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心咖啡店之歌》是一本由朱少麟著作,九歌出版的1996-10-10图书,本书定价:NT$ 25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傷心咖啡店之歌》精选点评:
●你想要的不過就是自由..
●1999年我讀了他,第一次意會了自由的思維,很感動得留下眼淚.年輕的我正因生活壓抑的喘不過氣...那時對生命的看見很短淺,卻充滿生氣...我更愛上了朱少麟的文筆.
●挺好,喜欢里面他们爬山说到神的那一段
●是我读过的第一本靠角色之口辩论哲学问题的小说,后来才知道其实有很多啦。
●一下在就爱上了~
●关于自由和自我 一定要看看
●因为ashin喜欢,所以找来看的
●讀了十次?二十次?三十次?我讀著書裡面的詞字,一面想著自己
●书里关于哲学的思辨很精彩
●和朋友交流的时候,我记得我说过,马蒂如果没死,这故事就不够完美。理想与现实始终很难平衡,解脱也许是一种能让更多人觉得无法再追究她的未来的方法。
《傷心咖啡店之歌》读后感(一):伤心的一群人
看这书的时候大约是4年前的国庆假期,看就就是蓝色水墨水封面的台湾版本~~坚着的一行一行字,从左往右的翻。
我整整花了五天的时间读完这本书,但是一直没勇气看第二遍~~
脑海深处,是那一抹蓝,是海安,是耶稣身上挂瓶子,是马蒂在十字路口的身影~~~~~
就这样吧~~~那种寂寞是宁人窒息的~~~不愿再出开启它~~~
《傷心咖啡店之歌》读后感(二):谁比谁伤心
知道朱少麟是在某个80后作家的专栏.
在北京时买了<燕子>一口气读完,不拖沓,不停顿.读得兴高采烈.喜欢得紧.反复读.
接着买了<地底3万尺>
最后拿到的却是她的处女座,这本<伤心咖啡店之歌>.
谁和我有一样的感觉?朱少麟的书,最开始的几页最难读.有些沉闷.
却能让你越读越喜欢,放不下手.
书很长.我用了5天读完,反反复复又读了3次.不敢说我读懂了,只能说我用心的看了,就像书中吉儿较给小叶的方法,把书当做一个朋友,试着去批判去反对.
失意失业又失婚的马蒂,究竟有谁可以比她更倒霉的?
在得知大学时的情人兼助教已经死去5年的晚上又被公婆赶出家门.
可是又有谁可以比马蒂更幸运?走进伤心咖啡店,认识了这么一票人,大家彼此亲近又疏远.志趣不同却又融洽相处.最幸运的是她找到了自己的出口.尽管最后,她死了.写这句时,我想了很久,想要找到一个比较婉转的词,可是,似乎没有的别的字眼会比死更贴切了.
书中贯穿始终的是对自由,对生命,对价值的探讨.每个人给出的答案不同,引发的思考也不一样.
海安这样的人真的存在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平凡的如同马蒂或者是素圆,可是她们还比我聪明.
小叶离开,马蒂的死,吉儿出国,最后这一票人各奔东西.故事结束得出乎我的意料.
