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你的红颜,我们的手》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1-03 02:09: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你的红颜,我们的手》读后感锦集

  《你的红颜,我们的手》是一本由沈胜衣著作,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3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的红颜,我们的手》精选点评:

  ●还不错

  ●过去的我向上走去,想象一株秋葵;今天的我向下走来,心中一片空虚。

  ●在南大周围的旧书店买的,冲着沈胜衣的名号,并没有失望,勾起许多淘书读书的美好回忆。

  ●三星半,不如《书房花木》般有情;截取太多诗词段落,流于太多个人感伤,少见精到书评,也鲜有触动我心的喟叹人世,隐藏于文字烟幕后的只言片语,更适合抒发隐秘心情,读者总要从中受益一二啊;书名过于知音体;部分内容有隔膜感,无法代入;其细腻笔风、委婉心思、留恋书海、史料钩沉,仍是喜欢。

  ●沈郎文字一如既往的好

  ●卿,我还是觉着很好看啊

  ●适合心静的时候读的书。

  ●关于书的书,然而我经常可以读到的是他的无奈与丝许的不忿。最经常感受到的是他对于年青时候的美好追忆,但现实逐渐把一切消磨尽了。这是几乎所有人的无奈了。

  ●文采

  ●2005年6月24日 广州必得书店

  《你的红颜,我们的手》读后感(一):你的红颜我们的手

  《你的红颜我们的手》(沈胜衣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读完沈胜衣的《满堂花醉》,又取来《你的红颜我们的手》快读一过。此书书名远不如《满堂花醉》,与书话的文字完全不相衬。全书收三类文字,第一辑“书架之南”,乃报纸读书专栏;第二辑“画中有话”,乃关于美术的看图写字;第三辑“书林散叶”,乃作者读过的一些作家及作品。按书之内容排序,“书架之南”当为胜衣兄所重。不过我却格外喜欢“书林散叶”里的一些评论,譬如《悼台静农先生》、《如沐金风》、《修剪过的玫瑰》等。至于那篇谈张承志的短文,读到胜衣兄早年对《北方的河》及《金牧场》的喜爱,我深有同感。《北方的河》、《黑骏马》、《金牧场》都是我曾为之欢喜的当代小说,毕竟,我们都从八十年代走过。《你的红颜我们的手》所谈的许多书,大都读过。故而会有一种阅读的兴奋,看看别人是如何评价一本书,这非常有趣。沈胜衣看书,留下关于看书的书;我看沈胜衣的书,留下的只是文字的片段而已。

  《你的红颜,我们的手》读后感(二):58

  你的红颜 我们的手 沈胜衣

  看书名不知道这本书是说什么的 看作者也不熟悉。看前序 说作者是个阳台上种花读书 在俗世里保持闲情逸致的人;看封底简介 “这是一本斑斓的书 斑斓的南方 南亚与南欧的树荫 淡酒 海中发光的鱼 雨中的小花 发出蝴蝶气味的蓝色阳光 风流的闪电。为灵魂披上了明快而又恍惚的颜色。” 我以为这会是一本介绍南欧旅行的轻松游记 想象着自己在被疫情憋坏的日子里 晒着飘窗上的太阳 假装自己在南欧旅行。

  前序和封底大大地误导了我 结果让我大吃一惊。真读起来才发现这是一个七零后编辑 资深读者 资深诗歌爱好者在畅聊常年寄居在他书架上的书和画册的故事;畅聊跨越时空 古今中外 书里书外的所有人物之间以及他们与自己或隐或现的联系。

  本书分为三辑 相当于是三册书的集结。第一辑讲的是 古希腊罗马的先贤和英豪 西方文明骄傲的出发点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随着西班牙葡萄牙的船只在全世界航行 故乡人杰地灵 当然还有英国的荣光与法兰西的浪漫。所有这些组成了南欧的文艺世界。

  第二部分是讲作者收集的画册。从梵高塞尚到莫迪利阿尼 从陈衡恪笔下的“淮南皓月冷千山” 到 黄永玉的“少年子弟江湖老” 从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画册到荣宝斋画谱126种。

