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自由的故事》是一本由[美] 埃里克·方纳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5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自由的故事》精选点评:
●FREEDOM IS SWEET,LIBERTY IS BITTER
●就像出埃及记里跋山涉水的信念一样,迦南地是每个热爱自由的人永恒的诉求。
●写得非常震撼,对什么是自由这个问题的考虑更多了。这大概也是很无解的问题,而且历史的确非常迂回啊。
●用美国人最重视的一个政治概念,来书写美国的历史,光是这个切入口就浪漫得不行。严格来说是综合史,但能算概念史吗? 待: 政治思想史超难。 P.S.看完最大感受是美国文化输出真的太强了,不长的历史却被pop culture书写演绎过多少内容,背后的意识形态流变,主流价值观的传达,就这样被好莱坞传播到世界各地… 看的时候开了个研究美国队长自由思想的脑洞(。可能有人已经研究了,成长于大萧条和新政的强调经济保障的自由中,奋斗在二战「自由世界」的光环中,兼有多元主义的包容。苏醒以后面对民权运动、越战的新矛盾。到新世纪911以后出现了公共安全和自由之间的矛盾。他个人要怎么面对新的时代,又怎么去丰富和实践自己所代表的美国精神呢?这是这个人物最有魅力的地方,也是内战真正的精髓所在呀。
●方纳,非常具有人文关怀气质的大学者
●2010-08-30;以自由为主题,写的美国的历史。浏览了一遍,挺好的。译者是哥伦比亚的博士,品质应该有保证。
●为pre看的
●译员辛苦啊!!
●对自由这一概念在美国的历史考察,指出在不同年代里其意义的流变,以及不同的主体是怎样赋予它自己所想要的意义的。是一种概念史的路径。自由这个词就像美女和帅哥一样,永远都能吸引几乎所有人的眼球。很有启发性的一本书,大家都在玩自由这个概念,拿这个来达到某种目的,但你说为什么大家偏偏要围着自由这个字眼呢,当然是有原因的。
●隐约感到本书文笔极佳,线索都隐藏在文字之下。可惜我智识短浅,线索脉络不能全部理清。
《美国自由的故事》读后感(一):自由不是抽象的意识形态,而是动态的概念,每一代美国人都为它倾注自己的定义
方纳的主题:自由不是抽象的意识形态,而是动态的概念,每一代美国人都为它倾注自己的定义,都用行动去追求自己认为满意的解释,从建国者到黑人奴隶,到妇女,到黑人民权运动领袖。
尽管全书从一开篇到结束都谈美国如何的不自由,但还是能够体会到方纳作为美国顶尖的历史学者对于自由这一美国立国之本的字眼还是抱着深深的敬意和自豪的。因为方纳认为今天美国的自由凝聚了太多前人的心血,也是美国不断进步的希望。
王希老师作为方纳的学生,也功力深厚。
《美国自由的故事》读后感(二):冲突中形成的自由
经过几天的奋斗终于看完了这本方纳教授的大作。先说翻译问题,看了那么多译著,像这样读起来那么流畅舒心的书还真是少见。译者王希教授是方纳的学生自然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读起来一点也不晦涩。再说内容,本书以自由为主线,从北美殖民地的生而自由的观念一直讲到20世纪末的保守主义自由观,可以说是一部以自由为核心的美国史。正如李剑鸣先生所说:“自由是美国生活中的一个主导性价值,是一个深刻影响美国进程的核心观念。”自由、平等、民主可以说是美国人精神的核心。商务还引进了《美国平等的历程 》和《自治:美国民主的文化史》与本书同属一个系列。方纳所描述的自由故事并不是一部有着预先设定的开端和结局的神话般的英雄史诗,而是一部成功与失败交织的,没有确定结局的历史。美国自由的历史并不是一种直线式的进步,而是一种不断的冲突失败的螺旋式的前进。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刀光剑影,自由概念的演变正是这种不断的冲突辩论的结果,但是每一次的冲突都将自由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更深的嵌入大众意识的深处,内化为美国人的精神。从建国伊始自由只是少数人的特权,到后来自由成为美国人的灵魂,布兰代斯甚至宣称:“自由已将我们编织在一起成为美国人。”这个过程是历经艰难险阻的,而且美国自由的故事还将继续,美国自由的内容还将被赋予新的内涵。但是我认为美国的自由观念并不是一个普适性的概念,他植根于美国独特的社会之中,从詹姆斯敦的建立就注定了美国自由的独特性,在这一点上作者或许没有做过多的描述。
