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中的机器人(上下)》是一本由(美)艾萨克·阿西莫夫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页数:4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曙光中的机器人(上下)》精选点评:
●迷局在最后揭开,连接着宏大帝国的序幕,震撼地犹如星球大战电影的开场,后面是真正诱人的基地与帝国。
●一切都在机器人的计划中~
●2009.1.16-2.1
●觉得不如上一本好看了,推理部分有点不太理解,最后的结局有点夸张的过分,不太好接受。有的情节还可以,不是特别出彩。8.1吧。
●算反乌托邦吧
●当机器人断断续续说出”心理史学“四个字的时候还是被深深的震惊到了。两万年后的谢顿,才真正将心理史学发扬光大。两万年,机丹尼尔,你等了谢顿两万年吗?
●从开始的伏笔到结局的震撼。完全让人停不下来。尽管大多数情节都是以对话推进,却丝毫不让人觉得沉闷。伟大的阿西莫夫。
●呵呵,看完三部我只想说外世界的现状和他们对未来的计划互相矛盾,外世界当初的形成与他们的现状互相矛盾。经典的泡泡破灭
●好像是主人公的一己之力,但问题是谁才是主角呢!
●最后吉斯卡的反转出乎意料。
《曙光中的机器人(上下)》读后感(一):曙光中的机器人
【人物】
贝莱。丹尼尔。吉斯卡。法斯陀夫。嘉蒂雅。
瓦西莉娅。格里迈尼斯。阿玛狄洛。
【背景】
奥罗拉星
厄俄斯城
立法局
机器人学研究院
● 显然,地球人的生活被围墙所包围,他们难以破墙而出。可是我看得很清楚,奥罗拉人同样活在围墙里面。
● 地球人的围墙既粗陋又具体,因此显而易见——而且总是有人渴望逃出去。奥罗拉人的围墙却是无质无形,甚至谁也看不出来,因而从未有人兴起逃脱的念头。所以我觉得,必须由地球人——而非奥罗拉人或其他太空族——负责开拓银河,并建立起银河帝国的前身。
《曙光中的机器人(上下)》读后感(二):笔记
#阿西莫夫 钢穴 裸阳 曙光中的机器人#这个系列一口气看了三本,因为前两本实在太好看根本停不下来。而之所以暂时没看最后一本机器人与帝国,是因为第三本生生出现一大雷[汗],我需要静一静才能缓过来……
集科幻与推理两大我最爱的闲书类型,真是相见恨晚!当然这所谓的推理,其实有点和之前的Susan博士系列差不多,也是从机器人心理入手找到问题所在。不同之处是,Susan面对的基本是机器人自身bug造成的问题,而此系列中的警探面对的是人类利用机器人三定律做调皮的事…在解决了一系列怪异案件的同时,读者和警探一起渐渐地感悟与思索了一些关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有和基地系列呼应到。警探和人形机器人的cp感太强啦,所以第三本里的雷人情节实在无法原谅!难怪书中的作者简介里有说老头晚年时突然沉迷于xx文学,写了不少相关的书,看来是连正常的书都被渗进了此类内容啊,不出个雷点不死星人![懒得理你]
《曙光中的机器人(上下)》读后感(三):阿西莫夫“机器人系列之”《曙光中的机器人》
也叫《黎明世界的机器人》,“机器人系列”长篇小说的第三部,仍然是侦探小说,仍然是一个十分棘手的案子等着伊利亚·贝莱,于是他再次与机·丹尼尔·奥利瓦合作,解决了这个难题。虽然最后,他把真正的答案藏在了心里。与他分享秘密的只有吉斯卡,一个懂得心灵感应的机器人。黎明世界是奥罗拉人对自己世界的美好称呼,不过小说的结尾,吉斯卡告诉贝莱,地球才是真正的黎明世界。
从《钢穴》到《裸阳》再到《曙光中的机器人》,阿西莫夫显然在着意描写贝莱对于他这个机器人搭档或者说朋友的感情变化,从抗拒到内心接受、强装抗拒再到完全接受,甚至将丹尼尔当作朋友。特别是在本书中,他更是不时透露一些丹尼尔像人的细节。小说中,贝莱曾经懊恼地想到人总是有把事物拟人化的倾向。可是,阿西莫夫本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同样,读者也概莫能外,就像我,很喜欢读到这样的细节。然而直到最后,我才发现,阿西莫夫一再强调丹尼尔像人、而吉斯卡看起来很简陋这一点,其实是为了掩藏故事的最终结局,使得它出现的时候,更能够让读者大吃一惊。我想,至少对于我这个读者来说,他的目的达到了。
小说中,地球沦为被外世界厌恶和排斥的地方,这有点儿让人接受不了。但是理性地想一想,这完全是可能的。就像科学家研究表明,人类都是来源于非洲,可是如今非洲不也是被我们所轻视的地方么?
这部小说侦探方面的情节并不是很精彩,它更主要的作用是与“基地系列”进行衔接。心理史学已经初具雏形,地球人即将开始征服银河的历史,我仿佛已经听到银河帝国强劲有力的脚步声了。
《曙光中的机器人(上下)》读后感(四):The Robot of Dawn
曙光中的机器人。
奥罗拉,一个曙光世界。
援引吉斯卡的话:“尽管人们称这里为曙光世界,但是从这一刻开始,地球才是真正的曙光世界。”
这本书里充满希望的曙光。不要以为曙光是这本书的旨意,这背后更令人激动的是题目后三个字——
机器人。
这本书的英文名称不得不提:The Robot of Dawn。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是“of”而不是“in”?
