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1-19 02:47: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是一本由(德)亨利希・海涅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50,页数:1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精选点评:

  ●German Idealism入门读物 基础读物+1

  ●比这个版要老的多.

  ●海涅损人怎么这么搞笑

  ●太喜欢海涅的文风了

  ●简短得出乎意料,高度概括并且生动地展现了德国宗教与哲学的历史。德国古典哲学浓缩版

  ●线条太粗。

  ●十分无聊,无逻辑,以及不make sense.

  ●手里的时72年版,没有ISBN,添加不了书籍。72版封面很美。

  ●真正的哲学入门书

  ●诗人的洞见真伟大也真可怕。对泛神主义这条线索的分析灵光闪闪。最后一篇一定一定要配着《女武神》来读。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读后感(一):海涅的刻薄【摘录】

  我不说她是丑陋的;没有一个女人是丑陋的。但是,我可以十分肯定地说,要是美丽的海伦长相跟这位夫人一样,那末,整个特洛伊战争也就不会发生,彼里安姆堡也就不会被焚毁,荷马也就永远不会歌颂阿溪里的愤怒了。

  156

  不错,女人是危险的;但是,我必须添一注释,美丽的女人远不是象丑陋的女人那样危险,因为美丽的女人已经习惯于人家向她们献殷勒,而丑陋的女人却要向每一个男子献殷勤,才能得到一群追随者。

  157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读后感(二):海涅: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

  “我记得有一次在睡梦中,看到上帝待在极其遥远的高空。他从一扇小小的天窗里高高兴兴地向外了望。他那虔诚的老年人的面孔上长着一撮犹太式小胡子。他撒下一些谷物的种子,它们从天上落下来的时候,在无限的空间中膨胀开来,接着获得巨大的体积,直到每颗种子都变成象地球那样大小的许多光辉灿烂、花团锦簇、住有居民的大千世界”。

  1833年,流亡在巴黎的海涅用童话般的笔调描绘了小时侯自己对上帝的幻想。那个狂风暴雨般冲决德国专制思想的诗人,青年德意志的精神领袖在这时候难得地变成了一个温柔的孩子,一个内心充满瑰丽幻想的安徒生。《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海涅在这本薄薄的小书里,记载了这个童年的故事,这也是这本具有风雷般力量的书中难得的片刻安宁和寂静。而在整本书里,这个孩子实际上已经成长为一个充满了青春期冲动的年轻人,安徒生似的温情脉脉不过是惊鸿一瞥,海涅式的狂热的理想主义奏响了激情洋溢的欢乐颂,上帝那个慈祥的犹太胡子老头也变成了纵情狂欢的众神:“我们主张建立一个同等光荣、同等神圣、同等幸福的众神的民主!……我们要的是美酒佳肴,紫罗袍,珍贵香料、富丽堂皇和纵情欢乐,喧闹的水仙舞,音乐和喜剧!“我愿就在这块大地上通过自由的政治制度和产业制度的祝福,建立起那种为善男信女们误认为只有在世界末日那天,在天堂里才会实现的无上幸福!”而未来的世世代代,“将被自由选择的拥抱所产生,将在一个欢乐的宗教中茁壮繁荣起来”,从而“更幸福、更美好”!

  毕竟是诗人,即便是论述一贯以艰涩著称的德国思想,海涅仍然燃烧着生命的激情。这是来自19世纪的激情,也是德意志民族“年轻的自由陶醉的精神高潮”。而这些精神高潮的指向则是:由思想革命,最终走向政治革命;由思想自由走向政治自由。正如海涅在《论浪漫派》中所说:我们时代的伟大主题,就是解放。无论是回顾德国的宗教还是哲学,海涅始终把革命和解放作为悬置在内心中的不灭火焰,所以我们看到的德国宗教与哲学,是在一步步解放的宗教与哲学。肉体与灵魂在斗争中逐渐抛弃了基督教挑起的不和,而趋于原始的和谐;犹太教和基督教的自然神论终于被崇拜现象世界中无限神灵的泛神论逐步取代。而在哲学上,谢林致力于精神的自然的和解,想使二者重新统一为永恒的世界灵魂,恢复了自希腊哲学家那里见到的,却在德国古代泛神论的宗教中秘密滋生出的自然哲学。到黑格尔的时候,哲学革命完成了他巨大的圆运动,宣告结束。而下一步,就是政治革命。海涅坚信:在精神领域中已经出现的同一革命,也要在现象领域中出现。他将德国的革命及崛起称为“迄今为止世界史中从未有过的爆裂声”:“苍鹰们将要在这声响的同时,坠死于地,而那远在非洲荒漠中的群狮也将夹起尾巴,钻进它们的王者的洞穴。”

