,史书倒是记得比较清楚,说他杀人成性,酗酒好色,劳民伤财,以至于老百姓发出了那个著名的诅咒——“时日曷丧?予与女偕亡!”
此时,东边的商国乘机兴兵伐夏。夏桀战败逃亡,死于南巢。夏朝于是覆灭,公元纪年是前1600年左右。
从夏启争王、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到夏桀亡命,家天下的毛病都显露出来了。即使这样,这第一个家天下的王朝还是持续了500多年,国祚仅次于商朝。
中华文明的统一、连续的特征,在这时候已经露出端倪了。
夏朝的历史,我们只知道这些模糊、零星的片段。
但考古学家并没有泄气,他们竭尽全力在寻找过硬的证据。
经过多年的调查和发掘,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等地,发现了一种文化遗存,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特征较典型,称为“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虽然还没有直接证据确定它就是夏代文化,但它存续的时间是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属于夏代纪年范围内,专家认为可以由此一窥全豹。
从发掘的结果看,可以得出如下谨慎的推论——
二里头遗址不仅发掘了墓葬,还发掘了两处较大的建筑基址,从规模上看,可能是宫殿,这说明夏代可能确实存在王权统治了。
在墓葬遗址中,不仅出土了石器、骨器、玉器、陶器,还发现了青铜器,这些青铜器主要是工具、兵器、乐器和装饰品。这证明夏代已从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了。
这时候制作的陶器在形制、纹饰都很有特征。此外,还出土了一些玉器,绿松石镶嵌的装饰品,石磬一类的乐器,说明这时候的手工业已经有较高的制作水平了。
夏代的文化,除了考古资料的证明,还有文献的记载,比较可靠的文献记载是:夏代有了我国最早的历法。据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看,当时已能依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夏历的一年有十二个月。到现在,我们称农历还是叫“夏历”。
但夏还没有文字。
这要等到下一个朝代。
商
(前1600——前1046)
下一个朝代是商。
商汤起兵打败夏桀于鸣条之野,一举灭夏。之后,回师亳邑,众多的诸侯前来朝会,推商汤为天子。据说商汤也禅让了一下,但诸侯不同意(以后历朝所有的禅让之所以没有搞成,都是因为手下的人“不同意”);商汤只得登上天子之位,定国都亳,商王朝正式建立。
早在这时候已经有民心这一说了,当时人认为,夏桀不得人心,所以失去了天下;商汤人心归顺,所以得到了天下。
商朝是一个有文字的时代。
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国考古最为重大的成就之一。它的发现过程,十分偶然而又富于戏剧色彩。
那是清末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的中药店抓中药。在抓回的中药里,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有些奇怪: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十分好奇,他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
经过仔细研究,王懿荣发现,这些东西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甲骨上的那些刻划痕迹居然是些文字!
