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斯巴达》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1-17 01:47: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斯巴达》读后感精选

  《斯巴达》是一本由康赫著作,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80元,页数:5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斯巴达》精选点评:

  ●这厮是个写话剧的,记得看火车站那个老婆子灵魂收集者的样子,感触颇深,值得一看,就是此书买得是一波三折

  ●《人类学》前传。 更加私人化的故事。

  ●豆瓣居然有《斯巴达》,还有5个人读过,其中两男两女,一人性别不明

  ●戏剧性的狂欢文本

  ●整整574页,如史诗般。

  ●不了解的城市生活

  ●很抽象,很搞笑,尤其是描述洁癖患者那段~

  ●南方 城市 纠缠 迷惑

  ●历时三月看完,艰难,值得一提的是它在图书馆被一堆情情爱爱的小说逼迫于小角落里这么多年,蛮怪诞。

  ●太猛了~

  《斯巴达》读后感(一):不是那个英雄斯巴达

  高中时看的,不知学校图书馆里怎么会有这本书,哎,我是这本书的受害者,算了,不就是早成熟了几年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看了也好几年了,大部分都忘了,找机会再看看这本书,想当初我是淫者见淫 啊,罪过罪过!靠,写了这么多,字数还不够,叫我放弃又不甘心,希望这回够了..............................!

  《斯巴达》读后感(二):康赫的杰作

  副标题“一个南方生活的样本”暗示了本书网罗生活的野心。文体的戏剧式狂欢,对经典的繁复的戏拟,让《斯巴达》有着与众不同的阅读快感。可以看出,康赫对西方史诗、戏剧和中国传统戏剧很迷恋,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重现方式,他让文字本身走到台前表演、舞蹈、抒情、一板一眼的亮相。他在平凡人的行为中发现了,或者说是戏谑着史诗,一切都是可供表演的成分。各式不同的文体在其上翻滚、变形,并引出隐秘的真实世界,或者是表象。

  《斯巴达》读后感(三):我的新长篇已经完成一半,当然是初稿。

  下部可能会在七八月完成,之后会有几个月的专门采访,这之后恐怕还要将它搁置两三年,就算我愿意出版了,还得有几年时间来等待,看谁愿意来出版它:上下部,五六十万字。

  这是一次完全不同于斯巴达的写作经历,二者会有一点点关联。特洛伊确实不打算写了,原因是我当初为了激励自己先公布了它的提纲,后来又为这个未来的小说写了一个小几号的尝试性作品,叫独行客: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在暑假时穿越一座黑暗的小城,救出一位患有精神麻痹症的女子。我自己喜欢这个作品,只是写完它之后就完全没法再写特洛伊了。

  这样,等我目前的作品完成就会有一个二又四分之一曲,一个是斯巴达,一个是为特洛伊所做的小试验品独行客,还有就是眼前这个超级长篇,从时间序列上,它比斯巴达早半年,事实上相当于战前记。从写作手段上它会是大家意想不到的,不过一定会让喜欢斯巴达的朋友感欣慰。

  《斯巴达》读后感(四):《斯巴达》笔记或注疏

  据说,学者们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尤利西斯》的注释已经达到九千条。对《芬尼根守灵》的研究没有达到这样的规模,但是乔伊斯自己曾经洋洋得意地说,“《芬尼根守灵》够他们忙上300年”。

  不知道康赫在《斯巴达》当中下了多少蛆,不过他每每忍不住表达名垂青史的愿望,他在小说中每一个他认为读者不应该看懂的地方给出了注释或提示——在原文原版的《尤利西斯》当中,没有任何注释。

  因此,让我们怀着解读《尤利西斯》的勇气和精力阅读《斯巴达》吧,当作考验自己训诂考据本领的一个机会好了。

  ——————————注释与笔记———————————

  第八章

  “我是你丈夫的头”

  这是威廉布莱克的诗歌《美丽的爱莉诺》中的诗句,收在诗集《诗的素描》当中。诗歌讲述道,一个公爵为了霸占某女子而派人暗杀了她的丈夫,但是,被砍下脑袋的丈夫阴魂不散,吓死了受雇的杀手,还向她说明了事情的经过,并发出了警告:

  “爱莉诺啊,我是你丈夫的头

  他,睡在城楼的石头上时,

  被那可憎的公爵夺去了生命!

