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是一本由[日] 鹤见俊辅著作,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精选点评:
●我们始终有一个强烈的渴望,亦即希望把这段记忆埋在心灵深处,因为我们不想直接与它面对面。
●想看吉田满那部大和战舰的书啊。
●不知道翻译的原因还是什么,读起来感觉混乱。
●如果有更好的译本,读起来会更好。近期一直在看了几本二战的书 一个感觉 在战争面前 无论是哪个立场 论人性都一样可悲
●于史则史学功夫薄弱,于洞见则流于表面的泛泛之谈。惟关于伊藤制宪的“显教”(绝对天皇)和“密教”(立宪君主)的观点很有趣,感觉施里施气。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易于“转向”,而大众的道德直觉则不易“转向”而根深蒂固。其实就是“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总是读书人”嘛。这些东大新人会出身的知识分子,虽取向不同,但其依附性的阶级背景也就决定了其墙头草的精神表现。而且知识分子正因为见得多,所以才易于援引各种不同的思想资源为自己的转向辩护。而农民没有见过那么多“意识形态”,反而对自己的“淳朴信念”更加坚守了。
●作者给的解释挺自恰的;打算以后重读。
●“从文化上来说,日本人始终认为,日本被远远隔离在世界较先进和较普遍的文化之外。这种意识形成一种自卑感,深植在日本人内心的潜意识中。这也是能激起日本人好奇心与学习力的原因,使日本人拥有一股吸收外界新知的冲动。”终于知道日本人为什么这么谦虚好学了。 鹤见俊辅给我这个日本小白补了很多课,总体来说还是很涨知识的。唯一的缺点就是,由于这本书是口述的收录,语言不够精炼,而且很多点虽然讲到了但是并不细致,解答了我一些疑问的同时还给我留下了一堆问号。不过我早就做好心理准备了,也没指望看一本书就能参透日本战争时期的弯弯道道。还是要配合道长推荐的其他书目进行食用最佳!
●“转向”、“国体”、“玉碎”……
●碎了点
●还可以的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读后感(一):个人觉得有意思的观点
本书前半部分单单是作者承认战败以及侵略事实,和提出的日本侵华是十五年战争,再加上这是四十年前的作品,本已经足矣让这本书五星了,美中不足是翻译略微生硬,而且通篇案例太多而让人抓不住重点因此略微减分了
作者提出的几个有趣的观点 1转向 指的是在日本对外侵略中部分清醒意识到日本侵略行径的有识之士因为大环境的压力而改变立场支持战争,而这种现象同样可以被放到其它地区其它国家,比如wg 2在抗战之前,日本的教育被分为两种,一种是密教以天皇等国家神话为主导的世界观,主要用于教育小学和士兵,一种是显教,是以西方为范本的教育方式,主要应用于大学阶段,密教用于维护统治,增强民族性,显教利于社会治理,可以说一种是平民教育,一种是精英教育。但最终这两种教育体系之间的力量失衡,显教被密教吞噬,民族主义由此狂热 3日本人对平民的暴行与纳粹德国有显著差异,德国士兵作恶是有组织有纪律的作恶,而日本士兵则更多的是一种宣泄自己的破坏欲,带有幼稚与无意义的倾向,这是由于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武士阶级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政府更多地把参军与成为武士画上等号,而在明治之前武士作为特权阶级权力很大,经常有滥杀平民的行为,因此不少平民阶级由此有了一种成为武士的幻觉,他们用粗制滥造的武士刀当做自己的身份象征,并把中国韩国等地的平民作为自己屠戮的对象,因此才会出现比赛杀人速度这样的好似小孩玩新玩具一样性质的罪行。 4日本人的政治活动分为三种功能,神轿代表天皇,象征权威与合法性,官吏代表权力,直接参与管理事务,而无视法纪的人则象征着暴力,也就是底层人民的呼声,因此社会各阶层之间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联系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读后感(二):《战时日本精神史》书摘