  在海涅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简单拟出一个德国思想的谱系:

  德国本土的泛神论(阴暗的北方精神)——基督教将德国民间宗教改为泛鬼主义(肉体被贬低)——天主教(精神与肉体的虚伪的妥协)——路德新教(唯灵主义,也即精神对感觉主义,也即肉体发生的战争,而实质上路德是精神和肉体未曾分离的绝对的人,在宗教改革中,思想自由第一次合法化)——笛卡儿(德国自古就有反对唯物主义的倾向,所以发扬了笛卡儿唯心的一面)——莱布尼茨(天赋观念)、斯宾诺莎(上帝是绝对实体,无限思维,无限广延,一切事物被包容在上帝之中,上帝包容了精神和肉体,也即泛神论,人可以体现出神性)——伏尔夫(德语开始用于哲学)——唯理主义神学(基督教成为伦理的自然神论)门德尔松(打倒犹太圣法经传主义,摩西主义的自然神论)——莱辛(在文学上走向纯粹的自然神论)——康德(自然神论在这里死灭了,但康德保留了上帝,自然神论的复活)——费希特(先验唯心主义的末路,精神创造世界,否定上帝)——谢林(自然哲学)——黑格尔(哲学革命的完成)。

  把这个谱系描绘出来,是一个疲累的工作,尤其对于我这个对德国哲学所知甚少的人来说。错谬之处,也当不少。但是对于理解这本书,对于理解德国的思想发展,似乎也是个必要的工作。其实在这本小书,还含有极为丰富而有趣的内容。我们不妨以关键词的形式把这些内容揭示出来:

  法国:这本书是海涅以当时好奇的法国人为对象,对德国民族宗教和哲学等精神事件的概述。他描写了德国人对法国人的仇恨,警告法国人不要插手德国的事务。我们可以看到,后来的历史验证了海涅的话。

  法国革命:海涅把德国思想革命与法国政治革命相比,将康德比作罗伯斯比尔,将费希特比作拿破仑,“在莱茵河的两岸,我们看到和过去时代同样的决裂,以及对传统的一切尊敬的废除;如同在法国每一项权利的正当性都受到了考验一样,在德国每一种思想的正当性也必须受到考验;如同在法国推翻了旧社会制度基础的王权一样,在德国推翻了精神统治基础的自然神论。”

  庸俗市民:在我的印象里,从来没有一个民族象德国那样对小市民有那么强烈的鄙视。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这样,海涅也是这样,他甚至称康德与罗伯斯比尔都具有“庸俗市民阶层的典型气质”。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上帝:海涅说,上帝曾永远是我一切思想的开始和终结。在海涅这里,上帝就是精神和肉体的统一,也即是泛神论。所以他才会反对费希特,认为他否定上帝,比最粗暴的唯物主义更无神和更该诅咒。

  德国北方精神:海涅说,日耳曼诸神本来象北方那样忧郁和阴暗,而法国南部的民间传说则美丽、明朗和丰富多采。法国精灵和德国精灵的不同,就象法国纨绔子弟和德国脚夫的不同。

  波尔特精灵、克伯尔德精灵、侏儒精灵:德国民间传说中令人恐惧而又好玩的精灵。我第一次看这本书,只看了这段。

  荷兰:笛卡儿和斯宾诺莎都是在荷兰进行自己的哲学探索。海涅说,只有在这个既安静又沉默寡言,在运河里行驶着拉纤船的荷兰人的国家,笛卡儿才有可能沉潜到思维的深处,在自我意识的底层抓住思维。

