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长的一天》是一部由原田真人执导,役所广司 / 本木雅弘 / 松坂桃李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最长的一天》影评(一):没有反思的投降对于影片对于历史都相当空白和无力
就电影来说拍得还可以,细节比较严谨。就历史而言讲讲几点感受:1.战争,军人和军国主义得到了极大的美化,天皇投降的圣断充满了仁慈的智慧,投降的目的是为了保存日本,保存国体,等待复兴,全片体现出日本人没有为战争的进行过一丝反思,影片中也没有将市民受到空袭的痛苦表现出来,个人认为这些情节对于影片来说,对于历史来说都很重要。 2.日本是一个崇尚优秀的民族,他们只会臣服于比他们优秀的民族,在影片中感受到军人对于空袭对于原子弹的不屑,要不是由于国民的懦弱,天皇的仁慈,沙俄的背叛,他们还会继续战斗下去 3.军人在片中形象相当唯美,他们充满了勇敢智慧仁慈尽忠,军人是为战争而生的,生命止于战争结束,这种表达手法是相当片面的,难道军人就没有一个苟且偷生的人?个人认为苟且偷生才是投降的最大动力,蝴蝶效应你了解吗?难道所有军人都没有家属在空袭丧生?难道找不到为战争感受到痛苦的人?这些才是结束战争的关键,而影片却没有表现出来。 失败!一碗没有屎的杂碎面!
《日本最长的一天》影评(二):右翼电影,全无对战争的反思
这是一部右翼电影,毫无对战争的反思……为什么我昨晚要看这种片,头痛。
我不了解日本近代史,但是因为个人比较喜欢日剧、动漫、所以也算是对日本文化小有涉猎。但是这个片的观点,反应的现象,真是……令人作呕。。。。
也就是说,没有一个人会思考,为什么他们会遭遇这一切,为什么会有敌机轰炸,完全没有这样的思考。
如果说,硫磺岛家书里面那个宪兵,在处死平民的狗没有下手(宵禁不可以有声响),尚有一丝体现战争对平民生活的摧残;那么这个片是什么都没有。都是反映了各个大臣之间的争执,以及亢奋的陆军最后发生的叛变。
充斥的耻辱感,根本不是发动侵略战争,破坏和平的耻辱;也不是身为决策者,为人民带来不幸的后悔,而是没有打赢。是为没有打赢战争感到耻辱,所谓的投降,也是因为一些时局所逼迫。高官再为玉音放送的遣词造句,做最后无谓的挣扎,想保留最后的所谓皇室尊严,那么请问,当你们发起这样的侵略战争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今天的下场呢?
电影中穿插了陆军想要拼死抵抗,展开一亿玉碎本土作战,阻止玉音放送,完整的展现了“宫城事件”。虽然这几个少壮派陆军激进分子,愚不可及,还妄图用苏联抵抗德国的本土作战来和日本战败相比(人家置之死地而后生,同理可得,我们本土作战一定会赢)……拜托那是一回事吗?人家苏联是强盗打到家门口自卫反击,你们自己是强盗,四处抢劫最后大后方不保,还搞出受害者气质了呢……
但是这几个发动“宫城事件”的激进分子,才真的算得上是忠勇,至少真正的用生命和行动践行了自己的价值观。
那些个所谓“和平派”真是虚伪的想吐,包括天皇,最后为了抵抗叛军,保护玉音放送准时播放,还洗白出天使气质了来。。决策者至始至终是你们,买单的是四周受害的国家和平民,包括本国人民,最后打算终战,没有发动战争的负疚,而是“我终止了战争,我保护了国民不受害所以我是天使。”这什么逻辑啊???
