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娱乐至死》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1-19 00:54: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娱乐至死》读后感1000字

  《娱乐至死》是一本由[美] 尼尔·波兹曼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1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娱乐至死》精选点评:

  ●80末的我也算看电视长大的一代,但在我国电视与其说是娱乐不如说是宣传的工具,真正让我意识到全民娱乐是互联网的崛起,无尽的视频,段子,一切皆成为调侃的对象。互联网让阶级之间彼此有了链接,拉近距离,却不促进互相了解。没有理性讨论只有无尽宣泄不断加深群体之间的矛盾. 本来互联网这种信息唾手可得的平台是非常有利于学习和思考的,可正如说里说的,恰恰是它的即时性,碎片性,以及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性本身,导致了不管以怎样的内容出现最终都会是娱乐性的产物。看到有人评论说书里一直在贬低娱乐性而崇尚理性这本身就是一种偏见,甚至是歧视,我并不赞同,因为娱乐不能解决问题,娱乐不会带来水和粮食,娱乐更不能解决社会诸多纷乱复杂的问题,娱乐只能带来一时快感和满足感,但理性可以,但凡想让世界更美好,更公平,我们就一定需要理性,

  ●本书的主要论述基本上是围绕赫胥黎如何比奥威尔更有远见地预测到了未来而展开,掩卷遐思,印刷术时代真是理性鼎盛的时代,此书是对“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的西式诠释。在这个娱乐至上,阅读式微的时代,作为一个读书人,读此书颇有打鸡血之感!

  ●价值仅在于提出了几个有益的观察视角,分析极烂,判断全错

  ●2017年第12本。多年后画了一个下午时间重读,做了很多笔记,满分推荐。即使不谈波兹曼的批判性,这本书对于网络时代中如何认识和定位自己,也非常有启发。

  ●为了毕业论文又重新看了一遍。我真的非常不适应这种论述方式,一如不适应《自恋主义文化》。这种“印象式点评”的写作方式虽然屡有洞见,但是总是失之随意。这种书其实不必看全本,只需要知道它的核心命题就可以了,其他所有的“论证”并不是在论证。与之相比,布尔迪厄的《关于电视》和威廉斯的《论电视》才是一个学术著作应有的样子。我的建议是,这本书不必读,直接去看教科书的总结即可,那样可以放在媒介环境学的脉络下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核心观点。

  ●這本書從頭到尾在講娛樂、電視使人變得淺薄,甚至不如150年前的美國人思想深刻。事實上他的價值觀是基於閱讀讓人「深刻」,而娛樂讓人「淺薄」,而「深刻」在道德上是優於「淺薄」的。據此他批判了「淺薄」剝奪了人的是非判斷能力,因而更加容易被奴役,所以失去自由。但我認爲娛樂和變得淺薄也是個人選擇,是不可剝奪的自由,事實上這本書打着自由的旗號對自由意志進行了全面的攻擊。人們低俗、淺薄、愚蠢的自由是最容易被道德優越者攻擊的。

  ●不幸被奥威尔和赫胥黎同时说中...

  ●真的比1984要好!娱乐至死才是把世界推向2012的主因!拖延症其实就是娱乐至死的外在表象!

  ●人们会因为享乐而失去自由

  ●神作。

  《娱乐至死》读后感(一):过激了

  媒介即隐喻是不错的,但Neil Postman在我看来更像一个无法接受现代性断裂的老古董,满腹牢骚。

  他始终没有解释的一个问题是:娱乐至死又如何

  《娱乐至死》读后感(二):第一次看的原因:被书名雷到

  只看过一遍。广西师范大学版的。封面挺有意思的。当时我并不知这本书的和它作者的盛名。作者好像是研究媒体传播的吧,看过觉得很有意思。就像一个小男孩跑去跟牧羊人说:狼来了。但不晓得牧羊人可会把他的话当真呢。

  《娱乐至死》读后感(三):反思自己八年杂学的教训

  

相比铅字文化,伴随电视文化而来的是大量图片和视频组成的无关信息,这些信息没有语境,零碎不连贯,无法引起人们的抽象和逻辑思考;——所以我的周围到处都是阅读头脑僵硬的考试机器或者肤浅无比的人,他们的理解力低得可怕。

  《娱乐至死》读后感(四):极度推荐

  英文原版可以作为说理文章的典范;用词不求繁复华丽,句式不求冗长,一切皆以简明易懂为要旨.也许<文体要素>可以拿这个做例子.

  个人比较喜欢里面关于"形式即内容"的部分.

  《娱乐至死》读后感(五):娱乐至死

  第一本,估计也是唯一一本从头到尾认真看完的学术性人文社科著作。观点鲜明尖锐,直刺时代软肋,为快速发展的媒介担忧,更为人类未来担忧,让人不得不随边缘以及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公共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娱乐至死》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