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心理学导读》是一本由[匈] 约兰德·雅各比 (Jolande Jacobi)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17-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荣格心理学导读》精选点评:
●《荣格心理学》系统简介 #读书记#
●认真做了笔记,本书对分析心理学的梳理完整、重点突出,相对容易理解。勾起了进一步读荣格全集的浓厚兴趣,觉得荣格的理论蛮亲切的,感觉大师分明是老子的弟子呀。哈哈~
●用词精准翻译到位。个人心理活动与外界集体之间达成的妥协就是人格面具。但是与外界妥协的度与内心的真正诉求有偏差就产生了内心的矛盾。根据能量守恒,心理活动能量从有意识(我理解的理性)流窜到了无意识领域过度的话,就产生了一定的神经症,也是退形的过度表现。如果适度的话,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能量转换能一定意义上的促成完善人格的目的,也是人一生的任务。心理学是经验的,没有阿基米德支点,所以无法数量计量化,除了药物。象征,是能量的转换器,从宗教,社会运动,乃至标志旗帜徽章商标,这些让无意识有的放矢有所安,有所表现,并施加影响。但无意识的能量过大无处安放的话,会产生淤阻导致人格不健全,并瓦解人格面具。痛苦和冲突就是生活的本质,矛盾是人与人的本质,只有软弱或者逃离才会引发疾病。问题要通过高视野格局覆盖。
●只能看懂只言片语和部分图示
●实在是太深刻了 服了
●最喜欢带图的书啦( ̀⌄ ́)
●“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使病人进入一种不可能的幸福状态,而是帮助他们树立一种面对苦难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 于我而言,心理学是最好的内视镜,和内心的自己交流是一件很畅快的事情,我的悲伤与快乐,像天上的星星,却更加触手可及。一叶扁舟,与自己对坐,互诉衷肠,船下的星海一望无垠,只要你想,就能看见远方。
●可能是我才疏学浅,对比霍尔的版本 ,更喜欢霍尔的。这一版虽然更加详尽深入,但是整体略显仓促,似乎所有都是重点却又没完全讲明白一个终点。示意图很好,但每张都不同,而后无规律可循。我因为看了霍尔的荣格心理学入门而爱上荣格,又因为雅各布的过分深入但又无重点的讲解,搞得一头雾水。 我会继续读荣格,如果往后书都没有通透之感,那我就明白为何荣格的伟大,并没有在著名高校里面广泛传播,而是佛洛依德更为人接受了。
●用到的部分:原型、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
●18.1
《荣格心理学导读》读后感(一):精神在暗夜中成长
精神在暗夜中成长
2018-6-11 9:41:34
“此心好莫昏昧去,留得当前做主人。”(梁漱溟)“ 能唤醒,则自不昏昧;不昏昧,则自不放纵矣。”(《朱子语类》卷十二)。东方的修持之学,特别注重的,是自性的清明与觉知,如阳明夫子在临终时所言“此心光明,夫复何言!”辞世时的心智如此清楚明白,足见其造道之深与修养之纯,在我等薄地凡夫看来,是皎皎如秋月之朗,巍巍若泰山之高,是接近于完美了。
但荣格的心理学告诉我们的,是另外一条路径,一条更为圆融也更为现实的路径。“人心与人生”并非仅仅只有一条光明大道,典型的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理性文明(广义的理性是涵括东西方文明的,因其主要功能是不断地下判断,而不管其判断之依据如何),而相对地忽略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阴影”的部分。如果一个人没有影子,一切都是光明的,那么他就不是一个现实中存在的人(在许多民族的神话故事里,魔鬼是没有影子的);或者,他虽然承认阴影,但在他那里,阴影只有负面意义(古今的道德家都有此弊病,从宋儒之末流到当代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皆如此),则其弊病更与前面一种相等,因为他虽承认阴影的存在,但他的任务却是要剪掉阴影而使人变为“无影的人”。荣格则认为,阴影也是我们真实人格的一部分。认识阴影,理解、接纳、拥抱阴影,与它对话,是人格丰富和完善的必由之路。