还有那个阿南惟几,最后切腹切出圣人气质,要吐了。。
当然日本也有很多优秀的战争电影,对于过去的历史做出一定的反思……虽然一时间想也想不起来。《硫磺岛家书》就不错,虽然是西洋人拍的…………
也许我的国籍和文化背景,注定不能理解这部电影,不过那又如何呢,根本不需要理解。
《日本最长的一天》影评(三):就一个细节而论
看过电影,发现原田真人是运用电影语言讲述多线发展复杂故事的好导演,开篇的阿南给裕仁天皇整理下摆到后面的铃木首相吃鸡蛋,镜头调度和象征手法都挺有讲究。
但影片给我个人最深的触动是在8月14号那个黑黢黢的深夜里,刚刚下了阁议的阿南惟几回到他的陆军省,此时各怀心事的部属大都不知所踪(用十室九空形容好像更合适些)。就这样,一个战时风光无限的陆军大将、现任陆相缓步走入大堂,里面的扬声器是高声的喧嚣,插播内容为“明天,也就是15号中午将播送重要广播”,然后背景音乐是广为熟知的《军舰进行曲》... ...陆军大臣走过去,一把关闭了收音机,本以为这一举动会带来哪怕片刻安宁的阿南还有期待万籁俱寂的观者却意外地发现,另一种曲调冉冉升起,没错是Vera Lynn的《We'll meet again》这么一首浮光掠影的流行歌曲。
我以为,影片的节奏正是在此分野。如果军舰进行曲代表的是慷慨激昂的战时理想,那么我们将再见就象征着归于平淡的和平生活,“我们”将与战时体制告别,而再见的将是阔别已久的和平生涯。半藤一利的“决定版”里不太可能做如此设置,1967版里面充斥着血与火的热情也必不能出现这样一幕,所以此为新版本仅见,也是为数不多的做到超越67年版的地方之一。
车子从御所开回陆军省的时候,导演非常细心地借竹下中佐之口说道“没有卫兵、警卫、宪兵和守卫”——一句话跑腿的都不在,这才让阿南惟几一个人独守大堂并亲自关掉收音机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事实上也是暗示了他才是那个真正关停战争机器的那个人,什么战争宣言啦海军进行曲啦统统是过去式了。但猛一关上,传来的是甜美的温情脉脉加一点布尔乔亚的we'll meet again着实让人意外,老实说那一刻有些被感动了,而我料阿南应如是。看看从头到脚那一身陆军官长的行头,想想真不应该,与这曲调也着实不搭。“和平时代”的到来,也就没有军人的位置了。于是自然地,进到写字台上,恭恭敬敬地写下了自己的遗书之类。
过去,我们所受正统教育,都是言之凿凿地将阿南定性为死硬派,顽固抵抗且不思悔改,是对和平最大的障碍。现在看来,也绝非笃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行为方式,不能以现在的(更何况以“敌国”的)思维强令他做出符合他者立场的事情出来。作为陆军大将,他对皇室最大的贡献是没有在危急时刻退出内阁以造成政府倒台的局面,让日本国家安然渡过危局;不必抓着他说“要先杀了米内”这句话,还要记得他在下克上“决起”之风兴起时说的“要起事,先杀了我阿南”这句话。抛开政治见解和意识形态的问题,作为一个有定见的军人和有担当的政治家确实都是不简单的事。
多说一句,看电影本身就是带有欣赏目的的娱乐活动。不要带入过多的“政治正确”成见,不能把自己带入这个预设情境当中去,那么此中观影体验是失败的。我们既知道日本、德国的战后反思都有问题,教育好小孩子就是了,不需要每部日本片子都打上“政治敏感”或“内部参考”字样,说教气氛浓了徒引人不快,本质与纳粹宣传部和日本文部省无异。更应该做的是,如何取长补短,从人家的作品里找出些启示,了解并尊重过去的对手,尤其是避免自己或者邻居再犯类似的错误,于人、于国都是更有裨益的。
《日本最长的一天》影评(四):日本最长的一天
这部电影不是战争反思片,它比日本电影《the human》差很多,同时也不是纪录片,比《二战启示录》不够细、可以说是商业电影中的一般剧情片,没有任何斟酌的价值。这部电影是讲述了,那天能记录下来的事情经过,然后把现今的思维方式加进去。可以这么说,电影要说当时日本要终战是赞成也好,是反对也好,只不过是一个概念为日本尽忠!只是着重的讽刺了东条的愚蠢及嚣张!
有两点,我刚开始看电影时。很不能理解的是一个是陆军说“皇军创立一来,从来没有败过”。而二则是天皇说,“停战是为了日本以后”!这两点我很不懂日本人的心态是什么,大概是为了信仰吧!以一个能令全体国民团结在一起的信念!陆军说他们从没有战败过,我很怀疑,虽然冲绳和南太平洋的败战是日本海军陆战队打的,但缅甸七万人的惨败和菲律宾十几万人覆灭难道不是败吗?这几次不是陆军打的吗?当想到战争史上的进程,就可以理解这问话了。古代战争以一场战役为胜败,到拿破仑以攻战别人首都为胜败,到第二世界大战以占领敌国全境为胜败。就可以解释了。日本1945 8月时,还占着我们整个沿海省份及4/1的内陆省份,还有朝鲜台湾,所以陆军觉得他们没有败!