《傷心咖啡店之歌》读后感(三):我心深处
一口气看完了《伤心咖啡馆之歌》,很舒服。上一次看这本书,是十一年前。大四时分,认识的一个台湾朋友给我从台湾带来的,竖排字,黑色的封面上,有深蓝色的大海和天空,寥寥几条白线勾勒出来的咖啡杯。一直很喜欢,大四那年囫囵吞枣的看完了,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况味。而今天,时隔多年,再次看起,惊然觉得书里的况味我竟如同已经走过了一样。
马蒂、海安、吉儿、小叶、素园、藤条、小梅、陈博士、明子。长长的一串名字列下来,似乎能看见每个人的生活境遇和性格呢。马蒂到最后,走到了马达加斯加,长长的出离,看到了她一直想追寻的,想回来却留在了那片沙漠里。海安找到了海宁,所有世界的苍白色彩上终于抹上了颜色。吉儿,我最喜欢吉儿,其实她没有变过,从那个疯狂投身舞蹈的女孩,到追寻社会责任试图发出呼声的女孩,闭上眼睛,似乎能清晰的看见有一个内心有很多激情的女孩子在海滩上大呼“什么是自由?自由来自于爱。”小叶是另一个我喜欢的女孩子,很单纯呢,很单纯的爱。吉儿有更多投射在社会上和他人身上的感情,而小叶,小叶的爱轻轻浅浅,就是对某个人全身心的投入。素园,好有趣,好像我在各式心理班上见到的那些人,把灵修冥想还有伤心咖啡馆作为自己的窗口,释放美好梦想的窗口。但我也好有印象,马蒂说“那感觉,好像是个囚犯,望着能透进来的光。”藤条,在山上大呼“我爱钱!我爱台北!”最后,在监狱里,却说“现在的我好轻松。轻松就是每次只想一件事情。吃饭就是吃饭,洗澡就是洗澡。“小梅,生活轨迹很固定的一个人,即使藤条入狱,也对她的生活没有太多影响。陈博士,当年从科研选择了工作,想过更精彩的人生,不愿意朝九晚五,最后创业每天工作十八小时。明子,那个台湾部落的女孩,他们不理解大城市的文化和逻辑,却无可奈何的在城市化商业化的过程中无法坚持他们的生活方式,想起罗大佑的鹿港小镇,好像无根的草一样,飘荡。
我喜欢这本书所有写的事情的角度。那些疯狂的想要逃离正常生活的意愿,去遥远的地方看看世界之大,人之渺小的行为。对于自由长长久久的追求,和不停的争辩,究竟是虚无的,还是体验式的,还是积极的承担责任。生活是什么,不是一种生活方式优于另一种生活方式,都是某种体验,在一个更大的世界里,一切都有着某种更大的频率,生起灭去,成长衰亡。还有更重要的是自由,曾经有一度那么疯狂的喜欢爱和自由这两个字,着迷于自由这两个字带来的那种空旷和飞翔的感觉。而现在,真的能感受到的,却恰恰就是吉儿说的那句话,自由来自于爱,出于爱的去追寻你的生活,梦想,那就是自由。不是某种绝对的,没有约束的空旷,不是虚无,而是发自内心的爱。凡事只要是出自于爱,而非恐惧,就一定会有它该去的地方。
《傷心咖啡店之歌》读后感(四):执着的咖啡屋
1999年11月,清韵文学网
我不想装模作样来批评这本书。
我也不想说这本书是如何地完美。
也许我读到她的时候已经算是落伍了,很多的人可能快将这本书给遗忘。
但我感动着,一直到现在,一直到以后,一直到将来的某一天。
书名:《伤心咖啡店之歌》。
是单位一个爱好文艺的领导给的我,他说:你看看这本书值不值得读。
谁都知道我看书的速度。
28万字。我说:明早我还给你。
我把书打开,先看了中间的文笔,然后在看序看结尾,然后我对领导说:可能不会有人认真看到底的,这书。
但是我还是用了两天时间看完了。
并且,我的情绪被带坏了。
我开始怅然着,不明就理。
我和海安和马蒂和小叶和吉儿和书中所有人一起迷茫起来,一起不明白人在这个世界中怎样才是自由,怎样才能算是生活,怎样才是真正的快乐……
读到夜晚来临的时候,我看见了星星。很久很久没有看见这么亮的星星。
然后我打开电脑,放入刚刚由风云音乐网寄给我的CD,想了想,打开WINAMP来播放。
我喜欢WINAMP里面的插件,它会随着音乐而幻化出许多梦幻的色彩。
这个时候我刚刚读到书中的马蒂只身追随在马达加斯加的“耶稣”。就在耶稣出场的时候,我才赫然发现,我的WINAMP竟然一直没有出现任何的图形,只有一片黑暗。
蓦地,屏幕出现一晃即逝青色烟雾,或者是其他透明的薄纱似的色彩,梦般出现梦般消逝……
而书中的主人公马蒂就在此刻死去。
八十年代,我开始看《北极光》《人啊人》,我喜欢其中的思辩色彩。
我在看的时候一起思考,没有痛苦,我们在思辩中明白人生的意义,或者说是明白了所谓的关于生命和生活的真理。
终于,在快要20年的时间之后,我看到了这本书,同样开始了新的思辩——只是这种思辩中,我们更加迷茫起来。
是不是迷茫就代表了成长,代表了成熟呢?
