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护》是一本由[美] 凯博文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照护》读后感(一):《绛园中的照护》序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飞为此撰写长文《绛园中的照护》作序,并回忆起自己是如何在导师凯博文的指引下走上自杀研究之路的,全文如下。
https://mp.weixin.qq.com/s/nvImsSrp2iWKW18DMo2BTg
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
《照护》读后感(二):医者宿命
这是哈佛医师凯博文教授(中国名字)关于自己从医数十年的一些思考,可以说这本书很应时,刚好今年也是我们非常需要了解医学、怎么照护的一年。 作者在写给中国读者的话中说,《照护》这本书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它关心并探讨:家庭、个人以及医务人员该如何提供照护?在照护过程中,在照护的不同情境中,对于他们来说,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基本上这是一本被序就能剧透了全文的书。我们看到作者之于中国的意义,他是受到他的妻子的影响才开始“建设”中国的,这本《照护》,就我个人的猜想,他大概是在心理上也是希望中国读者能够好好地阅读,最好有医务相关工作者阅读到,并感受他的一些建议,从而令中国的医护系统更加完善。用作者话来说,作为某种馈赠,献给中国人民与中国文化所给予我的一切。 故事从琼认不出凯博文开始讲起。这大概是最悲伤的事了——自己的妻子得了阿尔茨海默病,自己作为一名闻名遐迩的医者却无能为力。琼渐渐失明、痴呆、死去。我们很难想象凯博文的心情,他既是琼的医生,也是琼的丈夫,他的照护有着特殊的意义。虽然我们时常听书上说,医生是白衣天使,但就实际情况而言,恶医劣护在地球上比比皆是。我们很难看到那种尽心尽力的照护。但如果是你的亲人生病,那就不一样了,尤其是自己的妻子。这是这本书非常重要的一点,它即使不作为对医疗系统思考的专著也可以作为一个非常感人的抒情文本。 这本书确实对今天的医疗有一定参考意义,比方说作者讲述的一个故事,艾达,一个55岁的护士有慢性腰痛,有次她腰痛加重,骨科医生建议手术治疗,但并未解释为何要做手术以及手术的风险。而当她去颈椎按摩那,按摩师跟她谈了一个小时,解答她的困惑。艾达的结论是:骨科医生的工作更具有科学性,但按摩师更像治愈者。 照护其实就是这样的,它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医者和患者要打通心理。我们总是对它者是有抵抗性的,而照护就是消除这份抵抗。也许,最终我们无法挽留患者的生命,但我们可以在这场战役里安顿他们的灵魂。
镜湖医:端木蓉医者医心,是为宿命。
猪版《照护》《照护》读后感(三):《照护》:照护,让生命带着关爱有尊严地逝去
我对《照护》感兴趣,是因为它的封面上还有一句“哈佛医师和阿尔茨海默病妻子的十年”。虽然经常会听到阿尔茨海默病这个词,但是对其某些症状的了解更多是来自于同事的描述。
荣荣姐认为自己公公有老年性痴呆的症状,虽然医院的各种检查显示不出明确的病理特征。比如,老人家整天盯着关家中的窗户,前一秒做过的事情时不时就会想不起来,因为曾出现过找不到家的情况所以出门必须得有人陪……最严重的一次是去医院检查的时候,荣荣姐送了个单子回来后公公不见了,她急得在医院大哭,结果老人家把她给忘了,自己坐公交车回家了。
虽然每次她都说得气愤填膺的,但是对老人家未来的生活非常担忧,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据说全球每三秒就会有1个人患上痴呆症,而中国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病人大约有1000万,预计到2050年还将增加到3000万。
而普通民众对这种疾病的早期发现、治疗、护理、预防等更深层次的了解却少之又少。
所以我想当然以为,《照护》的重点是凯博文医生与妻子这十年间的护理和照顾的记录。但是读完全书却发现,凯博文医生不仅仅拘泥于阿尔茨海默症,而是从一个更宏大的视角,通过结合自身的学术研究以及陪伴生病妻子的十年照护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医疗卫生系统对于疾病背后的人性故事的忽视,同时探讨家庭、个人以及医务人员应该如何提供照护。