  德语:海涅认为德语天生是哲学的语言,形而上学的语言。而拉丁文是罗马民族的石头般坚硬的碑铭体的语言,是唯物主义的专用语言。

  累了,走了。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读后感(三):摘抄归纳

  海涅爸爸还是很热血的一枚浪漫主义青年啊,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里面的宗教知识、哲学知识有多么系统具体详尽,而在于海涅站在德国民族的语境中对我们这些局外人讲述着他们自己的故事,其中迸发出的精辟观点才是这本书的最大价值。

  以上,宝宝看得很开心!还激起了对德国哲学的兴趣。很好很好。

  以下是宝宝的摘抄归纳:

  一、宗教篇

  21:

  欧洲各民族的信仰。北部要比南部更多地具有泛神论倾向,民族信仰的神秘和象征,关系到一种自然崇拜;基督教把这种看法颠倒过来,用一个充满魔鬼的自然代替了那个充满神灵的自然。日耳曼诸神本来像北方那样忧郁和阴暗。【比起法国的明朗,德国是阴暗的北方精神,法国精灵是仙女,德国精灵是洗衣妇。。】

  23:

  作为德国妖怪性格中的特征,我们看到它们身上丝毫没有理想的东西,在他们身上是卑鄙的东西和丑陋的东西的混合。

  25:

  德国人就是这样,他们常常在恐惧中寻求无尚的谑趣。

  【民间故事说明德国人民的信仰和性格,几百年来这种信仰是和教会信仰同样强有力的】

  28:

  基督教教会把古老的日耳曼民族宗教恶意地颠倒过来,把德国人的泛神主义世界观改造为泛鬼主义的世界观,把这个民族早先视为神圣的东西变成了讨厌的妖魔鬼怪。但人总是不愿意抛弃自己和自己祖先所珍惜过的东西。尽管这些东西受到糟蹋,受到歪曲,他的感情暗地里和它们仍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那个被颠倒了的民间信仰在德国也许会比基督教保存地更为长久,因为在民族性中后者从来不如前者那样根深蒂固。

  30:

  基督教消灭肉欲的理想和人类的本性过于矛盾,这在实际生活中永远不可能实现,他也不理解天主教乃是上帝和魔鬼,亦即精神和物质之间的一种妥协,通过这种妥协,理论上宣布精神的独裁统治,同时又让物质处于这样一种地位,它在实践中可以行使被剥夺了的一切权利。这是教会对肉欲作出一些让步的聪明制度,对任何肉欲行为都要盖上谴责的烙印,同时给精神保留嘲讽的特权。

  31:

  唯灵主义迫使感觉主义亲自给唯灵主义建筑华丽的神殿,北方的德国人不能理解这种胜利。在德国,远比在那炽热的意大利的清空下有可能奉行一种对肉欲作最少让步的基督教教义。我们北方人的血比较冷,因此我们无需慈父列奥为了肉体的罪恶给我们送来这么多的赎罪券。气候使我们容易奉行基督教的道德。

  32:

  在德国反对天主教的斗争乃是唯灵主义发动的一场战争,当唯灵主义看到自己只是控油统治之名,只是在法律上统治者,而感觉主义则通过历史的欺骗行使着现实的统治,并在事实上统治着的时候,这场战争就开始了。

  33:

  相反,十七和十八世纪法国反对天主教的斗争确实感觉主义发动的一场战争。人们在德国进行了认真严肃的斗争,但人们在法国越用了模棱两可的诙谐来进行斗争。人们在德国进行了神学的争论,人们在法国却创作了这种或那种轻快的讽刺诗。

  35:

  唯灵主义只是在德国宗教改革开始时期是如此,唯灵主义一旦在古老的教会建筑上打开另一个缺口,感觉主义随即迸发出它那长久以来被压抑的烈焰,于是德国变成了自有狂热和肉欲的最粗野的竞技场。之后唯灵主义重新镇压了这些唯灵主义暴动者,在北方逐步巩固了统治,但后来又遭到它在自己怀中抚育成长的一个敌人,即哲学,所给予的致命打击。

