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1-04 00:07: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读后感锦集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是一本由马库斯·乔恩(Marcus Chown)著作,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读后感(一):奇怪的知识更有趣!

  关于未来关于宇宙,人类总是在进行不间断地探索,在探索的背后那些高深的科学知识显得和我们越来越近。我们可以轻易地去搜索到想要的信息,但是很多时候这些科技知识对专业词汇储备要求很高,很多专业术语我们一时很难去理解。但今天这本《奇怪的知识增加了》则完全不一样。

  这本书的作者是马库斯乔恩。他是《泰晤士报》年度科学图书奖作家,曾多次入围英国皇家科学院年度图书奖决选。 这本书包含了生物学、人类、地球、太阳系、万物基础、外星、宇宙这七个主题。这本书的语言简洁幽默风趣,不同以往常见的科普作品。作者认为讲科普就像是做脱口秀一样。比如对于阿波罗等于众所周知,但恐怕很少人知道其中一个地质学家对月球的灰尘过敏。作者打趣说恐怕他是一路打着喷嚏回到地球的。 虽然这部作品读起来轻松幽默,但是其专业性也不容小觑。这本书中涉及的知识面非常丰富,包含了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知识。比如在讲到量子波的时候,作者运用比喻还引用物理学家的话语想要对量子波做一个清楚的说明。 作品中许多科普性问题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我们竟然与真菌共享三分之一的DNA,比如关于更年期和七年之痒的解释还有蚊子炸弹。在阅读这些内容的时候一是感慨自己的知识量极其匮乏,二是不得不佩服作者的专业程度。很多专业性知识都是信手拈来用简洁的语言讲述出来,或许可以说用科学去解读不那么科学的事。 我们一直以来的认知是正确的吗?比如水往低处流这件事。但是作者偏反其道而行之,向我们介绍了世上居然有种不结冰而且还可以往高处流的液体。时间会倒流吗?真能穿越回到过去吗?我们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真的来自天堂吗? 这两天小朋友突然说她以前很小时候经常在天上玩,是从天上下来的。书上说我们与星系之间的关系密切到占星家都无法想象。看来我们都是星辰所化。 这个宇宙比任何的发明创造都要怪异得多。在这本书里更是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怪异和神奇。或许这就是科学的独特魅力。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读后感(二):科普界的脱口秀

  

科学家比间谍更幸运。

间谍不做间谍,可以写小说,甚至成为伟大的小说家,比如毛姆、吉卜林、勒卡雷......

科学家不做科学研究,除了可以写科幻小说,还可以成为科普作家。如果再幸运一些,还可以成为一个脱口秀科普作家。比如马库斯 乔恩,他的这本《奇怪知识增加了》就很像是用脱口秀段子手的功夫在写科普文。

《奇怪知识增加了》的书名就很有点脱口秀的味道。189千字写了50个“故事”,每个故事3500字的篇幅,也非常适合网络视频传播。作者在前言中也表明自己想有喜剧脱口秀的风格来传递想法,在想法中暗含引发读者思考的理论。这样,科学严肃的朝南面孔,变得亲民起来。

说是这么说,是不是真的脱口秀,翻开来看一看。

50个故事分成七个部分:生物学故事、人类的故事、地球的故事、太阳系的故事、

万物基础的故事、外星的故事和宇宙的故事。这样的分类,很跳跃,还蛮有点脱口秀感觉的。

我还蛮喜欢在目录里,每个故事标题下面,给了一个一句话的提要。比如在故事“阳光的秘密”下面,提示的是“与想象相反,地球并未面临任何能源危机”。我立即被这个故事吸引住了。原来能源危机是“想象”?,原来能源危机并不存在?读完故事,我并没有太明确能源危机是不是想象,也没有确定能源危机是不是存在,不过意外地对“熵”有了更形象的理解。于是,有了一种正打歪着的感觉。这也是看脱口秀节目常有的体验。

我和奶奶关系亲密,所以看到“祖母的选择”的时候,我一个猛子扎进去。因为提示语是“仅三种生物有更年期”,所以我很好奇有哪三种生物。原来除了人类之外,还有两个“物种”,分别是虎鲸和短鳍领航鲸。作者可能是为了脱口秀的需要,在短鳍领航鲸后面,加上个括号,写了一段自己觉得很风趣的话:不禁心疼短鳍领航鲸女士,它们不仅要经受更年期的烦躁情绪,而且在潮热难忍时也只有短短的鳍可以给自己扇风。这个段子,可能作者笑了,但是我不知道短鳍领航鲸祖母会不会认为这是个喜剧。