  第三部分是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诺奖作家纪德和爱伦坡以及圣艾克絮佩里的友谊 纪德作品在中国出版的风波;诗人苇岸到底没能挡住海子的不归路 五年后上帝亦收走他与海子作伴。

  最激动人心的是 “小王子”作者圣艾克絮佩里与其妻龚苏萝的爱恨情仇。 他们不是彼此不爱,只是相爱的方式不对 所以爱的那么深却又那么绝望。“小王子”里说 “我太年轻了 不知道怎样去爱他” 却原来 真有那样一朵玫瑰 真有那样一个故事。 那故事从另外一个角度被写在了她的“玫瑰的回忆” 里。

  作者是个喜欢诗的人 从一开始就吟着长长短短诗 陪伴读者到最后一页。这到底可以算是一本游记 记载着一趟精神之旅。只可惜每到一地都仅是到此一游 有机会一定要深入了解一番才好。这是一本种草的书,读完三辑 我在心里种成了一大片绿茵草地。

  好书就是好书 烂书就是烂书。编辑与读者都心知肚明 书的内容是不是有料 删增是不是合理 装帧是不是精美 出版社有没有认真站在读者的角度出书 把它捧在手里读一读 便一切都分明了。 谁也不是傻瓜 千万别幻想自己可以骗过别人。真心做人 用心做事最重要 世间凡事同此理。

  ——Sushan

  《你的红颜,我们的手》读后感(三):在寂静的书房独自低吟浅唱

  我喜欢在夜里读书,躺在床上,闲揽一卷,涤去俗务的缠绕,荡离烦闷的焦躁,造一方平静悠适的心境,最妙是能和着窗外时远时近的阵阵蝉鸣,抑或伴着盛夏淅淅沥沥的清凉雨声,昏黄的灯光映照着书页,目光在字行间游驰,仿佛划过水面的一叶轻舟,从心底激起轻曼醉人的涟漪。

  我喜欢如水般透彻清丽、澄明平和的心境,也喜欢如水般细润柔和,温腻连绵的文字,然而无论是这般心境还是这般文字均是寥落难求,相反的喧嚣和躁动、污浊和粗戾在现实中却是常常浮现。正因为此,在一个喜雨浇透的夏夜读到两册素净淡雅、清澄若水的“沈郎文字”让我颇获惊喜。

  沈郎名“胜衣”(笔名),初见之下,不禁有“沈郎憔悴不胜衣”的浮想,质态柔弱却更显空灵柔美。两册“沈郎文字”均是书话一路。《满堂花醉》所写从沈从文到周作人,从谷林到董桥,乃至阿索林、纳兰性德、黄碧云,均是沈郎“最为心醉的文人作家”,沈郎称他们为“心水”,沈郎潜心书房,评咂品笃,就像一只“水鸟”,一路鸣唱,低回沉吟,而对于“心水”沈郎始终注重着“他们沉吟的那一面”,“他们是一道道悠扬的流水,幽幽地安守着心灵”。《你的红颜,我们的手》书分三辑,“书架之南”是沈郎关于南亚和南欧文艺的文章结集,若泰戈尔,若罗马、希腊、西班牙;“画中有话”是一组“关于美术的看图写字”;“书林散叶”记写台静农、博尔赫斯、纪德、古龙、苇岸等,在沈郎眼里他们稍逊于“心水”,却一样留给沈郎美好的阅读记忆,故而也择其芳菲,舒情畅意地用心品点。