荣格自己曾经记录过这样一个梦境:我做了一个梦,梦境吓坏了我,也鼓舞了我。梦中,我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黑夜笼罩,我顶着强劲的风缓慢吃力地前进。浓雾四起,我把手弓成杯状,护住手中随时可能熄灭的小灯,我存活完全仰赖这盏微弱的灯光。突然之间,我感觉到背后有个东西朝我走近。我回过头去,看见一团庞大的黑影紧随不舍。尽管我很害怕,却仍清醒地意识到,即使有危险,我一定得保住这盏小灯,度过这个狂风之夜。
这是一个可怖的梦。为什么人们遇到的美梦不多,而怪异恐怖的梦不少?荣格认为,这和意识的压抑作用是不可分离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影子,白天之所以看不见暗影,是因为我们忙于日常活动,清醒时意识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很难看到阴影。到了晚上,阴影开始增加,在日常生活中也如此,黑夜到处都是暗影,特别是睡眠之时,随着意识强度愈来愈弱,被它压抑住的那些东西就开始活跃起来,我们白天带着人格面具,掩藏住心底的一切,刻意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外界期望,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到了晚上就再也封禁不住,自己又变为真实的自己,梦境是残酷的,它拆穿了我们自己欺骗自己的谎言。平常人惯于生活在自欺中而不自觉,而梦境则是不自欺的。所以,古人说“昼课妻子,夜课梦寐”,并非虚言。然而“夜课梦寐”中的“夜课”,如果做得不好,就像是要求自己到了睡梦中也带上和白天一样的人格面具,这样反而在人格的修养上是倒退了——因为不真诚的缘故,或者说,是“似进而实退”了。
所以,成长真是一件如刀刃上行走的事。孟子说的好,“毋忘,毋助长”,过于刻意就变成了自我压抑,过于随性则又变成了放任自流。如同园丁照顾园圃中的植物,关注心灵成长的人也应当如此,给它稍微的引导,阳光雨露,然后,觉知其自然成长的过程,而不是刻意地给自己拔高。曾国藩式的“自课”或许在一段时间之内有效,但长久下来,则曾国藩自己也坚持不住——幸亏他坚持不住,使得内在的活力和生命力未受太大的戕害,否则,曾国藩就会变成一个倭仁那样的人,一个虽然自以为完美无瑕,其实却是被“圣人”的刻板印象给架空了的人。
荣格认为,每个男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女性原型(阿尼玛),这是男性的性别阴影,而每个女人也有相应的阴影(阿尼姆斯)。在西方文化和其他父权制文化中,女性原型被压抑(由于男性特征被认为是更为高贵的,所以,男人不能表现出女人的特质),甚至女人也不能僭越地“冒充男人”,故而,所有的人格阴影都被彻底地边缘化,由而导致了心灵的枯瘠和灵性的丧失。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是西方文化最应当克服的自身的阴影。当然,其他文化,例如伊斯兰文化、中国文化,也都有各自的阴影,例如,当代中国人最喜欢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文化阴影投射到邻国之上,由而导致偏激狭隘的民族主义自大狂,或许,这也是经过了有意的倡导的缘故。但是,这不但无益于本民族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对国人的心理成长,也是很严重的阻滞。
心理能量必须流动舒畅,它会把任何遇到的障碍都变成某种形式的病态。阴影则是我们遇到的最大难题,所以荣格关于阴影的所有论述都带有自相矛盾的“诡言”(paradox)的性质。“阴影是人类身上那些最好的和最坏的东西的发源地”,”在你的阴影里同时拥有着你的天堂和你的地狱。”“当你试图摆脱阴影时,它就会增加对你的控制力”“阴影是我们内在的非人性方面,但只有认识和接纳它,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人性”。
《荣格心理学导读》读后感(二):荣格心理学备忘
