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刘索拉》是一本由刘索拉著作,昆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3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行走的刘索拉》精选点评:
●田青的旁注总有点诡异的感觉,这个人应该腹黑因子很强。刘索拉,牛逼啦~
●高中时读的。当年还没有豆瓣这网站。
●爵士乐我觉得是超出我理解范围内的音乐。赶紧补课!刘索拉说话很直接!真汉子
●高中读的 你觉得我能读懂什么
●这个女人让我很佩服。
●是自己所向往的
●丰富使人开阔。 没有生活没有感情,就没有动人音乐。 能够找到一个寄托自己表达自己的事物简直太幸运啦!
●其实我没怎么看明白。刘索拉看起来太胖了。。。让我没什么心情看书了。
●音乐是表达 音乐是随性
●以后不能买带包装皮的书, 就想还不知道丈夫傻样儿就嫁给他一样——上当受骗啊!~~~
《行走的刘索拉》读后感(一):与其说读过, 不如说听过
书给我留下的印象远远不如送的那站CD所带来的震撼强烈.
为我展现了一道新的音乐之门,虽然当时只有14岁的我并没有打开这门领会其中的绚丽色彩.但那些听不懂而奇妙的声音却让我对"听"开始有了新的追求.
《行走的刘索拉》读后感(二):她说,那愚蠢只有她自己最明白
几年前的傍晚,我站在图书馆的书架前,很粗略的读完了刘索拉的这本书。
到现在很多具体的内容我已记不起。
只有一句话我一直念念不忘,她注解着一张自己少女时清丽迷茫的照片时说:
忧郁和无知往往使一个女人很有表面的魅力,但她的愚蠢只有她自己最明白。
我还记得当时我看了很笑,很豁然。
《行走的刘索拉》读后感(三):双手叉腰的婆娘
看过好像是朱文写过的一篇刘索拉印象记,文章描绘到她就是一被困在家渴望出去走走的家庭妇女,果真有一天走出家门一看,即刻双手叉腰,一跺脚,大骂一声“操他妈!”转身又回去了。简单几笔即勾勒出刘索拉泼辣、执着于爱情的形象。
这本书开篇和田青的对话很有意思。一个是咬文嚼字、冠冕堂皇的音乐理论家,一个是俯下身子做音乐,带着“***”口头语的实验音乐家。田青总想用个主义的高帽拔高刘索拉,刘就想使劲儿挣脱那帽子露出脸来。
又看了刘索拉和陈丹青推广《八十年代访谈录》的访问,他们对知识分子的那种惺惺作态的反感真是如出一辙。
《行走的刘索拉》读后感(四):琐碎的思想
读这本书是在五年前,当时还有碟.后来去购买了她的中国拼贴.前两天看了电影<无穷动>,也有索拉的表演,还有她的作品.琐碎的对话与思想是这本书的特点,记得最清楚的是关于索拉在美国住在旅馆里被黑人邀请做爱的场面.然而黑人对此的解释就是,给你一个美好的TIME.后来索拉评价什么是爵士呢?演唱的时候可以得到高潮,就像性爱---音乐是来自原始的冲动,是心灵对美好的一种向往.国内的音乐人除索拉之外,同样的论调的还有崔健,在崔健与周国平合著的书<自由风格>中可见.读这本书需要耐心与咀嚼,站到音乐人的位置上去思考回答的问题,再诚恳没有。
《行走的刘索拉》读后感(五):无知的年轻人说几句
刘索拉的东西翻过不少,却看进去不多。
首先人家搞爵士的,我没啥资格讨论.再者,象她那样儿的艺术家太洒脱了,离我忒远了.不过她始终强调的人文问题还是给了我很大共鸣.没错,决定从事艺术,是靠日积月累的,是要发自内心的.就好比我现在条件反射地写东西亦是出于心理性.其实我又很是矛盾,潜意识里想学的和生活中想做的总差很远.对不同领域的认知又总慢人一拍,好玩儿的东西一股脑涌现,没法儿全部坐下来,暂时也没机会接受系统的学院教育,这一切均导致我无法将自己奉献给艺术.况且天才,是少数.艺术是平心静气下的产物,来源于生活的东西,欲速则不达也.
其中有一点,她说"往往是在一些另类艺术家的身上,文学和音乐的关系十分紧密".这观点我甚是赞同,然而她举例说"没有爵士乐就没有跨掉派"这话我要讨论下了.在我心里根深蒂固的认为,跨掉派是属于摇滚的革命成果呀!所以,这点我就执坳地不予以苟同了.
就这么点儿想法!报告完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