在看完整本(上、下册)后,在情节带来手足乱舞的兴奋后,在体验完——“波折的一天结束于如此温柔的尾声,就像含着神话里的忘忧草,使人神思悠然恍惚”——这不可名状的激动后,理理如麻的思绪,从尚未成型的逻辑中寻找偶然闪现的清晰(这句话好像也是书里的呵)。
很早就知道阿在这里促使机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相关联。惊讶地发现“基地”里“心理史学”的概念经由此发轫,更让人想象不到的是这里竟然出现了“第二基地”的鼻祖!这位历史的操纵者就在一个不为人怀疑的角落里操控着整个故事里所有的人。虽然由于偶然“他”获得了这项能力(因此显得有些无辜),但正是这偶然促使了人类历史新的进程。从这一刻起,人类历史在心灵史学的必然阴影下前进。
可怜的贝莱,可怜的阿马蒂洛,可怜的法斯托夫,可怜的格娜第娅,可怜的华丝莉娅,可怜的格里米昂尼斯……
为什么是“of”,我想原因就在结局。这曙光正是这机器人发出的。一直感谢阿西莫夫创造出的这么善良的机器人。正是他们——虽然没有自由的意志——带来了希望,用他们仅有的正电子位创造出的意志创造了银河帝国的开端。
阿西莫夫先写的基地系列,所以,建议在看机器人系列以前最好先读基地,这样才能感受到作者强大的创造力,体验作者将两者结合的美妙。
喜欢作者关于贝莱在第一天晚上睡着前的那段描写。
《曙光中的机器人(上下)》读后感(五):为何最好的摇滚乐总是出现在压迫国家——评《曙光中的机器人》
为何最好的摇滚乐总是出现在压迫国家——评《曙光中的机器人》
文/夏桑
从经典阅读入手,我终于全身心的投入到了科幻小说的创作。因为笔力有限,就开始找书来读。阿西莫夫自然是无法绕过去的一个作家,而这部《曙光中的机器人》正好机缘巧合来到我的手中,因此我决定试着写作。
这本小说创作于1983年,算是他非常成熟之后的作品。但不得不承认,由于时代的限制,也由于阿西莫夫自身叙事技巧的问题。这部小说,名为科幻小说,实则具有科幻元素的侦探小说。而且还不是我们现在经常谈论的社会系推理小说,而是来自于老式传统推理小说。简单地来说,这部小说里满满的全是对话。这种科幻小说风格,甚至于侦探小说风格,都具有浓厚八十年代的风格。
现在由于类型文学的增多,以及类型文学的基本拓宽。并且受到娱乐化和剧情化的影响,我们的科幻小说都呈现出了重视情节的趋势。而这种趋势的正面意义就在于叙事手法和叙事技巧的进步。而这部小说,很显然,限于时代背景,在叙事技法方面可以说显得拙劣。
这部小说的结构也很简单,通过一个不得不完成的调查任务入手,然后开始调查,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结构,很明显,缺乏逆转。
可是,虽然这部小说有着以上的种种限制和问题,但我还是认为这是一部佳作。原因就在于,阿西莫夫确实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这部小说在最开始就将谜案的任务拔高到了人类的福祉的境界,让小说主人公贝莱退无可退。而更变态的是,这个谜案从明面上来看,就是一个无解的矛盾。最有可能翻案的人,却是请贝莱来调查的博士。而到最后,这个谜案本身并不重要,反而上升到外星的政治斗争中,并且化险为夷。而在最后,更是在一场对话中,通过逆转来讲故事上升到曙光和文明的发展方向上。
虽然只是对话,但是盘根错节的故事情节,本身具有很强的冲击力。老情人,女儿,政敌,主席,这些人物的出现,就意味着一次惊讶和情节推动。
然而,这部小说里,所有的矛盾冲突都来自于阿西莫夫构造的世界观。奥罗拉的世界观是一个个人主义至上的世界观。虽然在极大的物质条件的保证下,个人主义也孕育出了全新的世界。而这将生殖,性爱,抚养三者分开的世界观里,本来就埋藏这一系列的炸弹。生殖的独立造成奥罗拉家庭生活的消失,这也从根源上破坏了爱情的存在。而性爱更是变成了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活动。这本身不在存在爱情等其他感情的融合。而抚养的分解则导致了博士与女儿的直接矛盾。因为没有家庭则没有了伦理,没有性爱则没有了感情壁垒,因此父女的结合竟然成了可行。但由于本能拒绝,让这不能实现,因此,造成了关系的分裂。
一部科幻小说,通过伦理道德等种种社会学知识构建起一个世界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而这部小说虽然只是简单的侦探小说,但是分析逻辑确实按照这个世界的规则运行,因此这部小说在这方面显得非常了不起。
而这部小说最让我喜欢的还是结局,这部小说给出了一个抽象壁垒和实体壁垒的概念。地球的实体壁垒虽然给了人限制,但总有很多人想要突破。而奥罗拉的抽象壁垒,由机器人构成的养尊处优的思想壁垒,才是文明最大的屏障。
这就跟为什么好的摇滚乐只能压迫国家的道理一样,这种反抗性的世界音乐,需要痛苦压抑的土壤。
最后的这个结局非常的讨喜,我也因此感慨万千。
不得不说一句,老爷子真是很厉害。
要知道,这可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作品。
所以,四星。