对于我这样从动脑筋爷爷那里获得科普的人来说,还蛮期待脱口秀式科普。因为我觉得脱品秀方式比动脑筋爷爷更难,喜剧有时候比悲剧更难把握,而且还要加上并不是那么喜庆的科学元素。

我期待更好的脱口秀科普。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读后感(三):“脑子太耗能了,吃掉它好了!”读了这本书,奇怪的知识增加了

  

来,先给你出道题:

如果把全世界的人都聚在一起,然后挤压,一直到极限才停止。 问,最终的体积是多少?

你也许联想到了圣诞时的商场,和马上到来的春运火车站,“至少得有一座城市那么大吧?”或许你会这样猜。

*

事实上,这道题的答案是,一块方糖那么大!

原因在于,原子内部非常空旷。我的初中物理老师曾这样打比方:如果原子有体育场那么大,那么里面的原子核就相当于里面的一颗乒乓球。

(当然,这样解释起来,那“挤压”的过程就有点可怕了,而且普通的机器一定干不来这事。)

这个关于人类和方糖的奇思妙想,是英国作家马库斯·乔恩提出来的。他把各种古怪而奇妙的冷知识从脑海中拎出来,写成了一本有趣的科普书——《奇怪的知识增加了》。

书一共有七部分,50个小节,大到地球、太阳系和宇宙,小到细胞和原子,近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远到外星的故事,作者用接地气的表达,向我们阐释了多彩的世界。

“哎呀!脑子被自己吃掉了!”

有一种动物,叫海鞘,它会在大海里飘荡,找一个地方安家。找到这样一个地方后,它就会,把自己的脑子,吃掉!

想想都好疼... ... 可是没办法,大脑太消耗能量了,既然不再需要,何不吃掉呢?

那么,人类呢?马库斯在书中提到,“(人类的)大脑质量仅占人体体重的2%到3%,然而却能消耗掉20%的氧气。”

不过,人类为了支持大脑的能量消耗,也想了不少办法。先是开始吃能量更高的肉类,再是学会烹饪,帮助消化,把能量攒给大脑用,还发明了文字等“外设记忆存储器”——目前来看,我们暂时不用靠吃掉自己的脑子来节约能量。

这个“奇怪的知识”给我的启发是,如果读书或工作累了,大脑转不动了,不妨来点小零食,给它加个油!

我们为什么会停止生育?

目前,“已知仅三种生物会在死亡前停止生育,而人类是其中之一。”在《祖母的选择》这一节中,马库斯与我们一起探讨了女性生育的话题。

根据达尔文的理论,“多子”的生物才会“多福”,所以很多生物临近死亡还能拼命繁衍后代。而人类是例外。女性自出生起,卵巢中就已经有了400个左右的卵子,这些卵子将会在她50岁左右排完——为什么造物主会有这样的安排呢?

书中给出了很多种生物学家们的猜测,比如说,后代继承母体缺陷率会随着母体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年纪大的女性无法承担养育子女的艰辛;女性要腾出精力抚养子女的后代,等等。还有种说法是,女性成为婆婆之后,要避免与儿媳产生生育竞争,而是帮助儿媳照顾子女,从而“帮助自己的基因繁衍下去”。

你更支持哪种说法呢?或者说,你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呢?

我是这样想的:或许女性的卵子本来是“够用”的,但我们实在太聪明太厉害了,科技发展速度超过了卵巢进化速度,人类寿命越来越长,卵子还是400来个,于是卵子就“不够用”了。这是否也能成为一种可能呢?

向上流的液体

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有一种液体,却能向上流,那就是液态氦。

“液氦几乎是科学界内最为怪异的已知物质。当液氦温度降至2.18开尔文以下时,它就会变成超流体。超流体流动时没有摩擦力,而且甚至能向上流动。”

我看到这一段时,第一反应是,“这么新奇!想拿来玩一玩。”

然而,再一搜资料,才发现氦气可不是普通的材料,它金贵着呢:氦气质量很小,在空气中含量只有百万分之5.2,很难提取;地球上的氦气主要存储于岩石闭合圈中,开采难度也很大——唉,且用且珍惜吧!

