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七巧》是一本由王鼎鈞著作,爾雅出版的20030420图书,本书定价:NT$ 15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作文七巧》精选点评:
●我的教科书。
●wonderful,溢美之词难以言表,如果早点看到就好了
●作文三書第一冊 相對來說系統得多。除了理清概念 也提供了許多的範例和解答 讓習作者更容易理解和實踐。
●很好。虽然是指导中学生的作文书,却也适合各种年龄段喜欢写作的新手。
●《作文七巧》讲的是“直叙”、“倒叙”、“抒情”、“描写”、“归纳”、“演绎”、“综合”七种写作技巧。你可能会说:“这些手段,我早就听说过了。”可是,别人讲的,有这么精彩吗?王鼎钧学养深厚,写作经验丰富,他在给你“一瓢水”的时候,其背后拥有汪洋大海。他在解释抒情的时候,顺便写道:“身为读者,应该明白抒情文是不能‘考据’的。他说‘我的血管连着她的血管’,你干吗要解剖呢?他说‘我饮下满杯的相思’,你干吗要化验呢?他说他将在银河覆舟而死,你何必搬出天文知识呢?他说他在那里坐成禅,坐成小令,坐成火山,你又何必摇着头说不可能呢?”
●写作
●网络文本
●“七巧”除了说明我们“千变万化”的文章源自与七种方法,另外还取自中国古代游戏“七巧板”,七种不一样的板块可以以各种方式组成各种形状。同样,写文章也像是在玩文字游戏,游戏规则很简单,就是利用直叙、倒叙、描写、抒情、归纳、演绎、综合七种写作技巧构成传达思想的各类文章。 正如七巧板一样,虽然道具很简略,规则也很简单,但是操作起来却不容易。
●讲解了写作的其中主要技巧,还是蛮实用的。而且也有练习的指导,附录那里还有习题
●卖字儿卖了这么久,再回头来看鼎公的这本书竟也受益良多。又想起金克木先生提倡与书对话,这样才能把书读透。读《作文七巧》犹如鼎公面授,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讲故事的技巧。比如,好故事要“动静常变今昔表里”。写书评、影评,包括软文时间长了,几乎就没有机会运用抒情、描写等写作技巧。想象枯竭,文字失去光泽,文章永远都是摆着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时间一久,似乎文字影响了性格,变得越来越理性,曾经随时都能澎湃的少年成了一个爱讲道理的大叔。记得小时候总有同学问我如何写作文,当时如果知道鼎公的这本书一定会大力推荐,不仅能避免浪费口水,还能让其他同学更准确地知道如何做文章。
《作文七巧》读后感(一):谈论写作的经典之作
中学读书时,老师经常把写作方式分成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五种,一直觉得迷迷糊糊,后来认为笼统的告诉学生概念,学生很难掌握。即使真得了解概念,也很难真正应用。作文七巧通过一些具体事例让读者能够轻松了解写作的几种基本方式,读来有趣也有得。
《作文七巧》读后感(二):文学就是一种工具
也许是大陆读者对作者不熟悉吧,看得人不多。这本“七巧”是“作文三书”里面的一本,整套三本书都写得很不错的,如果你对文学开始有了感觉,也有了一些疑问,可能很多问题在这里可以找到答案。相信如果不是职业写手的话会受不少启发。
另,本想找一些国内外作者写的同类的书来对比,好象这方面的资源不多啊。
《作文七巧》读后感(三):一本奇妙的作文书
读书是需要机缘的,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年龄碰到合适的书,才能带给你不一样的感悟。 这是我首次主动去阅读一本教人写作文的书。近来,我常常被自己蹩脚的书面表达能力所折磨。我迫切需要一本写作秘籍,给我点指点,这时我遇到了台湾王鼎钧先生的《作文三书》。王先生的书推翻了我对写作的固有观念。我一直觉得写作这种事是靠多读多练,自己领悟的。但读完这本书,我仿佛偷窥到了作家们的不传之谜。
