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日常会发一些清纯甜美的照片,以萝莉的声音和大家聊天,深受粉丝喜爱。
榜单第一男粉丝,真的就花了10万元为她刷礼物。
在一次直播过程中,“乔碧萝殿下”的系统突然出现故障,遮脸的动画图像失效了。
这让粉丝们吃惊不已。
不少人怒而脱粉,榜单第一男粉丝更是注销了账号。
为了挽回局面,已经见光死的“乔碧萝殿下”竟再开直播,化妆滤镜全开。
全网上下一片欢腾。
镜头前是美女,镜头后是大妈、大叔,或是利用变声器发出各种撩人的声音。
知名短视频男主播阿纯,为了嘲讽这个现象,男扮女装,结果一炮而红。
看直播、小视频的人有增无减,这个主播“翻车”,就换下一个。
在他们看来,综艺、电视剧、游戏、直播都是一样的,娱乐而已,管他真还是假。
让年轻人变得浮躁、焦虑、思考力退化,甚至进入“娱乐至死”的境地。
即使大家都知道,这些形象动用了化妆、P图、滤镜等变美3大邪术。
但总有人不死心,认为专业的明星网红肯定有天生丽质,比普通人要漂亮的人。
每天看着视频里网红脸、尖下巴、肤白、貌美、腿长、前凸后翘的小姐姐。
再看看自己,和身边的人,脸上有斑、微胖、小肚腩,身材比例不协调。
越看越油腻,越看越觉得自己丑。
于是疯狂节食减肥,健身。
归根到底,娱乐平台上的单一化虚假审美,让人丧失了辨别真实美的能力。
要知道,只要是人,总没有完美的。
瘦的人,一般平胸;
胸大的,一般微胖;
腿长的不一定直,手臂有肉是常态。
真实的美没有模板。
在娱乐时代,无论是手机、电视,还是网络平台。
ldquo;人们会渐渐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不再思考。”
有没有发现,只要屏幕上一直有新的、精彩的内容可看,不需要用动一点思考,就能得到情感上的极大满足。
现在的app里,设计者故意设置了一些“陷阱”,就是为了尽可能多地吸引你的注意力。
比如刷屏功能。
只要一直刷,就一直有,永远没有刷到底的时候。
而推送的随机性,会给我们带来奖赏刺激,偶尔看到有趣的内容,就会想再刷下一次。
来源 | 腾讯网
当我们陷入娱乐“陷阱”,阈值被不断提高,人会变得麻木,丧失一定的感知力。
如果等量的刺激变得无效,要想得到同样的快感,就必须进一步扩大刺激。
长此以往,人们将一步一步沦为娱乐的附庸。
因为他们已经彻底失去了感知的能力。
有人认为,自己是娱乐时代的学习者。
通过新媒体、网络、知识付费进行碎片化学习,也能过上进取又充实的生活。
朋友小丁,曾经也是一位“学习达人”,他利用一切碎片时间进行学习。
中午吃饭时,听一节付费课程;
晚上临睡前,再看两段名着解读。
可一年时间过去了,他的生活不仅没有发生任何改善。
小丁告诉我,其实每天早上看到的文章内容,中午就会忘掉。
前一天让他激动不已、豁然开朗的课程,到了第二天,都会在脑中消失殆尽。
在我看来,所谓碎片化学习,都是伪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深度娱乐。
什么是学习?
学习,是通过阅读、听讲、观察、研究、实践等途径而获得知识、技能或认知的过程。
我们无法追本溯源、寻求真相,平时看到的只有明星八卦、猎奇新闻,以及挑动情绪的观点文。
但学习是一种辩证思考,而不是情绪共鸣。
这就是碎片化的陷阱,降低了我们深度思考的能力。
还让我们沾沾自喜,以为学到了很多。
曾经看过一个广告语:
ldquo;每天半小时,搞懂一本书。”
这可是几百上千页的书籍,汇聚了作者数年,甚至一辈子的知识结晶。
现在短短30分钟,就能读懂了?
问题是,很多人信了,浅薄之路也从此开始了。
无论是各种新闻、干货文章,还是付费课程。
我们所处的世界,生活越来越难,矛盾越来越多。
压力有时会大到让人喘不过气来。
所以我们需要消遣,需要娱乐,这无可厚非。
进行疯狂牟利。
李诞在《奇葩说》里说过:
ldquo;人类的进步史,就是一部克制欲望史。”
在原始社会,以采集为生的人,每天采果子吃,只看到眼前的及时满足,丝毫没有抵抗风险的能力。
而农耕文明的人,会延迟满足,他们耕种,畜牧,春播秋收,储存粮食,能抵抗天灾带来的损失。
后来,第一种人被淘汰,第二种人活了下来。
史铁生也提到类似的观点:
ldquo;人就是欲望本身。”
有了欲望,人类才能生存、发展。
但无限的欲望,却会让人毁灭。
就像我们都有食欲,但不能不加节制,想怎么吃就怎么吃,这样会损害健康。
长远来说,有节制地吃是为了能吃更多。
同样的,在社会中,我们有索取的欲望,但不能为满足欲望伤害别人,不能为个人私利损害集体利益。
所以,我们要适当克制欲望,不让欲望泛滥。
06 娱乐至死,我们如何向阳而生
尼尔·波兹曼说过:
像游戏、直播、短视频等各种网络平台,被发明出来的用意就是娱乐。
不要妄图从里面学到真正的知识,这会让我们陷入虚无。
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需要向阳而生。
文字阅读,永远不会过时,它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将文化和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
《娱乐至死》里面说道:
ldquo;写书是作者试图使思想永恒,并以此为人类对话做出贡献的一种努力。”
阅读经典,能跨越时空,与古今中外的伟人对话,能获得广阔的视野。
正如茨威格所说:
ldquo;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
ldquo;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由于他们这种崇高的帮助,他将怀着挚爱的同情踏遍整个的世界。”
总有人疑惑:“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忘记了,那读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其实,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
阅读不是及时行乐,而是一种润物无声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