现存的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
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个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说明,这些文字已经不是原始文字了,它是基本成熟的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汉文,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单音节字,由笔画,而不是由字母组成。
这也意味着,在甲骨文之前,必然还有一个草创时期。那是个什么样的时期呢?目前没有人知道,知道的只有《易经》里的一句话:“上古结绳记事”。
文字出现,是中国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
因为有文字,中国进入信史时代。
有了甲骨文做证据,商代的历史比它以前的历史要可信的多。司马迁《史记•殷本纪》有关商代的世系记载,一直以来人们并不太相信;后来和甲骨卜辞一对照,发现居然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很吻合。这个发现,不仅大大提高了太史公的地位,也令人对其他古籍文献刮目相看。
《礼记》有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现在从甲骨文可以明确地看到,商人确实和《礼记》所写的那样:宗天尚鬼。
殷商时期,国王在处理大小事务之前,都要用甲骨进行占卜。例如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祈问鬼神,事后还将所问之事契刻于甲骨上,甲骨文就是这么来的。
在商代,有专门一群人从事占卜。他们以巫为首,有祝、宗、卜、史等。这些神职官吏,在政治上是一种重要的力量。这是商代文化的一大特征。
但这个传统并没有延续下来,后来的历朝历代没有形成一个巫师阶层。
通过释读卜辞,我们还知道,商朝时代的人,对鬼神顶礼膜拜,但对同类却极为残忍,经常杀人做祭祀的牺牲。
有关人祭的卜辞仅武丁时期就有1006条之多。其中,最多一次有500人用作牺牲。
商代的人祭、人殉,不仅有卜辞的文字印证,还有墓葬遗址的白骨作证。在武官村大墓,埋有41具遗骸、34个头骨。
这些人殉、人祭中作为牺牲的人一般都是奴隶、或者战俘。那时候确实存在奴隶,但不是所有的史学家都认为,中国曾有一个奴隶社会。
因为有文字,商朝的事情不仅可信多了,也丰富多了——当然没有《封神榜》那么神乎其神。
商朝第一件大事是“汤武革命”。
公元前1600年,商汤伐夏,登上王位,打破了天子是天命所在不可人为替换的惯例,开了以武力夺得天下的先河,从此中国历代王朝的权力更迭皆如此这般,因而《周易》称之为“汤武革命”。注意,古人把改朝换代说成是天命的变革,所以称为“革命”。这和现在所说的革命可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
还好,这个武力夺取政权的商汤是个大贤人。据说,他狩猎时网开三面,只猎杀那些存心找死的猎物。他不仅怜惜鸟兽的性命,还十分重视人才,他启用妻子一个陪嫁奴隶伊尹做他的大臣。
这个厨师出身的伊尹大约是历史上第一个贤臣、或者权臣。这个厨师,治大国若烹小鲜,他甚至可以废立国王。国王太甲因为不遵循成汤制定的典则,被伊尹放逐在桐宫,令其悔过和重新学习汤的法令。过了三年,太甲有了悔过的表现,才被接回来重登王位。
伊尹能让太甲离岗学习,这说明那时候的王权还不怎么稳固。确实,在商代中期以前,由于严格的王位继承制度没有完全形成,连续发生“弟子或争相代立”的混乱现象。
到武丁时代,确立了王位嫡长子继承制度,这是一个富有开创意义的举措。对后世家天下的确立武丁功不可没。
盘庚迁殷是商朝的另一件大事。
在盘庚以前,商先后迁了十几次都(据说,商汤之前是八次,盘庚之前有五次)。没有人知道商王为什么要如此频繁迁都,也许是他们还不习惯定居生活?到盘庚继立时,他决定再一次迁都,他选择了“前带河,后背山”的殷作为新都(就是现在的安阳殷墟),自此以后再也没有迁都了。商朝,因此又叫做殷商。
商代留给后人的最伟大的遗产,除了文字之外,还有一样就是青铜器。
商朝的青铜器,其生产规模之大、技艺水平之高,不仅在当时世界罕见,就是在今天看来也令人惊叹。特别令人惊叹的一点是,它前面毫无铺垫,突然臻于高峰,随后便成绝响。后来人再也造不出如此精美的青铜器了。
商代青铜器的种类繁多,有鼎、彝、觚、爵、盘、盂等等。每种器物造型精美,特别是,纹饰瑰丽而浑厚,有饕餮纹、夔纹、蝉纹、云雷纹、蟠龙纹等,鬼斧神工。
后母戊鼎是商后期铸品,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后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纹饰华丽,工艺高超。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后母戊鼎因其腹内壁上有铭文“后母戊”三字而得名。原来叫司母戊鼎,是把铭文读错了。
也许很少有人知道,在商代青铜器的制品中,最多的不是神器而是酒器。
商人很喜欢喝酒确实于史有征。在西周铭文中,就有商代官僚贵族“率肆于酒”的记载。《韩非子》说的更生动,商朝的贵族官僚经常没日没夜地喝,喝得不知道是什么时候,问左右,大家也一起不知道——都喝高了。有人甚至说,商朝就是喝酒喝亡国的。这也不完全是胡说,因为周灭商之后,防止重蹈覆辙,就专门颁布了禁酒的政令。