  受雇的歹徒使我死在梦中!

  爱莉诺啊,你要小心那该死的公爵;

  我虽已死,你可千万别答应他;

  他追求你的爱,这个懦夫,在夜间

  雇了个歹徒断送了我的性命!”

  这真是一段鬼魂奇怪的警告。他不是让妻子为自己复仇(就像哈姆莱特的老爸),或是主持公道(既然公爵只能雇凶杀人[而不是派自己亲信或者家仆],而且想要掩盖真相,想必公爵也不能在当地一手遮天), 而是念念不忘“你可千万别答应他”,而且他的这一手花招吓死了自己的老婆(爱莉诺“在叹息中咽气”)。即便我们不能在诗中找到足够的证据,说明该男子确实想吓死自己妻子为自己陪葬,他害怕失去自己妻子(哪怕在自己死后)的心情至少非常明显。

  当郭瑕的意识流中出现这样的诗句——在原诗中是丈夫警告的第一句——时,读者(当然是像我那样-虽然未必正确地理解布莱克诗歌的读者)会感觉到身为丈夫的郭瑕内心的焦虑和惶恐。“你可千万别答应李得儿那小子!”

  但是,我们没有证据证明郭瑕本人阅读过布莱克的这首诗,读过那个人的是作者康赫。在这里,康赫渗透、涉入、置换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不再是主人公表达焦虑,而是康赫告诉我们主人公在表达焦虑。

  也有可能,主人公读过这首诗,因为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日常句子,但这与主人公性格不符;或者,既然布莱克能想锝出来,郭瑕也没有必要一定想不出来,不过这还是与人物性格不符。没有足够证据,我们坚持最初的判断:康赫写着写着就开始闷骚了。

  (待续)

  《斯巴达》读后感(五):杰出习作一种

  作为习作的《斯巴达》无疑是一部相当杰出的作品,曹禺说过:“我们常说自己眼高手低,其实经常是眼不高,手才低的。手高是要下苦工夫的,但是眼高是第一,这样才能写出好东西。”(《对中青年创作者的希望》)。至少在与同时代人相比,康赫眼界之高无人能望其项背。本书中他丝毫不掩饰自己向大师靠拢,并妄图颠覆大师的野心。“我一直希望用一种恰当的向大师致敬的方式尽早结束自己的骆驼期,它是如此的漫长”。以康赫自己的见解,骆驼期指甘愿臣服虚心学习。他期望以一种无所不包的气度容纳整个东西方文学史,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属于自己的世界,达到不朽。本书中可以明显看到的被致敬对象有:荷马、乔伊斯、汤显祖、司马迁、巴尔扎克、莎士比亚、陀思妥耶夫斯基、艾略特、但丁、曹雪芹……这一长串还可以不断增加发掘的文学家名单背后,另能附上一串哲学家的名字:康德、黑格尔、维特根斯坦、尼采……“康赫在一个小圈子里的地位相当高”借与我此书的老吕如是说。很明显这个小圈子里的人肯定包括颜峻、胡续东、成婴等人。