对于喜欢自我探索的人而言,荣格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在其智慧的宝库里你总是能找到些新奇有趣的想法和概念,能帮助人从新的角度去了解自己。但同时荣格的理论繁杂,思想艰深,且带有神秘主义色彩,这也着实阻碍了一个业余爱好者对其理论的实践。因此,尽管本书对于荣格的理论浅尝辄止,其概略框架式的介绍是对未来能进一步阅读庞杂有意的荣格而言必不可少的。对于读过荣格其他的作品的我来说,读此书就像一个简略而充实的复习,同时也是为未来要读的《心理类型》和《红书》的预习。
下面具体备忘一下要点。
荣格理论中最重要的即心理结构和原型。心理过程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自我’。这里自我的定义是某些意念组成的情结,其构成了意识的核心。意识功能包括两组两两拮抗的四组功能——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其中有高度分化发展进而成为了主导性的适应性功能,也有未能分化完全隐没在无意识中的劣势功能,这后者是意识无法支配的。一个圆满的人即将四种能力都进行分化和训练并将其上升到意识层面,而巨婴即各种能力都没有得到分化的人。除了类型之外,每种心理功能还有‘内倾’和‘外倾’两种互为补偿的倾向(如果意识内倾,则无意识外倾)。人格面具是心理对外界的一般反应,是自我和外界关系的集中体现。无意识包括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原型是集体无意识中预设的结构,是有待填充的形式。一个原型越模糊,他就越接近最底层的无意识。力比多是心理能量,无时无刻不在变换流动。心理具有固有的矛盾结构。矛盾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可以促进心理能量的流动。人们应当追求将矛盾结合起来而不是摒弃对立面。
人格的发展与完整要求我们将无意识内容逐渐吸纳到意识当中,使无意识和意识互相同化整合并关系活跃(意识化)。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就是伴随着孤独的‘个性化’,即一种独一无二的自主的发展成熟过程,直达‘自性’。在自性化过程中会体会到几个关键的原型,都是无意识意识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过程。
自性化的第一阶段是去发现‘阴影’,阴影是我们天性当中低劣黑暗的一部分。然而处于或道德的,或审美的一些原因,我们不得不摒弃这些功能,使我们心理功能当中一部分被压制成为了阴影。阴影站在无意识大门的门槛上,是阻挡我们探索无意识的第一个因素。人越是否定阴影使得阴影在意识中表现越少,那阴影就越黑越重越压抑。因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正视阴影,毫不留情的正视批判自己的本性,这是自我了解的关键第一步。
自性化的第二阶段是掌握‘心象’,这里男人的心象称为‘阿尼玛’,女人的称为‘阿尼姆斯’。心象是异性本源的意向。内在表现为一个或者一一系列的异性特征,外在表现为某个具体的作为投射对象的异性(从外面向我们走来的正是我们的内心)。心象是自我与内心世界(无意识)的中转站。与人格面具(自我与外界的中转站)与相反的习惯倾向,互为补偿。心象常常显露出来的是黑暗中劣势功能的集合(如果一个人思维主导,那么他的心象就会是情感主导)。如果人不能承认内心的心象,以至于不得不向外部的某个具体的人投射大量的属于心象的能量,就会产生强烈的迷恋和激情。但一旦意识到这一点,那么此人就会收回这些能量,以供自我使用,提升自我认识(灵魂飞回来的感觉),进而真正掌握自己的感情和情绪。所以掌握心象的关键在于收回外界投射,转而聚焦于自我内心去开发认识自己的心象,并将其纳入意识当中从而扩展我们的人格。
自性化的第三阶段是了解‘精神原则’,这是可追随到形成自己本源的原始意象。该意向是超人,是智慧老人拥有超自然的力量。认同并意识化精神原则,意味着深度的个性化,没处理好会使得人变得过于傲慢自大。
在自性化的最终阶段,无意识的内容会涌入意识,产生一定的心理失衡。最终意识与无意识在‘自性’这个中心意向中脱离对峙走向结合。人必须整合这个中心意向(自性),才算得上完满之人,才能够真正完满地协调内部和外部关系。做到这一层的人少之又少,想要做到难上加难。要经得起各种各样无意识并入意识的考验才能建立起自性化的新秩序。自性是更广阔个体(心理,也就是意识和无意识的整体)的核心,就如同自我是意识的核心一般,也因此可以将自性理解成一种更高级的自我。