使用“十五年战争”这个称呼主要有两个用意,亦即把日本经历漫长的战争时代划分为二:日本与中国的对战和日本与英美荷等国的战争。由于战争期间我还是个少年,因此只知道这次战争被称为“满洲事变”;过了几年,又爆发了战争,大家称之为“上海事变”;又经过数年,这回别人告诉我发生了另一名为“支那事变”的战争。这些所谓片断的“事变”就这样毫无关联地灌入我们年少的脑海中,这正是当时日本政府的意图。如今,我从大人的角度思考却有了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这些“事变”都是与历史的事件有其联系的战争状态。接下来在1941年,我又得知日本和英美开战的“大东亚战争”,开始了对日本来说,我们在主观上被教导成知悉历史上有过几次零星的争战事件,但却把它们当成不同的战争,而非视为是历史事件。正如我在家永三郎于1968年出版的《太平洋战争》一书序言指出,我们应该把1931至1945年的战争看成是一场连续性的战争,并且把这次战争视为日本败于中国的战争。
思想警察为改变激进派大学生的观念下了功夫,还出版如何技巧地协助“转向”的手册,转向并不能只靠逮捕入狱和加以拷问。根据池田克检察官所写的手册,警察局长应该从拘留所将被捕者叫到局长室,让他们坐在局长的椅子上,然后要自掏腰包叫来外送的“亲子丼”。所谓的“亲子丼”就是鸡蛋包裹鸡肉的盖饭,这样可以让人联想到亲子的关系。手册上还说,吃饭的时候尽可能不要谈论政治思想之类的事,只能说些“你的母亲很担心你“之类的话,而且不能多谈父亲,否则反而会造成学生对权威的反抗意识。“转向诱导术手册”就是这样进行的,被置身在这种技巧下受到诱导的青年,现在却不能像以前那样体现自己所信奉的政治思想,而觉得作为他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已然崩溃,于是朝着思想警察所定义的另一个路径转向了。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读后感(三):观过,斯知仁矣
我相信很多人看到书名时就充满了好奇,我也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对我们的邻国知之甚少,我们愿意从影视作品、社会时事中了解欧美国家,但却很少了解日本。
我对日本文化的好奇由来已久,这个兼并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国家常常让我们感到由衷的陌生,就像我每次看到日本的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时总对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感到诧异,更奇怪的是,这个民族中不乏有很多人能够正视历史,但当局的做法往往让我们大跌眼镜。
我们对日本有着太多误读与偏见,这里我不想跟爱国愤青们辩解,当身边充斥着对这个民族愤慨的言论时,我也总是不敢苟同。在我看来,历史的对错早已昭然若揭,我们身为受害者,当然有理由愤愤不平,但这不能够成为胡乱谩骂的借口。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这个话题,原本是这个民族自己的事,但身为受到战争波及的民族:中国、韩国乃至朝鲜,我们有必要通过一些研究作品去了解日本那个年代究竟发生了什么,孔子有云:“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历史总是因了解而明晰、而能辨善恶。
很有幸,我在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节目中听到了关于这本书的概述,我也会在文章下方附上两期节目的视频链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
本书的作者鹤见俊辅是日本有名的社会学家,关于他的生平节目里已详尽描述,各位可以去看一下。这本书是他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书中译为马奇尔大学)讲课时的内容,书中讲述的是日本1931年-1945年的精神史,而1945年之后的战后研究则在他的另一本书《战后日本の大众文化史》中有所描述,由于后者没有中文译本,现在我们只能从这本书中粗略地得知一些作者研究的片段。
本人的历史水平不高,对很多事情知之甚少(高中时就没好好学习),因此读这本书时总有吃力之处,对作者援引的一些内容和人物会感到陌生,如果你对这本书感兴趣,可以将这篇文章看下去,我会尽我所能简单描述一下书中所提到的一些观点。