第二点,日本天皇要终战是为了日本开太平之日而于万世,电影也把天皇塑化成一个英雄!很过,很简单的一个道理,盟军知道要把天皇送上绞刑架是不可能的,所以模糊的说要惩办战犯,如果,日本跟德国一样的政体,那么天皇难道就不会像希特勒那样,绝不投降坚持要把德国工业及所有的基础设施全面炸掉?天皇知道自己不会死也不会受审判,才说要接受有条件投降。再说天皇的人品是否像美国电影中的《天皇》那样高尚,我就不知道 了!但是有一点我可以看到的是,日本天皇如果不投降,他会坚持到最后,然后自杀是可以预料的。这比我们清朝的领导人“以中华之物以之修好”是不同的。
再回转到现在,不管日本拍什么电影讲军国主义好,还是我们拍什么抗日神剧也好。都不完全代表一国之民心。电影重要的是讲求事实和真实,电影如果都是空中楼阁,那就不是电影而是宣传。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偏向宣传。
《日本最长的一天》影评(五):军国主义未死,和平民众警惕
所谓反战电影,实际在美化军国主义者,阿南惟几的扮演者 役所広司很帅,但去百度了阿南惟几的照片大失所望。渲染了年轻的陆军部军官的爱国热情和守土决心,深刻描绘了陆军大臣 阿南惟几,首相 铃木贯太郎,书记官 迫水久常为了大局忍辱负重,艰难做出投降决定。看不出有什么歉意,顶多是褒奖了一下昭和天皇不愿战争伤及平民的态度,也谈不上反思战争。只是说我们打不过美国,苏联又宣战了,迫不得已,为了避免本土决战断送日本将来,所以做出了投降的决定。至于为什么发动战争,以及对战争本身的反思和避免一概欠奉。画面四星,老爷车驶过樱花道扬起粉色落英缤纷的镜头很美。价值观零分,说是军国主义招魂片可能有点夸大,但拿这片子纪念终战七十周年,既有辱同盟国军先烈,亦缺乏对日本自己和受侵略国家人民的尊重。
《日本最长的一天》影评(六):地狱在等着大罪人天皇
《日本最长的一天》:地狱在等着大罪人天皇
一家英国报纸《太阳报》曾评论发动侵略战争的裕仁天皇说,“地狱在等着大罪人天皇”。对此,当时日本新闻界将这种评论说成是庸俗小报的卑鄙报道。要说卑鄙,一生中除了主导侵略战争,就是逃避战争责任的裕仁天皇才适合这个评价。
电影《日本最长的一天》从表面上看,讲的是日本军国在1945年8月15日前夕挣扎的过程。在一些痛恨日本侵略的人看来,这部电影像是在美化天皇在战争中的角色:它不是罪人,而是忧国忧民的慈祥领导者。但正是这种看起来的美化,让我们清楚看到了裕仁天皇是如何堂而皇之地卑鄙:面对战争的失败,它口口声声为了民族和世界,而它实质想到的主要事情就是如何维护国体,维护天皇制。
那些被军国主义长期熏陶的军官们,用他们的疯狂和无奈,演绎着各自的悲喜剧。一些陆军参谋部的中层军官们一心想让战争继续下去,宁可“一亿玉碎”,为此他们不惜发动政变。高层军官们则明知道战争不可能继续,也必须以维护天皇制为责任,承担起战败的罪责。
《日本最长的一天》影评(七):笔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分析》钮先钟
【以下为钮文之笔记,供参考】
日本的投降是难以解释的奇事:
1. 陆军尚且完备
2. 好战尚武
日本的最终战略:
1. 自45年6月寻求苏联的援助(但不甚积极)
2. 如不能如愿,本土决战
美国对应战略:
1. 海军在1945年1月已经接近赢得商船战
2. 空军1944年夏季开始轰炸工业设施,然而海军事实已经破坏了原料供应