《美国自由的故事》读后感(三):自由
对于美国历史,有很多具有象征性的事件,如五月花号登陆、独立宣言、南北战争、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等是很多人儿熟能详的,很多大众通俗读物也在给平民百姓扫着美国史的盲。有关美国,可能每一个人都能闲谈上几句或嫌或捧的话,但是美国为什么会成为美国,就不是街谈巷议了的,而本书正是在试图探讨这个问题,它选择了一个所有谈论美国的人都无法回避的词——自由,要用意识形态上自由的演变史来脚注经验基础上的美国历史。在这个思路上,又由于自由本身与政治的天然亲近关系,本书很象是一部政治思想史,贯穿这部政治思想史的叙述红线是“自由”。
因着“自由”一词,近世有多少生灵涂炭,有多少“志士”赴难,有多少“贤者”捶胸,又有多少“小人”得利,但是无论俗人抑或雅士中又有多少能明了自由的真正意义。中文中“自由”一词的意义是因为西学东渐而为国人熟知的,但是我们所熟悉的“自由”的涵义其中又含有多少它本身之外的政治与社会文化的强加性意指呢?
在读完本书之后,对于自由的意义,我只能说是更加糊涂了,但有一点却是清晰起来,那就是,一个社区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幸福是无法寄希望于少数人对某一个词汇的解释上的,在这里方纳告诉了我们自由一词包含了太多的政治与经济纷争,社会的福祉不能全压到其上,同样,我们的经验也告诉自己还有很多词也是这样,平等、机会、权威、权利、责任等等,甚至包括我们引以为最高国家准则的“社会主义”。
中国的社会改革进行了将近三十年,这其中中国始终未放弃的一个概念是“思想解放”,因而各种外来的本土的治世方子一个个在国人眼前晃悠,中国社会也在一一实践,有些证明是成功的,有些证明是失败的,有些还看不出什么效后果,下一步将向何处也是一个试验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中,国人应该对一件事情始终抱有警觉,这就是:对于单一概念的迷信。
《美国自由的故事》读后感(四):阿美利加·弗里德曼历险记
全书就讲了一件事:自由这个概念,在十年前和现在是不同的,在一百年前和九十年前也是不同的。
看完之后,你除了感慨作者的学问踏实外,你怎么都不禁关怀一下贵国:贵国对自由所谓辩证的理解,大多是别人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来了的老思想。
比如说,我们老说美国自由是假的,因为立宪时,只有白人男性享有自由;在马丁路德金之前,黑人没有自由。
但关键是,美国人也知道啊,他们也一直在反省。结果是,美国的自由内涵越来越广,自由的故事越来越深刻。
而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国内某些人渣政客、学者们天天说:因为美国也没绝对的自由,世界上就没有绝对的自由,所以我们也不要绝对自由。所以我们应该服从于管制。
什么狗屁逻辑。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可惜这套狡辩深入人心,居然现在被很多大学生当做独立思考、批判思维的标准。追求自由反而成了逆向洗脑的象征。从而,共青团会组织批判香港、台湾,觉得那里上街的学生追求的都是浅薄的自由,这也就见怪不怪了。「笨蛋,是经济!」是这帮犬儒懦夫的口头禅。
回到本书。这本五星级好书让我发现国内学者写的那些历史专业著作,真是又大又空又不认真。自由这一概念在美国讨论中逐渐被丰富、赋予的内涵远远超乎我想象。
1. 经济自由。三个世纪之前的思想家就发现,经济独立是政治和人身自由的必备。于是,工资制一度被看作是奴隶制的一种。(salary & slavery)
2. 自由的意志和良心要求拒绝堕落,于是反叛预定论,美国人寻求经济成功。
3. 在反面,想要实现经济自由,那就不能自己劳动,故奴隶制、妇女歧视和工资制就是合理的,是牺牲一部分的自由以换取其他人的完全自由。因此,「自由的内容之一便是对他人进行奴役的自由」。自主的自由vs自主地干涉他人自由的自由,大家用同一个词,意思却截然相反。
4. 在美国摆脱不列颠的独立中,他们的思想武器正是认为英国违反了自己立国所遵循的自由原则。也就是说,美国立国者们自认为是把自由的火炬从英国手中接过来,「北美作为人类自由的避难所」「为文明世界制造自由的作坊」。