《作文三书》分为《作文七巧》、《作文十九问》和《文学种籽》三本。 我读的本套书的第一本。所谓,“七巧“就是写作的七种技巧,分别是“直叙”、“倒叙”、“抒情”、“描写”、“归纳”、“演绎”和“综合”。王先生将每种技巧独立成章,用生动的例子指出每种技巧的关键点。这就好像打拳,如果没有名师指点,练上N久,还是不得章法。如果有名师传授给你内功心法,你就会步入一个新境界。
除了学习作文技巧,我学会了从布局谋篇的角度看古文。书中多次用《桃花源记》、《琵琶行》、《前赤壁赋》等古文举例。相信每位读过《桃花源记》的人,都会对那片“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心向往之。为什么能够达到这种引人入胜的效果呢?经过王先生的分析,原来本文通篇都遵循了记叙文写作的起落、详略、表里等原则,故事起伏跌宕。“一篇短文,居然有这么多起伏,这是大文豪才办的到的事”。还有我们熟悉的长诗《琵琶行》,白居易用描写、比喻、烘托和想象等各种手法描写了琵琶的乐声,才让我们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如果让一般人来写这种听得见摸不着的虚无缥缈的乐声,一定会觉得词句匮乏,语言苍白,描写无力。我读的当代小说里只要涉及到音乐描写的,无一例外地借鉴了白居易的描写手法。我之前只知道这些文章是传世名篇,却看不出门道来。 有了王先生的指点,我终于知道该如何向古人学习写作技巧,如何和大文豪们进行思想交流。
这本书只有寥寥百页,但是已将写作基本技巧全部囊括了。“ 纸上读来终觉浅, 须知世事要躬行。”如果想切实提高写作水平,光掌握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按照书中的方法去写去练,相信日久天长,必有所成。
《作文七巧》读后感(四):我想今后教育我的小孩一定要给Ta买的书
说来浅薄,在看到此书前,我除了看过各类的作文书,小说、散文之外,没有看过一本专门教授写作的书。一是市面上这样的书大体都流于作文书之类,如写作宝典,把一类的作文归类;二是这样的书除了应试时看看,其他时候也不怎么会主动去看。
我是看到豆瓣的评分然后决定看看此书的。看完以后,受益匪浅。真真的感觉到作者是个有大才的人。教写作的书,能写得这么通俗易懂而且让你能看得进去并受益的,这是我看过的第一本。书中的很多的论断看似简单,实则是值得花些时间花些精力去研究的。所以如果给一个初中生,我觉得他们看两三遍这本书以后,写作一定会有提高。对我这样一个30岁的人来说,思维已经形成一定的定势,也暂时不想往写作上下功夫,但是仍然感觉受益颇丰。作者绝对是自己有一桶水才可以轻松给你一杯水的人。
这本书中,作者讲了记叙、倒叙、抒情、描写、归纳、演绎、综合。每一个技巧里边不仅有理论的探讨,最精彩的部分是作者举例的时候,他会告诉你要用描写写这样一件事该怎么写,而记叙又该怎么写等等。
具体说来,作者讲了记叙就要调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等感官来增加记叙的丰富度,感觉词汇贫乏不知道写什么的小朋友我想大概可以知道怎么样去记叙了。
倒叙的时候,他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事例:一个人跟牧师讲:我可不可以在祷告的时候抽烟?牧师说不可以。这个人又问:我可不可以在抽烟的时候祷告?牧师就说:可以。这就是典型的倒叙和顺叙的区别。这个例子举得太好了。因为谁都可以看懂这个故事,而且故事本身就有一定的震撼力。而作者入木三分的指出这就是因为倒叙的力量。那如果想让你的文章有力量是不是以后在记叙的方法上要更讲究技巧呢?