1945年1月,李梅接任司令,奉行杜黑主义,使用燃烧弹,至终战伤亡220万,死90万人。330架次B-29可造成一颗核弹的伤亡数。
3. 陆军于45年5月完成本土登陆战计划,11月登陆九州,次年3月登陆本州
平民和军事易毁性在原爆和苏军进攻后达到最高
日本投降主因为美国有能力使其军事易毁性达到极高,使本土防卫毫无成功希望;但这并非仅仅是原子弹的功效:
迫使日本投降的因素:
海权上的封锁,通过潜艇和飞机布雷,不过不能及时了结战事
恐怖轰炸,但作用不如封锁,其实轰炸工业区无决定性意义;而燃烧弹攻击平民有违人道
美军目标明确,意图入侵日本本土,结束战争
因此,原子弹和苏联进攻只是最后一根稻草,不是所有的原因。
《日本最长的一天》影评(八):也许是最好的日本二战电影-续评2015新版《日本最长的一天》
新版超越老版的情况确实不多见,很多时候能接近老版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可以持平似乎就是奇迹了,但这部2015的一天却是一个很大的意外: 在演员的表演上,老版的无疑是三船的阿南最为抢眼,但是和新版役所广司的阿南比起来单薄、平面了许多,这个不是演员三船的问题,而是导演冈本的诉求所致,老版总共用了157分钟,新版只得136分,这足足21分的差距,到头来却是新版的给人印象更深刻,人物刻画更来神采,可见,原田真人和冈本喜八之着力点有很大不同,这样说已经对冈本很客气了,其实是老版使用更长的篇幅却只取得一般的效果,新版之阿南妻子篇、阿南亡子篇、阿南侍卫篇,均是老版所缺乏的,尤其是切腹前阿南掌掴部下一场更是点睛神笔,这一笔比老版升华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还有天皇的塑造,老版只是几次露出了戴着白手套的手,而新版突破窠臼,顶住压力,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作为人的天皇,这个改变非同小可,其含义也是多方面和深层次的,非常符合当下世界范围内此类题材电影之科学、进步的做法,日本历来视天皇为神,日本人自己拍的电影,尤其是涉及1945八月份的电影里可以正视天皇的绝对是凤毛麟角,之前的《军阀》倒是露过正脸,但那死板+闪烁的正脸,所获得的实际效果和只露白手套其实没什么区别~。 而新版一天如此刻画天皇,这样的勇气是绝对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因为,这样的刻画要比原先的反复播放原爆的画面之反省来的更加的彻底,更加的有力,天皇不是神,是人,人的缺点他都可能具有,所以,发动战争这样的人类罪行在他身上也是可以发生的,也是不应该逃避的,享受皇室荣耀天皇来,抹脖子切肚子就军人来扛,这不太合理~ 说白了,老版只注意到了还原事实,新版则是在还原事实的基础上,丰富了血与肉,赋予了精气神,直面了是与非,这个新版不仅要好于1967的老版,而且说是所有日本二战电影里最为深刻最为精彩的一部也不为过~
更多老K影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 老KK影
《日本最长的一天》影评(九):《日本最长的一天》:日本就是这么用电影反思二战的?
《日本最长的一天》:日本就是这么用电影反思二战的?
