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女诫》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1-02 01:25: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女诫》读后感摘抄

  《女诫》是一本由班昭著作,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996图书,本书定价:13.6,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诫》精选点评:

  ●也不尽是糟粕

  ●虽然有些主张已经过时 而且思想老旧 但也有学习的地方 这本书是很久以前的了 时代变了 但不是打低分的理由

  ●虽然书中有些观点放到现在来看已经非常不合时宜了,比如说妇从夫,妇完全为夫的附属品。但放到东汉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中来看,班昭的这种观点并无可厚非。且书中有很多观点放到现在仍具有现实意义。以妇行最为经典: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荣,四曰妇功。虽不完全赞同作者对这四行的定义,但认为可以此为鉴,以时代精神丰富之。

  ●哇 想说取其精华 可是实在取不到。。。

  ●文笔可,观点不全同。

  ●有选择性的看,很多都写的很有道理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其实本来是想看看批评下封建糟粕,但是看完感觉还是有很多可借鉴之处,古人的智慧还是不容小觑啊^_^

  ●什么鬼

  ●虽有今人无法接受的内容,但关于同夫家成员如何和睦相处的部分,是很有价值的——毕竟即使在如今之中国,大多数婚姻也仍旧是两个家庭的结合。

  《女诫》读后感(一):别的不苟同,这几条该是多么美好的女子啊。

  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

  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

  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

  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

  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目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乐,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四周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喧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泊,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这等境界的女子,你和我是否都想遇见?

  《女诫》读后感(二):“德言容功”跨越时代的意义

  按照道理,我这样有轻微女权主义倾向的人如果对“女四书”之首给出过高的评价,应该是不合情理的事情。

  但是,我仍然愿意同意文史学界的公认看法:此书,对于古代要进入夫家的未婚女子,尤其未婚贵族女子而言,是有实际意义的。

  即使到了二十世纪早期,西方女子学校主要的教育内容,大约也逃不了此书的范畴,虽然会增加音乐、绘画、舞蹈、服装等技术课程。由此可见,这本书的意义,并不如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陈腐。

  更重要的是,德言容功四个字可以概括现代服务型企业主要的竞争力指标,即德-企业文化、言-危机公关处理、容-企业宣传和功-服务核心。

  这样的服务业指导,在近两千年前,被一位女性,从“德言容功”方面四个高度概括,我是觉得佩服的。

  女性长期以来在教育和发展中都处于劣势地位的话题是沉重的。这也使“女戒”此书多少要担上“奴隶指南”的阴影。但是,人有时确实只能屈从于命运,尤其假如这种命运无法改变的话。因此,有指南的奴隶大概会比没有指南的奴隶要幸运许多。

  当然,现代女性如果仍然奉此书为圣经,大约就是所谓的“画地为牢”吧。但是,假如你在家庭生活中需要咨询的话,下个电子版读一读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女诫》读后感(三):《女诫》——乱谈中国古代妇女种种(粗略)

  

中国女性受束缚久矣,但受束缚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受束缚者,多为社会封建制度和社会结构所致。日后有时间,参看邓小南先生,以及其集中台湾诸学者之资料。(历史学界普遍认为陈东原先生的著作皆有开山之功和通识之质)

在东汉的封建社会,父权制及其显著的社会背景下,班昭之《女诫》,在文学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诚有可圈点之处。尤其是《妇行》:

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

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

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

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

此四者,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之者也。然为之甚易,唯在存心耳。古人有言:“仁远乎哉?我欲仁,而仁斯至矣”。

读其字句,对四德之述说营造出的女子的形象,抛开对《女诫》固有地位的认知,但觉此书塑造的是端庄娴静内敛的女子。即使放在当下,亦为女中出类拔萃者。当代极多男性审美偏向“白瘦幼”,在笔者的记忆里,大人亦时常告诫本人要文静、端庄、“减肥”之类,但坦荡豪放多年,从未柔弱过,实在本性难移。中华文化果然不脱历史之大文脉。如书中之人或许会被当下人称为“古典美女”?