在酒徒中,最著名的可能就是商纣王帝辛。闻名遐迩的“酒池肉林”就是他的得意之作。据《史记》说,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伴相逐其间,为长饮之饮。”司马迁还说纣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这个妇人就是著名的妲己,经《封神榜》一演义,她成了红颜误国的典型代表。
正当纣王花天酒地的当口,崛起于西方的周乘虚而入。牧野一战,商军阵前倒戈,引周军攻入朝歌。纣王见大势已去,“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倒也死得其所。
商汤革命的历史再一次重演。
这一年大约是公元前1046年。
商朝从汤到纣共有29个国王,从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立国600余年——如果《左传》这种说法可信,那么商恐怕就是历史上最长命的王朝。
《殷商史》读后感(四):观物记【2】这位王后能征善战,却被历史遗忘;出土文物重现她的霸气人生
她出身高贵,不仅是商王之后,也是王室的灵魂人物。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她亲自参与商王室的“祀与戎”:多次率领军队东征西讨,为国家开疆拓土;也经常主持各种祭祀仪式大典;还受封领地,代表国王治理百姓。
她为国王生育了多个王子,其中一个继承王位。
她死后,国王痛心不已,不仅在宫殿附近为她建造陵墓、时常拜祭;还担心她孤单,为她三次配阴婚——配给祖先,以求照顾。
……然而,这样一位了不起的王后,却在文献中没有记载,仿佛不曾在历史上存在过一样。
终于,三千年后,“洛阳铲”探进她的陵寝,她无可奈何地重现在世人面前。她的才干与奢华,迅即惊艳了世人。
这次,她不会再被历史淹没了。——“妇好”的名字,将与殷商文明一起永远流传。
一、令人惊奇的墓葬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殷墟丙组基址西南,发掘了一处规格中等但保存完好的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
该墓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
这是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
墓室所见(摄于安阳殷墟)
据统计,共出土随葬物品1928件,其中青铜器460多件,玉器590多件,骨器560多件。
还有石器、象牙制品、陶器、丝麻织品以及6000多枚贝壳、1枚阿拉伯绶贝、2个红螺毂。
墓室所见(注意周围墙上的骷髅,那是殉葬的人)
这些器物工艺精湛。从铭文可知,有的是墓主人生前所拥有的,有的是王室为墓主人特做的祭器,有的则是其他国家的贡品。
从器物题款可知,墓主人叫“妇好”。
妇好墓入口(很好奇后面的居民,会不会做噩梦)
如果此墓是在20世纪以前发现,那么人们翻遍史书也不会知道“妇好”是谁——历史文献根本没有记载她的事迹。
但是,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界就开始了激动人心的甲骨文发现之旅.特别是在殷墟,发掘了大量的记载殷商史事的甲骨文。
通过释读甲骨文,学者们已经知道,中兴商朝的殷高宗武丁,有一位叫“妇好”的王后。
殷墟中的甲骨文坑,里面存有大量的甲骨文;很有可能是王室集中存放甲骨文的地方
武丁有六十多位妻子,但法定配偶只有三个,妇好是最受信赖(这里,似乎不能称为“宠爱”)的那一个。
她先于武丁去世,武丁为她修建此墓,经常拜祭,还不时梦中与她重逢。
二、女将军妇好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存世的有10万多片。其中关于妇好的卜辞,有一百七八十条。
甲骨文中的“妇”,多指商王的妃嫔。武丁有“妇”六十多个。
据卜辞记载,武丁诸妇中有两位从事征伐:一位是妇好,另一位是妇妌(念jǐng,即“后母戊”大方鼎的主人)。
妇好出现在武丁时期的宾组一类A卜辞,妇妌出现在宾组一类B卜辞,妇妌比妇好的时间稍晚一点。
(本文以下器物均摄于国家博物馆)
青铜钺
妇妌征伐的方国只有一个龙方。
妇好征伐的方国,据王宇信先生统计,有土方、巴方、夷方和羌方等。
甲骨文记载:
“口妇好先登人于口。”(《合集》,指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指原文有但本文打不出来的字,“口”之原文无法辨识的字) “丙戍卜,~,贞勿乎妇好先~于口”。(《合集》) “口,争,贞乎妇好先~人于庞。”这是说,妇好在庞地为武丁征集兵员。
妇好参加了伐土方的战斗,
“辛巳卜,争,贞今~,王登人,乎妇好伐土方。 ”(《合集》)这一条是说,武丁召集人马命令妇好率领去伐土方。
土方是殷商西北主要的敌国,据胡厚宣先生研究就是夏方,是夏王朝的后裔,最后这个方国在武丁时期被征服。
辛未卜,争,贞妇好其从沚~伐巴方,王自东亳(薄)伐捍,阱于妇好立(位)。《合集》6480这是说,在伐巴方的战斗中,妇好统率一部,与武丁相配合,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是为中国战争史上记载最早的伏击战。
妇好能征善战,这些武器真不是摆着好看的!
