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eography of Thought》是一本由Richard Nisbett著作,Free Pres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15.00,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Geography of Thought》精选点评:
●very insightful.
●主中国和希腊为中心的亚洲和西方文化差异 从认知角度来写的
●I am just a particle, not a robe on the net. 快速扫过吧。。。有时间再回味
●第一次坐长途飞机的时候读的,SAS航空,哥本哈根转机,口渴没有钱买水,又被时差整到头晕,但是还是一直在看这本书,因为太好看了,会重新读一遍。
●写得真没劲完全就像一篇博士毕业论文,大部分论点都很中规中矩没什么出彩的地方,唯一精彩的是每一个chapter的小标题....心理学就没有一本有趣又有内容的专业书么..真是对人类学羡慕嫉妒恨......
●前两章和最后一章比较有用,中间详细的例证研究得出的结论看看就行。讨论convergence和divergence,对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交融抱着赞赏态度。不过几乎是西方化的现在,这本书可能意义不大。
●this is actually very cool,用paper的style 描述了东西方思维和cognition(认知)方面的差异。Eye opening to me. http://site.douban.com/widget/photos/147762/
●语言平实,例证有趣。
●还是挺有意思的
●写的有点啰嗦,但是里面的内容还是可以的
《The Geography of Thought》读后感(一):当西方遇到东方
这本书主要是探讨东西方文明思维模式上的不同和原因。透过一系列的心理实验的结果,作者指出思维的差异源于由于文化,思维上亚洲文化注重整体性与和谐,西方文化注重理性分析与控制。例如:在医学上中医基本原理是人体整体的和谐运作,来医治病患。而西医注重透过外在药物或其他方式的干预和控制,来解决人体的故障。法律在西方社会是科学,而在东方社会则是艺术。文中作者对东西方文化虽然作了对比,但并没有赋予好/坏,对/错,优/劣的比较。因每一种思维方式都有其利弊,视情况环境而定。
文化差异是后天的,作者指出人的信念取决于个人的思维模式,而思维模式源于人所生长的社会。思维上的差别是后天教育和社会熏陶的结果。随着全球化的影响,一些西方的文化价值也慢慢的渗入了东方社会。另一方面,西方社会也日益的被东方文化熏陶,如瑜伽,佛教,静坐等开始在西方流行。也许不久的将来,这些差异将逐渐减少,至于多元文化的融合会不会是更优异的,这还是个未知数。
其实这是一本蛮有趣的书,只是表达上会有点沉闷和冗长。但对于想要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读者是一本不错的书,只要能够忍受作者对每个实验的过度详细描述和略为重复的内容。
《The Geography of Thought》读后感(二):一本关于东西方的认知习惯差异的小书
我因为之前看了菊与刀很受触动,所以找来相关的书看。《The Geography of Thought: How Asians and Westerners think differently》就是一本讲中西文化中思考方式差异的小书。
书有很多优点,因为作者本身是大学老师,写作中列举了许多心理学文献,并一一说明了假设、实验设置和结论。同时,虽然篇幅不长,但作者还是努力做到覆盖全面,从历史(Greeks vs. Ancient Chinese)、经济(Commerce vs. Agriculture)、社交方式(Individual vs. Clan)、思想流派(Socrates, Hegel, Wittgenstein vs. Confucius)、语言等诸多角度探讨了社会环境是怎样塑造人的认知习惯的。
作者提到Socrates and Confucius were less the progenitors than the products of their cultures。苏格拉底同时代的哲学家中也有人提出了和中国哲学相似的观点,相对的,墨家学派对逻辑和科学技术的推崇更接近西方文明先哲。最终,是西方文明选择了苏格拉底,东方文明选择了孔子。我觉得对这一点的认识十分重要。在对中华文化的反思过程中,太多时候我们过于解读先哲的观点了,而忽略了这些观点得以发扬的根本原因是它们适应了当时社会的发展需要。
这本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列举的实验太多,有些章节更像是文献综述,作者列出一个笼统的观点,比如atomic vs. holistic,却只做列举论证,不做演绎论证,只求广度,不求深度。因为演绎推理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特有物,作者可能是担心做深入论证的话会显得欧洲中心主义,变成了带着西方偏见的比较分析。但是任何观点都是一种偏见,学者不是法官,如果因为害怕被指责有失公允而放弃偏见,那就不可能提出任何有价值的观点了。如果作者能把大量的paraphrase删掉,换成深入分析,书中的观点会更有价值。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lab的可靠性。许多心理学实验有多重解读。比如在谈到西方人decontextualize的能力更强时,我觉得还可以再多分析salient objects和contexts的选取,因为实验中使用的背景,有些严格来说也是objects。另外一个实验,是说欧洲人倾向于边想边说,亚洲人相反,论据是当Asian American需要边表达思路边解决问题的时候,效率会下降,错误会增加。但是这个现象也可以解读为亚洲人更害怕在公众面前犯错,比如当原因还不明确时妄下结论。如果作者能把列举的实验数目缩减,而重点对几个实验做详细探讨,那就更好了。