在《照护》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条主线,一条是作者个人的回忆与经历,另一条则是对照护伦理关键概念的阐释。作者将对于理论知识的探讨是借助个人故事展开的,而个人的所有遭遇和反思又都验证了照护伦理的精髓。
那便是在日常生活中全身心的陪伴,以及特殊情境下积极地回应和关怀,彰显人情的温暖,强调人性的“在场”,在照护者和被照护者之间体现出平等的关系。
凯博文医生便是在这样的信念下照护他的病人和自己的妻子。因为他的信任和认可给予了医疗体制下病人的能动性和尊严,激发被照护者活着的欲望;而在与妻子琼的互动中,他也非常注重体察妻子的精神和情感,保护琼的尊严和主体性。
无论是家庭照护还是专业照护很容易会导致一种等级关系,被照护者往往沦为弱者,由照护者主导掌控一切。除非照护者能够觉察,被照护者很少会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
《半夜三更竟然要吃香蕉》中的鹿野靖明是被照护者中的另类。作为肌营养不良患者让我最为吃惊的是,他可以对照护他的志愿者提出各种匪夷所思的要求,甚至还会发火骂人,完全没有自己是病人的愧疚心理。
而《照护》让我能够更加理解鹿野这种“任性”的表现,不只是为了更好地活下去。如何能让照护者和被照护者超越狭隘而特殊主义的照护观,不仅仅需要照护者领会,其实来自被照护者的努力亦可以激发自己的精神和情感力量。双方的良性互动更是凯博文医生总结的“照护的灵魂也就成了对灵魂的照护”的佐证。
凯博文医生作为医学人类学领域的奠基人和当代世界最重要的人文主义社会理论家之一,很多理论和观点都有中国儒家学说的影子,这也是深受妻子琼的影响。中国文化渗透到他们的生活、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甚至价值观,而凯博文医生的研究和理论也会给中国的照护工作带来希望和帮助。照护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最为重要的事情之一,在一个充满了矛盾和歧义的世界中,它也是“将我们的社会黏合在一起的‘胶水’”。
照护作为我们每个人终将要面对的事情,与其临阵磨枪,不如未雨绸缪。推荐阅读。
《照护》读后感(四):照护者的光辉,敬畏生命,敬畏爱情,敬畏人性。
凯博文是二十世纪后半叶最早进入中国大陆开展研究的美国人,在中国的生活、工作经历极大的改变了他的世界观,所以他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情感。并且,他的工作和研究对中国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文化的差异性让凯博文非常吃惊,看似普遍的人性却有着千差万别,但终究对于照护而言,这非常重要。
基于他的工作研究与自身的照护经历,他撰写了这本《照护》,以他身为丈夫和医生的双重角色,在妻子琼被诊断出患有早发性阿尔 茨海默病后,开始了对她的悉心照护。
《照护》凯博文是一名医生,在他还是医学院的学生的时候,在他要去学校里看一部经典法国电影的时候,命运的安排让他和琼相遇了。这是非常浪漫的一种相遇。自此,琼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一直在凯博文身边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琼参与到我的研究项目中,我们不再只是简单的研究抑郁症和其他特定精神障碍的诊治,而是在家庭、社区乃至于整个社会这样的一个大框架中,去研究人们疼痛、疲劳和意志消沉的经历。
作者的很多感悟,都来自于他在中国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亲身经历。凭借生活体验、研究,得以进行跨地域的比较,然后得出丰富的结论,以充实自身的研究成果,扩大视角。当然,在很多问题的思考上,琼给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帮助作者进行了有效的梳理,并去接纳这些体验和道理。
凯博文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瓶颈,在这个时候,都是琼在一边鼓励帮助。在西雅图工作的六年时光里,他经手的病例越来越多,工作经验越来越丰富,他开始擅长根据不同的家庭照护模式做出诊断和判断,并研究出改善这些照护模式的办法。