文/马庆云
2015年夏天,日本也上映了一部二战题材的电影,名为《日本最长的一天》。我们这边上映的是《百团大战》,反应的是我们领导者的思维模式。而《日本最长的一天》,我认为,未尝不是一种日本官方和民众普遍带有的思维模式,也算是日本的主旋律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日本在二战投降前夕,围绕是否投降的问题,天皇、内阁、陆军和海军之间展开的较量。虽然较量,但这四方的最终意识,都是为了“大日本帝国”和日本人民好,誓死好捍卫国家和人民。日本的这部二战电影,与世界其它国家,如美国、韩国甚至一些欧洲国家的战争电影均是反战不同,它将日本政府、天皇和军队之间的为国为民歌颂到了极致上去,对战争对别国造成的伤害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对战争对自身百姓造成的伤害,也是一两个镜头带过。
我不知道能不能将一部当代拍摄的电影当做日本当下的部分人群的意识形态。但我从《日本最长的一天》中,看到的是日本“真诚的虚伪”。无论是主张投降的天皇、内阁,还是主张抵抗的军队,都完全没有为自身的利益着想,都是一心为民的,这样的人物神话,我仿佛在苏联对斯大林的歌颂中见过类似的。乃至于日本陆军首领阿楠刨腹自杀,都演绎的如此真诚与慷慨,完全没有人性的惧畏和对自身的丝毫考量,满眼的,都是国家和民族。
这部戏中,演的越真诚,或恐越把日本民族意识形态中的虚伪说的淋漓尽致。当然,我们可以追问,日本人自己怎么看二战。从电影反应出来的情景来看,日本丝毫不认为这是对世界的一次侵略,相反,无论是天皇还是政府、军方,都认为,这是一次大东亚的共荣行动,只是遭遇了错误的抵制。《日本最长的一天》对侵略行为,避而不谈,只使劲歌颂自己的先人们如何为国为民——这正是它们的圆滑所在。越真诚,则越虚伪。
从电影中,也可以获取另一种讯息。日本,是一个民族性极强的群体,这种民族性,当然也可以说是日本国土范围内的地域性情绪。在中国,有地域性情绪的地方也不少,比如河南。如果跟河南人说,你们河南光骗子,对面的河南老乡大抵是要跟你叫骂起来的。河南老乡,不许你说河南坏话,但只停留在不许你说上,过后,偷依旧是偷,盗也依旧为盗。日本的地域情绪,则不然。
他们也生怕别人瞧不起他们,也生怕别人发现他们的缺点、恶处。但他们会拧着劲儿,往所谓的好处走。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政治制度被西方嘲笑,所以他们搞政治改革,纪念敲开日本国门的黑船,定位事件,并热情歌颂。他们二战后努力发展民主、经济、文明,注定个人卫生,注重集体素养。我们甚至于邋遢习惯了的人,会喜欢上日本这种集体向上的民族。
可是,日本的问题也正在于,他们强大到可恶的地域情绪。日本这个族群,缺少否定过去的能力。要维护地域情绪,首要的,便是不能否定过去。所以,日本的很多艺术作品,极力地去寻找日本过往的正确和价值。中国当下的很多思潮,实际上,也是再走日本的路数。这个地域,保持了完备的民族情绪。这种情绪,有时候可以激励这个族群,往更文明的方向发展,从而获得世界的更多肯定。但某些时候,这种情绪也会带动这个族群,用自己的文明去“解救”世界其它不文明地区和国家。日本发动的二战,正是带着这种情绪来的。我们称之为军国主义。我认为,军国主义,只是恰好迎合了日本的这种族群情绪罢了。
因为缺少否定过去的能力,所以,《日本最长的一天》只会努力找天皇、内阁和军方的各种为国为民的东西,不敢提出对他们的任何批评。我们一直说,日本对二战的反思不彻底。这种不彻底,正是源自日本族群意识中的对祖辈的不可否定的情绪。带着这种情绪创作出来的电影,从反战的角度讲,我认为《日本最长的一天》是以看似真诚的方式拍一个其他地区人民觉得非常虚伪的历史。
如果电影真个可以当做当下部分日本人的群体心态来看的话,那我觉得,《日本最长的一天》是有毒的,日本的部分民众心态,也确实是值得警惕的。我比你更文明,那我就有权利杀了你。这句话,是否站得住脚?需要日本部分人思考思考。
更多观点交流,欢迎添加笔者微信公众号:马庆云【xuezhemaqingyun】
《日本最长的一天》影评(十):黎明之後是霧霾
从一个正常人的角度来看,日本这个国家在二战最后投降而不是继续所谓的“玉碎”,都会觉得是理所应当的选择。然而真实的人和故事往往十分感性。影片中展现是一个从军国主义的感性角度看待的这段历史,影片从这个角度对“终战”始末进行了还原。请不要会错意,我认为本片在还原历史这一点上,既不“客观”也不“忠实”更不“老实”。如要要比喻的话,它更像是日本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的招魂幡,仔细感受一下,幡下亡魂的阵阵阴风就会吹拂你的脸颊,受害者与加害者的鲜血也会在你脚下汇流成河。