司马光的《家范》,有一则批注(应当是出自司马光之手),支持女性读书,但是不支持女性写文。宋代女子之文,类似明清女子之“三寸金莲”,是不能够被士大夫广泛传阅的。譬如《红楼梦》中,宝玉曾将宝钗黛玉探春之闺阁之作传与士人赏玩,众姐妹皆惊惧。而唐代女性之作是可以为人所阅的。

唐代女性最为自由,成名皆因才且作品遗留颇多。不论是形体上的束缚还是道德上的束缚都极少。比如上官婉儿,薛涛(白居易)之类。若论贞节,唐代上层女性存在许多再嫁甚至三嫁的情况;但是宋代极少。也就是说,表面的贞节与妇道,由宋至唐,日益紧缩。

假定现今留存的资料足够反映宋朝的时代社会特征,那么宋代女性成名,多是因与男子的风流韵事,和风流韵诗歌,而非女子本身的才华。即使是皇后妃子之类品位较高的女性,亦无法以作品闻名于后世。比较奇特的当为朱淑真,中外学界研究至今,对其身世、事件亦无定论。而李易安之文之所以能传于后世,大抵是多和其“士大夫”式的文风和“闺阁男儿”之性相关。笔者自幼深爱易安,日后会细论前人未深入讨论的点。

关于二程,台湾一学者言(参见邓小南先生相关论文选集),许多学者研究二程哲学思想,但很少有人研究二程的贞节观。

历史累进遮蔽作品。

由此思索,符号学中的伴随文本对于文学和作家的重要性。对于古代文学只有知人论世,回到时代,而不是站在当代人的角度空谈,空想,才可以。除非是论及其精神的现代意义这种在当今有点“泛滥成灾”的主题。

因此,即使在女性主义仍旧蒸蒸日上的今日,深入历史亦显得极其重要。

本文实为读艾朗诺书前两章结合《女诫》之感。

  《女诫》读后感(四):向夫人学习怎样经营婚姻~

  在这个一提到《女诫》,很多人就大呼“糟粕”的时代,为何这本书还是有人在看呢?

  一本书是否过时,主要是看它于现今社会是否还有意义——其实从这个角度讲,过时的书很少,关键在于人怎么去解读。

  我得承认,所谓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什么的,今天的女孩们也都不放在心上了。

  几个月前我曾见到一男性至交好友报了烹饪班,周末认认真真拎着一堆材料去学做菜。问他原因,他居然一本正经地跟我说:

  “这年头,男人不学做饭,将来没的吃啊~~”

  看着他那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脸,我身为女性社会成员心里那个自责啊……不过,在这个年代你还要求女人必须进得厨房,这是“奢求”——连说是“要求”都过分了些。

  当然,这爷们儿做饭还是挺好吃的……此是后话。

  这个例子大概能说明《女诫》的过时之处,但班昭夫人却仍旧如同神算。她书中一些词句即使放到先进社会中,也和能令人深省。

  《曲从第六》中有云:

  “物有以恩自离者,亦有以义自破者。夫虽云爱,舅姑云非,此所谓以义自破者也。”

  这里的“物”,结合上下文应是“婚姻”的意思。

  翻译成未必准确的白话文,我们不妨如此理解:婚姻有因为爱情衰退而走向离异的,也有因为不合义理而自找破裂的。老公喜欢你,可是公婆却看你不顺眼——这就是所谓因为不合义理而自找婚姻破裂了。

  再看《和叔妹第七》:

  “妇人之得意于夫主,由舅姑之爱己也;舅姑之爱己,由叔妹之誉己也。由此言之,我臧否毁誉,一由叔妹,叔妹之心复不可失也。”

  丈夫喜爱我这个做妻子的,是因为公婆喜爱我(这条于今未必适用);公婆喜爱我这个做儿媳的,则是因为小叔小姑喜爱我(这条则是大实话,叔妹不妨理解成其他家庭成员)。如果按照这个道理,我个人在家庭中的名声,是被除丈夫公婆以外的家庭成员决定的,那么他们的心,我绝对不能失去。

  再看这句:“夫嫂妹者,体敌而尊,恩疏而义亲……可不慎哉!”

  嫂子和丈夫的姐妹,我的立场同她们是对立的(从分得公婆、丈夫宠爱而言),家庭地位上她们又比我尊贵,我同她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姐妹之情,但从婚姻关系而言,她们又是我的亲人……这种情况,我同她们相处起来怎么能不谨慎呢?