《荣格心理学导读》读后感(三):迈向完整人生之路
迈向完整人生之路
2018-6-9 21:12:33
荣格对我来说,始终是个谜,他是如此神秘,并且不断地提示我,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仅仅是那些平白如水的柴米油盐之事,甚至也不是那些复杂算计的勾心斗角之事,所有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一个使命,或者说,是一段“大事因缘”,在东方是“开悟”,在西方被称为“认识你自己”。亚历山大可以征服世界,但唯独征服不了他自己,反过来,那些征服了自己(或者说,自己对自己有办法)的人,则是智者或圣人,在人间至为希有。亚历山大、拿破仑或者毛,都未必幸福,而那认清了自己并与自己和解的人(例如佛陀、慧能或甘地),则享有完整的人生,从而是幸福的。当然,这种幸福是超出简单快乐的“自我实现”。正如雅各比在序言中所言:所有的人生都是一种心智人生,只是有些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如果我们能渐渐地认清主宰自己的黑暗力量,并且拥抱她,理解她,驯服她,转化她,就不至于沦为这种力量的傀儡,就既不会被群体所裹挟而成为凶猛的禽兽,也不会离群索居而变成落寞的孤独者,个人才会有良好的生活,从而实现长期而明智的生活计划。
荣格每个人都对自己有着好奇心,并且都期待着人生幸福和自我实现,于是,“认识你自己”几乎是所有人都必须面临的一门功课,这门艺术原本是哲学家的领地,但随着哲学越来越精专于若干极为狭窄的领域,从康德开始(或许还要更早些),哲学逐渐让出了自己的这个地盘,现在,如果你想真正面对自己,特别是深入到灵魂的最底层,和那些最黑暗最隐秘的超越思维的无意识对话,那就只能求助于分析心理学,而非哲学了。哲学,在专业分工当中,不幸地(或者说是宿命地)浮在了意识的浅表,思而知,虑而解,如日下的孤灯,虽有光明而无所用,而如果超出思虑的层面,我们就必须读弗洛依德、荣格、马斯洛、阿德勒和弗洛姆这五位大师的著作。其中,最值得读的是荣格。
我对荣格是有偏嗜的,他不像弗洛伊德那么纠缠于压抑的性欲,而是具有更为开阔的胸襟,深深地潜入灵魂深处。我在大学时就读过他的《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但荣格始终是晦涩的,神秘的,正因为他的这种神秘,所以我读他的书,一方面感到那种无可言状的魅力,另一方面又总是不得其门而入。2012-2013年读了《红书》(The Red Book),让我养成了记“梦日记”的习惯。2017年读了《荣格心理学七讲》,大致明了了荣格的意思所在。2018年读的这本《荣格心理学》则风格更为明晰——虽然它出版到现在已经78年了,但丝毫不显得过时,它是一部非常吸引人的书——中译也流畅出色。这本书的作者约兰德·雅各比是荣格的长期助手,也是荣格的博士生,作为入室弟子的她,深受荣格的喜爱和信赖,这也是唯一一部由荣格亲自作序的介绍荣格的著作,可见其真确与权威性。这种权威性不是学究气式的那种“权威”,而是类似禅宗“以心传心”而得到的那种特殊气质上的传承。雅各比富于女性的直觉力,她对荣格的把握是真切的,绝非后世那些只从书本资料加以考据的学者所能匹敌。
本书的结构异常清晰,只有三章。第一章介绍“心理的结构与本质”,这一章是对各种核心概念的介绍;第二章是“心理动力学”,主要介绍了动态的概念“力比多”和心理能量问题;第三章是以“释梦”为核心的各种应用。第一章可说是静态的、结构性的、形式性的;第二章则转入了动态的联系和发展过程;第三章则是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将前两章的内容作了具体展开。
每一个心灵都好似坐落在巨大黑森林里的沉寂了数千年的古堡。然而,我们没有地图和建筑设计图,只能自己慢慢摸索,在一片黑暗和神秘中,直面其中的惊悚,并寻找里面的宝藏,心理学家好比拿着蜡烛的人,这摇曳的烛光未必能照得分明,却犹胜似摸黑而行。故而,荣格在序言中说:不要把我的思想视为教条,心理学不是终极理论,但是,“我所研究的不是精神病理学,而是包含病理学实践材料的普遍心理学”。于是,荣格把自己和弗洛伊德划清了界限。作为原创性的大师,荣格也认为这本书对其心理学脉络的介绍,是“我自己至今无法做到的事情”,这便有些“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了。大师往往沉浸于自己的思想,却不能自己给自己写导论。所幸,荣格有雅各比这样的弟子和助手。