首先作者研究的时间段并非是我们所熟知的抗日战争的八年,而是从1931年到1945年的15年,日本学界总是将这15年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使人们相信,这其中片段零星的种种战争都是毫无关联的,而作者认为,应该将这15年看作一个整体去研究,因此本书的研究背景就是1931年-1945年。
熟悉了这个背景后,作者用一个词语去概括了这段时间以来日本人的精神轨迹,就是“转向”,所谓转向,就是“由于国家强制力行驶的结果,造成个人或个人所属集团发生思想上的变化”。通俗点说,就是为什么这个国家的人民会从热爱和平本本分分的普通人变成战争的狂热分子,这其中的重要问题,就是思想的转向。
而思想转向的来源,作者提到了一点,就是日本长期以来的“锁国政策”,江户时代日本实施的锁国政策在日后的文化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至于明治维新时期(1868年开始)日本的国体中出现了“显教”与“密教”之分,显教代表了日本传统的天皇至上理论,而密教则代表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制度的那一群人。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日本的教育体系也施行了两套制度,中小学的教育往往以显教为主,而高等学府,比如大学中的教育则是崇尚西方先进思想的密教。这样渐渐发展到日俄战争的1904年时,被“密教”所教育的学者们已经垂垂老矣,而崇尚天皇之上的显教教育下的人们渐渐长大,逐渐当权。
最终,在战争爆发时期,日本的显教已经压过了密教,成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他们崇尚天皇至上,将天皇奉为“现人神”,反对西方文化,甚至反对烫发,认为那是西化的产物。
不仅如此,这一群人还认为日本的强大与生俱来,甚至不顾事实地认为,日本有能力通过战争将欧美打出亚洲,也有能力通过战争去扶持亚洲其他国家,比如中国和朝鲜、韩国,将自己的理论灌输给他们,从而帮助他们共同进步,这就是所谓的“大亚细亚主义”。
在这种情况下,“转向”的必要性就在这个国家中体现出来了,他们需要将国民思想转变为符合国家政治利益的思想,从而为转向做出各种努力,其中不乏有监禁拷打,但更多的却是“和平”的转向方式。比如塑造转向手册,教给思想警察们如何诱导知识分子进行思想的转变。在这样的国家背景之下,大多数人都完成了所谓思想的“转向”,于是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这个国家的人们对战争产生了如此极端的狂热现象。
但其中也不乏有非转向的例子,作者提到日本底层民众、妇女、宗教人士以及朝鲜劳工相对于大多数人群却是为数不多的没有被转向的例子。
写到这里,基本上本书一些主要理论已经概述完毕,在书的最后,作者还提到了原子弹的问题。言明在遭受原子弹袭击时,日本当局向民众隐瞒了原子弹的真实威力,这也导致了一些社会现象,如食用了受污染的鱼后发生的反原子弹与氢弹的主妇运动,以及日本社会对原子弹受难者的歧视现象等。
最终,日本投降后,众多极端民族主义者相继自杀身亡,1945年美军占领日本,至此,这场夺走300万日本人以及一千多万中国人性命的战争宣告结束。
很难武断地对这一现象做出极端的评价,因国家强制作用而造成的狂热现象不仅在日本,其他国家兼而有之。而了解这段历史仅是一个开端,毕竟本书叙述的事实仅止于1945年,现今的中日问题还需要从更多的文化书籍中得到解答。
本书的作者鹤见俊辅讲学期间曾题下《荀子》中的一句:“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信其可信,疑其当疑,不再盲目认同,不失为对待历史之道。
这本书目前已经绝版,网上可以用高价买到二手书,也可以用低价买到复印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网上搜搜看。
本人不才,仅以这篇文章粗略概括书中观点,如有错误,欢迎指出。
微博:@木本缺一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读后感(四):二战时期的日本是如何玩坏自己的?