《The Geography of Thought》读后感(三):是语言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还是哲学塑造了思维,又或者是语言决定了哲学?东方学者说:皆可皆不可。西方学者说:真相只有一个。
作者观点:东方思维从整体与关系出发,注重背景和content。西方思维从个体出发,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次要的松散的,前景更加重要。
我的体会:在东亚社会框架里,当我们讲述谈论一个故事,我们确实倾向于使用指向关系的人称代词来说明人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些人称指代成了故事的背景,这些指代本身构成了故事的部分背景,除非需要不必再做特殊说明。
在我学中文的老外朋友中,几乎每人都会吐槽中国家族成员之间称呼复杂到令人发指。因为第一人称视角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称呼相应得到变化。我管我妈妈的妹妹的女儿的老公的弟弟叫做表姐/妹夫弟(正式),或者帅哥(如果他帅的话)。而他需要管我叫……我也不知道我需要算一算,这一算不要紧,凡是夹在我俩之间的这串关系里的人,我妈,我姨,我表姐/妹,没表姐/妹夫都要经过我这一遍思索和计算。我和这位帅哥之间的事,再不只是我和他之间的事,变成了这一串直线关系网里所有人的事,甚至是延伸出去的关系网里所有人的事。
真烦啊,尤其烦的是每次我用英文讲故事,要解释这样的人物关系。不要说这么复杂的人物关系(幸亏我家亲戚少,这么复杂的还没出现过),就连要说明白我小表弟新婚我要挑礼物,放到英文句子里主语成了my younger male cousin from my mother's side, my mother's only brother's youngest son。 说完以后大喘气,I lost it then!完全忘了自己然后要说啥。
而在西方社会框架里,首先没有【小表弟】这么一个代词来特意指代这样一个与我有着如此特殊关系的人;再者这种关系本身并不重要,我在谈论他的时候不需要告诉人们他是我的小表弟,他就是他自己,我会用他的名字来refer他。
直呼其名以后,关系与背景被弱化了。提到这个名字的句子和段落是全部信息,读者或者对话参与者不能通过任何指向性的称呼得到更多关于背景的知识,也不能根据背景得出相关的揣测与预判。
David就是David。一个独立的个体,当我谈论他,或者与他对话时,的时候我既不会称他是我表妹夫弟,也不会管他叫帅哥,David就是David。
传统的东方哲学确实是非常holistic的,我们拒绝将事物割裂开来进行分析。我们喜欢去创造联系,寻找关系,联系是千丝万缕无处不在的。
东方的炼金术与医学将宇宙和人体视作整体,甚至宇宙本身和人体也是一体的,只有达到【天人合一】才是身体健康与灵魂升华的至境。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学者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约公元前460-前370年)提出了原子学说,他认为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微粒(希腊文“原子”的意思是不可分割)。哪怕我们已知原子又由原子核及绕核旋转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中含有许多质子和中子;但原子论对西方医学,化学,哲学思维起到了奠基。人与万物都是由微小粒子组成的,所以西方医学和化学更重对这些微小粒子的研究,没准有朝一日我们crack了中子的构成,就掌握的宇宙生命的奥秘?
作者紧接着有另一个关于中西不同的观点:相比西方人而言,东亚哲学缺少探索精神,东亚人相对来说没那么有好奇心。
作者的论证是早在大航海时代之前,东亚航海科技早已碾压不列颠与西班牙,但是东亚民族没有利用这先进的技术去探索世界,看看地球的另一边。
我认为东亚哲学的好奇心是向心的,内在的。我们更喜欢探索已知事物。忘了到底是谁说的,永远不要以为你足够了解一件事物。从探索已知出发,有了日本的匠人精神,我们中国人管这叫精益求精。
而外部世界,对于东亚哲学来说是我们生存的背景。作者对于【中庸】的讨论其实很打动我,【中庸】鼓励我们的上层知识分子不要用力过猛。【无为】则鼓励我们的领导者让自然规律规例自然,而非破解自然manipulate自然。
对日常生活的态度:
Carpe diem是奥古斯都时期著名诗人贺拉斯(Horace)的诗句。我认为这是绝大部分西方人的生活观奠基。绝大部分的年轻人会认为最重要的是make the most out of the day,所以对青年人而言派对,be proactive,谈恋爱,性爱非常重要。因为人生只有一次,时光不会倒流,意外和明天说不好哪个先来。
这种生活观对当代东方年轻人而言并不罕见,早在贺拉斯写下Carpe diem后的200来年,曹操在短歌行中咏叹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歌咏及时行乐的先有老庄,后有嵇康,对古人而言也不是什么很新鲜的观点。
Carpe diem的下一句,quam minimum credula postero。不要相信明天。
透支今天吧,如果我们尚不知明天是否会来临。这是我在与西方年轻人交往时深刻体会到的他们的生活态度。而被老庄玄黄这一套从小灌输长大的我,虽然认同未必可以拥有明日,但是也绝对不赞成透支今天。
《The Geography of Thought》读后感(四):论文式的书。注意东西方认知差异,更加完备的看待问题。(小red一定要读本书)
这本书看的有点疲劳,但是总体来说非常喜欢。
读这本书可以让自己注意到一些思维上的死角,如果能经常留意弥补,应该对更加全面看待事物有很大帮助。