*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严肃又有趣,带我们了解自己、了解世界,随便读几页,总能收获新知,在与朋友聊天时假装不经意地提起,整个人都仿佛被智慧的光笼罩。

读它!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读后感(四):我们可能是火星人哦

  

早在十多年前,有一句话说“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这句虽是玩笑话,但道出了男女的巨大差异。甚至,它一度让人们在不能相互理解时自嘲,男人、女人似乎真不是同一星球起源的生物。

当然,男人,女人来自于不同的星球,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说确实不大可能。可如果再往前追溯下生命的起源,可能会有更多有意思的发现。

而科学研究的魅力也不再只局限于研究男女大不同,关于生命起源,关于人类发展,关于星球,关于宇宙,科学研究的结果也有很多颠覆常识的认知。

根据科学家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普遍预估现在的地球大概已经诞生了约45.5亿年,但是地球诞生之初,因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不能产生生命体。约在38亿年前,地球才有了生命迹象,直到35亿年前,才有了最早的生命体——微生物。

我们的邻居火星也和地球一样分为四季,从2008年美国航空航天局科学家宣布,“凤凰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加热土壤样本时鉴别出有水蒸气产生”开始,人类对于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的探索,变得更加“狂热”。到2018年,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在火星上发现了第一个液态水湖(地下湖),它在火星极地冰冠以下,直径约20公里,距离地表1.5公里。

水是生命之源,有水代表着火星上是极有可能存在过生命,而因为火星比地球小,在诞生之初比地球更容易冷却下来,那么火星生命体的出现甚至可能比地球更早。

在地球上,人类曾多次发现过火星的陨石。假如,38亿年前火星上的一块陨石,经过了漫长的旅行抵达了地球。如果当时的火星,已然有了生命体,而它们又恰好跟着陨石来到了地球,成了地球上的第一批微生物,而这批微生物经过了数十亿年的进化,最终成了我们人类。

那么,我们就可能是“名副其实”的火星人了。

以上这个假设,是不是感觉挺唬人,但这可不是我胡编乱造的,这样的假设,没有些科学背景肯定是无法想象。而诸如此类,脑洞大开的猜想和科学知识串用的故事,在一本宝藏书籍里有好几十个。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奇怪的知识增加了》,这本书还真是书如其名,里面奇奇怪怪的知识真不少,比如你生时为人,死时却只有一半是人、小婴儿们是靠火箭燃料成长的、天王星曾用名是:乔治、世上有种液体永不结冰,还能往高处流呢等等,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本书会帮很多普通人打开科学的新世界大门,而透过这扇门,也能让普通人了解到生活中很多平常事件中的不平常知识。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图书类作家马库斯·乔恩的最新作品。马库斯是BBC科学栏目常驻嘉宾《新科学家》宇宙学顾问《泰晤士报》年度科学图书奖作家,曾多次入围英国皇家科学院年度图书奖决选。

马库斯一直致力于各类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他曾经希望以简短有力的方式将科学知识分享给大众。甚至,马库斯拿自己没有任何科学背景的妻子来练习,但是,很遗憾,他的科普方式失败了,相对于科学的神秘和高深晦涩,作为普通人的妻子,更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看那些让人得到放松和消遣的电视。

为此,马库斯很沮丧,但很快他调整了自己的方式,虽然科普宣传的方式仍然保持简短,但他却把一个个科学知识加工成了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在以后的科学演讲中,马库斯的这些小故事很快吸引到了听众,他的演讲越来越受欢迎,这更加激发了马库斯讲故事的兴趣,而后有趣的科学故事也越来越多。

当然,马库斯希望能将这些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于是有了《奇怪的知识增加了》这本书。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全书分为七大部分,生物学的故事、人类的故事、地球的故事、太阳系的故事、万物基础的故事、外星的故事、宇宙的故事。这些内容都是以有趣故事阐述科学干货,并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述出来,好懂易记。

