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贞汤》是一本由刘索拉著作,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60,页数:2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贞汤》精选点评:
●2003年5月24日 广州图书馆
●图文时代
●先锋代表作者。剧本,小说,片段,支离破碎组成一本书。
●虚幻的世界
●我的妈呀!这离奇的玄幻小说写的也太有现实意义了!!!
●奇异
●嗯,她对她舅舅的事情,仍然念念不忘。
●没太看懂
●断片了
●奇幻体验,一个意味深长的秘密。
《女贞汤》读后感(一):拜托,能不能把这本书叫做“女贞汤”?
我不敢说我看懂了文字,但我非常明确的知道这个莫名其妙的书籍设计,和更加莫名其妙的“图文设计者的话”严重增大了我对文字的理解的困难。
平面设计师是不是不要把自己看成一个“角儿”?能不能稍微清醒的看到自己只是一个服务者?
刘索拉的书没有一本设计得好,到底是怎么回事?
《女贞汤》读后感(二):索拉同学我支持你
花了点时间看完了刘索拉的《女贞汤》。
形式的特点是它最大的特点,但是个人感觉,写到后面有点糙,出场人物太多,性格特征不明显,难免最后老是不记得谁是谁。
读这本书是从前言和设计后记开始,前言与内容相关,而后记只涉及到了插画。没有一个人提到政治。
但其实,通篇,都是政治。
这是有点让我不耐烦的,我恨政治。
然而刘索拉讲得不错,很有趣,刘索拉在解构那些政治事件,解构那些政治人物,但是她做得不够彻底。
她在解构,却不是带着完全轻松的心情解构,她只是换了个方式表达她的痛苦。
我想这是巨大的差别,不知道我可不可以说是80年后和刘索拉这一辈人的差别——她依然背负着历史责任感,依然有沉重的东西在压迫着她的灵魂。
而我没有。
我还想有点kuso地指出的是,这本书实在是不够和谐。里面充满了对伟大光荣正确的党组织的讽刺挖苦,我边看边乐,心想是不是审稿的编辑就看了个开头,没看到后面?
我怀疑这也是刘索拉的策略,前半部分男欢女爱,让大家放松警惕,准备接受一个轻松愉快的传奇,到后面忽然变得如此严肃,严肃到我都快看不下去了。不知道有几个人和我一样的感觉。
虽然那么严肃,我依然看完了,不但看完了,还感觉特别爽。爽完了之后,又有点难受。
我想起马祥瑞的《寂静之城》。
讽刺,也许能偷偷代表一下世界真实的一面。我是不是该庆幸我们还拥有讽刺的权利?
《女贞汤》读后感(三):刘索拉的《女贞汤》
提起刘索拉,就得提她的《你别无选择》。但遗憾的是她的这本如此有名的书我并未看过。我想这本书是描写青春的迷茫的,并且是整整一代人的迷茫,但那时我还是一个连生理卫生都没有读懂的孩子。如今,看到她的《女贞汤》时,我已经即将步入中年。
但我记得她为一部电影《雷场相思树》写的歌词(因年代久远,可能记得不太准确了):
为什么我走的时候
你是望着天上的飞鸟并不是望着我
为什么我走的时候
你是望着前面的道路并不是望着我
为什么当你转过身擦干眼泪
我只看见你的微笑
我还没看见鸟飞向何处
我还没看见道路的尽头
我还没看够你的微笑
但是,我要走了
………
不知为什么,这首歌词总让我想起里尔克的《严重时刻》,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歌词的人,我当然是喜欢的。一个人如果不是靠写字吃饭,而能把这个爱好坚持了几十年,这个人就值得我敬佩,而如果她写的东西还能让我爱看,那这个人更值得我敬佩。《女贞汤》我花了两个并不完整的晚上看完,虽然称不上完美,但总的来说,我是喜欢的。
查建英在为《女贞汤》作的序里说:“这本小说可以读作四千年后大岛上一个外来部落的传奇,也可以读作一个有关女人的故事。全篇充满的男女之情。男人载道,女人传情,结局永远是为情所杀……”确实不假,小说一开始起调就很高:“讲继家的故事得先讲大岛。”,这一句讲,就让小说一开始就充满了一种张力,但起调高未必就是好事,就象是唱歌,如果起调很高,到了高音部,有些人可能就唱成噪音了。《女贞汤》的这个开头,让我想到了卡尔维诺《我们的祖先》的开头:“从前发生过一次同土耳其人的战争。”,而纵观全书,又让我想到百年孤独,刘索拉写这本书时,未必想到了这些。
现代文明毁于一颗星星与地球的碰撞,新一代的人类开始新的轮回。一支小游牧部落在长城边被中国皇帝的军队击败,后又蒙皇帝的恩宠,移居到一个叫大岛的小岛上,从此他们开始生生不息,从此继家发生了许多许多的故事。
小说的第一部分《民间传说》我很喜欢,就象查建英说的,“有《山海经》、《搜神记》之清韵”,虽然刘索拉把小说的背景安排在了未来,但其实是很“中国民间”的。刘索拉在她的幻想世界里肆意徜徉,我们也跟着她的文字一起舒服了,更何况里面确实有许多很香艳的故事。
“秀儿说早知道笑是这么好,她这辈子就用不着读李清照了。两人撒开了笑成了一团,滚在了床上,边笑边把衣服脱光,秀儿故意叫着:‘别伤了风雅!’心里却想起‘花艳柳狂’、‘神魂颠倒’那些字来。”
我想,我喜欢这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它有“隔”之美,虽然这部分里的主人公常常是不穿衣服的。
第二部分《文字拼贴》就不太喜欢了,因为没有了“隔”之美,虽然她采用了许多新颖的写法。如果把里面的“堂”换成了“党”,把“六十七军”换成了“红军”,把“六十八军”换成了“白匪军”,把“女人山”换成民“井岗山”,那简直就是一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简史,而“六十七军”内部的一次重要的谋杀和审判,又让我想起红军时期的“AB”团来。
让我高兴的事,刘索拉一旦开始“忘记历史”,她的感觉慢慢又找了回来。从第三部《影剧传媒》开始,小说又变得好看。
小说的最后,继家的后代去寻找大岛而不得,更让小说有了一种如梦如幻的色彩,我在想,如果刘索拉能象第一部分那样一路写下去,那这本小说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小说的装帧设计很有特色,书里那些民间插图,与文字相映成趣,使这个虚构出来的家族史达到了一种以假乱真的程度,我难于相象,没有了那些插图,这篇小说将会减色多少。
另外,我感到非常非常遗憾的是,刘索拉已经老了。我宁愿看到一个女人年青时美丽的容颜,而不愿看到她老了以后写的一本美丽的小说,但这是没办法的事。一个女人美丽的容颜是上帝的作品,而一本小说,不管它有多伟大,毕竟是人的作品。
文章引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