论证方式更像是篇长的survey+论文,因为每个观点都非常仔细的讨论是为什么想到要测试这个论点,来源是什么,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收集数据,最后结果如何,是证明还是证否了推想,可以延伸到什么地方,可能出现的反驳观点如何,如何应对等等。可能会觉得有点绕,不过我个人非常enjoy读作者自己提出观点并且想方设法设计实验,不光是想着证明而已,也想着如果要推翻自己观点该如何去推翻。Fail to 推翻从而验证自己观点,做到这点也需要self discipline. 作者论证的确是非常严格的,完全没有胡乱去归因,按说这类分析到底是文化影响了人还是环境塑造人之类的话题,想给出一个自认为有理,听上去也貌似有理的"because"真的是很容易(since everything is obvious, right?)。但是作者完全没有这样。所以读来实在非常appreciate这点。
如果如作者描述,如今东方的学生在西方念书遇到写论文的时候,经常写不好,是因为文化,认知和思辨方式上的差异的话,感觉看了本书不光可以加深对东西思维方式差异的理解,还可以顺便学习写论文。很不错。
书中要点部分(只是我自己凭印象记得的),东方vs西方 (this is not a complete list, and it is listed in a different order from that appeared in the book)
1. holistic vs. discrete,东方人倾向于看见一片连续的物质,西方人倾向于看见独立个体。
2. foreground vs. background 东方人更容易注意到周遭环境里面的信号,西人集中看前景里面的东西,容易忽略背景。当然世界复杂,背景也不都是噪音,不光不噪音,可能还含有重要信号。
3. 为了实用而学习 vs. 纯粹为了知识本身而学习
4. 人发生某事件,西方人倾向于归因为人的本质(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而东方人更倾向于认为人的本质跟环境的相互作用更重要。用统计公式来说,y = 内因 + 外因+内因*外因interaction,西人觉得内因explains the majority of the variation, while 东方人觉得后面那个interaction term才解释最多的variation.
5. 人际关系最重要vs对事不对人的激烈辩论也完全可以。
东方人倾向于跟一个亲近的小团体(in-group)保持密切关系,而对所有其他人(out-group)则保持距离. 西方人独立于这两个团体。
6. 东方始终没有发展出自己的formal logic,从而阻碍了数学跟科学的发展。Notice that logical analysis is a kind of continuation of the Greek tendency to decontextualize. Logic is applied by stripping away the meaning of statements and leaving only their formal structure intact. 逻辑倾向于去除所有上下文,环境,外界因素,只保留最中心那一点可以用逻辑解释的部分。而东方的观点里面那些上下文,才是最重要的,一旦驱除,讨论这个问题也经常变得没有意义。East Asians are more likely to set logic aside in favor of typicality and plausibility of conclusions. They are also more likely to set logic aside in favor of the desirability of conclusions.
7. 持续变化 vs 保持原状,比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如”合久必分“,而西方更倾向于extrapolate existing trend.
8 东方讲究提高自我,西方多少是认为人性就定了的,要接受自我,这样能感觉好点。Western push to feel good about the self and the Asian drive for self-improvement
9 东方人觉得要听众自己努力听懂别人说了什么,西人认为把话(独立于context的)说清楚是说话人的责任,Westerners teach their children to communicate their ideas clearly and to adopt a "transmitter" orientation, that is, the speaker is responsible for uttering sentences that can be clearly understood by the hearer—and understood, in fact, more or less independently of the context. It's the speaker's fault if there is a miscommunication. Asians, in contrast, teach their children a "receiver" orientation, meaning that it is the hearer's responsibility to understand what is being said。
在看作者描述的认知差异同时也做了一下作者用到的测试,发现我自己思维大约是一半一半。有趣的是作者也解释了,不清楚到底是住在西方影响了东方人的思维方式,还是这些本来就带有西方式思维的人更倾向于移居西方。
作者对不同认知保持了非常中立的看法,没有任何偏颇或者moral judgment。作为学者不带自己成见的来研究观察这些差异,again I find this very refreshing. 两种认知都各有长短。综合认识才是最合适的。全球化到底是否会造成一个完全统一认识的文化和认知模式呢?作者认为不会。发现在西方文化下长大的小孩,所谓的compound bilinguals,讲西语或者用西方的文化代表物prime以后倾向于西方思考,反正就是东方思考,感觉这种人的认知应该是非常占便宜的,如果能有意识的prime自己,让自己从东西方两者认知方式去思考,岂不是非常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