《荣格心理学导读》读后感(四):倾听“无声之声”
倾听“无声之声”
2018-6-10 16:15:00
在深夜或凌晨,我们或许会做梦,大多数梦都会在醒后几分钟之内烟消云散,但也有的梦会萦绕心头,或者,在不同的睡眠中反复出现。比如,一个知识分子常常梦见一道奇幻瑰丽的彩虹,他试图走上彩虹,但彩虹旋即散去,他掉了下来;当他再次梦见彩虹时,他选择从下面走过去。彩虹象征着他的理想,他的理论世界,他还保留着对理想的渴求,但已经看到了现实的艰难。他逐渐地要从“理想主义者”变为“适应社会的人”了,但他依然心有不甘,于是,就反复地梦到这道彩虹,提示着他,仍然有一个瑰奇的世界。
梦中反复出现的形象,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表现了受压抑的欲望,这种欲望,人在白天是感受不到的,因为人受到各种清规戒律的束缚,于是,把自己的欲望小心地封闭起来,锁在心灵的阁楼里,严加看守,不让它出来。但到了梦中,“看守”打了盹,于是欲望倾巢而出,这心灵的“阁楼”,就被称为“无意识”或“潜意识”。
荣格秉承了老师弗洛伊德的看法, 把心智状态划分为“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是清醒的、理性的、明白的,它给自我提供了一片活动空间,“自我”居于意识的中心位置,而“意识”的外缘则是“无意识”,于是,由自我出发,经由“意识”和“无意识”,我们得到了一个套环似的结构。在无意识的汪洋大海里,意识像是飘荡的小船,又像是冒出海面的小岛,“无意识就像拥抱全世界的海洋,而意识就像一个小小的孤岛漂流在这无边无际的海洋中”。用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的比喻,意识如同骑象人,而无意识则如同大象,意识清醒,无意识幽深,意识有理性,而无意识则充满激情。与意识相比,无意识的历史更为悠久绵长,承载了几百万年到几十亿年的生命原始记忆,意识其实是从无意识中“涌现”或“析出”的。无意识是我们每个人童年的状态,在那个“黄金时代”,我们无忧无虑,看上去仿佛无知无觉,其实这是无意识的天堂。“长大”,其实就是“意识”完成了对无意识的“征服”和“压抑”。
但荣格不同于弗洛伊德,他认为“无意识”具有极高的正面意义。无意识不仅仅是被压抑的欲望,还是智慧的储藏所。用荣格的话来说,无意识是“二百万年的自性”,是“创造力之母”,是产生一切艺术和伟大作品的永恒不竭的源泉。荣格从很小的时候就注意到,自己的心智当中有两个“我”,其中一个比另一个要古老得多。那个古老得多的“我”,荣格将其称为“自性”,也就是无意识的根源。它源于人类祖先,甚至所有生物的祖先,在儿童时期,它没有被压抑,所以,童年是每个人的“黄金时代”。
荣格《红书》现代人最大的缺陷就是太理性,儿童时期的无意识得不到充分发展,就被自负傲慢的理性排挤,打入冷宫。“过于理智的意识态度虽然能带来有目共睹的成功,但它却不适宜于生活,生活枯燥乏味,渴求甘泉,而甘泉只有在‘儿童王国’才能找到”(93页)。所有的灵感和创造性,都隐藏在无意识里,只有深深地潜入无意识的深渊,才能得到宝藏。这些看上去奇幻古怪的意象,是人类千万年积累的集体智慧,所谓创造,就是激活沉睡着的永恒象征,对其加以发展和塑形。“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就等于用千万种声音说话,他能打动人心,同时他能化倏忽为永恒,以个人命运来表现人类命运,激发我们的内在力量。这种力量曾经帮助人类度过漫漫长夜,排除千难万险以自救,这就是艺术效力的秘密。”(32页)
