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杂论》是一本由闻一多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30,页数:1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诗杂论》精选点评:
●读罢少陵先生年谱会笺,掩卷良久,怅然若失。
●很有启发,“以诗人之心写学者之文”
●情感与文字皆有光。
●两篇年谱考没细看,实在没有耐心。其余都很好。
●如先生所言,我们的生活如今真是太放纵了,太夸妄了,太杳小了,太龌龊了。
●诗笔史心。
●诗人写诗论,总是格外深情,有些地方竟然有抒情散文的味道了。最喜孟浩然与贾岛两篇。大约心有戚戚,感觉闻一多对贾岛和杜甫别有一种叹惋的爱怜。
●“文”“学”相协,将学术做成了文章,畅快。一开始以为会更系统一些,看到大篇幅年表的时候不禁茫然……是我修为尚浅,有待挑拣重点重读。
●时隔初读《宫体诗的自赎》已七八年矣,仍旧热泪盈眶。及至少陵之潦倒,脸上多了两行,抬起头,发觉车窗外在下雨。旧雨来,今雨不来。2011.10.1-10.3
●闻一多的文章讨论的是诗,写出来的也是诗
《唐诗杂论》读后感(一):文艺的闻一多
因为体制的原因,我们记住的往往是政治的闻一多,而非文艺的闻一多,实际上,闻一多先生从事文艺的生涯以及在文艺上取得的成功是要远大于政治的。
用诗的语言来诠释学术,无论对于作者还是读者来说,相比都是一种无上的享受。
其谦逊严谨的治学风格也是令人佩服的,如他在谈到对杜甫的研究时所引用并一再强调的“思其高曾,愿睹其景”就是一个很好的写照!
愿我们更多的记住文艺的闻一多,而非抽象政治符号的闻一多,否则,就太悲哀了!
《唐诗杂论》读后感(二):《唐诗杂论》印象
闻一多先生的大作,据汪曾祺说,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讲中国古代文学时,讲上古神话就铺开了娲神的长卷,讲洛神赋就带了虎头的卷轴,闻一多先生算得上多媒体教学第一人了。 这本书看起来很零散,有文学史两辑,针对初唐四杰、孟浩然、贾岛、杜甫的评论四辑,考证两辑,文学比较一辑,但是涉及的问题都相当幽微,比如唐诗的承上问题,初唐诗风的问题,唐诗所显现的与释、庄思想结合的情况,非常见先生学养,无论是印象式的批评,或者是严格的系年考证,都做的非常精当,浪漫的发言让我想起大学时候的张浩兰老师。这书深恨李世民时期只追求声律的做法,觉得在文学上李世民输给杨广不止一点半点,杨广李世民都写过《饮马长城窟行》的题目,李世民行文一味夸耀武功显得有点没有心肝,大概这就是“唐宗宋祖略输文采”的地方。读了《唐诗杂论》,再读《全唐诗》就对初唐的部分有了一个把握。
《唐诗杂论》读后感(三):光芒万丈
看这本书的缘由是上周一等着跟老师聊项目论文,在图书馆无聊,翻到了西川《唐诗的读法》这本小册子,一下读完,没什么启发性。看豆瓣对这本书的评论里提到了闻一多的《唐诗杂论》,极尽赞美之词。读完同感。跟西川比起来,闻一多可以说是毫不掩饰自己的喜好憎恶,尤其是他对杜甫的追捧。洋洋洒洒写下自己心驰神往之境界,通篇皆是倾慕赞叹。写诗艺评论时这种炽烈的情感真是再难得见了。现在流行理性客观的分析~仿佛稍稍含有情感偏向就得再三致歉。不过这大概跟闻一多本身的文学地位脱不开关系。记得诗词写作课上,初始学韵律,老师唯一的指令就是逐字逐句分析秋兴八首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 。李杜光芒,难以企及。最后一章对于李白英文诗翻译的评论倒叫我想起Octavio •Paz翻译杜甫的《春望》,就遣词造句来说,已经完全变成了另外一种美了。思绪是不及杜诗的,至少对中国人而言是如此
《唐诗杂论》读后感(四):《唐诗杂论》读后
不要迷信大师,二百年前,曹雪芹也不算什么;二百年后,说不定什么康震、蒙曼也成大师了。最近读西方文学史,小说滥觞时,欧洲人很看不,作家多是女流,时男人都写诗(中国也一样)。
唐诗杂论,不如当今文化学者的唐诗批评类散文。其原因在于近退失据,于通俗的角度讲不精彩,于学术的角度不精深。前者西方的研究,后者是东方的攀援。还不如《蒙曼品最美唐诗》、《李国文说唐诗》之类的好看,虽然如此,“孟浩然”、“贾岛”与“宫体诗的自赎”,这三篇还是不错。
看美学批评,还是当代作品李泽厚啦、蒋勋啦,这些学者能把东西方美学批评融合的很好。当时正处于一种探索期,闻一多也算开风气之先,苛求当然不必,但是非要说多么好,我没看出来。
闻一多研究出来什么“屈原是同性恋”(复议孙次舟),也算是摩登派,气得老头子们 “拼此残生,极力卫道”,现在闻一多成了大师了,老头子们真真“不废江湖万古流”。
当然闻一多的新诗,我自是服气;还不像朱自清散文那样的庸粉。
《唐诗杂论》读后感(五):杂谈下的诗
真的不负"杂论"的杂,不是很成体系的论断,对于系统学习唐诗不是很推荐。不过先生的诗意才情,和对艺术纯粹的追求,在字里行间表现的玲离尽致。 最触动的,是那篇宫体诗的自赎,从隋朝的糜烂之风,到最终艺术永恒宇宙观的形成,曲折前行,又令人动容。之后初唐四杰的试探,孟浩然的出世,贾岛的暗黑美感,杜工部的兼济天下,以及李太白的飘然若仙……每一个名家大手笔,都是一次对诗,对艺术的不同诠释,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与语言的璀璨。 诗的格律那一章,谈到了格律对诗人表达情感的限制。浪漫主义的创作者主张随性而发,有感而抒。这种无限度标榜自我的做作,反而让诗歌丧失了它作为艺术的价值。这份源于生活与自然又高于其的艺术,博音乐(音律)、绘画(词藻)、甚至建筑(象形字)之众长,让你在震撼之余又能欣然接收作者所要传达的价值,实现诗歌的态度。这样的艺术碰撞与融合,才是我们应不断追求与研究的。 至于英译诗歌部分,有愧于英专生,至今无法从二者的转换中,欣赏出其中的奥妙。但知诗歌的英译,应追求自由体,以求保存其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