  《满堂花醉》我得自小城北碚一家名为“雨花”(一个让人心神摇曳的好名字)的小书屋,是在某个春日的黄昏,逛街途中,信步踱进路边的小书店,无心之中却惹来一阵快意的读思。《你的红颜,我们的手》承沈郎垂爱,从遥远的岭南投寄而来,我于一个夏日的午后收得。尤清晰记得,当时从实验室下来往收发室查信,一眼瞥见包扎结实严密的包裹静静地侯在661号信箱,同时收到的还有我从当当网订购的《海上乱弹》(黄裳 著)、《学生时代》(萨孟武 著)和《血色闻一多》(谢泳 著)。沈郎心细,怕书在邮途受污损,先用塑料袋,再用三层牛皮纸层层包裹。我一层层的慢慢剥开,想象着沈郎一层层包扎时的细致谨慎,不觉一股暖意从心底浮泛。最后一层打开,一片素净呈现眼前,犹如一具白皙曼妙的胴体。收书其晚恰袭一席喜雨,涤去了多日炎夏的闷热和烦乱,于是捧起“沈郎文字”,就着雨后的宁静和清凉,一番快意胜览,有饕餮华筵之快感。

  沈郎纤心素手,笔底生花,文字温润怡人,入口即化。沈郎弄笔成文皆发乎心底,连缀成篇,在在珠玑,有如水般的柔润和细密。读着沈郎文字,看他畅游书海,心中杂尘仿佛也被渐渐掸去,静静地和沈郎一起沉入书本。正是因为沈郎有这种去除俗念沉入书本的心境,他的文字才能感染、感召读者,让其在不自觉间也顺着文字一起沉潜一路沉吟吧。

  也许是刻意经营,也许是无意流露。沈郎的文字中经常可以发见一种追忆的基调和一缕感伤的情怀。追忆往昔的读书生活和心境,感伤曾经的心境已难寻再,或许还有一份“天空一无所有/听任树木自由自在”生涯“迢遥远去,长逝不返”后的无奈吧。“指出一些闪而不露的伤怀的温情蜜意,虽是云淡风轻,花影朦胧,却有一种以心会心的妥贴,触动我的心中隐衷”(《书边一种凄馨意》)。沈郎的这段文字是写给谷林先生的,然而却又何尝不是写给他自己的,读着沈郎文字,我的“心中隐衷”也不禁被隐隐触动,随着沈郎暗自沉吟,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一个背影,独自静坐书房,把玩着“心水”,衬着夜的静谧一阵低吟浅唱。

  《你的红颜,我们的手》读后感(四):巧遇沈郎

  沈胜衣的《满堂花醉》与《你的红颜,我们的手》是同一时间买的,买下已有数月,却是在最近才开始阅读。

  我买书,通常是冲着书籍本身或者作者本人而去,对书籍或是作者先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才会去买,再有,就是朋友或者网友的推荐,这一点,大多是针对一些所谓的畅销书,所以还需加上一些个人的判断。除此之外,还是会买到一些不了解、没听过的书,这就靠“碰”了。

  沈胜衣的这两本书,就是“碰”来的。记不清是哪一次,在网上订书。通常每月都会购买两百元左右的书籍。那个月,实在想不到买什么,凑来凑去,凑不齐99元,无法享受免运费的优惠,心有不甘。于是在网上乱逛。

  先看到了《满堂花醉》这本书,这名字立刻吸引了我。再看作者,沈胜衣。嗯,怎么那么像古龙小说里的大侠名字呢?仿佛看到茫茫大漠上,一位侠士白衣胜雪,仗剑而立,风吹过,衣袂飘飘,仿若仙人……

  书籍简介上,引用的是戴蓉写的序的部份内容:

  “画家冷冰川有一幅黑白画叫《阳台》,阳台一角上,植物都长得肥硕可爱,簇拥着两三张同样是圆圆胖胖的椅子。画面无人,但坐在其中做点什么或什么都不做的舒服程度可想而知。朋友沈君说,他家的阳台就是这般模样。花事繁盛的时候,沈君在笔记中细细描述:‘三月第十四天,阴午,杜鹃花开一百零九朵’;新买的百合‘硕大而清香的白花谢了又开,今又有两花一苞矣’,而一盆繁密肥壮的不知名植物‘像盛唐之后的晚唐余韵,但更应该说是像遗音重响,除肥茎和花盆可赏外,因了小小花叶的生机,遂觉生意可人’……”

