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达克斯》是一本由乔万尼奥里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5.50元,页数:6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斯巴达克斯》精选点评:
●散着汗味的血液与爱情
●为自由而战 哪里有压迫 哪里就有反抗
●记得小时候看,听说毛主席也读过,于是对里面各种起义战争的谋略佩服不已,当时小屁孩的我懂啥呢~不过记得很清楚的细节,一个将领,陪同斯巴达克斯最早起义的人,却按耐不住诱惑,赔了性命和一支精英部队。最后的他们,就在离阿尔卑斯山不远处,却再也没翻过去。结尾,斯巴达克斯静静躺着,他的妻子对孩子说,这是你的父亲,潸然泪下。他们的起义失败是必然,但是内心多希望他们再幸运一点点,翻过高山,重获自由
●所谓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文学
●小时候看过缩写版,第一次觉得有一些缩写也是不错的.
●很短的书。
●这书很有意思 非常民族英雄
●小时候就看过,印象深刻
●英雄末路。
●热血青春三部曲~古代欧洲人总让人感觉呆呆的
《斯巴达克斯》读后感(一):小学时看的
能回忆起来的是,当时有一个老师,也是我的邻居,看到我看这本书,说是恋爱书,因为那书名是斯巴达克思,书皮上有一个女人象。我能记得的是,书前有一个前言,用所谓阶级的观点分析了作者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当时很为自己看不懂他那分析方法而羞愧,现在想来,那说明我还正常,如果我看懂了他们那东西才真是证明我脑子灌水了。
《斯巴达克斯》读后感(二):有个问题。。。好难 谁来回答一下
电影根据史实并做了一些修改,这些修改是为了表现怎样的政治理念。
比如在史实里,斯巴达克斯是为了逃跑,在电影里很多处着重表现了他召集好多奴隶。从而表现他是为自由而战。。。。。。。
谁再给我几个例子啊 ,电影和史实的不同。并说下这些改变是为了体现什么政治思想。
还想问问书的作者和电影制作者是什么政治理念的人?
《斯巴达克斯》读后感(三):序言让我对译者的印象大打折扣
翻译还不错,可译者之一的周莉莉写的序言让我对译者的印象大打折扣。
且看她说什么:
在小说中,斯巴达克斯死前发出的最后一声呼唤竟是瓦莱里娅(他的爱人),而不提他拼死追求的平等自由,这种安排设计,似乎反映了乔万尼奥里作为民主主义者的思想局限。
落款是2001年,都21世纪了,还有人写这种八股文,这周莉莉怕是个马列主义老太太吧。我真想问她,是不是斯巴达克斯临死前说“别忘替我交党费”更合她的意?
《斯巴达克斯》读后感(四):编辑部你不懂爱
编辑部你不懂爱
吃晚饭的时候,回忆了一下我的中学岁月。那时候我最喜欢两部外国文学作品,金戈铁马的《斯巴达克思》和情深默默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两书都是80年代翻译的作品。然而编辑部的翻译们对于主人公的感情生活,却采取了不同态度。
在《斯巴达克斯》中,斯巴达克思获释是受了一位罗马贵妇人范莱丽雅的帮助,范莱丽雅本来是角斗士斯巴达克斯的粉丝,觉得他不应该仅仅当奴隶,就向角斗场的俱乐部老板求情让斯巴达克斯获取自由身。范莱丽雅后来年龄轻轻就守了寡,与斯巴达克斯幽会了一下,但是奴隶的英雄斯巴达克斯却满怀着"奴隶制不除何以家为"的壮志,拒绝了范莱丽雅的请求,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然而,在小说结尾,作者乔万尼奥里却写到,斯巴达克斯在临牺牲以前高呼了范莱丽雅的名字,译者作前言,却认为作者乔万尼奥里此举给斯巴达克斯的英雄形象减了分,我当时看到就呵呵了。
再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里有好几幅木刻插画,有描摹维特与夏绿蒂约会的,有维特准备自杀前彷徨场景的,总之为情节服务的很好。
但我就有问题了,这世界上,只能是城里阔少爷维特懂爱,奴隶英雄斯巴达克斯就不能懂吗?的确,斯巴达克斯心里,解放奴隶是更重要的事业,但他就不能爱范莱丽雅么?这才是对英雄人物和劳动人民最大的歧视啊!难道在编辑部眼里,爱这种事情只能是少爷小姐的,大英雄就只能学刘备动不动抛妻弃子?康密达主义祖师爷恩格斯讲过,工人阶级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苏联电影里,也没忘记描摹一下玛柳卡击毙第四十一个敌人,也就是那个北极小岛上与她成为伙伴的白军中尉后失魂落魄的神情。我国文学界审美还停留在"无爱""爱有差等"的场面当中,真是天下一绝啊!
