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力量:重塑沟通的心智模式》是一本由(德)弗德曼·舒茨·冯·图恩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沟通的力量:重塑沟通的心智模式》读后感(一):看懂了这本书,你自己就能解决90%的沟通冲突
文丨易小星
最近家长和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引发的状况不断,另外80后、90后群体的和别人合作能力普遍需要提升,很多冲突事件在新闻上爆出来的时候,看得人心惊肉跳,每次这种时刻都希望有一本能让家长们看一下学习如何和孩子成熟地用一种妥善的方式去进行沟通,那是不是会减少很多让我们很痛心的糟糕的状况。
有没有这样的一本书呢?我查找了一些资料后,认为这本书是值得推荐给各位为了教育上火的爸爸妈妈们,或者是和自己的另一半在沟通上始终陷在一个“泥潭”中进退两难的境地的人,关于里面的内容我自己看完感觉也确实值得推荐,并不是完全流于形式,大家人云亦云说好的一本书。
对于沟通的模式,在这本书《重塑沟通的心智模式》中,对于大多数的沟通模式都做了总结,用八种样式为我们解读如何去进行更为有效的沟通,建立一种心智模式,以成熟的、更能预见到效果的方式去进行有效沟通,也正因为这样,这本书才被德国中小学、大学和培训机构作为指定教材要求学生和家长都要修读,连续30年盘踞亚马逊畅销书榜上销量破了350万册。
当然作为一种翻译过来的文本,我们在最初打开这本书进行阅读时,可能会有枯燥的感觉,但是坚持读到三分之一,你会发现其余的内容不用再压制心性去阅读,你会愿意主动去探索构建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沟通方式方法,并在书中寻求更多的理论依据来让自己接下来的沟通之路走得更容易、更顺畅。
你知道我们大部分人沟通的模式吗?如何看懂自己,理解他人,那就需要我们梳理一下大多数人沟通的模式。
这本书是德国心理学及沟通专家弗德曼▪舒茨▪冯▪图恩关于沟通心理的著作《沟通的力量》系列第二部,这本书深入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模式,堪称沟通学的里程碑。
这本书提出了沟通的八种心智模式——需求依恋型、助人型、自我牺牲型、野蛮贬低型、证明自我型、主导控制型、疏离型、夸大倾诉型,多角度阐明了沟通双方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提供了改善人际沟通的工具和指南。
这八种心智模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几乎都能找到对应的模式,认清自我和他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心境,并以此构建良性的人际关系。
我看的时候在对照着自己的过往做分析,比如说为什么两人因优缺点互补而相互吸引时,却会因此陷入恶性循环?你有没有这样子的经历呢?我觉得简直太赞了,本来我自己不认为是问题的过往会根据我阅读的体验在脑海中自动弹射出来相对应的我做的错事和不好的反应,那些细节一点点堆积,我回想着为什么会和自己的初恋渐行渐远,直到最后走到无话可说只能分崩离析。
为什么教师子女有很多反而走上了不太符合父母预期的路呢?因为教师父母常常意识不到自己属于自我牺牲型和主导控制型的的人格沟通模式,一次两次无可厚非,如果是完全都是这样进行和子女的沟通就会造成子女的想要脱离控制,逃跑,直到最后完全不被父母控制。
这样看来这本书的内容集实用性与趣味性一体,难怪出版至今发行量已超过350万册呢。对于那些动辄就宣称“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这群人,尤其是需要看看这本书,站在你面前的这个人,哪怕是你的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他也是一个独立个体,他会成长为一个有思想的人,而不是你的附属品。
所以沟通上的心智模式,是父母都应该了解的,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平等的、能够换位思考和子女进行切实有效的沟通,而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全文完)
《沟通的力量:重塑沟通的心智模式》读后感(二):《沟通的力量:重塑沟通的心智模式》:性格不仅决定命运,还影响沟通
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会存在沟通不顺畅的情况。有时候是表达者词不达意,有时候是听者会错了意。想要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并非易事。
因此,市面上教人沟通的书籍并不在少数。但是这些书籍大多是从沟通技巧出发,很少能够分析背后的深层原因。
《沟通的力量:重塑沟通的心智模式》一书则与众不同。本书的最终目的虽然也是教会人们如何沟通,但它却是以心理学知识为支撑,从而分析不同类型人的心智模式,从而改善沟通方式。
本书的作者弗德曼·舒茨·冯·图恩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人际沟通专家,汉堡大学心理学教授。他结合心理学首次开创了沟通理论模型,分析了影响人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和过程。《沟通的力量》系列丛书已售出百万册,成为德国沟通心理学领域的标准教材。
《沟通的力量》一书告诉我们:可以从信息的发出者,和信息的接收者两方面来考虑。
一则信息的发出可以有三个维度:
1、自我表达维度:信息发送者通过它来表达一些自己的事情--有关他的性格和当前的心境。
2、关系维度:信息发送者借此表示他对信息接收者的看法和评价,以及他对自己与对方关系的定义。
3、诉求维度:即在某个方面施加影响的尝试,以特定的方式思考、感受或者行事。
信息的接受者倾听到的消息也很复杂,可以分为“四只耳朵”。
1、事实耳朵:与事实有关的信息内容。
2、自我表达耳朵:试图理解信息发出者的情绪和动机。
3、关系耳朵:接受到这些信息后,接受者的情绪。
4、诉求耳朵:接受者感受到信息发出者的要求,从而形成的一种压力。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因此,“内在心语”和“外在表达”高度同一,实在太难了!