5. 这是后来美国容纳诸多政治、宗教避难的原因,也是美国实行宗教自由的原因之一。
6. 而当自由旗手们获胜后,他们所做的第一件事恰恰是限制自由,或者说,是规定自由的界限(不能损害其他人的自由)
7. 解放黑奴时遇到一个矛盾:究竟是奴隶的人身自由更重要,还是奴隶主的财产自由(此处与独立同义)更重要?而且北方的工资奴隶制(起源于18世纪英国)也遭受南部奴隶主的抨击。
8. 黑人解放后,又出现另一对矛盾:黑人组成家庭的自由(来源于民族解放),和妇女自由离开家庭工作的自由(来源于妇女解放),激烈碰撞,后者失败。于是,重建时期,政治自由和经济自由分离,政治平等和经济不平等并存,构成美国的生活方式。
9. 妇女解放必然涉及到性解放,包括性生活的自由、生育自由、组建家庭自由,到了进步时代,这些对自由的讨论又被污以「淫秽」之名,
10. 继续说经济,自由市场发展到后来,必然与垄断资本主义矛盾。普通人「自由劳动之自由」开始变成资本家「自由剥削他人之自由」。也就是说,究竟是要劳动自由,还是要契约自由,如果坚持后者,那就会出现一个「永久性的工厂人口」。(看过《大都会》的人应有体会)
11. 这股趋势最终导致了进步时代的反垄断、反完全竞争市场,唯一可以做到与大企业抗衡的就是大政府。
12. 直到二战时,自由又被作为对抗纳粹的武器,但政府借着反间谍和爱国者法又开始镇压自由,它的手永远会伸出线。进步主义者终于遭遇了他的最后一个敌人,发现竟然是他最开始的同盟(电视剧狗血剧情),政府。
13. 但在这种博弈中,政府事实上也为自由做出过很大贡献。比如说言论自由,在开始,言论自由是指言论不受政府干预,现在,政府会保护这一权利不受私有产权(大企业)的破坏,这缘起于美国工会。
看完全书,你会发现自由如此来之不易,社会的每一部分都对之有贡献亦有阻碍。
自由作为美国的立国之本,贯穿于整个美国历史中。无论是我们现在看来多反自由的行为,比如说奴隶制,当时的人们辩论时,无论支持奴隶制,抑或反对奴隶制的人们,都是以自由为矛,去攻彼之以自由之盾的。自由,最终成为一种美国式的语言,美国也定义了自由。
最有意思的是,很多国家,尤其是东方专制国家,本身并没有自由的传统,心里也不想给予人民完全的自由,口上却不敢「逆潮流而动」,也都是民自那一套。比如说厨房辩论,赫鲁晓夫想赢,根本不应该说什么我们的厨房其实也很高档,而应该痛批美式生活的腐朽、空虚,「你们有没有把食物送进嘴里再压紧的机器」就极为巧妙。
而贵国现在就学乖了,发现提民自永远绕不过美国还政于民那一套,干脆来个道路自信,开国者口头上还说追求民自,现在都成感冒词了。
这可能也是美国自由料想不到的故事之一吧。
《美国自由的故事》读后感(五):没有什么能够阻挡,美国人民对自由的向往
“不自由,毋宁死”(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在1775年3月23日发表的一篇对于英国政府残酷殖民统治的檄文中的经典名句,也是美国人民一直保持向往的精神。
自由是什么?《美国自由的故事》中每一页都出现这个词语,但是通篇看下来,却发觉很难给这个词下一个定义。有人做过一个比方,自由就像空气一样,平时感觉不到,一旦被剥夺,就会有强烈的窒息感。某位达人也曾语:自由之所以为自由,就因为选择无处不在。如果没有选择,那么就会进入自由的对立面—奴役。
自由一词在英语里面有两个词语Free和liberty。需要注意的是Free的另一个意思是“免费”,过去是属于贵族的一种特权,本书就是关于美国人民从独立战争至今争取这种特权的历史。
美国人民为了自由,同英国政府断然决裂,声称“没有投票权就征税就是暴政”。但当时的自由也只是属于美国白人男性公民的,而妇女、非裔美国人和印第安人是没有享有自由所带来的权利,奴隶制依然普遍存在着。
独立战争在我们的课本上被称为“北方的资本主义工业需要大量的除了人身自由之外一无所有的工人,而南方的奴隶种植园依旧想维护奴隶制之间矛盾展开的战争”。殊不知,北方的工人中却有中普遍的看法,被人雇用仍然是一种奴役,并称其为“工资奴隶制”。我曾戏称同学间找到的工作是“暂时安稳做奴隶的”,没找到工作是“欲做奴隶而不得的”,居然与百余年前的美国工人不谋而合。社会上普遍向往的自由是拥有自己的农场、小作坊,自己为自己干活。
战争打响了,北方联邦和南部邦联都是为自己的自由而战,但对这个词的理解却不一样:北方要求的是人人平等的自由,而南方保卫的恰恰是奴役他人的自由。战争的结果如我们所知,北方获胜,黑人们被解放了。
