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2-11 03:37: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读后感1000字

  《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是一本由钱满素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50元,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精选点评:

  ●钱先生的文字通俗易懂。但是先生没有区分自由与民主的区别,大多数时候是混为一谈,这显然是个缺憾。此外新左派与老左派也放到自由主义演变的脉络中,是不是不太合适。

  ●非常清晰地思路,很好的书

  ●这学期seminar主题就是liberalism,我期末论文想不出来的时候在网上乱找材料才发现这本书,内容居然和seminar的reading重合了四分之三。其实有些地方表述得不清楚而且中国特色的说教意味有些重,本来应该给四星但这本书真的给了我final paper很多灵感所以我不管我给五星

  ●2009-11-03;尾声一章写得很好,之前的章节都是讲述美国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的读者有些脱节。原来美国的“保守主义”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自由主义“,只是用词不同而已。自由,也分为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消极自由,是不被干涉的自由,不存在认为障碍组织我想做的事情;积极自由,是自我实现的自由。政府的职能在于保证消极自由。尾声一章讲到,美国制宪者使用了普通民众可以理解的语言;但是,现在的讨论更多的使用”主义“,越辩越远离社会现实。这样的理论真的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后面部分有点散,不过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在“变迁”上是清楚明析的,在“主义”上就少了点思考。尤其是,她对当代美国学界关于“自由主义”的讨论则过于简单化了。

  ●写得清楚,读来明晰。

  ●专业词语背后的意思

  ●入门了解的书

  ●(无关的题外。大概是一个月前爸爸让我看的书之一,带回杭州后一直没有读。今天打开意外的发现夹着的书签是不知道几年前我请人代写给他们的贺卡。又想到今日一系列的匆匆决定和他们的一如既往的支持。不知道是感恩还是惭愧更多。

  《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读后感(一):感悟美国自由主义

  一直对女人读历史有偏见,我以为女人都是感情化的人,写书一定很多诗情画意缺少创意,并且历史都是很枯燥的.女人读不出多少感情来,可读完这本书突然感悟到女人读历史一样可以写的很好。

  自由主义应该属于欧洲的,但在北美扎根应该感谢欧洲的一群清教徒,是他们把欧洲人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带到这块处女地。大学时我一直羡慕美国为什么这样开放民主,后来老师说了一句话让我至今难忘,他说:美国的历史文化像一张白纸,你画什么就是什么,而中国的历史文化像一辆破车,里面装满了东西,车要向前开,东西还不舍得丢。其实我们现在读了这本书也可以说美国的历史文化像一辆车,只不过这辆车还崭新,装的东西都还能用。

  美国的车应该是自由主义,因为从建国到现在美国一直奉行自由主义思想,不管是古典自由主义还是现代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思想都是自由主义思想的火花,只不过是美国发展不同阶段,车里装的自由主义的思想有不同的阐释和政策而已。

  《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读后感(二):半夜一点闲扯

  重翻了翻钱满素的这本书,第三章关于罗斯福新政,有点小感想,半夜闲着扯扯淡。

  政府的全面干预并没有使美国走上专制之路。罗虽连任四届总统,但并没有形成独裁,“经济恐慌中不少国家相继走上独裁之路或革命之路,而美国却以新政这样非暴力的方式来加以改革,避免了任何极端”,作者分析:“即使罗斯福想搞独裁,想改变美国体制,恐怕也做不到。……民主并不仅仅是一种政治体制,如果民主制度不是建立在全民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方式上,就算形式上建成了,也难以实现其真髓。”这点很重要,所谓的民主制度不是空中楼阁,需要有底层的民众基础。这基础如何建立?窃以为,若要奠定民主的基础,民众首先需要有分辨是非的基本判断力,起码要有点怀疑精神。而这基本判断力的养成最起码先要做到“兼听”,所谓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话不只是给皇上老爷子听的,人民群众也不能总听“一面之词”不是?只有先给民众“听到一切言论的机会”(萧公权),才有可能去谈那两个鎏金大字儿。否则,都***(删去左侧三字)是浮云,换个播音员,也解决不了啥问题。

  《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读后感(三):美国的自由主义

  什么是自由主义?正如钱先生说的“自由主义在概念上的混乱已经让人有点不知所云了”。

  中国传统文化本来就没有英文Libery相对应的概念。翻译成自由及自由主义,不能很好地表现英文中Libery的概念。现在觉得严复先生的“群己权界”更能反映Libery本质。

  其次,Libery被曲解,这种曲解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意曲解,以红朝为代表的那些“学官”为代表,造出了诸如“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化”的奇怪概念,好象对应的有社会主义或马主义的自由主义一样;另外就是无意识曲解,原因在于学的不好,看不懂英文著作,没天分理解不了,以现在的普通大学生为主,叫嚷着自由主义,却本本不懂自由主义的精髓。

  自由主义的精髓有多少被我们认识到,又能被我们认识到?

  本书系统介绍了美国自由主义发展的里程。而且美国的自由主义是古典的自由主义,即宪政主义,资本主义,个人主义,人民主权的。区别与欧式自由主义。对于美国来说保守还是进步,左翼还是右翼都是以自由主义为前提的;相对于与中国,我国的保守和进步也基本都是以威权主义为前提的,也许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对美国的政治现实感到困惑的原因。