本书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提出了不同的沟通方式,让我们面对不同类型的人都能找到对应的沟通模式。
1、需求依恋型
这种类型的人心理特征是:我软弱无助!我一个人应付不了生活!
2、助人型
这类人的性格特征是:对我而言,变得软弱和有所渴求是一场灾难。
3、自我牺牲型
这类人的性格特征:我自己并不重要我只在帮助他人时才有用处。
4、野蛮贬低型
我不行,我把一切都搞砸了。哎呀!被人发现了我就要被无情的鄙视了。
5、证明自我型
我本身并没有价值,只有达到了优秀的水平的我,才值得被爱,被认可。
6、主导控制型
我内心充满了混乱,罪恶、无理的冲动,只有遵循严格的规则,才能控制自己,保持自己。
7、疏离型
当我敞开自己并让别人接近时,我会处于极度危险之中。这会使我受到伤害并失去自我。
8、夸大倾诉型
我不重要!我的感觉,并没有人在意。只有当我,在台前巧妙的进行表演时我才会被注意的。
面对不同的性格特征,作者进行了深入的内心剖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沟通模式。本书可谓是一本优秀的沟通教材。我们会发现,性格不仅决定命运,还影响人际的沟通!
《沟通的力量:重塑沟通的心智模式》读后感(三):30年盘踞亚马逊畅销榜的“沟通圣经”:想要人缘好?先要学会这“八种沟通模式”
圣经中有一个巴别塔的故事:
远古时代,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保护天庭的权威,阻止人类的伟大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斗转星移,我们现在虽然处在现代社会,就算说着不同的语言,也仍旧可以借助学习的力量,打破语言不同的桎梏。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变得容易了吗?答案并非如此。
迈克·贝克特尔博士,在畅销书《高难度对话》中,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
在我们的人际沟通中,很多人都会用各自的默认设置,也就是原生家庭和过去成长经历留下的烙印,去和他人沟通。这种行为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每个人都习惯于“自说自话”,让沟通效果大打折扣。
那么,如何打破这种困境呢?
也许这本《沟通的力量:重塑沟通的心智模式》可以帮你打通“任督二脉”,彻底认清自我。
作者是德国心理学及沟通专家冯•图恩,书中介绍了八种沟通模式,帮助我们能认清 自我和他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心境,“看懂自己就能解决90%的沟通模式”,帮助你构建良性的人际关系。
“本书现为德国沟通心理学教学领域的标准教材,在中小学、大学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广泛使用。出版至今,发行量已超过350万册。”不仅如此,这本书还在亚马逊畅销榜上盘踞30年,被《今日心理学》誉为“沟通圣经”。
在介绍心智模式之前,我们先引入一个概念,“心灵公式”。
怎么理解呢?
它的含义,就是你根深蒂固于童年时期的原始信息,称为“心灵公式”。每一种类型的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灵模式,当事人会用它,反馈外在世界的刺激。
1.需求依恋型
需求依恋者的心灵公式是:
“我软弱无助!我一个人是应付不了生活的!”依恋型的人,缺乏自信。而根源有可能在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遭受了极度的限制和打击。或者恰恰想法,孩子遭受到了长期的冷落,而陷入无力和孤独的状态。
如果你是需求依恋者,要尝试用“我的决定是(或者,我想)”来代替自己平时软弱无力的语言。
比如:
“我不得不去参加这个无聊的招待会”改成
“我决定去按加这个招待会,虽然我感觉它很无聊。”这种有力量的语言,会让需求依恋者突出自己的自我负责部分,得到成长。
2.助人型
助人型的心灵公式是:
“对我而言,变得软弱(无助、悲伤、绝望)和有所渴求真是一场灾难!”