原文见公众号:七寸丁
首先来了解下作者及其思想倾向,鹤见俊辅(1922~2015)日本思想家、大众文化研究学者,出生于东京一显赫家族,其外祖父后藤新平是日本的殖民地经营家,南满铁路的开创者,曾任内务大臣、外务大臣和东京市长。但鹤见俊辅的思想则偏左、是个无政府主义者,其对日本在明治维新以来到二战前后的国民精神认识还是很客观、中肯的。
新渡户稻造在《武士道》中讨论了武士精神对日本的影响,期间渗透出作者本身浸淫于武士道的自矜甚至是沙文主义,本尼迪·斯克特的《菊与刀》也不免带有西方意识形态的左右,且其作者本人并没有到过日本。
而鹤见俊辅的《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一来把时间限定于二战这个日本国家形态的拐点之地,二来则更为明确的以锁国(岛国心态之源)、国体(天皇核心的确立)、进而发展到大亚细亚主义、玉碎思想等方面阐述,尤其日本与朝鲜的关系、斯大林化(日本的社会主义阵营)、二战期间日本国民生活和心态转变、原子弹(幕后为美苏利益对日本的牺牲)等方面很有看点。
锁国:当自卑心态遭遇崛起心态
概括鹤见俊辅的归纳,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日本列岛相对闭塞的影响有两个方面:1、面对文明梯度下来自中国的影响,在文化上长期积累形成一种自卑心态;2、对外政治环境的安逸,如在一千年间日本几乎只受到蒙古的两次侵略,这也使日本内部的团结性较高。
针对这种内部的团结,鹤见俊辅以《忠臣藏》(四十七义士)为例,在历史事件改编的传统戏剧中,浪人集体为藩主复仇并被传颂为义士的经典题材与明治维新后日本举国戮力发展的团结性是相契合的,这也是二战狂热的苗头之一。关于《忠臣藏》题材市川昆、深作欣二(《赤稻城断绝》)都曾翻拍过,最近一次是美国的奇幻版《四十七浪人》,剧照为菊地凛子、柴崎幸。
也正是因为锁国的封闭性,当“黑船开国”事件使岛国封锁被美国打开时,日本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感。当日本文化中固有的积弱自卑心态遭遇冲击时,产生了畸形的文化心态,日本抓住这次时机毫不犹豫的走向了攀登文明阶梯的崛起之路,也是后期军国主义的祸根之一。
当然明治维新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兴起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也使得倒幕派终结了幕府统治。脱离这本书,来看下明治维新后日本人的心态剧变,明治三杰中的大久保利通和西乡隆盛迅速发表了征韩论,曾经的革命进步人士一转为对外扩张份子,转变未免太快,这也是崛起心态的一种膨胀,革命过快往往会形成暴政和侵略。只是由于二人政见不同,西乡隆盛发起“西南战争”,最终萨摩藩士败于大久保利通的铁血镇压。
国体:天皇精神统政的完胜
所谓日本的国体就是:万世一系的天皇自远古诸神以来千古未绝,以此形成了对日本国民的精神信仰,进而延伸到对政治上的控制。
在政治制度上,日本形成了两面政治:一方面树立了天皇的绝对权威,一方面学习西方制度、科技。后者体现在日本现代化前期曾大量派遣先进人士留洋,其中就包括伊藤博文,最终他缔造了亚洲首例宪法:大日本帝国宪法,同时不忘将天皇写入第一章第一条。从宪法内容来看虽有三权分立,并给予了人民相应的自由与权益,但天皇的权力相应更加扩大化,拥有“天皇大权”的广泛权力,独揽紧急敕令和独立命令的大权,负责立法的帝国议会实际只是天皇的附属。
形容矮小的裕仁天皇与趾高气昂的麦克阿瑟。战后日本流行一句骂人话,说天皇是麦克阿瑟的鸡巴。现人神的神话在《御音放送》和《人间宣言》后崩溃,失去信仰的偶像立马成为被奚落的小丑。
经历了明治养士、大正养国后,昭和时代日本政客认为时机成熟,则出现日本战时精神的一个重要“转向”:此时天皇清楚的知道自身的精神统治和西方的科学是要并驾齐驱的,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必须将精神信念夸大,为维护天皇国体的权威,必须转而打压西方文化。也就是鹤见俊辅所述的显教和密教,即天皇、政客懂得西方政治、科技的重要性,但必须用迷惑手段让民众认为天皇是至高的。
当然在转向之路上也是有反对声音的,如日本左派代表美浓部达吉曾提出“天神机关说”否定天皇权威,但由于天皇精神无处不在的权力渗透和打压下,在日本实行共产主义是万万不能的了。日本政府最高的一步棋就是拿下知识分子阶层,当东京帝国的学的同僚们一个个倒向国家主义,一些进步人士逐渐失去了朋友圈,话语权遭到鼓励,甚至生活也遭受危机,知识分子对天皇的集体效忠引领了整个社会的转向。