  以上三处只是很小的例子,但却道出了婚姻中潜在的种种玄机。这些都是经验之谈,也都是大实话——谁说婚姻只是两个人的事情?就中要扯平的家庭关系可多着呢。

  有人说,这都什么年代了?你还以为结婚了之后,一大家子人都住在一起吗?更何况大家都是独生子女,家中哪来的姐妹兄弟,所以根本不需要去考虑这些。

  这大概就是很多现代人的想法吧,大家都有个性的要命,自信得无以复加。以为只要避开不见面,就可以把一切家庭争端关在门外——小两口关上门,舒舒服服地过自己的得意日子。

  不过数据是不会骗人的,抽个样而言,北京的离婚率都到50.8%了,两对儿中就得离一对儿(单纯算80后离婚率的话,则是三成)。

  而且根据各地民事法庭粗略的统计,单纯因为感情破裂而离婚的人相当之少,很大一部分则会牵扯到同其他家庭成员关系不合,导致夫妻隔膜,渐生情变。

  我们不是很自信能经营好婚姻吗?又为什么会对这高到离谱的离婚率束手无策?——这恐怕是不能用一句简单的“经济社会发展了”来推卸责任的。

  我得承认,在新的时代环境中,每个人都很有个性,活生活过日子都有自己的主意和打算。再加上这是一大堆独生子女谈婚论嫁,不买老辈人那些传统家庭关系的帐,更是理所当然的。

  可问题出来了。

  我们对于婚姻的观念和思想似乎是自由了奔放了可以吊嗓子声明“爱情就是两个人的事儿”了,但我们传统的家庭关系仍旧存在——不说祖父母外祖父母仍在世吧,父辈的那一大群兄弟姐妹仍旧是维系家庭的中坚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爱情或许是两个人的事儿,可是婚姻,绝对不是两个人能够摆平搞定的。

  已经听过很多人向我抱怨婚姻生活难过了。

  大多数情况就是在我这里数落公婆老丈人丈母娘有多难处,妯娌叔舅的脾气有多刁钻,亲家那里的亲戚有多烦人……末了一句长叹曰:“早知道他/她家要是这样,我就……”

  也难怪,这年头的人,不可能再得到传统的家庭关系方面的教育。几百年前我们的强项,现在成为了我们的软肋——很多人都在结婚后,对着两大家子人际关系大皱眉头。

  于婚姻生活,我们真是越来越不在行了。

  班昭夫人的《女诫》就是一本教科书,在她那个时代,是写给旧式女子看的。

  光阴如梭似箭,时至今日再翻开她的训诫,突然发现,其实夫人说的一些事,当今社会的每个人仍旧用得着——只可惜似乎无人来教。

  在公婆嫂姑面前争强好胜得理不饶人,或者背地里说老丈人丈母娘的坏话……只看重自己家的亲戚,觉得亲家就是累赘……对待前妻或前夫的子女冷漠无情……

  如果法庭中的离婚诉讼都要用这种类型的事实做依据,于自信独立的现代人而言,不是太悲哀了吗——也难怪近些年来各地离婚率居高不下了。

  “夫得意一人,是谓永毕;失意一人,是谓永讫。”

  一段美满的婚姻,是一个人一生中巨大的成功,反之,就是失败——没人结婚是为了离的,对不对?好的婚姻除了自己得益,还能使父母子女得到好处;坏的婚姻,不止影响自己,周围的人,也得跟着倒霉。

  班昭夫人的意思是,既然谈婚论嫁缔结姻缘,那么一个人就得多为周围人的心情考虑。不应该为了彰显自己,而令其他家庭成员受到伤害。

  同长辈和叔伯妯娌有了矛盾,聪明人会用一时的妥协来换得阖家融洽,而笨人则当面撕破脸皮鱼死网破,逞得一时口舌之快,却为自己在大家庭中处处竖敌,动摇了婚姻的根基。

  写到这里,我差点忘了提,班昭夫人是一位母亲。

  《女诫》的序言中,她申明了自己的写作意图:她的儿子们都已长大成人,仕途顺利,唯独对未出嫁的女儿很不放心。她希望这篇《女诫》能够成为女儿婚姻生活的指导,令女儿今后生活得美满幸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女诫》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