助人者总是乐意为弱者、负重者和无助者出头,有时甚至会超出自己的极限。对他们而言,也许形成这种性格的原因,和儿童时期就习惯用爱和肯定的争取有关。
对于助人者来说,必须清楚自己的内心划界,才会避免自己受到潜在的伤害。
3.自我牺牲型
自我牺牲型的心灵公式是:
“我自己并不重要,我只有在对你和其他人的服务中才有用处!”为了不被赶出集体,有的孩子把自己当成工具人,甘愿为他人利用。他们习惯自我否定,喜欢让步。
自我牺牲型的人,可以用加强自我主张的方式,在行为层面对自我进行改变。比如,避免使用我们“我们能”、“我想和您”。
4.野蛮贬低型
此类型的心灵公式是:
“我不行,我把一切都搞砸了。哎呀,被人发现了!我要把被无情地鄙视了!”没想到吧,外表强悍的野蛮贬低型是在用外表坚硬,掩饰内心的脆弱和绝望。他们小时候可能遭受了严重的轻视和羞辱,甚至殴打。
5.证明自我型
证明自我型的心灵公式是:
“我本身并没有(被爱的)价值——只有达到了‘优秀’水平的我,才值得被关爱,被认可。”一个孩子,如果他被父母、老师喜爱的原因,都是因为成绩好、听话等因素,那么就很有可能自我价值感低,想要随时证明“自我”。
6.主导控制型
此类型的心灵公式是:
“我充满了混乱、罪恶、无理的冲动,只有遵循严格的规则,我才能控制自己,保持自己。”内心充满上述混乱念头的人,儿童时期一定经历过很多事情,也许是外在不良的榜样,给TA很多错误的示范。
7.疏离型
此类型的心灵公式是:
“当我敞开自己并让别人接近我时,我会处于极度危险之中。我可能会上瘾,这会使我受到伤害,并在这段亲密关系中失去自我。”这种类型的人群,可能在婴儿期被忽视、被遗忘。“孤零零”的存在状态,让他们没有安全感。
对于疏离型的人群,学会共情是改善自我状态的一个很好方式。
8.夸大倾诉型
此类型的心灵公式是:
“拉开帷幕!你们都在吗?——我准备好了。好戏可以上演了:这太让我兴奋了!”儿童时期被忽视的情况,让他们不得不尽量提高自己的存在感,害怕自己不被重视。
对他们而言,学会积极倾听,是让自己和对方愉悦的最好方式。
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曾说:
“当你感到焦虑时,首先要明白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所以,人类沟通最难的部分,并非试图理解对方的言语背后的真正意图。而是通过观察自己,发现心灵深处的真实需求。
《沟通的力量:重塑沟通的心智模式》读后感(四):何炅在令人心动的offer里说的“拒商”,也是沟通必备技能?
在第二季的职场真人秀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里,组织辩论的那一集中,小辩手朱一暄和斯坦福王骁是一组,高情商李晋晔和小聪明瞿泽林一组。
他们要选人进自己的队,还剩下两个男生(背水哥丁辉、学霸哥刘煜成)两个女生(小白兔詹秋怡、靓模特王颖飞),大家都觉得那俩女生在辩论队里更能发挥作用,都想争取把她们拉过来。
李晋晔和瞿泽林说,“我们想要剩下的两个女生。”朱一暄马上反对道:“不行,你们只能选一个。”在李晋晔他们选了一次人之后,王骁又说,“刚才让你们先选了一次,这一次我们先选。”
李晋晔和瞿泽林想挣扎一下,拒绝她们的请求,但是并没有说得出口。
这样,朱一暄和王骁又在剩下的两个人中选了他们想要的。
也就是,他们利用这个看似公平的你来我往,在剩下的三个人中选了他们想要的两个,选人环节被何炅评价道,“朱一暄有很高的‘拒商’,而李晋晔和瞿泽林就没有。”
何炅所说的拒商,就是懂得适当地拒绝别人。在当今社会,早已不是持有智商和情商就能闯荡社会纵横职场的了。
拒商,已成职场人必备的沟通技能。
在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汉堡大学心理学教授弗德曼·舒茨·冯·图恩的著作《沟通的力量——重塑沟通的心智模式》中,作者首次提出了8种沟通模式,分别是“需求依恋型、助人型、自我牺牲型、野蛮贬低型、证明自我型、主导控制型、疏离型、夸大倾诉型”。
而这其中,哪种沟通模式最需要修炼“拒商”呢?