像凯博文在书中所言,一切都开始的毫无预兆。琼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开始出现各种不协调的问题,首先就是视力问题。她在看书、看电脑的时候都不太顺利,逐渐的影响到了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给琼带来了极大的挫败感。再就是经常摔碎东西,像酒杯、餐盘什么的;更严重的是她已经无法看懂账单上的内容了,并且记忆开始出现混乱…虽然刚开始,凯博文和琼都刻意淡化了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只是单纯的认为这是自然老化的进程,毕竟琼当时还不到六十岁,而凯博文九十岁高龄的母亲,都没犯难到这种程度。直到有一次琼在跑步的时候出了车祸,他们才意识到,琼先是失去了视力,然后是判断力,接着又是基本的生活能力,凯博文终于要面对这种考验的时候,他的内心充满了煎熬和不安。
阿尔茨海默病,对很多患者和家庭来说,都要经历漫长的煎熬,相对应的,照护就显得极为重要。
琼的状况越来越差,她会拿错东西、跑错方向,轻易摔倒,她的记忆力、判断力、理解力都出现了大幅的下滑。凯博文考虑到自身的处境,不得不改变很多生活上的节奏和方式。推迟旅行、取消约会,小心翼翼的生活,幸福感极具降低,他们失去了所有的快乐。
曾经是热情、温柔、善良的琼,随着病情的恶化,开始变得越来越苛刻。在发生了很多事情以后,凯博文不得不考虑,必须要有人二十四小时的去照顾她,这真的很难。
在琼生命中最后的十年中,作者用了“黑暗时刻”这样的描述。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的话就是“忍忍所不能忍”。艰难总是开始于某些不起眼的事情,挑战会逐渐升级为绝望,彻底的疲惫来自于照护工作的繁重,以及看不到尽头。凯博文认为,如果家庭照护者不曾接受过有关照护的训练,就会轻易被照护击垮。
在琼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几个小时中,她非常平静,她的呼吸逐渐减慢了,慢慢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借用书中的一句话:任何照护都必须建立在被照护者自身最迫切的需求之上,了解他们的痛苦、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害怕。对于照护者来说,他们必须努力走进被照护者的内心世界,不管那里是哪种荒郊野岭,有多么寸草不生。
敬畏生命,敬畏爱情,敬畏人性。
《照护》读后感(五):人类的美好,需要我们亲自照护
文/***
只看书名,绝大部分读者会认为,凯博文的《照护》是一本讲述如何照顾病患的书。这样的说法,只说对了其中的一个层面。事实上,本书通过作者十年间照顾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妻子的经历,总结出了在“照护”的理念,我们要如何达成自我照护,照护他人,以及最终的相互照护。这本书,不仅对医疗照护与全球健康具有深远的意义,对理解哲学层面上的灵魂关爱,读者也会有所收获,是本难得的人文佳作。
作者凯博文是国际医学人类学界和精神卫生领域的代表人物,也是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世界卫生组织(WHO)顾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资深顾问。正是由于凯博文既医生又是照护者的双重身份,才令书中的内容更加客观真实。正如凯博文在自序中所言,“本书关心并探讨:家庭、个人以及医学人员该如何提供照护?在照护过程中,在照护的不同情境中,对于他们来说,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另外,凯博文的太太琼,也就是书中患病后的被照护者,是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瑞士日内瓦大学攻读学位之后,先在耶鲁学习汉语,又在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学习中国艺术史,最终在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拿到了古汉语研究的文学硕士学位。琼能讲流利的汉语,陪同凯博文多次赴中国进行田野调查研究,夫妻俩人对中国具有深厚的感情。因此,凯博文在照护琼的过程中,也顿悟到了妻子喜欢的中国文化与照护的关系,那就是儒家的“仁”。从这一点来说,本书是极为适合中国读者阅读的。