但是自由的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黑人们获得了自由,在某些地区却失去了一度拥有的投票权。在社会上被普遍歧视,只能从事最简单的体力劳动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固然承认了黑人的合法公民权,但是华裔还是被排除在归化之外,只有来自欧洲的白人才能享有这种待遇。与此同时,女权运动的先驱也在为自己的政治权利做着不懈的努力。而随着移民不断的增多,人们不可能每人都拥有自己的小农场,“奴隶工资制”的思想也渐渐消失了,雇佣劳动也成为可以被接受的观念。
一战中,美国政府向人民许诺了无数新的自由权利,但在战争结束后,人们发现政府没法兑现它的诺言,爆发了数次大规模流血冲突。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之前,美国共产党和产联领导的一系列群众运动,传播了多元文化、反对种族歧视的口号,为少数民族争取自由的权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把美国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但“大政府”让保守主义分子对新政怀疑和敌视是不可避免的,美国的传统就是认为“最好的政府就是管的最少的政府”。新政对美国影响很大,也是古典放任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终结。
二战期间,罗斯福提出的著名的四大自由:“信仰的自由”、“言论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以强调自己是同法西斯主义是不共戴天的敌人,正义的朋友。而这时最早的法西斯国家西班牙,却被美国政府称为最自由的国家之一,只因为拥有共同的利益。与此同时,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和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相继出版,提出了自由国家的对立面-极权主义国家。
二战结束后,参加过战争的黑人士兵的社会地位因此提高,而战争期间顶替男人工作的妇女社会地位页显著提高。
丘吉尔铁幕演说之后,冷战开始了。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不仅仅在军备竞赛上,也在意识形态方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麦卡锡主义横行美国,以自由的名义去限制自由:操纵参议院常设调查小组委员会,捏造事实,制造谣言,大肆指控和调查所谓的“共产主义的渗透”,进行非法审讯和法西斯式的政治迫害。麦卡锡主义诬陷诽谤的范围,上至政府要员,下至平民百姓,造成白色恐怖、人人自危的局面,甚至辛辛那提棒球红队被迫一度改名。中国问题专家拉铁摩尔和费正清、作家斯诺、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等著名人士均遭迫害,大批政府雇员被解雇,共产党和左翼力量受到严重摧残。
二十世纪60年代是美国民权运动的高峰,马丁路德金等黑人领袖的努力终于消除了种族隔离,并使黑人获得了普遍选举权。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在青年知识分子中产生很大影响,该书指出了资本主义国家以其独特的方式构造后极权主义国家。同时,美国深陷越战的泥淖之中,大学生们以性自由、摇滚和嬉皮士等文化形式表现对自由的向往,对战争的厌恶。
时至今日,美国社会日趋保守,但对自由的认识却在不断进步。毋庸置疑,本朝有人对自由怀有偏见,居心叵测地进行了曲解。而这些曲解,经过反复的灌输,在很大程度上已被相当多的人认可、接受并传播。从个体心智上说,人们被暗示,自由可能导致放任和堕落;从社会组织上说,人们总是听说,自由与失序、混乱甚至动乱联系在一起。对自由正确地认识,才能产生正确法律。
自由并不是在一条道路的尽头等待我们的花园,自由只能是这条道路本身。因此,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并没有一劳永逸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