  书很薄,也没有什么后现代的什么范式啊,路径啊的狗屁语言。

  人世界间没有奇迹,美国也没有奇迹,有的是自由主义下坚持自己信念的一辈又一辈人。

  我相信一个信念,一个理想如果行的通必然讲的通,不用加那么多诸如“科学”的修饰语。

  2007年10月07日修改

  另外,内容上不够简洁,略显罗嗦,而且在某些部分有技术错误。

  《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读后感(四):底线之上才有主义

  在那些没有官方指导思想并且言论自由得到充分保障的国家,要把形形色色的各类“主义”理出个头绪来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大概分一下的话:如何处理社会问题,人们大概有三类态度,一是认为这个社会基本上没救了,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推倒重来,用人类的理性来建立一个“美丽新世界”。二是坚决反对蛮干,认为传统、风俗、习惯是千百年来人类逐步积淀下来的东西,肯定有它们的合理性,应该充分尊重。这两类人分别称之为社会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夹在中间的大概就是自由主义者。正如富兰克林·德·罗斯福所言:“我们说文明是一棵树,在成长过程中会不停地产生腐木和朽木。激进派说,把它砍了。保守派说,别碰它。自由派妥协说,让我们来修剪它,这样就既不会损害老树干,也不会损失新树杈。”至于具体怎么修剪,则衍生出形形色色的自由主义派别,有些甚至都不再冠以自由主义的名称。

  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主义,这三大意识形态几百年来一直在不断的PK,就世界范围来看,应该说自由主义笑到了最后。保守主义在被自由主义打趴下后,被自由主义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后才重新成为主流。至于第一种,一些国家的实践和哈耶克、奥威尔等人已经给出了很好的回答。

  自由主义作为西方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概念和内涵随着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不同,古典自由主义、现代自由主义、保守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在加上与之对立的各种保守主义,以及政治和经济领域的“保守”和“自由”的不同指代,非专业人士往往很难搞清其中的区别。

  但有一点是清楚的:西方国家的各种主义尽管几百年来吵得面红耳赤,有一些底线是要它们一直遵守的。拿政治体制来说,不论总统制还是议会制,不论是两党制还是多党制甚或日本的一党长期执政,要有真正的选举,群域实行宪政民主,己域保障个人权利这些是没有没有争论的。经济领域也一样,无论是强调自由放任还是国家干预,推行市场经济,限制垄断也没有问题。

  民主政治、言论自由、个人权利、司法与媒体独立、市场经济、多元文化,这些应该是所有主义的底线,达不到这些底线,谈什么主义都是瞎扯蛋。

  《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读后感(五):关于“自由”的长篇叙事

  “自由”在我眼中一直是一个神圣的词汇,可能神圣的原因在于没有透彻把握它的真谛,云里雾里,便导致了迷信的结果。于是,也找来密尔《论自由》和钱满素《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看。后者,是在2007年4月8日同大哥去甪直时候购得,那天,恍然翻起,时光竟隔一载。此书的叙述是从历史的角度下手,这样,足可以窥见在美国这样一个国度中自由主义的变迁轨迹,也就不难理解现在为什么是这般模样。

  美利坚合众国,历史短暂,从1607年的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的詹姆斯顿算起也不过四百年,从1776年的独立战争算起也就二百多年罢了。她没有什么传统,有的也就是自由主义了。当然,这个传统来自于欧洲,来自于英国,来自于洛克。自由主义的本质含义是自由,在英语中自由的翻译有两种“freedom”和“liberty”,其中,在解释学上两者是不同的,前者是从来自由之意,后者是从不自由到自由的解放。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个人是自由主义的核心。

  可以看见,“人”这个词,在英语内和汉语内的差异,在中国文化内,经常说的是“做人”(意思是你本来不是人,要去做一个人,才会“成人”。);而在英语中,便是“是人”(从出生之日起便是人了,无需再在别人面前“做人”)。 这样的差异导致中国特别重视“面子”问题,看别人怎么想才会怎么做,完全不把自己“当人”,在此,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工具了。相反,如美国这样的国家,个人意识强烈,自我权利凸现,通过个人奋斗就可以得到解救,即使面对上帝,也无需要“面子”。

  由于美国从殖民地建国,没有什么历史包袱,公民组成多是移民,所以,众生平等的观念不难得到。于是,当杰弗逊写下“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的时候便不难理解这句在《独立宣言》的话了,汉语译作“人生而平等”,其实愿意并非如此。人生而不平等才是惯例,有人智力正常,有人残疾,能说平等吗?那句英语的意思应该是,人在造物上是平等的,也就是说,人在组成上不过碳水化合物,并且,人都会死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再也没有差别,真正实现了“平等”。

  林肯在就职演说中就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社会主义作过一个比喻,他说,文明好比一棵树,随着它的不断生长,有老枝也有新枝。社会主义说,“砍掉它!”,保守主义说,“别碰它!”,自由主义说,“让我们来修剪它,把老枝去掉,新枝也会成长,不还是那棵树吗?”这是在书中看到的比较经典的比喻了,自由主义不是抱残守缺,而是主张渐进的变化,改良。

  美国也并非只有一种主义存在,如社会主义、保守主义等也一直存在。一些激进的左派更是一直在活动,但从来没有成为气候。即使1968年,这样世界性狂飙的时刻。原因是多元的存在,组建政党容易,言论自由,激进者发泄完了就万事大吉。看到文中对左派的叙述很多,从早期的诗情左派到学院作派,从老左派到新左派。在此,我又发现了很多“后现代”的描述,他们多属于学院左派,华勒斯坦《自由主义的终结》便是其中一例。为什么后现代的词汇那么眼花缭乱,道理在于他们认为跟我们不在一个“世界体系”内。

  其实,无需标榜自己是自由主义,如同无需标榜自己是民主国家一样。自由主义与民主都会在日常中间流露出来,早期的自由主义与当代的自由主义内涵和外延已经发生了变化。不过,其中总有一些不变的内核,比如对人性认识的科学化,比如对权力的不信任,比如对个人得救的坚持。文明开始与禁忌,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由主义不是什么所谓波西米亚生活方式,而是一种禁忌,它也是加在客观事物上面的一种解释,而不是唯一解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