玉戈
玉刀
玉戈
三、大祭司妇好妇好不仅能够率领军队东征西讨为武丁拓展疆土,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辞表明,妇好还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又任占卜之官。
卜辞记载妇好参加的祭祀活动甚多,如:
贞乎妇好~口。(乙,505) 贞妇好~。(《合集》)这两辞是问:命令妇好举行侑祭么?
此外,妇好还主持过酒祭、祡祭,主持过祭祀先妣举行攘疾之祭和杀人的伐祭等。
所以,她墓中的这些器物,有些或许就是生前用过的:
青铜鸮(此次参观时,该器恰去南方展览,只得将以前拍的质量不佳的图片放此)
青铜瓿
青铜觚
青铜爵
青铜盉
青铜盂
青铜尊
三联甗(yǎn),这是弥足珍贵的罕见器物
甗是蒸食用具,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lì,锅),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zèng,就是笼屉,底部有网眼),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高44.5厘米,器身长103.7厘米,宽27厘米,重量138.2千克。
该甗由并列的三个大圆甑和一长方形承甑器组成。甑为圆形敞口,敛腹,腹两侧有牛首半圆形耳。
腹底内凹,有三扇形孔。口沿下以雷纹为地,饰由二夔纹相对组成的纹带,以扉棱相间隔,夔身上下饰以涡纹。
此器可以同时蒸煮几种食物,是前所未见的商代大型炊具,迄今国内仅发现这一件,弥足珍贵。
三联甗的内侧,刻有“妇好”名字
四、英雄母亲妇好虽然英武,但作为女人,生孩子是难免的。
武丁时期有多次贞问妇好是否怀孕的卜辞,商人把怀孕叫做“受生”,如:
丁酉卜,宾,贞妇好有受生?王乩曰:吉,其有受生。《合集》13925正、反
受生就是求生受孕之谓。
武丁时期的甲骨文
武丁时期的甲骨文
贞问妇好是否“娩嘉”的卜辞不少,如:
己丑卜,殻贞:翌庚申,妇好娩?贞:翌庚申,妇好不其娩?一月。《合集》154 壬寅卜,殻贞:妇好娩嘉?壬辰向癸巳娩,叀(惟)女。《合集》6948正 丁酉卜,宾,贞妇好娩?王乩曰:其叀(惟)甲娩,有祟,有……《合集》13996 甲申卜,殻,贞妇好娩嘉?王乩曰:其叀(惟)丁娩,嘉;其叀(惟)庚娩,弘吉;三旬又一日甲寅娩,不嘉,叀(惟)女。《合集》14002正根据这些卜辞来看,妇好生育的次数很多,说明她有许多子女,而且其中一位做了商王,所以才列入周祭谱与武丁配享。
武丁时期的甲骨文
五、妇好的宠物园妇好墓中还出土了一批玉石刻制的小动物,形象活泼可爱。
石牛
玉凤
玉鸽
玉虎
玉龙
玉龙
玉马
玉鹰
六、妇好的日常用具青铜编铙
卜辞里记载妇好参与的政务也不少,武丁经常派遣妇好外出办事,所以卜辞常贞问:
“妇好其来?妇好不其来?”(《合集》2654、2655)是贞问妇好是不是要到大商来?还贞问:
“贞:呼妇好往,若?”(《合集》9693)就是贞问武丁命令妇好到某处去,顺利吗?