  37:

  路德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人物,同时也是最为德意志式的人物;在他的性格中德国人所有的一切优点和缺点完完全全地统一在一起,因而他个人也就代表了这个不可思议的德国。

  40:

  自从路德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之后,德国开始了一个新时代。这个宗教变成另一个宗教了,印度的诺斯替教的因素从这里消失了,犹太教的自然神论的因素又在其中抬头了。福音主义的基督教产生了,当物质最迫切的要求不仅被考虑到了,而且也被合法化了,这个宗教就又变成了真理。

  41:

  新教对我们平常称为道德的东西,即习俗的纯洁性和履行义务的严格性起着良好的影响。人变得更有德行和更高尚了、

  42:

  自从路德说出了人们必须用圣经本身或用理性的论据来反驳他的教义这句话之后,人类的理性才被授予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且理性在一切宗教的论争中被认为是最高的裁判者。这样一来,德国产生了所谓精神自由或有如人们所说的思想自由。思想变成了一种权利,而理性的权能变得合法化了。

  凡是承认宗教改革的诸侯,都把这种思想自由合法化了,思想自由开出的一朵重要的具有世界意义的花朵便是德国哲学。

  50:

  路德创造了新文学用来表情达意的语言。他亲自开创了这种美文学,他写的宗教歌曲就是这种文学的最早的重要作品。

  51:

  路德以前的德国文学特征:

  1、路德以前德国文学的材料,同中世界生活本身一样,是两种异质因素,即日耳曼民族性同印度诺斯替的基督教的混合。

  2、对素材的处理精神是浪漫主义的,指形式并不通过一致性来揭示这个观念,而是比喻地叫人猜测这个观念。

  3、显示出当时在所有世俗事物和宗教事物中占统治地位的那种坚定不移的信仰。当教皇的权威被打垮后,这种宁静和信心就再不可能存在了。

  路德兴起文学的特征:

  1、新文学的材料,是宗教革命的观点同旧事物秩序作斗争。把印度诺斯替教派的基督教看做异教的偶像崇拜,认为应该由犹太教的自然神论的福音主义的真宗教来代替。

  2、处理精神是古典主义的,摹仿古希腊罗马古典的艺术形式

  3、个性和怀疑。权威被打垮,理性是唯一的明灯。

  52:在希腊宗教中只有神的形象有所规定,其他一切可以由诗人随心所欲地处理。相反,基督教中没有这样的确定形象,但又确定的事迹和行为,人们的诗性可以再其中赋予比喻的意义。中世纪的艺术也都是在这种比喻的精神中加以处理的,但这种处理是浪漫主义的,所以能在中世纪艺术中看到神秘的普遍性,像谜语一般被暗示着,刚好适合唯灵主义文学模糊不清的形式。内容往往超出形式,形式绝望地追赶者内容,这是荒诞不经的空想性;或是形式凌驾于观念之上,支离破碎的思想在一个庞大的形式中。

  二、哲学篇

  笛卡尔,确立了哲学的独立自主性。

  感觉主义,经验主义,唯物主义。

  唯灵主义,唯理主义,唯心主义。

  约翰洛克,继承笛卡尔的唯物主义倾向。法国哲学家推崇,法国是唯物主义的。一般也是自然神论的。

  德国自古以来就显示出一种反对唯物主义的倾向。以笛卡尔为师,第一个大弟子是莱布尼茨,继承了老师唯心主义倾向。受德国人推崇。他的著作一部分是拉丁文,一部分是法文。伏尔夫把莱布尼茨的思想系统化,并用德语阐述。伏尔夫的功绩在于激励我们用本国语言进行哲学的思维。有如在路德之前只知道用拉丁文来研究神学一样,在伏尔夫以前,只知道用拉丁文来研究哲学。他继承了笛卡尔的数学证明形式,造成了巨大的恶果,这个形式在他学生手里退化为最无法忍受的图式主义,和企图用数学方法来证明一切的可笑的癖好。