无论如何,迷茫得好啊,起码我们思考了,开始了我们没有过的几十是无力的挣扎了。
看书时放的CD是田震的。我没想到风云音乐网送给我的是这张CD。
就在不是很久以前的一天,一个很帅气的男孩曾和我讨论起人生。
我拒绝思考,就把眼光放进了街边的CD铺。刚好,我拿起了这张CD。
男孩把我的手按住,他说,不要买,我会送给你的。
最后他没有送给我,他离家出走到他梦想的地方流浪去了。
他说他的生命绝不是为了别人而生活的。他的出走被解释成逃避一个女孩。但我更愿意相信去找寻他认定的生活,如同我现在捧在手里的《伤心咖啡店之歌》中的马蒂。
接到他死的消息是两个月前,我以为会出现电影或者某些小说那样的故事:他的母亲来找我,给我一封信,信中有一张他阳光灿烂的笑容,还有一张——一张他说过会送给我的CD。
当然,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男孩死得突然,我想他可能还没来得及思考往哪里实现自己的价值的时候,就在旅途上被几个吸毒的人捅死了……据他的朋友告诉我,男孩死的时候如老僧般盘腿坐着的。我不相信,因为这个朋友喜欢佛,曾经自己给自己这样设计死的人生,我想他是把男孩等化到自己的梦里了。
可是我绝没想到最终我会得到这张CD了。而且是以这种方式。
电脑中现在播的就是那天引发男孩和我讨论人生的歌——《执着》。
我其实从没仔细听过这首歌的歌词,但是我记住了结尾:
“可你知道我无法后退,纵然是我苍白憔悴,伤痕累累……”
此刻我思考着我手中这本书中那些漫无目的迷茫不羁的台北青年,还有已经死去的广东男孩我的朋友,我发现,我感动的是他们身上有着我所没有的执着,尽管是没有目标地执着着……
所以我就写出了这篇断章似地没有主题的文章来。
就在我休息的片刻,我把CD调到了《执着》这首歌,然后我打开WINAMP的插件。然后,我看见屏幕上一线细细的淡粉色的烟雾迷一样的幻化去,不见了……屏幕执着地一片黑色。
我合上眼,任所有的现实中的、书中的、歌曲中的人物在我头脑中荡漾……
《傷心咖啡店之歌》读后感(五):昨日夢已遠~~
我的一九九五年,那是個灰黃的年代,之於我的一切,只有慘淡無聊以及一點點模糊的寂寞印象。身在何處的概念還沒有成行,命運怎麼交代,我就怎麼從善如流。腦子裡的神經元隨著身體東飄西蕩,沒有主流或者非主流的想法,沒有主見沒有能力地像隻茫然的鴕鳥,危險來了,低頭閉上眼睛,以為任何的困難就會從身邊飄過,而且不會留下什麼印記傷疤似的。要回想這個區間,其實不過是二十三年的一趟渾水罷了。如果當初不是堅決地像是村上春樹的反戰精神去逃避兵役的話,我可能很難在錄取率不到1%的插班大學考試中被錄取(雖然我娘很堅持是佛祖牽著我的手寫完考券的),大學三年的時間裡,我把畢業證書上該拿到的各種類別不同的學分給填充上去,沒有交上什麼朋友,沒有做過什麼學問。含含糊糊的灰黑白三種顏色交織成一間在學歷上猶如是國王的新衣的服裝,毫不明白自己為了什麼竟然把周星馳的一字一句給倒背如流,像是用了鑿子在心坎上用力刻劃的印記似的。於是本來在那個當下是應該是求得滿腹經綸回鄉的高才,卻像是一條掉落水溝裡失意的狗,沒人知道我畢業了,沒人知道我在想些什麼東西。我在那個空白的年紀裡,把「傷心咖啡店之歌」開始的前一百二十頁辛苦地看了一遍,於是折磨人的日子繼續編導著我的顛沛流離。
