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是一本由李碧华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烟花三月》精选点评:
●姐,你还是写妖孽吧。
●已很熟悉这个故事但还是很投入看一遍。
●那段历史看得心里难受。
●哭死。
●慰安妇一生。一个可怜的妇人。
●慰安妇实录,太让我难受了。
●看了久久难忘,很感动的故事。难得李碧华会想着慰安妇这个群体。
●李碧华哪里是只“借用”袁竹林的故事写出她创作的历程,她更“借用”了袁的故事写出了一个香港作家和她的大陆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缘……李碧华归根结底是“自作多情”的,她可能是自以为是的、表演性的自作多情,但更可能是自力更生、生产性的自“作”多情。两者都不脱自恋的基础,但什么样的恋爱不以怜惜自己开始?是在这一辨证中,香港的主体性才有了奇妙的安置。(王德威)
●难受
●一口气看完了袁婆婆的故事,很真实地还原了那个年代的慰安妇生存的情况,看得揪心。从来,斗争迫害中国人最力的,总是同胞。她和廖奎的分离也是因为这些斗争的因素…那段历史需要被铭记,能直面惨淡人生的袁竹林也是。
《烟花三月》读后感(一):愤懑的开始,无言的结局
刚开始几章全是袁婆婆对过往的回忆,那段让人发指的回忆,哪个中国人看的能平静呢?我甚至差点忘了下地铁,那天的心情都很愤懑,书里的内容和电影重叠在一起,更立体也更愤怒!
而后的故事,是袁婆婆怎么找失散的前夫,算是前夫吧,就算找到了又能怎么样呢?天隔一方,有的时候是命!多了一分牵挂也好,至少于当事人是一种希望吧!
袁婆婆被骗当了慰安妇,虽然幸存但是日后的日子充满了被辱,被遗弃,被歧视,那都是什么样的日子呢?甚至她的养女也不能幸免,这难道是她的错!人性的险恶更是心寒!已吃遍了苦,却还要被同胞歧视?所谓人言可畏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很无奈很辛酸!
李碧华的小说追了很多,但是这本书让我不舒服的是,她在文字间多少有些看不起大陆的感觉,何必呢?本是同根生!
《烟花三月》读后感(二):在“烟花三月”里泪流满面
看李碧华的《烟花三月》是在午后的cofebar。外面的天色很好,我扒在落满斑驳的光影的原木桌面上看这个我喜欢的女作家的书。
书看了一半,在这样的惬意我午后看着书里记载的人和事,有种心酸的不安。不是温情的故事,不是浪漫的传奇。不是青蛇,不是胭脂扣,不是奇幻夜......不是虚构!
看过李碧华大部分小说,喜欢的程度是每部不只看一遍。这一回,是第一次让我有看不下去的感觉。女人看女人写女人,是真实的悲哀沉重的历史——不忍心敲出的三个字——“慰安妇”。是真实的事迹,那段让当事人不堪回首的往事,也是一段让有良知的后来人捶胸顿足不忍触动的伤口——民族之伤,人性之伤!
纪录的人事已不想再复述了,只摘录书里的一段文字,以此回味斟酌人性:
有些人活着,是“动物性”;有些人活着,是“昆虫性”。——动物凶猛,弱肉强食,才能自保。而昆虫,六足四翅,折了翅断了足,历尽沧桑,仍在人间顽强生存,它没有攻击性,只有无奈的保护色,和逃躲,回避,隐蔽......的本能。上一代,上两代的中国女性,手无寸铁,与强权,强敌,强势抗衡的,只是她们的“昆虫性”。
《烟花三月》读后感(三):缘 分
周末看一本好书,几乎从头哭到尾。李碧华的《烟花三月》,归属报告文学。笔风与以往读过的她神秘、瑰丽,用字如刀不同,整本书都写得平淡朴实、平等仁慈。发现故事永远是真实发生过的最残酷,什么小说什么戏剧都是在或多或少的加工,或多或少的模仿,或多或少的体现,或多或少的感染受众,却从不可能超越事实,超脱历史。历史之所以可怕,是因为那都是真实发生过却无力改变的事情。
一段奇遇,故事的主角是湖北籍的袁竹林及四川人廖奎。抗战期间,出身贫寒的袁竹林被诱拐,逼迫成慰安妇,当时的袁年仅十八岁,却已两嫁,还有一个女儿。她在慰安所里饱受蹂躏,且因被迫堕胎,永远不能生育。与此同时,她的独生女也夭折了。但抗战胜利才是袁煎熬的开始。她的“淫行劣迹”不能见容于自己的同胞,羞辱成了她的生存条件。1947年,袁竹林与国民党警察廖奎偶然相遇,产生情愫,两人排除万难,于次年成婚。大陆易色,廖奎苟且偷安,却因为一件极小冤难在1953年被发配北大荒劳改。袁与她的养女三年后北上团圆。然而北地物力维限,夫妻生活无以为继,1961年大跃进末期,袁被迫与廖离婚南返,自谋生路,从此音讯全无。(王德威-《烟花三月》与李碧华)
离开廖后的袁又辗转结了几次婚,每一次都不圆满。作者问已经七十多岁的她有什么心愿时她说想见廖,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他,却是已有妻室在旁,远在山东,断了腿,穷困潦倒。所以即使重逢,也不过是第二次拆散,短短三天后,两人又天各一方,无法再相见。作者引用闻一多的一首诗,说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像春风里一出梦。像梦里的一声钟。如果,我是说如果,廖在内战后抛弃袁随队撤往台湾,那么多少年后回来寻亲的应该是他,而不会是躺在病床,终年上访。李碧华问他后悔吗,他说不。眼泪无声落下,我问自己这就是爱情吗?