在电影《七月与安生》中,七月一直是个温柔的乖乖女,对叛逆却有主意的闺蜜安生很是依赖。在两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呈现的沟通模式就有这8种模式中的两种——需求依恋型和助人型。
七月对安生是“需求依恋型”,这件事我可能做不好或者不敢做,需要你来帮我。
安生对七月是“助人型”,在七月有难处时,她会第一个到场,帮她出头。
这两种沟通模式就像锁和钥匙的搭配一样,互相吸引。
他们在帮助弱者、负重者和无助者出头时,习惯性地照顾他们,甚至有时超出自己能力极限地去帮助别人。似乎很享受这个过程,也似乎在说,“我不需要任何人帮助”,“我就在你身边”!
但是,“助人型”的人真就那么快乐吗?其实,心理学有个“助人综合征”。
作者也说出了助人型风格的心灵公理:对我而言,变得软弱(无助、悲伤、绝望)和有所渴求真是一场灾难!
在帮助者的内部有“一个无人照顾的饥饿婴儿”,这个婴儿展现了在帮助者还是个小孩儿时,体会到的那种被抛弃后的无能为力感。
如今,为了避免内心再去体验被无视和否定的痛苦感觉,转为努力去帮助别人,使自己显得强大,也不再显露出任何与过往痛苦相关的渴求和软弱情绪。
作者在书中说,“帮助过少是为盗窃,过多则为谋杀!”与我国的古话,“升米恩,斗米仇”一样,都是说助人过度造成的后果。
对于助人型模式的人,他们该如何找准自己的需求,保护好自己呢?
试着问自己,“当我一再地为别人消耗自己时,我自己从中得到了什么?”多问自己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回避了自身的需求。当助人者与纠缠自己的极弱者打交道时,必须学会拒绝。有很多此类的培训课,第一课就是要求参与者把“学会拒绝”设定为自身目标。当然,同情和助人意愿是不应被废除的。学会划清界限,控制好情感代入。有的助人者在帮助别人时,会把别人的痛苦加诸到自己身上,自身受到了十分严重的影响,甚至觉得这人都这么惨了,我不帮他我都该受到道德的谴责。这就丧失了界限,还把自己卷入了感情的漩涡之中。帮助别人的沟通模式很常见,工作中,有人不会做ppt一而再再三找你帮忙;生活中,有人失恋了频频找你倾诉;家庭里,婆媳关系不和大吵小闹都找你调解。
但是,我们首先应该关注自己内心的需求,建立一种内在的紧急防御,在你帮助某个人并深受其情绪影响时,可以抵御所有那些不得不去接触的痛苦,这才是沟通的力量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弗德曼教授不但是心理学家,还是著名的人际沟通专家。他在1981年出版了《沟通的力量:极简沟通的四维模型》,里面概括了不同流派关于沟通心理学的建议,并制订了一些实践方案。
《沟通的力量》系列丛书已售出数百万册,成为德国沟通心理学领域的标准教材,在中小学、大学和职业技能培训中被广泛使用。
弗德曼教授将心理学运用到沟通当中,首次开创了沟通理论模型来帮助人们理解人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和过程,以及对个人内心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这本《沟通的力量——重塑沟通的心智模式》, 一共分为三章,没有冗余的东西,满满的干货,在向大家讲解重塑沟通的八种心智模式之前,作者带大家复习了一下他上本书里讲的沟通心理学的三大思维工具,一本书相当于讲了两本书的内容。
作者想通过这本书达到的目的,就是“立即停止对旁人奇异与陌生之处的谴责”。
无论是对沟通心理学有实践用处的培训机构,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沟通障碍的人群,都可以通过这本书的内容以及每个章节后面的练习,来寻求适合自己的最优的沟通模式。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的对话伙伴,那就先聆听你自己!改变他人始终是次要的,甚至是令人厌恶的,想要影响他人,不如先从改变自己开始。这也是《沟通的力量》这本书所描述的“内在心语”和“外在表达”的统一,你也不妨训练一下自己,让自我知觉朝着真实性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