認識我的人,說我是天之驕子?或者說我是個幸運的人?我說這種隱喻的挖苦或者因為自卑感作祟的言論,只能充分表現出講這種話的人,對於生活體驗的層面有著像井底之蛙一班的見解,有些人態度惡劣囂張的批判我,有些感慨萬千地提醒著我,有些人則是忿忿不平地用埋怨命運的眼睛惡狠狠地看著我。不論如何。我還是走到了這塊田地的中央,和跟多數的人都相同,活著的時候都是看著地上,只有在躺下之後才能仰望無垠的星空。所以對我種種的誇獎或者怨懟,這一類不痛不養的打擊或者迎合,其實在我心上不就是輕如鴻毛的小事,匆匆忙忙並沒有打擾到我的曇花一現罷了。
重新閱讀「傷心咖啡店之歌」之前,我的印象裡只有「馬蒂」這個在時代裡陰陽怪氣的名字的主角,與傷心咖啡店老闆岢海安之間的對話來往的故事,至於主軸是凶險的謀殺案件?或者是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我在發現當年只有「閱讀了一點點就放棄」的這個真相之前,對於「故事內容毫無記憶」還以氣惱自己的情緒做結語,真相在二十三年後的這個夏天水落石出,當年我是以如此這般荒誕的閱讀態度來追逐時代的潮流,像是十來年前看「刺蝟的優雅」,如果不是第二次耐下性子再讀一次,實在也很難明白法國人在寫這個看似沒有故事結構的散文型心情筆記,竟然有這麼多可愛的生活情懷可以讓讀者回味再三,這種小說像是我剛剛在書房裡摘下的「我在地球的日子」裡這樣的省思小說,多得是可以提點我們反芻生活,避免踐踏累積的歷練而成為了糟粕。
「傷心咖啡店之歌」在當年好不容易插班大學後的偶然閒暇裡,似乎是我極少量閱讀大學生涯的代名詞了。我能想得起來讀過的書,倪匡的怪力亂神暫且不要濫竽充數,在奈米微量的記憶神經元裡來回交換電子之後,只能想起這本書了,可憐的,記憶裡只停留在讚頌作者「岢海安」這個世間無雙的美男子外貿的當下,就突然停止了。然而到了現在這個年紀,某天某的情緒下,我突然想起朱少麟這個被譽為「天生要寫作」的台灣作家,在台灣的書房裡摘下這本已經泛黃,又被人以鉛筆畫了註記的(我認為這個畫線的朋友,應該是個與馬蒂有著相同經驗的女子,女人是既孤單又脆弱的無助生物的情緒,在她的掌心裡有著深刻的認同。),我的大學時代就這樣恍恍惚惚地過去了,重拾朱少麟的傷心咖啡店之歌,不免有一種推自己回到大學時代,進行一場清晰巡禮的錯覺。
你要說「岢海安」還帶著劉德華的面具有著小勞勃道尼的瀟灑不羈嗎?你要說「馬蒂」的憂傷表情裡播放著姜育恆的驛動的心嗎?或者「馬達加斯加」這遙遠著旅行的意義的吸引力依然強大嗎?
我想像著當年還不到三十歲的朱少麟,在台北的某一間咖啡店裡撰寫這個二十多萬字的長篇小說時,文筆洗鍊精妙,人物的表情生動與言談的自然乾脆,在追求自我與現實生活的戰爭以流暢的文字寫下降書的同時,世界的變化恐怕是作者不能想像的巨大。我崇拜過的「傷心咖啡店之歌」並沒有被雋永的保留下來,這是屬於「陳水扁」與「黃大洲」在征戰台北市場那一年的故事,在我現在的體認,只剩下了
完美華麗的文字。
作者為數可觀的閱讀知識。
當時年輕人對工作的偏見的具體描述,偏激的年少輕狂的特寫清晰無比。
從我退到田中的心底,並沒有對這個故事產生什麼共鳴,如果勉強有一些想法的話,頂多是「岢海安」對自由的部分固執的見解。但是對於「馬蒂」對於工作排斥以及寧死不屈地熱愛自由,或許我已經沒有年輕時那種瞻前不顧後的浪漫勇氣了,所以看到一票在傷心咖啡店裡醉生夢死的年輕男女,雖然不至於到不耐煩地快速翻頁,但是也只能輕描淡寫地審視其中,對我而言是無病呻吟的陣陣哀嚎而無動於衷了。
我好像在二十多年前灑下了這個種子,現在收割起來卻只是空蕩蕩沒有米粒的枯黃稻穗,雖然不像勸世的老套形容詞,飽滿的稻穗總是彎下腰去那樣的直挺挺隨風搖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