在讲述人类进化中男女身体大不同时,他巧妙的代入了更年期的故事,既阐述了科学本身的适者生存,也通过故事将亲缘关系,女性的付出,婆媳关系的科学起源完美结合,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在分享“中微子”这个专业名词时,借用“万年前”的光;咱们抬头看着的光和低头拍摄的光,可不是同一缕光。而我们借助月光,能拍到地球另一边的太阳,都是中微子的功劳。由浅入深的将科学的专业词汇讲解的通俗易懂,让没有科学背景的人也能跟着情景小故事反复品味科学的伟大,惊叹宇宙的奇妙。

人类能穿越时空吗?这个话题大概所有人都会感兴趣,在《奇怪的知识增加了》马库斯也有聊到,但马库斯用了一种更加可行性的方式来探讨这个问题。他的问题是,如何制造一台时间机器?从时间流动的基本原理,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再到黑洞,虫洞的存在,还有负引力物资的加持,满足以上种种,穿越时空理论上并不难,但这些条件该怎样实际存在,怎样同时满足?却是个问题。那么,到底时空能否穿越?看完制造时间机器的过程,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保持强烈的好奇心,是人类科学进步的基础。

我在读《奇怪的知识增加了》时,就带着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在马库斯或绘声绘色,或“故弄玄虚”,或引人入胜,或抛砖引玉的引导下,在一个个科学小故事中,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真是“奇怪的知识”增加了不少。

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知识需要不断学习,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常识,更有很多颠覆认知的科学知识,除了我们目之所及的科学,更有浩瀚的星辰大海,静待我们去学习,去发现。

无疑,《奇怪的知识增加了》这本科普的入门书,来的刚刚好!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读后感(五):我们可能是火星人哦

  

早在十多年前,有一句话说“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这句虽是玩笑话,但道出了男女的巨大差异。甚至,它一度让人们在不能相互理解时自嘲,男人、女人似乎真不是同一星球起源的生物。

当然,男人,女人来自于不同的星球,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说确实不大可能。可如果再往前追溯下生命的起源,可能会有更多有意思的发现。

而科学研究的魅力也不再只局限于研究男女大不同,关于生命起源,关于人类发展,关于星球,关于宇宙,科学研究的结果也有很多颠覆常识的认知。

根据科学家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普遍预估现在的地球大概已经诞生了约45.5亿年,但是地球诞生之初,因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不能产生生命体。约在38亿年前,地球才有了生命迹象,直到35亿年前,才有了最早的生命体——微生物。

我们的邻居火星也和地球一样分为四季,从2008年美国航空航天局科学家宣布,“凤凰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加热土壤样本时鉴别出有水蒸气产生”开始,人类对于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的探索,变得更加“狂热”。到2018年,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在火星上发现了第一个液态水湖(地下湖),它在火星极地冰冠以下,直径约20公里,距离地表1.5公里。

水是生命之源,有水代表着火星上是极有可能存在过生命,而因为火星比地球小,在诞生之初比地球更容易冷却下来,那么火星生命体的出现甚至可能比地球更早。

在地球上,人类曾多次发现过火星的陨石。假如,38亿年前火星上的一块陨石,经过了漫长的旅行抵达了地球。如果当时的火星,已然有了生命体,而它们又恰好跟着陨石来到了地球,成了地球上的第一批微生物,而这批微生物经过了数十亿年的进化,最终成了我们人类。

那么,我们就可能是“名副其实”的火星人了。

以上这个假设,是不是感觉挺唬人,但这可不是我胡编乱造的,这样的假设,没有些科学背景肯定是无法想象。而诸如此类,脑洞大开的猜想和科学知识串用的故事,在一本宝藏书籍里有好几十个。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奇怪的知识增加了》,这本书还真是书如其名,里面奇奇怪怪的知识真不少,比如你生时为人,死时却只有一半是人、小婴儿们是靠火箭燃料成长的、天王星曾用名是:乔治、世上有种液体永不结冰,还能往高处流呢等等,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本书会帮很多普通人打开科学的新世界大门,而透过这扇门,也能让普通人了解到生活中很多平常事件中的不平常知识。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图书类作家马库斯·乔恩的最新作品。马库斯是BBC科学栏目常驻嘉宾《新科学家》宇宙学顾问《泰晤士报》年度科学图书奖作家,曾多次入围英国皇家科学院年度图书奖决选。