可惜的是,现代人已经远离了灵魂,也远离了无意识。他们的世界是被意识的重负压垮了的世界。荣格当年认为,这是西方社会特有的问题,高度文明、高度技术化、理性统治的西方社会,根源性的力量失去了魔力,把人类遗弃在孤独忧郁之中,东方社会和非洲社会要健康得多。荣格曾周游世界,考察各个文化的不同,我们相信他的判断,但随着传统社会的土崩瓦解,西方社会的病症也传染到了全世界。今天的中国人比之西方人更加焦虑,也更加轻视无意识的世界。他们听不到自己心灵的声音,也很少关注自己的梦境。梦、幻想、童年,都被认为是无用的赘疣,以前叫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的口号是“赢就要赢在起跑线上”,在这里,童年被消解得无影无踪。但是,根据“能量守恒”(心理学上也有类似物理学上的能量守恒,亦即力比多的守恒),把自己的注意力全部给了意识世界的现代人,必将受到无意识的反弹,而且反弹的力度将超乎想象。那些“少年老成”的人,以后多半会成为情感上不成熟的“巨婴”;那些沉迷于数理化而缺乏人文素养的人,日后也会受到非理性情感泛滥的折磨,在物欲横流的大潮中,首先倒下;一个过度算计的社群,会变得缺乏活力;还有现在用人工智能“天眼”控制的班级,每个小朋友打几次瞌睡,说几次话,玩闹几次都被记录下来,用以评测其学业,虽然校方说“仅是参考”,但这里反映出来的“理性”精神,恰恰是一种“死之说教者”。这自以为达到了最高水平的教育,教导出一群不会玩也不会闹的孩子,然而压抑的情感就像被压抑的岩浆,终究是要找到一个薄弱之处,喷涌而出。当无意识突破了“意识”的阈限,就形成了“情结”,终生摆脱不掉。劣质教育的可怕,就在于它用人工的方式打破了自然的进程,由而让一代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从我个人的教育经历来看,现代的优秀学生大多知书明理,彬彬有礼,勤奋好学(因为我所在的大学还算是比较优秀的大学),但是,他们当中大多数人,整个生活是被动的,他们没有自由意志,不会做出自己的选择,生命力被摧残——至少在学业上是如此——然而仍然能考高分,他们的“为学”就被简缩成了考高分,或者通过各种测试和考试。然而,其他方面正常吗?这是老师甚至多数家长都不会问的,他们需要的只是学生和孩子“显得好”,表面上好就足够了。至于是否“真的好”,他们是不关注的。
于是,荣格甚至肯定“神经症”的正面意义,神经症是一个契机,通过神经症,我们更为关心自己被忽略的那一面。神经症,在荣格看来,是人格形成的发动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梦境和闲暇。正如我的老师在《行为社会科学基本问题》中所说,从2013年以来的脑科学研究,肯定了“闲暇”和“梦”在大脑塑形中的含义,无论是想象力、创造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都需要人们享受闲暇。但是,现在的教育(无论中国的还是美国的)都在尽最大的可能剥夺这最宝贵的闲暇时光,于是,当代没有大师就是必然的宿命。
荣格《红书》一个健康的人格,是意识和无意识达到相互平衡,协调自如的状态。在荣格那里,就是激活无意识深处的原型,与自己的“自性”对话,倾听它的声音,将意识和无意识做创造性的整合。要重视自己的梦境,“我们很可能在不断地做梦,只是清醒的时候意识太吵闹了,所以我们听不见自己在做梦。”“我们不是在做梦,而是被做梦,我们是客体”。所以,荣格用十几年的时间记自己的“梦日记”,后来被汇编成《红书》,又称为《新书》(Liber Novus)。他的这部神秘之作,共416页,重达4公斤,里面充满了令人震撼的彩色插图,描绘了他的灵异梦境,荣格认为,仅靠文字是不可能表述梦境的,因为无意识不可能用意识的方式理解,所以他画了大量图片,这可以看做是荣格度过中年危机的“寻根之旅”,他身体力行地实现了个人整合。荣格的思想结构,如雅各比在第2页的脚注中所说,与新柏拉图主义的形式不无相似之处。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如普罗提诺(Plontinus)认为,宇宙的本源是太一(the One),世界由太一“流溢”而出,太一化为纯粹理念,而纯粹理念则流溢出灵魂,再由灵魂创生世界。人们的心灵从物质世界中来,通过反思而逐渐上升,回归到“太一”的状态。但新柏拉图主义仍是理性化的,在荣格那里,则回归于理性与非理性的交汇和谐而趋于完整的人生。在这一过程中,自我意识要负起更大的责任。
约兰德·雅各比一个人在一生中,至少要努力这样一次,深深地进入并且了解自己,把光明的意识层面和黑暗的无意识层面整合起来。“如果早年没有这样的要求,那么中年是最后的期限,要么此时做到,要么永远做不到”(31页)。雅各比的这段话,足以让人自勉,并且会认为,为这一段“大事因缘”而努力是极为必要的,否则,真是虚度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