大亚细亚主义的不归路
转向继续发生,在国家的强力胁迫下,历经明治养士、大正养国所积累成长的民主、自由知识分子纷纷转向为国家主义信徒,整个社会的高层话语权沦为天皇的傀儡发声筒。如鲁迅文学研究家、左派人士竹内好对太平洋战争动机的妥协。
在大东亚战争的不归路上,日本明知无法战胜美国,但狂热的精神已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关于两国的军力对比,来看下高晓松在《晓说》中的数据就高下立判了:
美日太平洋战争的三年零十个月:美生产航母100多艘、飞机29万七千架、坦克10万辆。大蓝毯战役美国在航母起飞的飞机就能覆盖日本全境,所有日军飞机在滑跑阶段即会被击落。
延伸讨论:从日本推理小说透视二战
下面我将列举三本日本推理小说:《首无·作祟之物》、《奇想天动》、《人间的证明》,结合《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书中所述透视二战期间及战后日本人的种种转变。鹤见俊辅也在书中写到日本反西化对“肉体主义作家”坂口安吾的影响,写到永井荷风对战后经济的记录,可见文学对历史事件的载体作用,所以即使是作为类型文学的推理小说也有其社会功能。
作为一部以风俗怪谈为噱头的推理小说,三津田信三在《首无·作祟之物》中描写了神秘的祭祀、祓禊,这种日本泛灵论信仰和以天皇为首的神道教之渊源是密不可分的,书中所说的国家神道是明治维新至二世界期间日本政府“神道国教化政策”催生的产物,“现人神”的论调正是出自鹤见俊辅提及的民粹主义者蓑田胸喜。同时《首无·作祟之物》提及了许多战时特有的社会名词现象,把握日本战时精神要时刻留意之前反复提及的“转向”,如在非国民一词中(指不服从战时体制、不协助战争、反对战争的人)可看到日本在战时意识形态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对反对声音的排斥划分。再如学徒出阵这种强制征兵高校学生、木炭巴士以缓解石油能源的窘迫举措等情况,都反映了战争后期日本狂热下的强弩之末。
岛田庄司在《奇想天动》中写韩国劳工的复仇谋杀故事是一种对战争的侧面反思。对于韩国与日本的关系,鹤见俊辅特别以一章的篇幅论述:有资料记载,日本在战争期间曾强行奴役超过100万的朝鲜人作为劳工,截至日本二战投降时,日本本土已有200万朝鲜人。
森村诚一小说《人间的证明》被搬上荧幕而被80年代的中国人所熟知,故事以独特的视角抽丝剥茧,当真相大白时,相比于亲母弑杀混血儿子,其背后的根源正是日本与美国在战后种种纠葛的悲剧。除了美国大兵强奸日本妇女的丧乱,据约翰·W·道尔 在《拥抱战败》中记录:日本竟还荒谬的组建过政府慰安机构,带领妓女集体宣言:为维护日本的安定,带着纯洁救国之心卖身。
二战失败、天皇发表人间宣言后日本人的精神支柱瞬间崩塌,经历了战争对后方国家的摧残(实物配给制度引发的物价飞涨)和原子弹的灭绝攻击,日本民众再次发生了惊人的“转向”,可见此时显教的国家谎言依然不攻自破。
天皇精神在战时无法无天的膨胀,转而使日本国民深受伤害,在巨大的虚无感下美国成了救世主、恶魔、父亲、大哥,引领日本重新走向民主,期间功过无法一言蔽之。战后日本政府曾一度用孱弱谎言牺牲群众,但也因此求全崛起,这是历史的奇诡之处。
结语
鹤见俊辅一直强调文化转向的思路,以至于日本最终发展为超国家主义,尽管这本书篇幅不长,但涉及日本政界、军界、法学界、知识分子和文学家、苏联和朝鲜人等多方视角,内容详实、材料丰富,所以还是很有看点的。
历史的延续演变并不是善恶二元论那么简单,一个时代主导的精神在内因与外势中不断转向、变化,各种时代呼声也是此起彼伏。包括鹤见俊辅在内的许多社会文化人士都曾以各自的角度反思二战的日本,故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都需要一个理性、客观的历史观,这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资料:
1、鹤见俊辅《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
2、梁文道脱口秀节目《一千零一夜》第三十五夜~三十七夜《拥抱战败》
3、高晓松《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