  另一个笛卡尔的学生,斯宾诺莎。使用从数学那借来的论证法。既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唯物主义,而是对神性的证明。只有一个实体,那就是上帝,这一实体是无限的,也是绝对的。无限的思维和无限的广延是这个绝对实体的两种属性,但还有更多我们不知道的属性。思想是看不见的广延,广延是看得见的思想。证明了精神和物质之间的永远平行性(精神和物质即思维和广延)

  康德为什么用那样灰色、枯燥乏味的文体来写《纯粹理性批判》呢?我相信是因为康德摒弃了笛卡尔等人的数学形式之后,害怕如果用轻松愉快的笔调来叙述这门科学,会有损于这门科学的尊严,所以才赋予了一种僵硬抽象的形式,冷漠地拒绝了较低智能阶层的人们来接近他。自康德以后,数学形式已不再出现于哲学之中了。

  康德学生:费希特,《知识学》。康德建立了某种消极批判的东西,但费希特在他之上建立了一个体系,建立了某种积极的东西。费希特哲学内容并没有很大意义。价值只是在于它是全部德国哲学中最值得注意的一个阶段,在于它最为彻底地证明了唯心主义的毫无结果,构成了通向今天自然哲学的必经之路。他的课题:我们有什么理由来假定,我们关于事物的表象符合于我们身外的事物?解答:一切事物只在我们的精神中有实在性。要求精神在自己的活动中观察自己本身。

  通过智力结构由观念构成现实。

  谢林则相反,企图从现实解释出观念。从思想和自然是同一个东西这个根本命题出发,费希特通过精神的操作到达了现象世界,从观念创造了现实;谢林虽然也是同样的原则,但现象世界成为观念,自然变成思维。因此费希特和谢林的思想是相互补充的。

  哲学可以分解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自然如何从观念变成现象;另一部分自然如何溶解为纯粹的观念。所以哲学可以分解为先验的唯心主义和自然哲学。

  谢林在先验唯心主义哲学这一部分是费希特的盲目追随者,但在自然哲学中,他就光芒四射了。自然哲学的观念是斯宾诺莎的观念,即泛神论。在哲学道路上,谢林未能超越斯宾诺莎。但谢林放弃了哲学道路,企图通过一种神秘直觉来达到绝对者本身的直观,这既不是精神又不是物质。谢林重新把自然的正当权利赋予自然,致力于精神和自然的和解,使二者重新统一为永恒的世界灵魂。他恢复了古希腊哲学家见到的、通过苏格拉底才更多地被引导到人间情感中来,并融化为观念的东西的那个伟大的自然哲学。他恢复了自然哲学,从德国人古代泛神论的宗教中秘密地滋生出来。

  谢林的学生,黑格尔:把自然哲学构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莱布尼茨以来最伟大的哲学家。

  泛神论者和自然神论者的上帝的区别:

  泛神论者的上帝就在这个世界存在,这个世界与上帝同一,他既是物质也是精神,这两者同等神圣。

  自然神论者的上帝在这个世界之外之上,上帝由上至下的统治世界。所以只有精神是神圣的,把肉体看作劣等的东西,犹太人成为一个地道的精神的民族。而犹太人不过轻视肉体,基督教徒则把肉体看作应当斥责的东西,邪恶的东西。

  71:因为基督教无法消灭物质,所以它曾到处污蔑物质,以致感官不得不行伪善,从而产生虚伪和罪恶。

  72:我们一切新制度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要恢复物质的权利,使物质重新得到它的尊严,在道德上被承认,在宗教上被视为神圣,并和精神和好如初。神我将再次和自性结为一体。

  73:在人类中神性变成了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又重新通过人来来显示神性。这种事情并不发生在个别人之中,也不通过个别的人,而是发生在全体人类之中并通过全体人类来进行的:每个人只不过理解和表达神性宇宙的一部分,一切人类综合起来就在观念中和在实在中理解和表达整个神性宇宙。上帝是世界史的主教,世界史是他的经常思维,他的经常行动,他的语言,他的事迹,因此关于整个人类,人们有权利说:人类是上帝的化身!