  这些充满了生活气息的文字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订下了《满堂花醉》。又搜索相关图书,找到《你的红颜,我们的手》。又是一本标题就极富吸引力的书,又将它订下。

  数日后,收到书。两本书都由同一个出版社出版,因此两本的封面、封底设计是大同小异的的。

  纯白的页面上,左上角是浅蓝色的“沈郎文字”四个字,中间是大片的空白,直到右下角偏上一点的位置,才有分别是绿色和红色字体的《满堂花醉》和《你的红颜,我们的手》的书名,书名之上,是一只翩翩起舞的粉蓝色蝴蝶,书名左边,有凸出的浅灰色竖排字体,写的同样是“沈郎文字”四个字,书名之下,则是作者姓名加一个“著”字,用的是普通的黑色字体;最后,在右下角,是小小的一排繁体字,写的是出版社名号。

  封面的内页里,有作者的简介和一张画像(不是相片),戴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的样子,和我想象中的“大侠”有些出入。再一看,哦,原来也是现代人,我原先以为至少是三四十年代的人呢,这种错觉是如何造成的?不得而知,大概是那该死的直觉吧。

  封底则和普通的书籍差不多,有该书的简介,条形码,定价,唯一多出来的就是那四个凸出的浅灰色竖排字体:“沈郎文字”。

  外表看来,这两本书非常简洁大方,是我喜欢的类型。但是当时也只是把书拿出来翻了翻,又放了回去。翻过之后的初步印象是:学术性太强了,不适合我这种拿书当零食消遣的人看。

  这样一放就是数月,中间也偶尔拿来翻翻,然后又放回书柜里。直到最近,无书可看,每夜难以入眠,于是搬出这两本砖头厚的书,放在枕边,临睡前看上一两页。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居然看出一些味道来。

  两本书都是读书笔记,不同的是《满堂花醉》以作家为索引,分别对每位作家的作品逐一讲述,侧重点是作品的版本和购书、藏书之乐;而《你的红颜,我们的手》则更接近于传统意义的“读书笔记”,侧重于读书时的所思所想所感。

  还是觉得,这两本书,做文学研究的人会视为掌中宝,普通的读者可能会因其娱乐性不够而与它们擦身而过。不过,不得不说的是,两本书的文章标题,都起得很有味道。比如《满堂花醉》、《你的红颜,我们的手》,还有这些:《我听见你的灵魂在轻轻敲打》、《通向春天的窗子》、《千山冷月惊回首》、《少年子弟江湖老》、《寂寞温暖皆有意》、《四季流转一册书》、《修剪过的玫瑰》、《一场书信的瓜蔓》、《但求一聚,桥边凉亭》、《曾看沿河柳色新,尝对沾雨木香沉》、《于无声处,心事浩茫》……每一个标题,都象一首诗,还未看内文,就已经醉了。

  有趣的是,我在《你的红颜,我们的手》这本书里,还真发现了关于古龙的一篇文字。虽然与我当初对沈郎因名字而起的的臆想没太多关联,还是禁不住莞尔。

  且看沈郎是如何写古龙的:

  “醇酒,妇人,热血,阴谋,大致地,古龙小说由这几个因素构成,配以飞刀般的句子。

  古龙好发议论,关于人生,关于朋友,等等。这使他失去了金庸梁羽生的含蓄蕴藉。可是既为武侠小说,直言议论也是一种痛快,尤其是青年人未经世事,多愿听听别人感叹人生变幻、命运弄人、朋友险恶之类。所以我也曾是古龙迷。

  不看古龙很久了。那些感慨议论,很多已从书上跑下来成为切身的体验,跑进心里……”

  不知怎的,我还是从这些文字中看出了一些惺惺相惜的意思,而最后一句,更让我觉得,沈郎与古龙之间的确有某些共同点,不知沈胜衣自己是不是也这么认为,有机会遇到了要问问他。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你的红颜,我们的手》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