影片从美、英、中发布的《波兹坦公告》敦促“日本政府立刻无条件投降”开始。采用了分段叙事将故事分割成更易于叙事的段落,也能强化影片想传达的信息。和1967年的同名老片一样,片中的人们各有纠葛,但都是效忠天皇陛下与为国殚精竭虑的正人君子,即使东条的形象也只是稍显固执而已。本片找来本木雅弘饰演裕仁也是颇具心思,礼仪师的奏鸣曲中暖男大叔为原本相貌不甚雅观甚至有些猥琐的天皇陛下加分不少,温柔的声线更是让银幕前的人都对他是位仁慈心怀天下(日本)苍生的君主信以为真。裕仁的仁在影片中体现得十分充裕,他是一个喜欢海洋生物学、对日本特有的植物如数家珍、对民众受苦而万分煎熬的人,一个被战争被时代所裹挟而身不由己的人。诚然,世界上又有几人超脱,几人不被环境和他人所影响,但是将他身为君主的责任无限的淡化而不停突出其无奈则无论如何也不是一个客观的叙事方式。影片在粉饰和掩饰上的功力绝对得益于日本人善于纠结细节的特点与深厚造诣。67年的老片中的一段就充分体现了这点,当时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在针对《波兹坦公告》的记者招待会上使用了“默杀”这一用语作为回应。67版就抓住这个略显暧昧的词语,企图衍生出日本的投降意愿因为表达含蓄与翻译不准确而曲解,最终被原子弹“误炸”。15版影片运用了同样逻辑的悲剧叙事,总结来说就是一个开明君主与一群正直臣下领导的国家最终在强硬的外界武力下过于踌躇与矜持而增加了本国与本民族的痛苦,而最后君主冒着自己被“当作”始作俑者而挺身而出终止战争的故事。
影片故事讲完后,我们来看看招魂幡下的黑历史。在军国主义者看来,终战之前日本并未可轻言战败,当时还有700万的海外部队。他们眼中的黑夜恐怕要从关东军的一夕覆灭和两枚原子弹开始。但事实是日本民族的黑夜从明治维新打出攘夷旗号到奉行大东亚共荣的纲领就已经开始了。他们用从白种人手中解放亚细亚其他民族为口号,用残暴侵略来夺取其他民族的资源乃至生命的行径,早已将日本拖下了深渊。长达几十年的黑夜终于在付出了千万人的鲜血之后,随着二战的结束迎来了黎明。只可惜战后接管的美国人又亲手为这个黎明笼罩上了层层重雾。不光是在日本,美国国内敢于对对日政策与天皇战争责任提出不同意见的学者也同样收到打压。David Bergamini着的Japan's Imperial Conspiracy (1971)中收录了大量的力证,可作者却从此遭到围攻。不过美国已经在变了,曾着Hirohito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 (2004)的学者Herbert P.Bix在去年又在纽约时报的论坛版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裕仁:幕后操纵者而不是傀儡》的文章。不过日本还在有毒的迷雾中徘徊,战后又七十年过去了,还拍出这样的主流影片就是明证。日本宫内厅编纂《昭和天皇实录》花费了整整二十四年,直到去年九月才得以完成。了解历史的人知道帝王的实录其实是记录性的史书,照理在现代特别是有计算机帮助编辑的时代不应该花费这么久编纂。日本政府与史官想必也是为这位天皇如何定性而头疼。同样是Herbert P.Bix教授,当时还收到邀请为这部实录做评论,不过日本人附加了不能讨论裕仁在二战中的角色与责任作为条件,气得教授立马拒绝,并发表了头先提到的文章。
日本作为国家究竟该何去何从——对于日本政坛中的左翼右翼,这都是一个终极问题。“成为正常国家”这根胡萝卜就像是雾霾中挂出的一根胡萝卜,政治人物依靠嗅觉只能找到这条出路。最近的安保法案就是一次新的“正常化”尝试。虽然成为日本正常化并不一定意味着军国主义化,不过右翼的安倍政府依赖的是怎样的思潮来推动法案就再明显不过了。庆幸的是,七十年的反战文化终究还是会浇灌出光明之花。席卷日本的百万人反安保法案的抗议行动,包括一万五千多名学者教授参与,包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早稻田等八十七所大学结成“百所大学声援活动”。京都大学的声明写到:『战争,始于防卫的借口。战争,瞬间便失去掌控。精神,不应是被操控的对象。生命,不应是被摆布的棋子。大海,不应被军事基地侵占。天空,不应被战斗机的噪音污染。我们愿活在以催生新知为荣的『特殊』国度,而不愿活在将流血当作奉献的『普通』国家。为了维护和创造生存的场所、思考的自由,我们必须首先阻止权力的跋扈。』
日本的真正黎明将在这些声音传达到每个民众的心中之后悄然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