马库斯一直致力于各类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他曾经希望以简短有力的方式将科学知识分享给大众。甚至,马库斯拿自己没有任何科学背景的妻子来练习,但是,很遗憾,他的科普方式失败了,相对于科学的神秘和高深晦涩,作为普通人的妻子,更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看那些让人得到放松和消遣的电视。

为此,马库斯很沮丧,但很快他调整了自己的方式,虽然科普宣传的方式仍然保持简短,但他却把一个个科学知识加工成了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在以后的科学演讲中,马库斯的这些小故事很快吸引到了听众,他的演讲越来越受欢迎,这更加激发了马库斯讲故事的兴趣,而后有趣的科学故事也越来越多。

当然,马库斯希望能将这些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于是有了《奇怪的知识增加了》这本书。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全书分为七大部分,生物学的故事、人类的故事、地球的故事、太阳系的故事、万物基础的故事、外星的故事、宇宙的故事。这些内容都是以有趣故事阐述科学干货,并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述出来,好懂易记。

在讲述人类进化中男女身体大不同时,他巧妙的代入了更年期的故事,既阐述了科学本身的适者生存,也通过故事将亲缘关系,女性的付出,婆媳关系的科学起源完美结合,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在分享“中微子”这个专业名词时,借用“万年前”的光;咱们抬头看着的光和低头拍摄的光,可不是同一缕光。而我们借助月光,能拍到地球另一边的太阳,都是中微子的功劳。由浅入深的将科学的专业词汇讲解的通俗易懂,让没有科学背景的人也能跟着情景小故事反复品味科学的伟大,惊叹宇宙的奇妙。

人类能穿越时空吗?这个话题大概所有人都会感兴趣,在《奇怪的知识增加了》马库斯也有聊到,但马库斯用了一种更加可行性的方式来探讨这个问题。他的问题是,如何制造一台时间机器?从时间流动的基本原理,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再到黑洞,虫洞的存在,还有负引力物资的加持,满足以上种种,穿越时空理论上并不难,但这些条件该怎样实际存在,怎样同时满足?却是个问题。那么,到底时空能否穿越?看完制造时间机器的过程,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保持强烈的好奇心,是人类科学进步的基础。

我在读《奇怪的知识增加了》时,就带着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在马库斯或绘声绘色,或“故弄玄虚”,或引人入胜,或抛砖引玉的引导下,在一个个科学小故事中,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真是“奇怪的知识”增加了不少。

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知识需要不断学习,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常识,更有很多颠覆认知的科学知识,除了我们目之所及的科学,更有浩瀚的星辰大海,静待我们去学习,去发现。

无疑,《奇怪的知识增加了》这本科普的入门书,来的刚刚好!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读后感(六):住高楼比住平房老得快?天王星曾用名“乔治”?奇怪的知识增加了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评价人数不足马库斯·乔恩(Marcus Chown) / 2020 / 湖南科技出版社

住在高楼的时候比住在平房的时候老得快? 是的,这不是谬论。 爱因斯坦的引力定律告诉我们,引力越大的地方时间流逝越慢,引力越小的地方时间流逝就越快。 这就是著名的广义相对论,因为1楼比高楼层离地面更近,所受的引力也略微大一些,时间也会流逝得稍微慢一些。 难怪现在富人都去住别墅了,原来是早都看破了衰老的秘密呀。

最近在看的这本由博集天卷出版的《奇怪的知识增加了:用科学解读不那么科学的事》,书里一些奇奇怪怪的知识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的马库斯·乔恩(Marcus Chown),他是BBC科学栏目常驻嘉宾,也曾获得《泰晤士报》年度科学图书奖作家,曾多次入围英国皇家科学院年度图书奖决选。除此之外,马库斯也尝试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科学普及,他讲解的科普知识取材于生活,语言也是通俗易懂。

比如大家都在谈论的“七年之痒”,其实不只是时间长了感情变淡了的原因,从科学上讲,是因为人体的细胞一直在更新换代,7年后的自己和7年前的自己表面上看上去没变,实则体内早已改朝换代。 再比如,人生下来是一个100%的人,但去世之后就只是半个人了,因为我们一半的身体都是各种微生物组成。 哈哈,是不是有点细思极恐? 这是一本由50个古怪又奇妙的科学事实组成的科普书。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马库斯·乔恩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向我们解释这些科学知识,让我们在脑洞大开之余,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