我并不是不相信爱情,只是不相信爱情真的伟大至此,可以让人抛弃所有,仅凭一点回忆就可以终身无憾。就像烟花,开在最黑、最冷、最幽深的夜,刹那芳华转眼过,然而回忆中,再苦,也必有一点甜。“最深的感情,是爱情。在它面前,一切亲情,友情,恩情……皆非敌手。”忽然想到了网上见过有关缘分的一句话,大概说即使是缘分也有个分在里面。我反倒认为正因为是缘分才有分。缘讲深浅,浅而分,即为缘分;缘深,就是姻缘了不是吗。
书末,李碧华说一面之缘,总比没见着好;缘浅,总比没缘分好。“世间男女,有全无缘分,井水不犯河水,根本不交往。有说不上三句话,打心底生厌,终生无关痛痒。有天造地设,白头偕老。但也有所谓情深缘浅或缘深情浅的。情深,但缘浅,姻缘不对位,相爱再浓烈,也得分开。关山阻隔。”
红尘沉浮,我只愿,每一段爱情都能得到永生。每一对相爱的人,都能同归于尽,时间与空间的尽头。
《烟花三月》读后感(四):烟花三月
“人生不过如此。”
这是她的结语。
李碧华,神秘,低调,猜想年龄其实不会多大,但是写故事的人,笔下所书,仿佛自己经历的重重生命,心理上的沧桑,是要超过一般人的。
书是03年11月2日在苏州买的,离开苏州,等火车时,在附近街上闲逛,看到一家书店,走进去,买了这本书,还有时间管理等,在候车室里,上车前基本就看完了。石桥上的落日余晖,候车室的拥挤人潮,从故事里抬头起来时一刹的茫然和沉重,历历在目。
它是伤痕的记号。时间慢慢推移,快两年了,伤口也已经结痂,但仍然疼痛。多情不似无情好。只是,如何无情?如何忘情?
这本书与其他书一样,尘封在书柜里,回来后,非常扰攘,没有心情静下心来写东西,于是读,找了几本书,临睡前看,倦了即睡,单纯得如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面上也平静如水,不是起初想象的骇浪惊涛尖锐暴怒。
这本书,曾是那样感动过我。如今,仍然。——我真正喜欢生命中有如此多的仍然,似乎这才是生命的本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总有浪花淘不尽的东西,持久,不变。在飞速流变的世间,生命都如此脆弱,你我转眼都会化作飞灰,但,仍有人事物感动我们,这是一份幸福。
这是两个人的故事——到了后来,事实上演变成了三个人,不,很多人的故事——是一个曾经是慰安妇的女子,与一个男子的爱情故事,一个愿望与实现的故事,也是一个记述,一本影集,里面有大量的照片,不止是袁婆婆,还有其他很多老人的面孔,悲哀的、流泪的、控诉的,如李碧华在前言中所讲,这是二十万慰安妇的烟花血泪。
照片是见证呢?还是其他什么?袁婆婆年轻时的照片,沉默敦厚;廖奎年轻时的照片,英伟正气,而若干年后的重逢,都垂垂老矣,且都一身的病,不能自主,有心愿无能力——只有一面之缘,然后静待死去。
怎么去回首前尘?岁月巨轮的裹挟之下,谁有挣扎反抗的能力?个体的力量,是如此羸弱。生逢乱世,弱女子随波逐流,不是她的错,男子汉不能保护妻女,不是他的错。李碧华讲,“任何一位战争受害的老婆婆,哭诉最后愿望,我也会像很多中国人一样,尽同等心力助她圆梦。”这是袁婆婆与廖奎的幸运,但,更多的不幸的人呢?那些没有能够发出声音、沉默地含着满腹辛酸死去的人、那些就此湮没的悲、离(没有欢与合)?——更多的人们,是象袁婆婆的邻居一样,鄙视她,欺压她。——而这也是她爱他的原因,他的尊重、护惜。
感人之音,在弦内,也在弦外。感人之处,是“奈何今痴泪,风中化成唏嘘句”。
昔年,在读《你有在静夜问过自己吗》一折时,曾经惆怅万端,如今,仍然。只是如今,静静的夜,我不再问,我只是读,与写。
《烟花三月》读后感(五):没有年代之别