抒情,作者讲到抒情是不能用理性去衡量的。更明白地讲,抒情就是为了把感情抒发出去而把一些事物或者感情夸大了。大人容易明白,小孩子也许看了这个就会明白吧。
描写,作者举了个例子写做包子的爸爸,两篇文章一改,真的就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地方。你会感觉到技巧的力量。
归纳和演绎,作者说归纳是已经完成的事情,演绎是对未来的演绎,写文章把归纳和演绎结合起来,就像一个漏斗,就可以解决没有话说的问题了。
最后讲到写文章是各种技巧的综合。把苏轼的《赤壁赋》拿来举例。第一次发现原来《赤壁赋》如此美,都有点想把中学时代学过的古诗歌全拿出来再慢慢品读品读了。
《作文七巧》读后感(五):写作的七个技巧
上学考试时,根据作文题目写上xxx字的内容,对于我总是捉肘见襟的事情,写完了上句没下句,写完了第一段总想着怎么写第二段、第三段,那种感觉有点像跑步十几公里,刚刚跑了三五公里就开始盘算着还有几圈,或者计算已经跑完了全程的四分之一还是三分之一,其实简单地一除就能算个差不多,写完了几段还得看看句子是否通顺,段与段之间衔接是否顺畅,是否跑题等等,反正作文是一个没有标准又得让你往标准上靠的一件事情。 这本《作文七巧》是台湾作家王鼎钧先生传授学生写作技巧书系列中的一本,其它两本是《文学种籽》、《作文十九问》,统称《作文三书》,因为是写给学生看的,所以本书更像是一个老师的教案,写得很细很开,分析也很透彻,同样也值得工作的人学习写作,毕竟,我们离不开文字,哪怕日常写封邮件或总结,能否写得明白能打动别人也能看出你的能力的高低,写作是最好的知识输出,能锻炼和反映一个人的思维慎密程度。当一个学生还没有更多的社会阅历,却又不得不陷入应试教育的“魔掌”,看看这样一本讲述写作技巧的书也是非常不错的,毕竟这本书不是某个重点中学老师的教学心得,王鼎钧先生在台湾可是赫赫有名的大家,前两年曾在大陆出版过他的“回忆录四部曲(《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和《文学江湖》),写他上世纪三十年代从少年离家到投身那场浩浩荡荡的抗战,将个体遭遇与当时混乱的社会背景融为一体,更真实地谱写那段“历史”的故事,让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了解那段历史。 一位作家在本书中序言说道:王鼎钧先生在给你”一瓢水“的时候,其背后拥有汪洋大海,说得一点不为过,他有那么多年的写作底蕴,写作技巧更像是对他多年写作经验的一种回顾,是”信手拈来“的事情;从另一方面,他过往的经历不是从应试教育过来,是在颠簸流离的环境下完全靠自己的自学、琢磨和修炼而成,所以,写作的“技巧”更多是从情、理、意等方面来描述,书中提到了写文章的七种基本技巧:直叙、倒叙、抒情、描写、归纳、演绎、综合,每一篇中都拿出了具体的文章来进行剖析,比如讲直叙,说到三项重要的技巧:起落、详略、表里,故事不能太平淡无味,要有起伏,文字也不能太平均,该细化的地方就要细化,该略过的就要略过;一定不要用平均论的方法来写一篇文章,最后一定是平铺直叙的流水账,新手经常犯的错误就是啥都想表达,最后啥都表达不好。请看下面从书中截取的一段文字: “那天水来得太快。我正坐在桌子旁边写文章,觉得鞋子湿透了,回头一看,水正在把我的脸盆冲到门外去。我赶快站起来穿上衣,水已浸到膝盖。当时来不及收拾任何东西,赶快往外跑,跑到后面的大楼上避水。在楼上,可以看见我的箱子从后面漂出来,先是一只,不久是第二只。水涨到九尺深,过了两天才退。水退以后,回到家里,什么都没有了:十年的藏书完了,十年的剪报完了,收音机、电唱机、咖啡壶这些电器最怕浸水,浸了水不如破铜烂铁。内衣、皮鞋,都不知道哪里去了。你问我损失了多少东西,我现在也不知道。昨天晚上想到今天得早起,用得着闹钟,可是闹钟没有了,这才想起来还损失了一个闹钟。究竟损失了多少东西,得慢慢地发现。” 简单地一件发大水事情,里面写得让人觉得身临其境,其中有: 触觉:觉得鞋子湿透了 视觉:脸盆冲到门外 触觉:水已浸到膝盖 视觉:箱子漂出来一只,两只 视觉:水九尺深,两天才退 视觉:十年的藏书完了,十年的剪报完了...... 心灵感受:损失了闹钟等很多东西,早起要用,因为它有普遍应用价值,更让人“情同深受”。 所以好的叙述文字一定不仅仅是让读者读了,而且要调动读者的身体器官全方位地听到、看到、闻到、摸到、尝到,事后还能让读者“吧嗒”下嘴闭上眼睛回味到。 书中关于陶渊明《桃花源记》一文的大段分析,更是让人对以上的写作技巧有了更深地认识,仅仅说理论,只是让人知道而已,但拿世人皆知的佳作分析,让人不仅仅知道了庖丁如何解牛的方法,还让你看了庖丁现场拉出一头牛来一刀刀地肢解,你说印象会不会更深刻?“精炼的文章里,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对读者产生强弱不等的刺激。”写出这样的总结文字,就不单单是从如何写好文字拿高分来写了,更是向读者传授写作之道。 关于这本书,别的就不多说了,还是自己去看看书中的介绍吧,不管您是孩子的家长还是初入职场想提升自己写作能力的人,看看这本书会有让你意想不到的收获,没准你哪天也能写出像王鼎钧先生一样的大作呢:)。 2014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