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藏族女孩在男子足球队当队长的视频引发网友关注。视频中的女孩叫普布志玛,来自西藏,从小就喜欢足球。2019年她考入南开大学,在学校新生杯比赛中以男子足球队队长的身份参赛。新闻一出,很多网友纷纷对此叫好称赞:“好样的,太帅了!”“上场吧,女孩!”“巾帼亦有鸿鹄志,敢于须眉一争高。”确实,坚持追逐自己爱好的女孩值得大众学习和肯定,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忽略了新闻事件背后更值得思考的社会问题——为什么女生会在男足队中当队长?为什么没有独立的女足比赛能够让热爱足球的姑娘们“合规”参与?
事实上,因为性别原因,普布志玛在上场前就曾遭到质疑,甚至差点因此丧失比赛资格。对此,赛事组织方李龙解释到“我们不认为女生不应该踢球,只是新生杯一直都是男生参赛。”虽然经过投票,普布志玛最终被同意上场,但是这种足球比赛默认只有男生上的“习惯”本身就反映了我国体育中的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
“体能素质低、观赏性差”,提起女足,不乏看到这样的标签词汇,难道足球真的不适合女性吗?并非如此。女子足球在我国汉代就有所记载,南阳收藏的三块“女子蹴鞠”汉代石画像,画中女子高髻,舒长袖,姿态潇洒。宋代甚至举办了“首届女足世界杯”,《文献通考》中记载:“宋女弟子队153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不仅如此,中国女足拿到的亚特兰大奥运会和美国世界杯两个亚军也曾让中国足球有过自豪的历史。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在高校校园里,女足的身影却越来越远。“踢球是男孩子玩的”、“在运动中和男生有身体接触不好”……有关性别的刻板印象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灌输给一个个本来热爱踢球的女孩,在她们和自己的爱好之间竖起了难以迈过的高墙,体育课上“男生玩球,女生聊天”慢慢成为一种常态。报名踢球的女生少,女足建设的各方面投入也就更少,一来二去形成了恶性循环,很多喜欢足球的女生也因为早已根深蒂固的“习惯”而不敢迈出第一步。
近段时间以来,《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陆续发布,学校体育改革开始逐步落实。在此背景下,学校更应该鼓励各种女子运动的发展,让女生们也能在体育课上真正“动”起来,让球类运动不再有“性别壁垒”。同时,老师和父母也要加强对孩子正确性别观念的教育,热爱不分性别,要勇敢追求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体育运动国际宪章》中有这样的论述:“任何人参加体育运动的机会均应得到保证和保障。”我们期待着有这样一天,不会再有女孩在男足中踢球的新闻登上热搜,球场不再是只属于男生的天空,喜欢踢球的女孩在任何地方都不会觉得孤单。在任何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能自然又快乐地邀请同伴:“嘿,一起玩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