读纪实故事,暂时放下这个年代,不需要自己翻云拨雾,跟着作者的这条线走,一路从始至尾,中途千山万水,回到那个好久以前的那个年代,身体力行会在精神思想上得以实现,虽然隔岸观火之气势。
年轻时觉得所遭受的任何痛楚,过两三个年头甚至待一个月亮翻个跟头白日回现,自己淡淡的笑着把那些都说出来,越能护住自己的越往外说,凡是能涉及到自身面子或者某些私处的却掩了下来,然后立即腰板挺直坐的端庄,说的云淡风轻,那稀薄的岁月不理会,这一切只需要证明自己也是经过大风大浪的人便可。年龄越大,提起过往那些事哟,昂首挺胸一股脑像盆水般朝你倾倒过来,无任何保留的秘密,时间那么长那么长,秘密不再是块遮羞布。说完听者觉得他们像是抖了抖身上的风尘似的,抖完了便放下了,甚至可以选择忘记。老年人记性才不那么坏!
看李碧华《烟花三月》,叙事般的语言流畅,中间夹杂着令人心痛的故事,写的如此戚戚然,无形中给阅读造成一定困扰,这一定是因为这个现实故事实在太苦,里面的人物活得太难,那个可怕的时代实在是令人畏怯发怒。惯于小说写作的李碧华在《烟花三月》中,实现对人生生存环境的各式描述、展现,甚至是自己拜访老人暂居在武汉的日子,无形中造成一种对比,虽然现在生活好了点,但是他们的生活没有一点改变,改变从心开始,而心从未走出那个牢狱。读后反思,凡是纪实故事,多少会带着作者的主观思想,但再次通览一遍全书,李碧华写的就是你也这样想的,也就对主观思想无所谓了。
要谈年代,离不开几个大事件,小人物的命运各式各样,却又类似那个样。各个年代故事都不少,苦命者众多,数不过来,缘由各异。各个年代都有几个能写会写的作者,有的作者适合写他所深刻生活的年代,好比严歌苓写文革时期的故事。而当今作者写的故事,一字一句都在解释,不懂词汇运作,不会把画面感表现的好看一点,也是,事件太杂,没有耐心的人讲不好。于是,那些认真写故事的作者难能可贵,他们抒写不是为其他,而是要找出真相,关于那个年代里的几个人几件事,还有隐藏在背后巨大的坚忍与无奈。于是,这本书便有了。
那个年代,俩人都有各自的苦,甚至背负到现在。她,袁竹林,改嫁多次,为了生存,在只谈温饱的年代,她的感情之路尤为崎岖。他,廖奎,似乎命运伏在时代之下,总那么悲惨。而他廖奎不在乎她袁竹林的过往,他不嫌弃,最好的爱便是尊重对方的人格,把对方的尊严当回事,这是那个年代最基本的爱,越是复杂的人生越是艰辛无比。
现在生活在这个年代并非最好的安慰,也不会代表一切都过去了。人生最无奈的便是应着所有不好的事都涌向自己,折磨自己一生,小人物的悲惨血泪史在大时代下尤为普遍倒变得微不足道,甚至遭人流言伤害,却要过去很久,成为历史时,待人同情悲叹。应对这种情形,一是无言接受,二是用生命去选择逃避。大多数人选择前者,毕竟都有各自牵绊的人或者事,人这一生无形中,早已安排好,就像袁竹林与廖奎的再次相见就是那个卦,情深缘浅有个卦象,到头来,都不是自己控制得了的,隐约中你就得照着这样办,不得不说命,败于命的命不叫败,叫顺其自然。
今生受苦太多,多的装满整个人生,我也如李碧华希望如有轮回,来世他们一定欢乐。那个年代已过,这个年代正在,都是一生,又有何年代之别呢?伤痛如果要是像颜料一样会褪色也好,还好,感情尚在,最后的期待,唯一的执念,可暖心的,可是,仍是别。看到最后,我不禁怀疑,情与爱与活下去哪个更为有意义。这都不是重要的,有功底的人生承载山河,可经后人探视。
那些埋在地底下的年代,带着无奈痛楚的故事,正向我们走来。它会在这个年代,以另一种形式展现出来,我们只需要等着便可,或者趁早来个卦,奈何“天机不可泄露”,哪怕迎面而去的尽是不解风情的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