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黄昏》是一本由老鬼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6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血色黄昏》精选点评:
●大学时候看的,白描手法很赞
●想起了我那可憐的爹和娘
●我很感慨。
● 很多年前看过的,具体多少年前,忘记了。老鬼的文风像他的名字,冷厉直接,故事情节大半忘记了,却记得那血一样的黄昏,那年青热血渲染的青春。
●借读
●“划清界限,是中国特色的专政手段。把你放在群众中,又不让群众理你。虽在人群却犹如置身荒漠,用群众的鄙视,团体的疏远,一群纯真青年的唾弃来粉碎你的自尊,不使你得到一丝一毫人情的温暖” 经典!
●不喜欢。崇尚暴力,无视规则,横冲直撞,充满了恶狠狠的口气。不过看完了会觉得杨沫怎么是这样。
●这就是父辈的人生,中国现实版的1984,被时代抛弃的一代。看完惊出一身冷汗,但愿人类以史为鉴,不要让悲剧重演。
●太喜欢这本了,平易近人的厉害,相当说人话的一本书。看着看着就觉得是有人在身边复述当年的那段我不知道但是超级感兴趣的事情。文革时期的所有我都莫名的感兴趣,书里的各种行为描写依我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2,但是他们的各种热情现在哪里还可以看到?里面好玩的事太多了,我现在还有印象的就是主角老自己念叨我那周长46厘米的小腿多么的牛逼 之类的。 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挥泪一别君远去,何当重逢在哪洲?
《血色黄昏》读后感(一):韦小立她读了吗
这本书像用刀子刻出来的,这样的青春让人欲哭无泪,心如刀绞。我很想知道韦小立读了这本书是什么反应?她读到最后那把瓜子皮会不会泪流满面?她当年的真实想法到底是什么?老鬼应该去找找她啊!血色的青春伤疤早晚都要揭开的呀!
《血色黄昏》读后感(二):那个年代的一些事
很早就看过这个著名的小说了,但是历经时日,记忆仍然鲜明。
这是一个关于梦想和现实的故事,那一代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思想和行为,不能理解,不能想象,只能景仰,只能唏嘘。
另一拨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还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还有私自抗美援越的年轻灵魂们。愿你们安息!
《血色黄昏》读后感(三):很合理又过分合理
首先说下这本小说是微博上的吐槽鬼还是和菜头推荐说想了解下文革时候的事情就看下这本吧。所以我是感觉这本书的真实性较高。
最有感觉的毫无疑问是主角,一个自利的人,一个正常的人生活在文革时期,就算他做的事情当时看来如何不合理,但其实是完全合理的,一切都是自利行为而已。
知青们被耍了很久,主要是因为某党不想让知识分子危害到他们的政权,不想被自下而上地改革而已,所以说很悲剧,因此很庆幸我能活在现在的社会,虽然知足,但仍会追求更自由平等的社会。
《血色黄昏》读后感(四):残酷、虚伪、自私、怯懦、背叛,面对无产阶级专政真是无能为力
1.被社会舆论绑架,每个人都想上前线,都走资派,搞阶级斗争。 2.社会以穷为美,劳动的积极性高,就是下苦力,真正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的事都停滞了。 3.把人隔离开,分别审问,各自欺诈,要求相互揭发的手段太卑鄙了,没有什么关系能抵挡住。 4.每个人都极端异化了,都想着跟反革命划清界线,包括骨肉至亲,像欺负羞辱奴隶一样羞辱反革命,新社会搞得像旧社会。 人还没想过逃跑,可能也无法在外面立足吧。 当初还是写血书才留下来的,真是讽刺。 5.面对无产阶级专政他成为了周围人性的一面镜子,照出了种种虚伪、怯懦,而人们为了自欺欺人,就要反过来埋怨是镜子不好。 6.与68年大家争着下乡形成巨大反差的是,74年大家为了争返程机会,使用各种手段,大家不是为了去城里享福,而只是想赶快逃离这被各级干部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异化世界。
《血色黄昏》读后感(五):血色黄昏
严格地说,这是我读过的第二本带自传性质的知青小说。之前的《文革之子》给我的是血肉模糊的狂热,这本书则给我以寂冷而又温情的双重体会。一群怀抱壮志投身草原的少年少女,一群时刻被批斗战战兢兢的牧民,一场大火肆虐过后留下的六十多具被烧焦的尸体,一个在被棒打下仍面带卑微笑容的老牧民。见过太多被迫害的惨剧,但这些红卫兵们,他们是施暴者,同时大部分也是被裹挟在滚滚“红”潮受害者。老鬼多次提到鲁迅的这段话:
“少年儿童,则拼命地使尽他们稚弱的心力和体力,携着竹筒和扑满,奔走于风沙泥泞中,想于中国有些微的裨益者真不知有若干次数了。虽然因为他们无先见之明这些血汗求来的金钱,大抵反以仅供虎狼的一舐,然而爱国之心是真诚的卖国的事是向来没有的"
人总归是双重性的,公心与私欲,善心与恶意。在这混乱不堪的年代,即使在恶意重重的环境里,也能看到那么一丝善意的施予;即使这些青年们做过什么恶行,他们同时也把青春甚至生命留在这个茫茫大草原。
很多乱七八糟的感触也说不出个什么头绪,唯愿逝者安息,生者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