  如果人类意识到自己的神性,也就会鼓舞他们自己来表现神性。

  74:德国是泛神论最繁荣的土地,泛神论是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们和最优秀的艺术家们的宗教。自然神论在德国早已在理论上被推翻了,泛神论是德国的隐蔽的宗教

  81:德国人比起拉丁民族来说毕竟是好复仇的民族。德国人在憎恨时也是唯心主义者。我们憎恨敌人内心深处最本质的东西,他们的思想。你们法国人在憎恨上如同在恋爱上一样都是轻率的和表面的,我们德国人憎恨地彻底,憎恨地持久,我们德国人太老实,也太蠢笨,不会立刻用恶意来进行报复,因此我们一直憎恨到最后一口气为止。

  95:莱辛继承了路德,自从路德把我们从传统中解放出来,把圣经当做基督教唯一的源泉,就发生了一种顽固的字句崇拜。莱辛为了从字句中解放,做出了最大的贡献。字句是基督教最后逇一层皮,只有摧毁这层皮,然后精神才会出现,这个精神就是当时在德国盛行于世的信仰:纯粹的自然神论。

  96:1781年莱辛去世,同年,康德出版了《纯粹理性批判》,如同法国推翻旧社会制度的王权一样,德国开始了一场精神革命,推翻了精神统治基础的自然神论。

  114:康德引起这次巨大的精神运动,通过在他著作中体现的批判精神,已经渗入于一切学科之中。德意志民族不是一个轻举妄动的民族,当它一旦走上了任何一条道路,那么它就会坚韧不拔地把这条路走到底。

  115:德国被康德引入了哲学的道路,因此哲学变成了一件民族的事业。

  117:德国哲学家的一个滑稽的侧面:他们经常埋怨不为人理解。

  119:费希特与拿破仑的相思相。康德学派完成了恐怖主义的破坏工作之后,出现了费希特,就像国民议会用一种纯粹的理性批判摧毁了整个旧时代之后,出现了拿破仑一样。拿破仑和费希特都代表着这个伟大严酷的自我,这个自我之中思想和行动是统一的。

  128:在费希特时期,唯心主义在哲学领域中庆祝自己的极盛期时,它在艺术领域中却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我国初期浪漫主义者的活动是从一种泛神论的本能出发的。他们对于天主教宗教会所怀的那种思慕的感情,要比他们自己所想的有更深的渊源。他们对中世纪传统,民间信仰、鬼怪、魔法和巫术有着崇敬和偏爱,这一切在他们中间突然觉醒了,但他们没有理解到这一切只是追求古日耳曼泛神论的一种复古倾向。他们只喜爱属于他们祖先的、基督教以前的宗教。因为基督教把古日耳曼宗教的因素变形之后保存在了中世纪的民间信仰之中,因此恢复中世纪天主教制度,是因为其中还保留了属于古日耳曼民族性的东西。

  129:泛神论在费希特时已渗入德国艺术,连天主教的浪漫派也不知不觉追随了这个方向。

  144:创始者一旦完成了创世的工作就必须立即死去,要么死去,要么就变节。

  145:当这个人在倾吐或者完成一种思想时已使尽了他的全部精力,当他倾吐或完成了这种思想以后,便精疲力竭地倒下来,不是倒在死神的怀抱里,便是倒在他从前的敌人的怀抱里。

  如果人们在康德哲学中看到恐怖主义的国民代表大会,在费希特哲学中看到拿破仑帝国,那么在谢林的哲学中就可以看到复辟的反动。

  149:

  自然哲学界之所以可怕在于他和自然的原始威力结合在一起,在于他能唤起古代日耳曼泛神论的魔力,唤醒了一种在古日耳曼人中间常见的斗争意欲,这种斗争意欲不是为了破坏,也不是为了胜利,只是为了斗争而斗争。基督教固然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日耳曼粗野的斗争意欲,但仍旧未能摧毁它,当十字架一旦崩坏,古代战士的野性和愤怒必将霍然苏醒过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