妇好要派遣人去做事,如卜辞说:
“妇好使人于眉”(《合集》6568正)就是派人到眉这个地方去做事。
贝类
青铜镜
鱼形刻刀
七、妇好墓里跪坐神秘小玉人妇好墓中有一件神秘玉器:一个跪坐的玉人,专业术语叫“跽坐”。
这是一个圆雕的玉件——圆雕就是立体雕,雕好后前后、左右、上下,转着圈儿都能看——通高7厘米,宽3.5厘米,用优质玉料雕琢而成,通体青色,有黄褐色浸痕,跪姿,双手抚膝,长脸、尖额、细眉。
用处已不可考,但可以借此了解商代人的服饰。
跽坐小玉人
小玉人的服饰图形
八、妇好的神秘出身与去世有当代小说设定妇好是平民出身,与武丁落难之际相识,一同打拼天下,估计是武侠小说看多了。
郑慧生先生认为,妇好实际上是商王小乙与妣庚之长女:“长女不得嫁,名曰巫儿,为家主祠。”按照上古遗俗,她不出嫁,留在父家负责家务,祭祀她的祖父祖丁之妻妣癸。
也就是说,妇好与武丁虽为夫妻,但同时又是同父同母的兄妹(或曰姊弟)关系,所以其势力显赫,左右着国家政局。
——这种关系,不仅让人想起古埃及的王室婚姻:那个著名的艳后克里奥佩特拉,她的丈夫就是她的弟弟。
现在百度等词条均称妇好活了33岁,这也是不靠谱的。
根据卜辞的分期来看,妇好在宾组一类A的卜辞中就出现了,直到历组二类的卜辞中还有她的活动记录,她的活动时间比后出的妇妌还长。这样算来,她不可能只活了33岁。
如果说她嫁给武丁共33年倒还是有点根据。她大概活了50岁左右,年龄只有武丁的一半,据说武丁是活了100岁的。
卜辞里有关于妇好死的占卜,如:
[贞:妇]好[不其]死?《合集》17063 [贞:妇]好其死?《合集》17064妇好死后,武丁经常向她献祭,如卜辞说:
□寅卜,韦贞:宾妇好?《合集》3638 贞:有来宾妇好?《合集》2639 贞:御妇好?《合集》2621这是贞问是不是向妇好进行宾祭和御祭。武乙、文丁时期的卜辞里还有一条记载了祭祀妇好时发生的罕见天象:
癸未燊好,火雨。《合集》34205
武丁晚年的时候,他经常想起妇好。或许是这一天,他心情不好,梦里见到了妇好,他于是去占卜。
卜辞里记载:
贞:王梦妇好,不惟孽?《合集》17380占卜官员记载:武丁梦到了妇好,不会有什么灾祸吧?
令人尴尬的是,妇好还多次被配阴婚,而且配给商王祖先:
己卯卜,宾,贞隹帝取妇好。(合集)这条卜辞是问:帝要娶妇好为配偶么?还卜问其他祖先要娶妇好做冥妇的。
或许是这种骇人听闻的原始婚配遗风,使得后人有意无意地选择性遗忘了妇好的存在。
参考文献:
郑慧生:《妇好论》,《南方文物》1994年第2期。
李学勤:《论“妇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文物》1977年11月。
王宇信 张永山 杨升南:《试论殷墟五号墓的“妇好”》,《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