书籍封面

01 天王星曾用名“乔治”

一听到乔治,大家会想到什么呢? 估计家里有孩子的朋友,脑海中都会想起那句“我是佩奇,这是我的弟弟乔治”。 可是大家知道吗?天王星曾用名就是“乔治”。 1781年,德国自由音乐家威廉.赫舍尔,在英国巴斯小镇的一个后花园里,发现了天王星。 他19岁的时候从德国来到英国的巴斯小镇,在在教堂演奏风琴,并以此为生,但是他真心热爱的却是天文学。 在这里,他捣鼓出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望远镜,借助这些仪器,他在1781年3月13日,发现天边有颗模糊的星星,最开始他以为是一颗彗星,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这个星星,居然是绕着恒星转动的。 就这样他发现了一颗新行星,这也是望远镜时代,发现的第1颗行星。 他十分在意他的移民身份,并希望能被英国接纳,于是他决定称呼这颗行星为乔治(这是根据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命名的)。 幸好法国人坚决反对用英国国王的名字命名行星,最后还是德国天文学家波得约翰,建议按照古希腊神话中天空之神的名字命名,叫天王星,就这样,天王星的名字最终才确定下来。 还好天王星没有一直使用“乔治”这个名字,不然,咱们以后在背太阳系的行星时,就变成了“水金地、火木土,海王星、乔治”。

看完这一段科普,我顿时觉得天体、恒星、宇宙之类的似乎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因为一句“乔治”,让我对天王星充满了亲切感。

02 为什么女子到了一定得年纪必须绝经?

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很多拥有“二胎梦”的婆婆们,纷纷开始追梦。于是,就有了很多“儿子”“孙子”分不清的状况发生,甚至有很多婆婆直接把“二胎”交给儿子儿媳抚养。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你是儿媳妇,你会心甘情愿抚养婆婆的孩子吗?

我想大多数人是不愿意的。

一位女性一生中将排卵约400个,一般来说在50岁左右卵子就会排完,进入绝经期(当然,60多岁仍未绝经的也有,只是极稀少)。 世界上仅有三种生物,会在死亡前停止生育功能,分别是虎鲸、短鳍领航鲸和人类,而其他的灵长类动物在暮年仍旧会继续生育。 达尔文的进化论则更加偏爱那些临近死亡还能挣扎着生育的生物,那么,为什么女性在暮年必须绝经呢? 这就凸显出造物主的神奇之处了。

英国进化生物学家麦克.康特是这样解释的:

“婆婆在生物学上所能采取的最好策略,就是停止自身生育功能,避免与儿媳之间的生育竞争,转而帮助儿媳照顾孙辈。”

从生理结构上断绝人类这种乱象的发生,突然感觉生物学也是蛮有趣的嘛。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一共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生物学,人类、地球、太阳系、万物基础、外星以及宇宙的故事。近两年来《三体》和《流浪地球》的热度高涨,星际偷渡、星辰化人、黑洞、时光回溯之类的字眼也是随处可见,这到底是科幻还是科研事实,书中都有一一解释。总而言之,只有更了解我们人类自身,更熟悉我们所在的地球和宇宙,才能让我们拥有更广阔的思维方式。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读后感(七):科学比科幻小说更怪异,一本书,让你看到科学世界的奇妙

  

1.小时候的你,有个当科学家的梦想吗?

小时候的我,想当科学家。虽然我不知道科学家具体研究的是什么,但就是莫名地觉得科学家很伟大。各种反馈,科学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其本身的严谨性与前瞻性。作为小孩子,还有什么是比科学更酷的事情吗?

就现在看来,还真有。远不说别的,就普通的科学家而言,他们的工作性质实在是枯燥,不仅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那微薄的工资,也不禁让人怀疑起研究课题的伟大性了。

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跻身于这个行当中,他们都是博学多识,且很少夸夸其谈的。我猜想,科学的世界,一定不都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枯燥、深奥。它一定具有某些特质,对人们存在着致命的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我们普通人很少有这种经历。

因为遥远的距离感,这让科学家的世界,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我们不仅对科学望而生畏,对科学家也是所知甚少。

尽管如此,探索依旧在持续。科普作家在这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其实身边处处是科学

当我们把科学供上神坛,那无知的崇拜也将最终变为迷信。只有我们深入地了解这其中的原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整个世界的运行规则。

虽然科学的世界比较抽象,但依然有很多科学家,正在努力地做着科普知识的宣传工作。要说我们的生命有三分之一是一颗蘑菇,估计很多人都会大吃一惊。小婴儿是靠火箭燃料来成长的,估计你不会相信。但七年之痒你总听说过吧,有科普作家就说,这竟然是真的,七年之后的自己,将是一个全新的自己,这难道也跟科学有关?