毕竟,维特可以为了夏绿蒂自杀,斯巴达克斯就不能也为范莱丽雅牺牲么?
《斯巴达克斯》读后感(五):对不起 给你个中评 虽然都是马后炮的话~~
《斯巴达克斯》,看完后我整个人都斯巴达了。
这本书很明显地表现出朴实无华,布局技巧和修辞都比较素拙的古代精神。作者,在认认真真地讲故事,也就真的只是认认真真而已。我倒是不想说这么一部书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这样它也失去了一版再版的意义,然而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什么好掩饰的。
全书,打动我的,只有两处。这么说实在是对不起作者。而两次打动我的,还都是罗马人。一次是恺撒,他年轻、英俊,符合任何一个少女对于梦中情人的幻想。但是他的出色,却在于在人类自身的困境中和自己的理想之间寻找可行的方案。恺撒深知自己根本无法打破人压迫人的现状,就要让被压迫者反过来变为压迫者,把原来的贵族踩在脚下。他在寻找让多数人幸福的世界。而斯巴达克斯呢?在抓获了贵族之后让他们进行角斗士角斗,自相残杀,以满足复仇的心理。最初的自由是否已经不重要了呢?抱着这样的心态,无非是奴隶坐稳了奴隶,比罗马人强不到哪去。
而第二次是在用“十杀一”处罚逃兵时。优秀的罗马士兵,在战场上表现英勇,却因为人品太低而被抽中去死。而年轻人却大义凌然地选择服从这并不公平的军纪,用自己的生命激起了士兵们的羞耻与激愤。年轻人的自我牺牲不是虚无,他所展现的贵族般的精神,那种大局观,对形势的清醒认识和对生命的价值的把握无不令人动容。罗马有这样的士兵,而奴隶们呢,真的是因为做久了奴隶不知道应该怎么控制自身了吗?还是因为愿望过于单纯,实现太过简单以至于后期根本就是被欲望支配了么?起义怎么能只靠斯巴达克斯一人的高尚呢?
对于希腊妓女,作者是在是痛下杀笔。相反我很欣赏那个女人。美丽而机智,妖冶而危险。不能驾驭而推开之是斯巴达克斯的失误和损失。作为一个在阴谋权力中摸爬滚打的人,对各方面形势有着敏锐的认识和微妙的把握,并且在军事谋略中展现了过人的才华,在军中应极为重要,不能为己所用也应重点防御。可斯巴达克斯只把她看做一个女人,一个想毁其家庭,占有其身心的女人。他自身太高尚了,以至于合理的欲望在他眼里都显出下贱的色彩。他低估了她,为此付出代价。可是他的事业,从来不是被红颜祸水冲垮的。女人能够从合理的公开的战略情报中嗅到一丝并不存在的阴谋,并利用这不确定直接敲掉了二号大将。就算那女人坏到了极点,是一只满脑子欲望的动物,但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时候,苍蝇不来,也有别的细菌和尘埃。
至于主人公的妹妹,我只能说妹控伤不起。为了救妹妹,便有了女一号的大规模出镜,便有了女二号的争风吃醋、阴谋诡计。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好女孩,当然也很勇敢,不过不是我的菜。
斯巴达克斯输了,输得不出所料,输得心服口服。放心吧,我们会接起你的理想,和那么一点对现实的肯定。至少现在,我可能比自己国家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被统治者,都过的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