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一本由钱理群 / 温儒敏 / 吴福辉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50元,页数:6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精选点评:
●16.6.29。看了两个月终于看完,听说要出新版,还是蛮期待。最后一天还发现了一个错误,梅娘2013年去世,书上标着却是2005年。不管怎样,让我对现代文学了解不再那么肤浅与简单了,也发现了大量感兴趣的作家作品,虽然考研阶段重点还是总体把握、重点作家与应试,但希望以后的日子常读常新。周作人、废名、丁玲、萧红、穆旦、冯至、胡风、庐隐、郁达夫、郭沫若、沈从文、茅盾、丁西林、夏衍、臧克家、戴望舒、师陀、曹禺、端木蕻良、徐訏、苏青、施蛰存…都是这阶段复习的兴趣点啊…当然鲁郭茅巴老曹沈张钱是大神了…
●就内容而言,还是有独创性的,不是一味的照搬照抄~
●考研專業課。=-=
●比外国文学那本好太多了。理解编书人的难处,只是编成外国文学那样确实太过分了。不过作为教材,这本书写得未免太没条理,对一些除了教材不看别的书的人来说大概挺艰难的…编辑应该给收拾一下。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
●大型现当代文学百度百科打印版。毫无观点的文学史。应该改名叫《现代文学三十年资讯汇编》。
●对这本书相当有感情了,当初考研的时候反复看了六遍,哦那时候是薄本不是增订版。这次考博看修订版花了我快两礼拜,新加入的内容评价公允,不愧是现当代文学专业扛鼎书目!
●我们学的就是这个版本的。不过,又修订了,变得更厚了,虽然说内容也没有太大变化吧。
●终于复习好了现代文学,比预想的竟然慢了两周,十分焦虑
●这本书上我还有钱理群教授的签名呢……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读后感(一):有点意思
考研的必备,王瑶的学生们的,是大陆第二次重写史运动中的“中正之作”不过对张爱玲的评价太少,把通俗文学部分加了上去,不过任何考研的人都不应该在没有读具体的作品的情况下引用该书的结论作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这是要考研究生的同学们所不应该的态度。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读后感(二):高赞那几个都是认真的吗
戾气那么重... 显得自己是中文大牛一样,会给多少要学习的造成误导,拜托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吧, 真的写的很不错,否则为啥会被当成教材,然后说王朔的那句话,且不论王朔人品咋样,他真的说过这句话吗乌鸡鲅鱼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读后感(三):【2017.8.30】文学史及作为批评者的阶段性评价(未完成)
瑕不掩瑜,论述体系与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物并不直接等同于作家作品罗列以及三个时间段为处理方式的粗暴切分,内在的脉络及有进入文学史价值的材料与作为文学史叙述者身份的"个人"意识被集体性权衡写作冲淡,甚至反为其害。唯一的亮点在于鲁郭茅巴老曹等经典作家作品研究的自成体系性与经典阐释学意义,后人不得不在此出发。【2017.8.30,评述未完成,有待再度自我批判与重读。】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读后感(四):让文学史给予文学最美丽的外衣
我首先略知它的权威性 学它因是教材
可是在读它的过程中慢觉当是最好的教材
文字清丽 理智 睿智 公正 加上作者的热情 才华
将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描写的流光溢彩 风生水起
当然 钱老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 所以难免会流露去对某些作家作品的偏爱与感情 正是这样 更有真性情与真感染力
作为学生 有这等教材应是幸运
作为读者 有这等文学史当时最好的引导
作为作家 有这等华丽外衣当是作品之幸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读后感(五):对一本教材的要求,最基本的是能勾勒出一个史的框架
我考虑了一下究竟哪种复习笔记的方式是正确的,发现还是得先从写书评做起,再整合……本书即建起该时段文学框架的初级入门,所以我要求不高,毕竟既没有充足的阅读量为底,也没有天才的辨别力。
首先,我看了下目录,三个十年的每一编第一章都是文学思潮与运动的总体背景把握,下述分别是代表作家与文学体裁的分章论述,我以为这起码指示我们对文学史把握的方法:一是以作家(及团体)为线索,一是以体裁的历时变更为线索,如就文学形式(体裁)而言,小说与通俗小说、新诗、散文(轻)、戏剧,是五大分支,每一分支文学形式的演变又以代表作家作品为具体表现;就作家而言:鲁郭茅巴老曹、(加)沈赵艾、及张爱玲。因此对于本书的阅读模式,我觉得可以先大览第一遍,第二遍则以文学形式为线索、以主要作家为线索的具体内容来重读。
以上仅针对备考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