凯博文说,直到三十九岁,他才懂得自我照护。那时他在中国做研究,一位精神科的老教授对他说,“你的身体都垮了!你知道怎么从专业上照顾别人,却不知道怎么照顾自己。”
凯博文出生在一个犹太富裕家庭,父母在他一岁时离异了。母亲年轻又耍酷,真正承担凯博文的照顾与教育责任的,是开肥皂厂的外公。凯博文虽然不是问题少年,但在纽约布鲁克林犹太聚居区里打来打去,是家常便饭。他说,自己从小就不会照护人,这与善于照护的妻子琼相比,有天壤之别。虽然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走到了一起。但在琼生病前,她承担着所有照护的工作。照护丈夫孩子、甚至是婆婆,照护家庭琐事,照护周围的人际关系。凯博文认为,照护这个理念,不应该仅仅运用在病人与医生及家属之间,在现代社会中,照护应该无处不在。
做为医生,关于照护他人的道德使命,是凯博文在十五、六岁时,从他的家庭医生本身上学到的。除了诊病,本医生非常重视家访,了解观察患者的生活环境。因此,在凯博文成为医生后,他是那个最乐于倾听患者说什么,并与之交换感受的医生。他在书中写道,“照护其实远远地超出了简单的诊断与治疗范畴。照护意味着平等分享生活中的病痛与苦难,意味着共同见证治疗中的收获与失落。正是这些经验勾勒出了‘痛’与‘医’的轮廓”。这个观点,在照顾琼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印证。
通过与病人的深度沟通,凯博文开始认识到,患者的病因是碎片似的,来自于工作、家庭与经济状况,皆有可能。他还发现,医学的社会价值与他学到的其他临床知识一样重要。比如贫穷,永远是疾病蚕食人体的突破口。在生命科学、社会科学与政治经济学的交互作用下,只是简单地改变临床实践的方法,显然对治愈疾病是毫无作用的。直到琼的阿尔茨海默病发作,凯博文再次深刻地认识到,在医疗领域,只单纯地追求科学技术,这是行医方式上的大问题。“照护”,已经不再是专业照护者及业余照护者的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议题了。
琼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初期的症状,是不断地出错,或者原本可能完全的事情,完全无法再做,期间伴有恐惧与沮丧。这个时候,凯博文自认为还是能照顾的。他甚至天真地以为,他们的生活会一直这样,静止不动好了。但随着病情发展,琼的认知与失能无情地蔓延开来,直到晚期时,连丈夫都不认识了。凯博文意识到,必须请一位长期照护。在这里,凯博文痛心地谴责到,我们的精神科医生,只看到了疾病过程,却没有看到疾痛的体验。他们为什么不能在治疗的过程中,告知家属要做好让专业照护介入的准备。这样的话,就可以避免在家庭照护期间,该由谁来承担照护责任的问题上,凯博文与一双儿女产生的情感问题。
在专业照护方面,凯博文盛赞了琼的长期看护谢拉。他说,从最初琼拒绝让谢拉进门,到最终谢拉可以睡在琼的身边,谢拉就像家人一样关爱与照顾琼。凯博文认为,“长期以来,我们社会对女性在照护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视而不见,既没有给予认可,也没有给予合适的报酬。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而男性又无法取代她们的照护价值,家庭照护因而变得越来越少。”由此,想起东野圭吾的小说《沉睡的人鱼之家》中的母亲,因为居家照护患病的女儿需要高额费用,便放弃了与丈夫离婚的想法,勇敢地承担起了居家照护的责任。
琼患病的最后四年,是在护理院中度过的。巨大的照护工作量,已经不是单凭哪个个体能够完成的了。在寻找护理院的过程中,凯博文发现了一家小而美的场所,虽然装饰简陋,面积狭小,但不论是患者还是照护人员,脸上都洋溢着笑,甚至有人还一边走路一边唱歌。凯博文说,这就是理想的照护环境。照护不是生意,是道德。我们如今全世界的医疗系统,都在向医疗企业转化,关注的只有数量,没有人关注人性互动,也不知道那才是医疗保健的灵魂所在。本书的英文书名,如果直译的话,就是“灵魂的关照”。
如果人类想要享受更多美好,那么,就从建立一个彼此照护的社会开始吧。凯博文说,那样的话,我们所有人,就必须亲自上阵了。
媒体用稿,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