  《斯巴达》在结构上明显戏仿《尤利西斯》。庄重严谨犹如一座大城。以斯巴达的光荣与气度对应梅城淫乱闲逸,以希腊众英雄对应诸闲汉的无所事事浑浑噩噩。所以戏仿注定是戏仿,致敬的时候,作者会按捺不住破坏原本营造相当完美的假象。这种假象是如此逼真,让我以为穿越了时间障碍,悠然自得地步行于时光走廊,和端坐于四周的大师们亲切交谈。康赫忍不住要打破他的障眼法,过去的英雄情节和史诗情怀终已不再,英雄没落于市井,变得无聊无赖,赤手空拳游荡在梅城湿润的黏糊糊的大街上。光荣的时代已经过去,不会再有阿基里斯和赫克托耳庄严悲壮的对决,荷马典雅凝重的文字无人可以超越,莎士比亚的悲剧世界也进不去了,世界庸俗,日常生活才是真理、真相!康赫戏谑和故意形而下的笔触把读者从奥林匹斯众神中拉回世俗世界,告诉我们这才是真正的世界,悲剧是不存在的,英雄也是不存在的!非典型的环境不能给我们揭示真相。“若是生活中确实存在着某种真相需要我们去揭示,那么只要我们牢牢地盯住这二十四小时乃至一千四百四十分钟,这种真相就一定会被包含在里面。”而作为二十四小时间非典型的几个环节--战争或者牢狱、偷情、祈祷,显得过于典型反倒对生活是一种扭曲和颠覆。

  副标题“一个南方城市的生活样本”揭示出作者野心勃勃的企图。康赫具有太高的眼界和太强大的野心,以至于在古典主义大师们的阴影中久久徘徊。乔伊斯写作《尤利西斯》给我们描绘了他的都柏林,因此而不朽。康赫显然也想把以他的故乡萧山为原型的梅城加在光荣的名单后面。记流水账的方式展开一副卑下肮脏的市井图景,如清明上河图一般徐徐展开。“一部气度非凡的当代史诗,一本二十四小时流水账,通过对当今市民生活的细致深入的描绘,向世人呈现了一幅迅速衰变中的中国南方社会广阔的风俗画卷,以及孤独个体生命的历险”。梅城潮湿黏糊糊的大街上人物面目模糊,留下一团似是而非高度浓缩的印象。作为70年代出生的作家,他还给我们描绘一段波澜壮阔图景下知识获得者众生相。书中四个主要角色:郭嘏,戴绿帽子的沉思者;麦弓,自我放逐的流浪汉;李得儿,纵情声色的享乐者;陆翼峰,迷茫的随波逐流者。经过了80年代启蒙思想洗礼,猛然一头扎进市场经济利益至上的90年代,他们表现得形式各异光怪陆离:有的埋首古旧低头沉思当一头鸵鸟(郭嘏),有的自我放逐寻求精神乐园(麦弓),有的欣然接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李得儿),更多的是像陆翼峰这样随波逐流却心有不甘,在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左右摇摆。四个人物的迷茫流露出作者的生存困境和缺失。

  在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普通话语境中,南方文学一直是被压抑的。尽管江浙一直被认为是出才子的地方,但是由于汉语流传的局限和北方政治文化话语霸权的存在,南方许多生动谚语和词字一直不能进入文学语境。康赫试图打破这个怪异的圈子,但是很显然的失败了。可能高行健在流亡中成功了,但是在《斯巴达》中我们只看到又一次徒劳的尝试。在90年代经济浪潮中,新生作家的写作不可避免受到伤害,新作家们必须摆脱作协这个奶妈,在金钱面前屈服,导致直至如今,主流视野里看不到一个70年代的作家能与上一代如王朔余华苏童媲美。康赫也不例外。对于他的生平我知之甚少,但他面临的困境要比王朔们大的多,至少在语言上远不能和后者相比。如何纯熟运用语言,写出真正好的作品,康赫的路艰辛坎坷。

  放弃写作《特洛伊》是对的。

  本来写了一个小时,没保存全部丢失。最终草草再写,终究回不到那个语境了。感谢老吕。感谢你晚上把书带来给我。很久没有看到有人会用书皮,很久没有看到有人在书上作笔记。太感谢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斯巴达》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