更别提这样一些奇怪的理论,比如说:相比于平房而言,住楼房老得更快。而且,虽然我们从来没有意识到,但我们都有超能力……

等等,这说的还是科学吗?还真是!

有这样一本书,讲的就是一些奇奇怪怪的科学知识,用作者的话来说,那就是:科学比科幻小说还怪异,这中间有趣的事情多着哩!

这本书就是英国著名的科普作家马库斯·乔恩创作的《奇怪的知识增加了:用科学解读不那么科学的事》。

马库斯·乔恩是英国著名的科普作家,他不仅从事科普书籍的写作,同时也是英国BBC科学栏目的常驻嘉宾,并获得了《泰晤士报》年度科学图书奖,又是《新科学家》栏目的宇宙学顾问。

他的语言幽默风趣,在他的《奇怪的知识增加了》这本书的前言部分,就已经显现出来。坦诚地讲,他会觉得,作为一个科普作家,在聚会上以专家的身份向大家讲述戏剧化的科学知识,这多少是件容易让人紧张的事情。为了这讲述的过程不至于乏味地惹人讨厌,他常常用更通俗的方式,以和妻子聊天的方式来验证自己表达方式的生动性。

《完美世界:人生,宇宙和世间万物》,这是马库斯·乔恩讲故事的开始。而这本《奇怪的知识增加了:用科学解读不那么科学的事》,更是一场宛如脱口秀一般的科学盛宴。其精彩程度,丝毫不亚于一部剧本,其情节的跌宕起伏,让人心旌摇摇。

3.奇怪的知识增加了

马库斯·乔恩是个博学的人。他在《奇怪的知识增加了》这本书中,一共向大家讲述了7个版块,50个主题的内容,覆盖范围遍及天文、地理、生物和宇宙。

这本书的覆盖面积之广,让人对作者的知识面不禁感到钦佩,同时,他给每一节主题所起的小标题,又很生动有趣,比如:“掌心里的无限空间:你可以将所有人类放进一块方糖大小的立方体里,尺寸刚好”;比如:“未知:大多事物都无法用电脑计算”;比如:“暗:97.5%的宇宙是不可见的”等等。

这些标题,非常好地平息了我们对于科学领域的畏难情绪,同时,又充分地调动了我们的学习积极性。

不仅如此,在马库斯·乔恩的讲述过程中,我们还能了解很多文艺方面的名言,这些句子很机智地镶嵌在文章中,竟与文章的内容和谐共生。比如,在前言部分,有迈克尔·法拉第的话语:没有什么事物会因为太完美而失去真实。弗洛伊德说:有个人在我脑子里,我知道那不是我。道格拉斯·亚当斯说:飞翔的秘诀就是学习如何把自己扔向地面,却又始终不摔在地上。

更有一些风趣的话语,比如,巴勃罗·毕加索说:电脑没啥用处,它就只能提供答案。拉里·尼文说:恐龙之所以会灭绝,是因为它们没有太空计划。

阅读马库斯·乔恩的《奇怪的知识增加了》,我们不仅仅了解了量子物理的世界,同时也对这个宇宙更充满了敬意。

未知的领域太辽阔,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探索无止境,如果这探索的过程中,还能找到一点趣味性,这才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4.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正是因为人类的好奇心,我们的科技才能不断进步。关于科学的知识,《奇怪的知识增加了》,作者马库斯·乔恩用前所未有的幽默形式,向我们一一阐述,原来,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是我们对此所知太少,以至于,它就在我们身边,还常常视而不见。

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保有对这个世界探索的权利,勇敢地探索,大胆地求证。虽然宇宙无垠,但探索的乐趣还在,我们的追问,就有价值。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